双眼视觉学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8258928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眼视觉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双眼视觉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双眼视觉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双眼视觉学双眼视觉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外界的一个物体感知为单一物像的过程也叫双眼单视。双眼视野:颞侧90、鼻侧60、总共约为150、双眼视野约为180、中间120、 颞侧30为各眼单独所有,呈半月形称为颞侧半月。Worth分级:第一级同时视双眼同时感知物像、第二级为平面融像两眼物像融合 为一,但不具深径觉、第三级为立体视觉产生三维空间的深径觉。(worth认为双 眼视觉必须具有第一、二级才能产生第三级的立体视觉。)形成双眼视觉条件:双眼良好的注视力、双眼同时视、双眼黄斑中心凹相同 视觉方向、双眼视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视野双眼需要足够大的重叠、双眼 视神经应有视交叉。双眼叠加作用:是指各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而产生超越单眼的双眼视觉功能。双眼叠加作用几种程度:双眼相辅相成作用、双眼完全或线性叠加作用、双 眼部分叠加作用、双眼无叠加作用、双眼抑制作用。两眼视觉掩饰作用对应拥挤现象。 复视:是由于同一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将外界的一个物体看成 两个的现象。(由于视网膜对应关系异常)混淆视:是外界的不同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 双眼视差:在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称为双眼视差,又叫视网膜视差 双眼视网膜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水平视差、垂直视差、旋转视 差。双眼单视圆:是在物理空间中刺激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的所有点的轨迹。Panum区是指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 受刺激时,仍产生双眼单视。注视:表示被注意物体的物像稳固的维持在黄斑中心凹处,并随时间长短将物像保 持在此处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注视反射:当目标出现在视网膜周边部时随即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上。 扫功能:矫正黄斑中心凹与注视目标之间位置的错误。 扫视运动的分类:1、随 意性扫视运动 2、反射性扫视运动 3、自发性注视性扫视运动。跟随运动:使得受注意的外界运动物体持续成像于黄斑中心凹,以维持清晰的图像。 调节:调节眼屈光力以看清外物。调节需求:处于特定距离上的外物令眼看清他所需要的调节量为调节需求。 调节近点:双眼使用最大调节时才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 调节远点:(调节静止时) 眼能清晰的看到的最远距离处物体的位置。 调节范围:远点至近点的空间线性范 围。 调节幅度: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示形式。聚散:为调整两眼视线夹角对准外物,以达双眼单视获得最佳立体视。 辐辏需求:令两眼单视所需的辐辏量为辐辏需求。隐斜:在打破融像的情况下出现的眼位偏斜。AC/A=(近距辐辏需求-远距隐斜+近距隐斜)/近物调节需求或AC / A=瞳距(mcm) +近测距()X(近隐斜-远隐斜) 双眼视觉异常的基本类型(理解)不等像:是指两眼大脑皮层像的大小不等,它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光学因素和神 经因素。调节幅度:移近移远发:1矫正屈光不正,2.开近灯,近用视标至于被检眼前40cm处,3.以lm/s移近被检眼,直至视标变模糊或变成两个,记录此刻视标至眼镜表 面的距离(发生复视,此点为破裂点)再移远至刚能看清视标,记录距离,取两次 的平均值。4.记录近视标与主点之间的距离,距离倒数为调节幅度。远近视标负透镜法:远视标负镜片法:1矫正屈光矫正,2.注视远近距离视力 表,选择最佳实力上一行嘱被检者注视。.在被检者眼前加负透镜,直至事物变模 糊所加度数为眼镜调节幅度。 近视标负镜法:1矫正屈光不正.开启近读灯, 将近用视力表置于眼前40cm,嘱被检者注视3.在被检眼前加负透镜,直至视标变模 糊,所加度数再加上40cm处诱发2.5D调节即为眼睛的调节幅度28、调节灵敏度:远近距离切换法:1矫正症患者屈光不正;2.分别在6m、40cm设立 远近视标;3.先注视6m视标,看清后注视40cm视标开始计时,待看清晰后再注视 6m视标清晰后为一周期;4.