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122732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6.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任长松,2,第一部分背景与核心第二部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三部分本次课程改革忽略的方面,3,第一部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背景与核心,4,世界与历史背景,现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都十分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探究进入学校的时间还不到一个世纪:1900年以前,大多数的教育者主要把教学看作一种可以通过直接的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但是,1909年出现了对这种教育观点的批评,批评来自杜威的著名观点:学生不仅是需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5,国内背景,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义务教育18科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9月,18家出版社出版的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新教材开始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参加实验的小学校3300余所,小学生约27万人,初中校400余所,初中生约11万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6,2002年实验区扩大到29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实验区(县|市)达508个。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7%左右,超过1000万人。按照教育部部署,2003年达到35%。2003年秋季,修改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关于课程管理、评价考试的要求。2004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国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人数要求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起用新课程,7,8,9,10,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12,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3,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事例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4,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5,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7,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8,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次课程改革各项改革目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这就是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19,如何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强调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和能力。重视从小开始在各科中有计划、有系统、分步骤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和态度,如课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乐于不断接受新知的兴趣、意向和态度)。重视从小开始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方法这些能力和态度,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20,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不仅要注意学习知识的结论,更要注意强调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注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要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亲身从事探索、思考和研究。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注意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产生源自社会生活实际中的现实需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需要中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各科要精选部分科学发展史的内容,以反映出知识创新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性,认识到不断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性。,21,第二部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22,一、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可迁移的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强调能力培养。为此新课程在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难度进一步降低,大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难”的弊病。,23,地理,1990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将原来必学的42个国家或地区,减为必学28个国家或地区,选学14个国家或地区,此外还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有关气候成因的部分内容改为选学。义务教育大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减了学习内容,必学国家或地区由28个再减为15个,选学由14个减为5个。这样,整个大纲就从原来出现448个地名减少到现在的288个地名。同时,义务教育大纲中国地理部分还简化了中国地理区划的办法,从原来的8个区域改为三大地区4个区域。这就基本改变了过去“分洲列国志”罗列地理事实的叙述法。2001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必学区域的数量下限,即从世界范围内至少选择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如人教版新教材选择了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六个国家,可以看出其数量大为下降。,24,生物,原来的初中生物花近一学期的时间学习动物门类知识,依次对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各门类动物分别专章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而每门动物又都是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等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介绍,知识的重复太多,本来可由一种动物作代表讲清楚的,现在要处处讲。现在的新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只用了一章的篇幅(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三小节的内容来探讨,这三节依次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25,二、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学科中心”的倾向,从而避免了“偏”的弊病。,26,中学语文教育的八大问题,政治性多了一点,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少了一点;统一性、标准化多了一点,个性、多样性少了一点;学院气多了一点,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少了一点;官僚气、中央味多了一点,民间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对崇高追求、牺牲精神的歌颂多了一点,赞美生活的美好、品味世俗生活的乐趣少了一点;强调文笔写法(形式)多了一点,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关注少了一点;强调阅读能力的训练多了一点,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少了一点;对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强调多了一点,对其他评价方法的使用少了一点。,27,新语文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这些单元主题的选择不仅十分贴近生活,而且十分符合升入初中的青少年的发展心理特征与需要。