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论文】优等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学生学习的科目日益繁多,学习竞争压力加大,心理问题的出现屡见不鲜。而优等生作为学校中优秀的代表,各方面表现突出,竞争意识较强,压力较大,习惯掩饰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较容易滋生心理问题,而又因为其优秀的外在印象,使教师和家长较容易忽视其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从优等生的心理出发,关注优等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优等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等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复杂多样,外界的干扰使人类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此同时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增加,“抑郁症自杀”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据研究表明,抑郁症高发的人群主要为艺术性较高且能力较强的一类。所以即使是优秀成功的人士也不可忽视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在学校里通常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辅导,可以为学生的心理保驾护航。一、优等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耐挫能力差与心理负担重的矛盾目前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生活条件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且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家庭优生优育,孩子能得到父母更为全面的照顾,过分的宠爱、溺爱下使学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历的磨难较少,导致学生的内心不够强大,不能很好的接受住挫折所带来的挑战,心理成熟年龄较晚1。(二)强烈的虚荣心与自信心不足的矛盾由于教师或家长不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对优等生一味的“捧”或“夸”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虚荣心,喜爱攀比,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能很好的接纳自己,所以内在力量缺乏,不能虚心的改进自己,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对自己的信任,产生虚荣心与自信心不足的矛盾。(三)争强好胜心与恐惧感的矛盾在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容易出现“小霸王”、“小皇上”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中也较容易出现争强好胜,拔得头筹的心理,表现在优等生身上就会希望在学习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获得成就感,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渴望成绩就会触发担心成绩下滑的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感会又促使学习成绩的进步,所以对于优等生而言摆脱恐惧感具有一定的难度,致使产生矛盾的心理。二、预防与消除优等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一)培养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2018年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学生杀人案件,行凶者和被害人都是高校的优等生,班级的第一名杀害了班级的第二名,问及杀人原因竟是出于单纯的嫉妒心理,“没有他,我就是第一名了”,如此扭曲的价值观,如此偏执的人格,如此痛心的现实,可见成绩并不能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也不能作为学生唯一的考核标准,高智商犯罪更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教书应当从育人开始,培养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才是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二)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人艰不拆”是社会新型的流行语,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人是容易的,世界是守恒的,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具备接受各个挑战的能力,也需要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拿破仑有第十一次的成功,曾国藩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佳话2。有拼搏的勇气,才能有成功的希望。1.增强耐挫力在学习中要敢于失败,不畏惧失败,增强自我意识,失败和挫折的另一面是成长,“生命有裂缝,才能照的进阳光”,接受不完美,不完美的才是人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自己的挑战,走出生活的舒适圈,加强自律性,增强耐挫力。2.克服脆弱心理“玻璃心”、“公主病”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下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在新闻中经常能够听到“高中生高考失利,由此自暴自弃,跳楼自杀”。“初中生,面对母亲的不理解以及批评,赌气跳桥身亡”。“学习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石头够坚固,才不会一击即碎。优等生只有能够接受的了失败的打击,才会有赢得成功的底气。(三)培养积极创新的学习品质将学生引入求知新境界,开启思维的门扉,教导学生用开拓思维的方法来寻求学习的最佳方式,而并非局限于课本,死记抽象的知识点,进入学习、考试的死循环,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培养积极创新的学习品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像一件好的武器,选对了才能够所向披靡。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效率,由衷的爱上学习,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开展3。(四)培养奋发向上的道德品质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学生自身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培养其正确观念的形成,以及具备积极向上乐观的思想态度,正确的定位自身的价值,不因别人不恰当的言论而郁郁寡欢、怀疑自己。将心态放平和,快乐的去学习,遇到问题及时的去解决,及时的整理自己的情绪。只有自己的意志力够坚定,有足够的正能量,路才会越走越远。结语优等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其身上具备好胜、上进、努力、自律等良好的品质,可万事万物皆有其双面性,优等生的心理问题也应引起教师和家长们的重点关注,及时的给优等生做心理建设,倾听疏导他们不良的心理情绪,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加强对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参考文献:1邹燕.小学优待“优等生”现象的道德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17.2李梅.优等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9):180.3王俊.浅谈优等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J.贵州教育,2014(14):24-2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