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17896161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8.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2.通过度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探究与活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生物进化、生物灭绝和今天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反映了什么问题?2.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生 (回答)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2.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师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推动新课投影:“热带雨林景观和热带疏林草原景观”热带疏林草原海南岛热带季雨林问题:1.图中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3.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学生回答:1.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实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分层,有的能够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因为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师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70的活动,并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 (回答)1.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持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师 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个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生绘制,师总结)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表达。投影:“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问题:1.若图中森林植被大量砍伐,地理环境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2.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生 (阅读教材及插图,分析回答)1.砍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或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产生影响,这个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2.河流上中游河道泄洪水平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持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师从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板书:(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局部。(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师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生 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要特别重视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搞好水土流失的治理。师 自然地理环境中,人类活动更容易引起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生态,避免给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投影:(填表说明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表后逐个显示)影响地下水水位上升时,水量丰富生物种类增多地方气候温度增加,降水增多,温差变小泥沙沉积泥沙含量减少洪水灾害减少(举例):让学生举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例子。投影:西北内陆东北地区海陆位置距海远距海近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沙温带季风气候,湿润水文地表水贫乏,多内流河、咸水湖地表水丰富,多外流河外力作用风化、风力作用强流水作用明显地貌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多风蚀地貌平原植物植被稀少,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荒漠土黑土、黑钙土师 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是与干旱的气候相一致的。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与环境整体特征一致,表达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补充案例)厄尔尼诺现象投影:“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片”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讨论)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归纳总结。投影:洋流状况大气环流气候状况海洋生物正常年份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存有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生物繁盛形成秘鲁渔场厄尔尼诺发生年份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大陆西岸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使用案例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希望同学们多搜集这方面的实例,并认真加以分析,以增强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板书设计整体性表现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局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探究内容:经观察,你认为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探究过程、方法:将3千克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堆成形态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盘内,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设计一种方法,当没有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提示:你能够用纸片、树叶、秸秆等材料实行实验)探究结果:写出实验总结,实行组内交流。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生 (回答)1.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2.(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局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投影:“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师 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生 土壤。(承转)土壤与周围环境实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板书: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新课第一幅画面:地表裸露的岩石投影:第二幅画面:用动画演示风吹、雨打、日晒地表裸露的岩石,与此同时,岩石逐渐风化,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投影: 机械风化示意球状风化地貌板书:(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活动:比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与联系。生阅读教材“成土母质与土壤”局部,思考回答,并填写下表内容。投影:成土母质土壤区别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师 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不同,使土壤的质地、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也不同。问题探讨: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2.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投影:成土母质土壤颗粒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颗粒较粗发育在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残积物和坡积物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洪积物和冲积物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水准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投影:二氧化硅含量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基性岩45%52%铁、锰、镁、钙的含量高,钙含量最高酸性岩65%75%硅、钠、钾的含量高(承转)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与气候的关系也最密切。板书:(二)气候与土壤师 (提问)1.气候对土壤有哪些直接影响?2.气候是如何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生 阅读教材“气候与土壤”,总结回答: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持续实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师1.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2.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承转)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板书:(三)生物与土壤投影:“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师 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师 为什么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生 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投影:图片“乔木发达的根系”读图分析:为什么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生 (探究后回答)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水准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师 地形对土壤也有影响,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在山区,土壤的成分和性质为什么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板书:(四)地形与土壤生 在山区,因为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问题:1.坡度的陡缓对土壤的发育有什么影响?2.坡向如何影响土壤的发育?(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生1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生2 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阳坡因为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师(归纳)总之,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持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出示材料: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只用不养。最初产量很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老轮荒地,最后成为流动沙地。师 通过以上资料,你获得哪些信息?生 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板书:(五)人类活动与土壤师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是如何改造土壤的?生 讨论后回答。