测定一分钟内完成的周期数5.正常值三25次/分。镜片切换法:1良好的照明;2.非老视者单眼或双眼,选择合适翻转拍;3.嘱患者 注视差眼最佳近视力上一行或二行视标;.先将正透镜至于眼前,看清晰后翻转到负 透镜开始计时,清晰后再翻转到正透镜,再看清为清一个周期;5双眼检查建议使用 偏振片和偏振读物。29、调节反应:1矫正患者屈光不正;2.将FCC视标放在40cm处照明昏暗;3.将交叉柱镜 负镜轴放在90位置;4.调整好瞳距,确认被检者双眼均无遮盖;5.嘱被检者注视视 标,询问被检者哪一组线条清晰;6.(1.指导被检者报告哪组线更清晰,线条偏上或 偏下,或正好交叉。2若垂直线比水平线清晰,减低照明;若水平线比垂直线清晰或一样 清晰,直接向下进行。3.若照明降低后被检者仍然报告垂直线清晰,则翻转JCC,再比较: 若被检者仍报告垂直线清晰,则该被检者总是垂直更清晰,因此无 法用此方法来测量调节滞后量,结束测量,记录为“垂直偏好”。 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清晰,则记录为调节超前。 4如果被检者报告水平线条较清晰或两组线条一样清晰,双眼同时以+0.25D级率增加镜片度数,直至垂直线清晰为止。5同时减少正度数,直至两组线同样清晰。 6所增加的正镜度数即为调节滞后量,可作为试验性近距离阅读附加 镜。7.FCC测试得到的值可作为试验性阅读附加镜的度数,在此基础上。双眼同时添加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要求被检者对近距视标进行阅 读。根据清晰或舒适与否以及清晰范围等,增加或减少阅读附加度数,直 至清晰和舒适。试镜架试戴并适应或调整。开出处方。)30、正负相对调节:1矫正屈光不正;2.在40cm处双眼同时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双眼同时增加正镜度数(或负镜),直至视标变模糊;3变化镜片量即为相对 调节量;4先测负相对调节,再测正相对调节;5正常值: (NRA)负相对调节:+ 2.00D+ 2.50D (PRA)正相对调节:2-2.50D31、集合近点(NPC): 1矫正患者屈光不正,调整近用瞳距;2.将近视标至于患者眼前40cm 处,嘱患者双眼注视视标,给予合适照明;3.将视标在40cm处平稳向眼前移近,记录 患者发生复视的临界距离,同时检测被测眼,若发现被检眼忽然散开,则证明放弃集 合,记录散开瞬间的距离,即为集合近点距离(破裂点)4.然后将视标向回撤退,记 录被检眼恢复融像的距离,同时监测被测眼忽然恢复集合,记录此距离即为集合恢复 点距离(恢复点)。5.正常值:集合近点:7 10cm。32、正负融像性聚散:近距离水平融像检测:1矫正屈光不正,调整近用瞳距;2.将近视标至于眼前40cm处,选择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设置为垂直单列,嘱患者注视;3. 将双眼的旋转棱镜0至于垂直方向,旋转棱镜,匀速递增底向内的棱镜量(BI)4 分别记录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点,视标破裂点(发生复视)的双眼棱镜值,将其相加; 5并以同样速度减少BI值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变为一个(恢复点)的值6.同样方法测 近距 B0 值 7.正常值:近距:BI: 11-15/19-23/10-16B0: 14/18-28/7-1533、模糊点:不能代偿由于棱镜在视网膜上引起的物象移开34、破裂点:用尽所有聚散离仍不能维持单一的视网膜像35、恢复点:视网膜像移开减少到可以重新动用聚散力合成单一的像36、远距水平融像检测:1矫正患者双眼屈光不正,调整远用瞳距;2.选择最佳远视力上 一行视标,将视标设置成垂直单列,嘱患者注视;.将双眼的旋转棱镜0至于垂直方 向,旋转棱镜,匀速递增底向内棱镜量BI);4分别记录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点、视 标破裂点(发生复视)的双眼棱镜值,将其相加;5.并以同样速度减少BI值至被检者 报告视标变为一个(恢复点)的值;6.以上所测BI的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的棱镜 度值即为远距负融像性聚散力;7.同样方法测量B0值,为正融像性聚散力;8.正常值:远距:BI X/5-9/3-5B0 7-11/15-23/8-1237、近距、远距垂直融像检查大体相同,即改为匀速增加BU、BD的棱镜。38、Worth四点灯:33cm视网膜中心投射范围为6。,查周边融合,包括正常与异常对应; 6m投射范围为2。,查中心融合,右红左绿。39、Von Graefe法一DLP (远距离水平隐斜):1矫正屈光不正,远用瞳距;2.双眼前放 置三棱镜:0D:12ABI(测量棱镜)0S:6ABU(分离棱镜);3.嘱患者注视单眼最佳视 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让患者双眼睁开,问其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右上,一个 左下;5让患者注视左下方视标,用余光注视右上方视标;6逐渐减小右眼棱镜度, 直至患者报告上下两视标垂直对齐,记录此时右眼棱镜底向和度数;.继续以同样方 向转动棱镜直至患者有看见两个视标,一个左上,一个右下;8然后以反方向转动棱 镜,直至两个视标再次对齐,记录此时棱镜底向和度数;9.