,28,通过生活、在生活中、为了生活开展语文学习,新教材致同学们的“写在前面”中有一段话:“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一个提示,一篇课文,一个问题,就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生活的广阔天地有无限风光在召唤着你。”新教材第二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是“漫游语文世界”,提示语是“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生活中学语文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29,化学,从“我们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界的水”二个单元讲起。空气单元的“资料”中讲到“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等。,30,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首页图下方写着:“这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31,地理,开篇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中两个小标题分别“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新教材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利用经纬网定位: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32,历史,“致同学们”中所言:“乍看起来,历史距离我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第18课“三国鼎立”,提示语讲到三国演义,说“大家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有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确有其人。”并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学了这课会帮助你辨别。”,33,课程与生活的距离,面向生活,既要注意面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吸收世俗文化生活中合理的成分,又要有利于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提升人们文化生活的品位、格调、质量和水平;既不能取媚和迁就于世俗文化,又不能过于脱离日常文化生活而过于学院气。面向生活,不是与生活合一,既要联系日常的世俗文化生活,又要与日常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当前的课程研究与改革,就是要寻找到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这个适当的距离,在上述既与又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或倾斜的“度”。,34,三、新的学习方式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富有时代感,克服了“旧”的弊病。,35,化学,新教材书后所附化学元素周期表(2001年7月)不仅重新设计制作,更重要的是,它是国内最新的元素周期表,相对原子质量录自2001年国际原子量表,并全部取4位有效数学,并经中科院院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审阅。,36,语文,新教材的选文更新力度极大,五分之四的选文是新的,不仅强调文质兼美,强调名家名篇,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时文的比例。从新教材注明的选文出处看,不少选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书籍中,选文内容和主题富有时代气息。,37,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新教材,“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密切联系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社会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现代社会中的科技新成就与新问题如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疯牛病等,教材中都有提及,如生物新教材“资料分析”专栏中的“小羊多莉的身世”。,38,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39,语文,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甚至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来对待。翻开语文课程标准第1页,“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条:“(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其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0,语文,语文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强化“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理念,这突出表现在各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第1课“在山的那边”课后第一题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这里,提示了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题目。第二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不仅提示了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而且通过括号中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引导和指导。,41,探究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42,在第二学段,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第三学段,阅读目标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提出了“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其中有一个新提法,就是:“推想”。所谓推想,是一种猜测推断,这种猜测推断是建立在学生初步感受理解基础上的。这种推想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大都是运用这种方法解决的,它是一种使用价值很高的方法,但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很少明确提出这个要求。,43,从第三学段开始,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第四学段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有的实验教材设计了阅读专题,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有的还倡导比较阅读,都是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尝试。,44,“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探究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阅读主题的确定,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及阅读结果的总结、整理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是挑战性阅读,既然是“探究性”的,既然是“探究性”的,就是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它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挑战;“探究性阅读”也是综合实践性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阅读。这条目标,从方法到途径都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反映出新教学理念:即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45,语文教学改革:探究式学习,看“大片”,聊“大片”!探究式预习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浩瀚语文海洋中的精彩珍品,有如现在电影院中正在上映的国际大片。同学看完这些“大片”后,一定有不少感触,上课时,同学们可以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预习这些“大片”时同学们可以探究以下问题,也可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也可以搜集一些与这部“大片”有关的材料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46,1独特感受与个人体验(必做)(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2)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说说理由。(3)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47,2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选做)(4)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5)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启示?