师 (总结)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局部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如我国北方黑土、南方水稻土的形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人工土壤。那么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请举例说明。生1 不合理的耕作经营,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等。生2 人类活动能够破坏土壤肥力。生3 人类大量喷洒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师 人们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用养结合,促使土壤持续改进。同时,土地资源数量有限,我们应十分合理地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能够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这种整体特征不但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所有要素各自的属性,而且具有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更多属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师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展示材料)1.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2.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3.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1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师 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别是怎样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生 (讨论总结,回答)1.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要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因素。师 所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如,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要考虑到国际安全等方面的因素。课堂小结在利用资源、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使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学以致用,综合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地质背景、资源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土壤剖面观察探究探究内容:1.结合气候和植被条件,判断当地土壤类型,其特征如何?2.观察当地土壤剖面,具有几个土层? 探究过程、方法:采集各土层的土样,取各土层土壤溶液,化验土壤的酸碱度。探究结果:解答土壤的各种问题,根据土壤的肥力特征,给当地农民提供各类土壤适合种植何种农作物的建议。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有的。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3.理解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4.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景观图片理解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3.自主学习,读图分析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及成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观点,所以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2.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1.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2.将地域差异的规律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并能解释区域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具准备自然风景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2.土壤的形成受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生 (回答)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甚至整体的改变。2.受到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有差异。如东北平原的黑土、黄土高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地区的红壤等。师 不同的土壤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师 对,自然地理环境不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板书: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推动新课投影:图片 干枯了的胡杨林 椰子树雪莲荷花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师 谁来说说这些植物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生 胡杨林生长在干旱地区,我国的胡杨林主要在西北地区;椰子树是热带的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雪莲生长在寒冷、土质贫瘠的冰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的天山;荷花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的水湿环境中。板书: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师 这四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什么会存有差异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理上不同的地区,因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投影:“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图”师 (提问)1.地球陆地表层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带类型?2.图中大箭头所指示的各是哪一种典型自然地带?3.在各自然带内部是否还存有着差异,举例说明。生(自主探究)1.地球陆地表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2.箭头所指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有着差异。如热带草原带内部还存有着差异,有热带草原、热带稀树等景观的差异。师地球表层的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如地球陆地表层的主要自然带的差异;也存有小尺度的差异,如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热带草原景观是有差异的,非洲热带草原上是高大的波巴布树,大洋洲是桉树,南美洲是纺锤树。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还是有章可循的,这个“章”就是地域分异规律。板书: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将全班同学分三个小组实行合作探究,老师在屏幕上投影各小组的任务)投影:A组:1.假如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沿途自然景观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2.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3.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什么?B组:1.分别沿两条路线依次找出自然带:(1)在我国沿北纬纬线,从沿海向内陆;(2)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N向东到中亚。2.引起上述两条路线自然带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干湿地带分异在什么地区表现最明显?C组: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存有什么差异?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水准受哪些因素影响?师 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就请你们谈谈对老师所提问题的讨论结果。A组同学先来回答。生 从海南岛到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依次为: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原因是从海南岛到漠河,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以热量为主。师 纬度地带分异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不同的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植被、土壤等也表现出相对应的变化。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影响。下面再来看B组同学的讨论结果。生1.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向东到中亚,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2.这两条路线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都表达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因为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由多到少。3.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显著。师 (提问)1.纬度地带分异,为什么在低纬度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2.干湿度地带分异,为什么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师 1.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2.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既有面积广大的陆地,又有面积辽阔的海洋。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教师投影表格内容,提示学生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回答)投影:列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分布特征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分布地区举例共性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分异基础影响因素都是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纬线方向热量纬度位置 低、高纬度地区非洲沿20E经线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水分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承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都是水平方向的分异规律。在地球表面上有很多高大的山岭,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对应地表现出垂直分异规律。下面我们看看C组对垂直分异的讨论状况。投影:“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图”师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山麓地带生长着什么植被?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师 这说明珠穆朗玛峰位于什么热量带?生 亚热带。师 随着山体的升高,南坡依次出现了哪些自然带?生 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寒性灌丛草甸带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寒冻冰碛地衣带高山冰雪带。师 山地垂直分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 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增加,水热组合的变化引起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师 这种垂直方向的演变规律和我们上面学过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极为相似?生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投影:“垂直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的关系图”师 该图显示温带地区的高山自然景观与纬度地带分异有怎样的关系?