两次平均值为测量结果。两次测量结果应小于34(DVP)远距离垂直隐斜:同DLP)棱镜放置:0D:12BI (分离棱镜)0S:6BU(测量棱镜)。两次测量结果应小于240、NLP近距离水平隐斜:基本同远距注视距离改为40cm,注意:所用视标为小方块或水平单排近视标NVP:基本相同。41、马氏杆远视标法:1双眼远距全矫;2.右眼前力水平Maddox杆;3.使用点光源;4 询问是否同时看到一条垂直亮线和一亮点及其相对位置;5匀速改变右眼棱镜(约1 /秒)使点线两次重叠;5记录棱镜度数。42、病例43、眼外肌肉起始点和作用:内直肌起始于眶尖部视神经孔前的Zinn总腱环的内下部,止于鼻侧角膜缘约5.5mm。使眼球内转,与眼球壁的接触弧长约为6mm。 外直肌起 始于Zinn总腱环的跨越眶上裂的部位,止于颞侧角膜缘约6.9mm。使眼球外转,与 眼球壁接触弧长约为15mm。上直肌起始于Zinn总腱环的上部,止于角膜上缘约7.7mm。使眼球上转、内转和内旋,与眼球壁的接触弧长约为8.4 mm。 下直肌起始 于Zinn总腱环的下部,止于角膜下缘约6.5mm。使眼球下转、内转和外旋,与眼球 壁的接触弧长约为9mm。 上斜肌起始于Zinn总腱环的骨膜上,位于上直肌和内直 肌的起始之间的稍后方。使眼球内旋、下转和外转,与眼球壁接触弧长约为5mm(在 原眼位时)。 下斜肌起始于眶内下缘稍后的浅凹处,止于眼球旋转中心后颞下方的 巩膜上。使眼球外旋、上转和外转,与眼球壁的接触弧长约为17mm。44、4546474849505152535455、(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 旋转中心,将其定位于角膜缘平面后11.5毫米,即角膜顶点(或角膜前表面中心) 后 13.5 毫米,偏鼻侧 1.6 毫米。眼球运动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斜向运动,旋转运动。 同向配偶肌:右上(右上直肌与左下斜肌)、右方(右外直肌与左内直肌)、右下(右 下直肌与左上斜肌)、左上(左上直肌与右下斜肌)、左方(左外直肌与右内直肌)、 左下(左下直肌与右上斜肌)。异向配偶肌:两眼内直肌(集合)、两眼外直肌(分开)、两眼上下直肌(垂直分开与垂直集合)、两眼上斜肌(共同内旋)、两眼下 斜肌(共同外旋)配偶肌:参与两眼同一共同运动的两条主动肌。 协同肌:与主动肌作用相同的肌肉。合作肌:起辅助作用的肌肉称为合作肌。 主动肌:其主导作用的肌肉。拮抗肌:与主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Herring 法则:等量神经支配法则,即两眼配偶肌接受等量和同时的神经支配。第 二斜角大于第一斜角。Sherrington 法则:交互神经支配法则,即主动肌的收缩,同时伴以一致的拮抗肌 的弛缓。隐斜视:是指只有在矫正性融合反射帮助下眼球才能在原位或在运动中保持双眼单 视,或在没有融合反射存在时,两眼才呈现偏斜者。正位视:指眼球的运动系统处于完全平衡状态时,即便融合功能受到干扰而受检者 的双眼仍能维持正常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偏斜,这种状态成为正位视,又称为正位 眼或正视轴眼。隐斜视分类:根据显现的程度分类(显性隐斜视、隐形隐斜视、绝对性隐斜视);根 据眼位偏斜方向分类(水平性隐斜视、垂直性隐斜视、旋转性隐斜视、斜向隐斜视 (内上隐斜视、外上隐斜视、内下隐斜视、外下隐斜视);根据隐斜性质分类(共 同性隐斜视、非共同性隐斜视);根据病因机制分类(静态性隐斜视、动态性隐斜视、 神经源性隐斜视);根据代偿程度分类(代偿性隐斜视、非代偿性隐斜视);其他分 类(真性隐斜视、假性隐斜视、等量隐斜视、不等隐斜视)。共同性斜视:是指眼球运动无障碍,斜视角度不随注视眼别不同和注视方向不同而 改变的斜视,又称为共转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分类:根据偏斜方向分类(水平斜视,共同性内斜、共同性外斜;垂直 斜视);根据眼位偏斜时间分类(恒定性斜视、间歇性斜视);根据眼位偏斜与与调 节的关系分类(调节性斜视、非调节性斜视);根据偏斜的原因分类(原发性共同性 斜视、继发性共同性斜视);根据偏斜的眼别分类(单眼性斜视、交替性斜视)。 中华医学会眼科对斜视分类(1990年):共同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后天性内 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 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分开不足型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共同性外斜视:(原发性间歇性外斜视(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基本型、 类似分开过强型)、原发性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外斜视、先天性外斜视);其他(周 期性内斜视、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微斜单眼固视综合征)56、 共同性斜视的临床表现:1.