(当然,这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且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6)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48,3课文分析与鉴别欣赏(选做)(7)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推敲、体味重要词句)(8)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9)这部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49,4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选做)(10)对这部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11)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写法)(12)分享了同学与老师的观点和材料后,再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可以就某一个方面,也可以综合地说)。必做,50,历史,历史教材从整体设计了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一学期设计了五个专门的活动课,如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等,引导学生集中开展探究活动。新教材每课均有“活动与探究”,不仅有分析材料等探究活动,也包括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提供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51,物理、化学、生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生物新教材还在第一单元辟有专门文字说明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方案的设计。有许多阅读材料详细展示了科学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些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52,物理第8页“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化学第87页“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生物第128页英国科学家利斯特利的光合作用实验(1)(2)(3)。地理第34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等等。这些科学史的经典探究范例,都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些经典探究所经历的典型过程和运用的主要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启发。,53,五、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54,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55,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第四单元是“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第89页生物学与文学栏目是“寄予植物的情怀”。历史新教材提示语中许多是从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中引出某课的历史学习,教材内容更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自由阅读卡中不少也是跨学科的资料,如:“册”“编”“卷”的来历。物理讲到“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时讲了人耳的构造、双耳效应,讲“透镜及其应用”时,讲了“眼睛和眼镜”,讲电流和电路时讲了生物电,通过心电图了解心脏工作是否正常等。地理新教材中海陆的变迁一节从“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故事说起,讲“天气及其影响”时,在“活动”栏目中讲到了历史上赤壁之战中运用天气的例子。,56,物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导语:,在非洲干旱炎热的草原上,万籁俱寂。一群大象慢慢地向前走,小象在母亲边听话地跟着。这群象要去哪里?也许,它们发现了水源,或者可口的食物。象群的行进速度虽然缓慢,但方向是确定的。忽然,不知什么原因,象群停住了。一些象竖起鼻子站在那儿,另一些则左顾右盼犹豫着。但是很快,它们又继续前进了,不过这次它们改变了方向。也许你会问:“这又不是生物课,怎么让我们读大象的故事?”“这些大象的活动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这和声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有许多奥秘的声。学过“有趣的声”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声,声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当然,你也会明白人类为什么听不到大象之间进行交流的“声音”了。,57,化学新教材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后的习题,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猜一猜诗中说的是什么化合物?根据你对该化合物的认识,对诗中的描述作出解释。”,58,科学与历史凸显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每个知识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每个“知识的故事”都非常精彩。把这些精彩的故事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一定会吸引他们,一定会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关注故事中知识的命运,一定会鼓舞他们为知识世界中的公正和美好而不懈奋斗。,59,生命换来的知识ABO血型系统发现的漫长历程,1665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尔看到一条小狗出了意外,失血过多,小狗濒临死亡。查理罗尔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可能拯救小狗生命的方法。他尝试着将一条健康狗的血管间接地与那条奄奄一息的小狗的血管连通,过了一会儿,奄奄一息的那条小狗神奇地起死回生了。查理罗尔的这种使血液得到补偿的有效方法,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在不同个体间输血是可能的。这个300多年前的实验是后来输血术发展的萌芽。,60,1668年,在法国医生丹尼斯的诊室里,一位年轻的妇女恳求医生把羔羊的血输入她性格暴烈的丈夫的身体里,她的丈夫也很想通过输血,让羊羔温顺的性情改变自己暴烈的性格。因为在古代,人们曾将血液视作是“灵魂的主宰”“性格的象征”,因此当时的人们有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丹尼斯医生出于无奈,被迫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开始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人体输血的工作。但是很不幸,就在为这名男子输人羊血时,悲剧发生了,这名男子突然心跳加快,痛苦万分,最后在一阵歇斯底里的狂躁后死去了。丹尼斯医生因此被人指控为“过失杀人”而入狱,自此以后的150年时间里,再也没有人敢采用输血的技术了。,61,1818年,有一天英国的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学家詹姆士博龙戴尔医生接收了一位难产的孕妇。在孕妇生产时突然发生了大出血,怎么办?如果不及时给孕妇输血,她就必死无疑。善良的詹姆士医生为了拯救孕妇的生命,在征得孕妇丈夫的同意后,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为孕妇输血。在丹尼斯医生输血事件沉寂了150年后的这一天,詹姆士将一名健壮的男子的血输给了那位失血过多的产妇,终于使她得救了。同年12月22日,詹姆士医生在伦敦医学年会的讲台上作了人与人之间输血成功的第一例报告。但随后的多次实验证明并非每个受血者都能够获得救治,甚至有的还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而加速了死亡。看来输血技术还存在许多理论问题未能得到解决。,62,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许多科学家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输进别人的血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却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会不会是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发现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种:A、B、O。,63,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到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兰德斯坦纳也因贡献的意义重大,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64,六、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了充分的发展空间。