生 温带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从温带到寒带所看到的景观有些相似。师 这两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生 不完全相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因为纬度的变化导致了热量的变化,而垂直分异规律是因为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了水热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师 出现垂直分异的山区处在一定的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上,必然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因而垂直分异与纬度分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正如下面这句话:“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自然带垂直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所出现的水平自然带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师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和发育水准与哪些因素相关呢?生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发育水准与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都相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师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珠峰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问题探究)1.北坡的基带是什么自然带?2.珠峰南北坡的山麓地带为什么自然带不同?生1.北坡的基带是高原寒性半干旱草原带。2.南侧山麓的海拔低,在2000米以下,而北侧山麓海拔高度达4000米;南侧年降水量多,为20002500 mm,年均温高,为1015 ;北侧年降水量少,仅有200300 mm,年均温较低,为34 ;南侧处于北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北侧处于背风坡;南侧处于阳坡,北侧处在阴坡,南侧光热条件优于北坡。师 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还有哪些原因?生 北坡相对高度小,而南坡相对高度大,水热变化的空间南坡较大。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师 以上我们理解了三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同学们能否用一幅简略图表示出这些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呢?生 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师 (归纳)投影:师 除了上述较大尺度的地域分异外,还存有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生 阅读教材“华北平原的地方性分异”。师 华北平原的地貌存有哪些差异?各地貌单元在哪些方面存有地方性差异?生 (回答)从山麓到滨海依次为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渡性的低洼区;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土壤肥力等方面均有差异。师 洪积冲积平原,又称缓斜平原,位于平原的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很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连接而成。地下水埋藏深度为410米,矿化度小,水质好,水量丰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盐碱化,而且养分高,较肥沃。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局部,这里河流密度较大,有缓丘和洼地,多为黏土沉积物质,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地下水位较高,夏季多积水,土壤有不同水准的盐碱化现象。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地势极低平,组成物质以黏土为主,因为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只能生长盐生和耐盐性强的植物。师 地方性分异有什么规律吗?生 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师 阅读教材P82,回答什么是有序性和重复性。生 有序性是指在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局部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重复性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一个小区域的重复出现。师 什么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还有哪些?生 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差异。师 谁能举例说明?生 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有地域差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规律性。请大家用一幅简略图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究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开始对青藏高原东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质、地貌、大气、物理、植物、动物等实行了多学科、大规模、综合性、长时期的考察,终于揭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1998年10月,该峡谷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该峡谷长504.6千米,平均深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峡谷平均坡降为9.14,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特,地壳活动频繁。大峡谷是天然水汽通道,这里出现的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动了56个纬度。这里冰川与森林相连,是奇特的植物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物种基因库”,多学科的科学家称之为世界罕见的“野外实验室”。1.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动了56个纬度,其原因是什么?2.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大峡谷水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探究过程、方法: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搜集资料,小组讨论。探究结果:将讨论的结果写成一篇小论文,班内交流。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有地域差异性?2.假如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生 (回答)1.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2.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这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推动新课师 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为什么低纬和高纬地区自然带东西延伸,而中纬地区自然带东西更替?(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师投影:师 读图说出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类型。生 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由低纬到高纬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师 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随纬度由低到高如何变化?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师 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生 不一样。亚热带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师 气候类型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比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生 讨论后回答。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如以下图)投影:师 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特征有何不同?生 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投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油橄榄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樟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两种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特征,思考存有差异的原因) 师 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形特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师 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需要减少蒸腾作用,避免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合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充足的水分供给蒸腾作用。师 每一个自然带都具有相对应的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和代表性土壤。其中,气候是最基本的要素和因素,植被是最显著的标志。投影:图表:纬度带自然带构成要素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土壤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荒漠土中纬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荒漠土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苔原冰沼土极地冰原带寒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未发育师 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为什么根据植物群落能够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生 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构成。所以,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能够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合作探究)师 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讨论:森林自然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分类、植被特征等。投影:表格自然带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分类植物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较少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以森林为主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降水量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热带草原、温带草原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少于250毫米/年),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热带荒漠、温带荒漠数量很少的旱生小乔木、苗木或仙人掌类植物(师提问讨论结果,逐次给出答案)师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生 (总结回答)1.因为热量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方的作物熟制有很大的差异,由北方的一年一熟向南过渡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以至一年三熟。2.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北方是以旱地为主的耕地,南方则以水田为主,农作物种类也有很大的不同。3.我国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从华北到东北,河流的结冰期变长。师 农业生产为什么要因地制宜?