眼位偏斜:即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视轴成 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就偏离目标;2.复视与混淆视;3.斜眼抑制: 眼位偏斜后,产生复视与混淆视,为避免这些视觉紊乱的干扰,视中枢就主动抑制 产生斜视眼物像的反应;4.单眼视:即眼位偏斜后,斜视眼的视觉功能被抑制,患 者总是以一眼.视物,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物体,没有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机会;5.斜视 性弱视:眼球无器质性病变,由于眼位偏斜而产生的不能矫正的视功能低下,称为 斜视性弱视;6.交叉注视:有明显内斜的幼儿,尤其是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向正前 方注视,两眼可交替注视,而向侧方向视时,则用右眼注视左侧视野的目标,用左 眼注视右侧视野的目标,这种现象称之为交叉注视。7.双眼注视野改变:内斜时出 现交叉注视,外斜时出现同侧注视。8.同侧注视。57、我们把件眼注视目标,斜眼的偏斜角称为第一斜视角;而斜眼注视目标时,健眼的 偏斜角称为第二斜视角。共同性斜视的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非共同性斜视 (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不同)58、先天性内斜视与假性内斜、外展麻痹、调节性内斜视、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的鉴别:1假性内斜视 部分婴儿由于鼻梁低宽,内眦赘皮、瞳孔间距较窄等原因,被认为有内斜视。以角膜映光法仔细检查时,双眼角膜反光点的位置对称,交替遮盖双眼时,眼球无向外转动现象发生。2.展神经麻痹真正外展麻痹时,外转运动受限,眼球向内偏斜,键眼注视时的斜视角小于用麻痹眼注视时的斜视角。而 假性外展神经麻痹时,遮盖一眼数小时,外转功能即可恢复,或迅速转动患儿头部 时,就可以看到眼球的正常外转运动。3.调节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有明显的远 视屈光不正,麻痹睫状肌或戴全矫眼镜后,内斜视可以好转或消失。先天内斜与调 节因素无关,带全矫眼镜内斜度不改变。 4.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 眼球震颤阻 滞综合征,又称Ciancia综合征。是眼球震颤患儿采取的一种代偿方式。由于集合 常常能阻止或减轻眼震,故部分先天性眼震患者使眼球处于内转位来减少眼震、增 进视力,久之即发外展不足。眼球震颤多为水平跳动型。当眼球处于内转位时,眼 震减轻或消失,眼球向外转动时,眼震加重。内斜度的大小与眼震幅度成反比,眼 震的幅度与眼球外转程度成正比。先天内斜视亦可合并眼震,但眼震多为小幅度的, 多发生在单眼恒定性内斜伴有弱视时,其注视眼朝向正前方。而眼球震颤阻滞综合 征患者注视眼维持在内转位,且有明显的代偿头位,而多转向内转眼一侧。59、注视性质分类:(1)中心注视 (绝对中心注视,相对中心注视)(2)偏心注视(中心凹旁注视,黄斑旁注视,周边注视,游走注视)垂直隐斜临床表现情况最重,上转肌受累低度矫正、下转肌受累全矫60、后天性内斜视分类及配镜原则:调节性内斜视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完全调节性 内斜视的治疗主要是验光配镜,带上全矫眼镜后2-3个月,内斜视大部分能消失或仅 有内隐斜视。若戴全矫眼镜仍有内斜,可配过矫眼镜。初戴镜时若有不适可用阿托品 散瞳。戴镜后应每隔半年或一年复查验光一次,观察眼位变化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 高度远视患者需终身配戴眼镜。对存在弱视的患者在配镜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弱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完全矫正远视,同时治疗弱视。 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视 近时戴双焦点眼镜(上半部视远用,下半部加+ 3D视近用) 非调节性内斜视 集合过强型内斜 分开不足型内斜 通常型内斜 继发性内斜视 继发于 手术后的内斜视 知觉性内斜视 特殊类性内斜视 周期型内斜 急性共同性内斜 微小斜视 盲点综合征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间歇性内斜视61、共同性外斜视类型:先天性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根据远视、近视的外斜度的不同,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基本型;根据视网膜对应状态不同,正常对应的间歇性外斜视、双重对应的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分开过强型外斜视、集合 不足型外斜视、通常型外斜视、类似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继发性外斜视(知觉性外斜 视、内斜术后过矫或外斜矫正不足所致外斜视)62、共同性斜视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非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第二斜视角大于 第一斜视角、痉挛性斜视:第一斜视角大于第二斜视角)63、由斜视引起的复视种类:水平复视、垂直复视、旋转复视。