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635883 上传时间:2020-08-27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刘同利 2010年11月,提 纲,一、引 言:问题提出 二、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 和基本要求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和工作重点 五、结 语:坚定信心决心,一、引 言:问题提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大会提出,我们必须全面深刻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 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发展方式问题,是发展方式不科学。 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的非均衡、不可持续与低效率。,这充分表现在: 在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国内消费需求不振; 在产业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以第二产业的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在要素投入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而对经济增长有决定作用的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等要素的作用相对薄弱。,大会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一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 二是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四是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重要性、重要内容和方法途径。,二、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 仅仅只是数量的增长,规模的增长,GDP 的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必然的要求和必然现象,也是必然的追求。,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要求GDP 的增长,而且包括教育、医疗、休闲、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好。,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形态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既包括生产要素配置、投入和使用的方式,又包括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的状况。,(一)从国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通行经验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一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随着资源约束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及时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当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杠杆。 我们要把中国的经济,放在全世界经济中去考虑,把全世界的经济,放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演进中去考虑。,第一,我们的产品不愁卖 第二,资源环境可以承受 第三,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发展,而发展有 时要以环境为代价,为什么我们1995年就提出了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转换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及时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当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杠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二)从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一方面,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的国家,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农村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的阶段,加上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和工业带动,造成资源消耗快速增加。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规模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环境污染通过空气、土壤、食物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1、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从要素投入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大,环境压力加大。 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 “两高一资”企业多。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7%,而消耗的煤炭、粗钢、水泥占世界40%5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世界首位。,2、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3、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劳动者报酬占比为50%以上,2001年后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到2006年已下降到41%。与此同时,企业盈余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6%。 在2000至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4%,但职工的实际工资年均仅增长15.7%。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 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回报的比例却不断上扬。,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较低。按全国平均水平来看,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 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 发明专利的数量少、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更少。而且,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而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企业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少,核心竞争力差。,5、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相协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以国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为参照来看,我国在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水平下,与国际一般趋势的差别是第二产业比重平均偏高约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偏低约9个百分点;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2002年与1995年印度的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低1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8.6个百分点;与韩国相比,第一产业高近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6.6个百分点。,6、农业基础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总耕地面积为1300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42.3%,绝大多数农田仍丰收靠天。 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低。据2007年12月5日农业部发布的消息称,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8%左右,与改革开放之初有了较大改观,但与发达国家的80%以上仍相距较远。 农村环保形势严峻。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心一直在城市,农村环境保护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各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往往给农业带来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88%。 农村公益事业欠账较多。农村基层组织号召力弱化。,7、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差别 区域差别 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收入、社保、就业等方面。,8、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今年,从供求总量讲,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超过2400万人,新生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全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1200多万个,供求缺口十分巨大。 还有由于城镇化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状况,这些都凸显出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9、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日趋突出; 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收入差距明显; 各种利益群体的一些利益要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 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10、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改革 ; 政府转型,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 财税体制; 金融体制,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 户籍制度,社会管理; 涉外经济体制; 等等。,( 三)从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实质是对我国发展方式的冲击。 我国“资本扩张型”和“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正积极增加投资,力求在应对气候变化及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环境保护和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低端产品出口难以为继。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将受到更大重视,我国发展的制约增加。 低碳经济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四)从我们的发展目的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发展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财富的真实积累和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蛋糕理论”,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而同时,改善民生也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五)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国已走出温饱阶段,正在向小康社会艰难过渡。 温饱社会小康社会对发展要求的异同 温饱社会 小康社会 目标: 实现温饱 提高生活质量 内容: “蛋糕”做大 “蛋糕”做好、分好 途径: 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建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1、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 3、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4、重要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合理调整需求结构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为经济发展开拓持续增大的内需空间。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促进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继续加强节能减排,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同样,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一是节能减排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 只有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绿色技术,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切实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型目标,突破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 只有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才能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 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关键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四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 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规模快速扩大,高速增长时间很长,确实举世公认,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投资消费关系失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明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过去不够合理的状况转向更加合理的状况,而最根本的转变,还是要落到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和普惠全民上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财富的真实积累和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深厚源泉,也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活力。 政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责任主体,主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不仅可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还可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较快增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强化,这既是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正是能源危机和价格暴涨,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仍然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对需求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 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投资宏观调控与监管的有效性较差;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导致投资需求过于旺盛。 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等体制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究其原因是: 一方面是由于资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税制不够合理,第三产业税负较重,准入和监管也较严。 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就必须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等方面改革。,对要素投入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为重要特征。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同时,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不健全。 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深化经济体制以及科技、教育等体制的改革。,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战略选择和工作重点,(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难,主要是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必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 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发展海洋经济。,(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主要是: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加强城镇化管理。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 但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诸如怎样摆脱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有效维护征地农民利益,城镇化人口以何种方式获得同等社会权益等。,(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一是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 四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七)加强社会建设,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 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 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九)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 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继续完善税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等。,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 必须通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 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 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该管的事情切实管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 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公信力。,(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 二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 三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维护我国海外权益,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五、结 语:坚定信心决心,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宏伟目标提出 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有经济学家预言,尽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经历了30年,目前中国经济遇到了很多挑战,如果我们在社会发展和政治上不出重大问题,在经济上也没有重大失误,那么中国在未来20年中维持8%的GDP增长率应该没有问题。 如果这个预测是对的,那么10到2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决定了中国必须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角色。 也有学者认为,20到30年后,中国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大国,将与美国和欧洲并列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第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存在劳动力的长期国际比较优势以及国内城市化是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比例高、需要长时间的转型,都成为国际上我国劳动力长期比较优势的来源。 2006年劳动力成本的国际间横向比较,分别是中国191.73,日本2518.71,韩国2712.95,墨西哥407.03,新加坡2359.15。 包括住房、交通、服务业的继续发展和新城市建设的推进,将成为国内未来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中国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市场。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第三个原因是中国制度改革将进一步的提高生产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有相当的空间。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也有相当的空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 麦迪森:2007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对两千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作了科学的分析。他预测了中国在未来四分之一世纪将能达到的经济水平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麦迪森的结论是,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恢复其在184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经济地位;到203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会增加到23%(1978年是5%,2003年是15%)。,经济地位日益提高,GDP占世界份额变化: 1820年33% 1900年 6 % 1978年5 % 2008年15% 2030年23%,我国世界地位未来将会显著提高,2007年12月,英国专家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横空出世,现在书还未写完就已被西方媒体炒作得“轰动全球”。 他预测中国GDP 2027年赶上美国,2050年将是美国的4倍。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中国文化统治世界。“如果说英国曾经是海上霸权,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权,那么中国将是一个文化霸权。”,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做客暨南大学,2009年9月27日,在此,马丁雅克先生系统的讲解了自己所著书籍当中国统治世界中的观点: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崛起改变的不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人们所认为的世界金融中心将由纽约转变为北京,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中国电影将在国际市场中流行开来,等等。,坚定信心和决心 勇于肩负历史责任,我们要坚信,我国经过510年的调结构、转方式,科学发展,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再经过1015年的科学发展,将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伟大复兴! 为此,我们要坚定信心和决心 勇于肩负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发奋成才,努力塑造与大国风范相适应的应有素质!,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