生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师 在大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为了建设“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根据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种建议合理吗?生 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在北京的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合温带的草类为主。常绿阔叶树种适合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不能很好地适合北京的气候,因而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师 对。在生态建设中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课堂小结以上两节课,我们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要认真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促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植物生长与环境探究内容: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蒸发量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密切相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越大,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蒸发量越大。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面积最大,草原次之,荒漠植被最小。所以,在生长速度上,森林快于草原,草原快于荒漠植被。在蒸发量上,森林高于草原,草原高于荒漠植被。在水分充足的地区,依靠生长速度优势,森林植被取代了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而在水分缺乏的地区,依靠耗水量少的优势,荒漠植被成为适合环境的成功者。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结合上文回答哪种主张比较合理,并说明理由。探究过程、方法: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探究结果:将讨论结果班内交流,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理解影响交通路线分布影响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利用材料及图示分析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围绕“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时要趋利避害,按自然规律办事。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教学重点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1.地形对聚落形态、规模等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媒体显示:教材P88图41、图42及“半坡村落”材料。 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图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是距今680062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流阶地上,营建的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从聚落的复原模型中,我们能够看出,那时的聚落已经有了初步的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公共活动区、制陶区、墓葬区、防御壕沟等。在我国,类似半坡的古村落遗址还有很多,它们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这说明,当时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已经充分考虑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师 居住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聚落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和规模,要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合,该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什么是聚落呢?按其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哪几类呢?板书: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推动新课板书:1.概念生 (自主学习后回答)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师 多媒体展示表格,由学生填写。板书:2.聚落分类型类目项人口主体规模大小形成早晚乡村农业人口为主较小较早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较大较晚(承转)在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媒体显示:教材图43、图44 生 图43是山区聚落。因为丘陵和山区地形复杂,故村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图44是平原聚落。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故村落的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师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较完整、开阔、平坦,呈团聚型、棋盘式;但像我国南方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形态多呈带状。因为沿河岸分布,既有供水之便又有运输之利。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45及“丽江古城”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投影:材料:丽江古城在我国云南西北部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市内,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的西北部,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生1 丽江纬度较低,冬季因山岭的重重阻挡,不受冬季风、寒潮的影响,故无严寒;夏季因地势较高和多阴雨天气,故无酷暑。生2 地处丽江坝子(小盆地),且地势较高,北、西两面依山,东、南两面开阔,便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惠顾,三股干流也便于居民用水。师 可见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时,要适合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再请大家阅读教材P70活动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材料和图47,回答以下问题: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读教材P90图47生合作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生1 城镇多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大多位于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生2 城镇、乡村多沿交通线分布,呈条带状。师 (小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除地形外,还有以下因素:(多媒体展示)师 (承转)刚刚我们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交通线沿盆地边缘的山前冲洪积扇中下局部布。反映了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下面我们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板书: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因素(设疑导学)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呢?在自然条件下,哪种因素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结构如下:师 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需要。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转,在很大水准上取决于交通运输。同时,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交通运输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对象,并且塑造了交通运输网的地域组合特征。另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为该地区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对象。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是凭借天然和人工的线路在运动中实行的,它涉及的空间很大,自然环境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有些自然因素如水力、风力和空气的浮力等,是水运和航空运输等不可缺少的辅助力。所以,一定深度和达到一定浮力的天然河道是水运发生和分布的基础。高山大川和地质灾害区,则是陆上交通的阻力,它影响着线路的质量、走向、分布和投资。科学技术的提升使交通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在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年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有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即使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但有很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自然条件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师 多媒体播放图48、图49,请学生读图、析图,回答以下问题。指导学生读教材P91图48、图49。1.比照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生1在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存有着显著的区域差异。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最大;而一、二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小。生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而交通线路密度也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原因是: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第一、二级阶梯地形以盆地、高原、山地为主,地表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选线限制较大。师 (承转)在中等尺度地形区内,交通线路会表现出哪些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呢?板书: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多媒体展示图410、图411,请学生分析川西高原、四川盆地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特点。指导学生读教材图410、图411生1川西高原,山河纵列,相间分布,且山高谷深,故线路稀疏。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生2四川盆地中部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特别是成都平原,对交通限制较少,故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师 (小结)在实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媒体显示:“公路选线”公路选线平原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少。但是一般平原地区,农田密布,灌溉渠道纵横交错,城镇、居民点和工业设施很多,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公路选线限制较大。生 阅读教材P93图414铁路选线,回答以下问题。生 相对合理的是B方案。因为B线铁路沿线等高线相对稀疏坡缓,同时据等高线弯曲方向判断为河谷地形,地势相对平坦。而A线路,要翻越山地,坡度陡,若挖隧道,工程量更大,费用更高,故不选A方案。媒体显示:教材图415、图416。成昆铁路盘山路段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设疑导学)现代化的交通线路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依靠的是什么?生 科学技术的进步,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和技能。师 (小结)交通运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