64、痉挛性斜视分类:原发性痉挛性斜视(肌性、神经性、由于高级中枢异常而引起的同 向及异向偏斜) 继发性痉挛性斜视(麻痹肌的配偶肌的作用过强、麻痹肌的对抗肌 痉挛、麻痹肌同侧眼合作肌痉挛)65、非共同性与共同性斜视的鉴别(论述):非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眼球运动眼球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障碍无障碍斜视角第2视角与第1视角不相等,随注视方 向改变而不同第二斜视角等于第一斜视角,当注 视方向改变时,斜视角大小不变复视复像间距随注视方向不同而改变多无,若有复视,则各个方位所见 的复像间距大致相同代偿头位有无自觉症状后天性者常有眼性眩晕,恶心及步态不 稳等症状多无不适66、看先天性非共同性斜视的分类与临床表现。67、临床分级(1) Duane I型不能外转或明显受限(2) Duane H型 不能内转或明显受限(3) Duanelll型 外转受限,内转受限(选择)68、Graves病的分级:0级:无症状或体征I级:只有体征上睑退缩,凝视,有或无上睑滞后及眼球突出II级:波及软组织III级:眼球突出W级:波及眼外肌V级:波 及角膜级:视力丧失69、Graves病临床分级:I级:稳定型II级:轻度活动型III级:中度活动型W级:重 度活动型70、Graves病临床特征:(1)上睑退缩上睑退缩表现为角膜上方的巩膜外露或角膜周围 的巩膜均暴露(2)眼睑迟落向下注视时,上睑退缩,且不随眼球的下转而下落,因 而角膜上方巩膜暴露(3)结膜充血(4)眼外肌受累(5)眼球突出(6)视神经受 累(7)眼眶CT的扫描71、A-V综合征:是一种同时伴有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亚型水平性斜视,即当向上和向下 看时,水平斜度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并以A和V字母形象命名的一类斜视现象72、分离性垂直偏斜(DVD):为两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上斜,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 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73、DVD眼位:当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均上斜,上斜方向及程度可不一致,非注视眼 总是处于高位,当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时,一眼可以自发性上斜临床检査DVD:眼位的常用方法:l.Richard法2.Krimsky法3.同视机检查法4.凸 透镜法74、DVD鉴别诊断:与下列眼外肌异常相鉴别1上隐斜:一般为单眼,交替遮盖时,上隐 斜眼遮盖时眼位上斜;上隐斜眼作注视眼时,另眼被遮盖时则表现为下斜。而DVD交 替遮盖时双眼均上转,且常伴有隐形眼震; 2、下斜肌功能国强:表现为向侧方注视 外转眼作注视眼时,内转眼由于下斜肌过强而成上斜,以内转眼为注视眼时,则外转 眼呈下斜状态。而DVD患者无论正前方或侧方注视时,内转眼总是表现为上斜;3上 斜肌功能过强:DVD无论任何眼固视,非固视眼总上斜。75、弱视:是婴幼儿期,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觉,运动,传导及视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 宜的视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发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的状态76、弱视的种类: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先 天性弱视77、弱视的分级:1.轻度0.8-0.6 2.中度0.5-0.2 3.重度W0.1。78、弱视的治愈标准和疗效评价弱视治愈标准:不能仅凭单眼视力达到正常,还应具备眼正位,有健全的双眼单视 功能,追踪观察3年不变者才能称为弱视的治愈弱视疗效评价标准:1. 无效包括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一行者2. 进步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3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三0.9.并有双眼单视功能。4. 痊愈 经过3年随访,视力保持正常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