,65,Tom眼中的世界名作,66,新的语文课程教材特别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他人交流和研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些探究性题目的设计,特别注意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第3课“生命,生命”文后第二题是:将这篇课文跟下面一篇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第14课“秋天”(何其芳的诗)文后第三题:将下面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些探究性活动没有标准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67,生物新教材第一章,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写道:“请注意,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建议吗?”这就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68,七、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教材系列化的方向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而克服了“书本中心”的倾向。,69,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索月球奥秘”中提供了三个有关的网站。地理在讲到“天气与气候”时写到“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已经可以从互联网上随时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图3.8)。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进入中国气象在线(ChinaWeatherOnline)()网站,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气象知识。”历史更是在新教材附录“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中提供了7个历史学习网站。音乐(五线谱)一年级上册更是在最后一个单元设置了我的“音乐网页”。,70,人教社投入巨资,投入大量人力,建设人教网(),作为各科教材的延伸。不仅大量提供由于课本篇幅所限而无法纳入的阅读材料和拓展学习,而且及时推出由于课程教材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所来不及更新和提供的最新材料。,71,运用多种资源,使课程校本化,运用互联网上的flash,开展情境作文。运用三维图展示三峡工程。运用多种电子教材(如细胞),辅助教材的学习。,72,提醒新课程在创新的前提下不能忘记继承中国五十年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73,语文新教材,在加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同时,不忘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辩证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重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新教材中,一方面,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另一方面,也不完全抛弃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是在练习中随文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另外,每课都有“读一读,写一写”,以便加强字词方面的基本训练。另外,新教材在加强选文时代性的同时,不忘选文的经典性,多数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名作,有利于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74,强调打牢基础的呼声是有充分道理的,古老的遗训是深刻的:“地基打不牢,再高的大厦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古文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现在有些初中教师反映,小学毕业生在拼音、字词句方面的基本功有滑坡迹象,错字、别字连篇,语句不通。最基本的训练和基础是个前提,否则一切“锦上添花”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都“尚未成功、仍须努力”,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素质教育的理想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创新,绝不能建立在忽视甚至否定基础训练之上,在义务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如此。当前,作为以一定的滞后性为特征的教育实践一定要主动强化自己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但创新必须与继承辩证统一起来,“提高”必须与“基础”辩证统一起来在比较扎实的基础上提高,以提高来促进基础的进一步扎实。,75,第三部分本次课程改革忽略的方面,76,案例1技术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基础之一,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界,而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科学以探究为特点,技术以设计为特点。作为对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出的能力的补充,新的科学教育课程号召学生通过参与一些既具有挑战性又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设计活动项目,来培养技术设计的能力,包括:发现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包括成本与风险效益分析)、实施解决方案并评价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的能力。,77,如:设计一个家庭阳台的美化布置方案,设计满足营养标准的食谱,为学校某个区域选择植物,设计一种方法来固定物体或移动物体,设计一个天平用于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设计警报装置的电路,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供了一个设计的范例:每个小组用两周的时间制作一个乐器,然后与班上其他组同学交流讨论,并为全班同学演奏一下。,78,在技术设计活动中,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系统设计、成本、风险、效益和非常重要的利弊权衡,以及替代方案的问题。新的科学课程还强调对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加以研究,如拉链、衣帽钩、罐头起子、桥和汽车等。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技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教会学生动脑,技术教会学生动手。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技术科不能仅强调单调的技术操作,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技术活动需要设计、信息处理、价值评估、权衡投入与收益,等等。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世界,技术是用脑和手改造世界。,79,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技术化的社会里,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受各国技术势力的影响。我国有忽视乃至轻视技术的悠久历史,这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乃至当今现实中一直都有明显的表现。遗憾的是,这一点,至今没有引起课程教材设计者们普遍而足够充分的关注。,80,案例2学经济:一本在英国广泛使用的中学经济常识教材,英国学者GF斯坦雷克著的学经济(项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是一本经济学入门知识读本,是在英国广泛使用的中学经济常识教材。作者以简明的笔触、生动的资料,深入浅出地告诉青少年学生,一个人一生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书中用简单的术语详尽解释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用大量的经济生活中的资料加以说明,既有数据、图表,又有照片和图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术语、概念和理论。学习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并不是要使你成为经济学专家。但是,如果你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你将在现实生活中寸步难行。,81,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英国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经济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在内容取舍和行文处理上兼顾到英国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经济学课程标准的一般目标和特殊目标,同时也注意与考试委员会颁布的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标准测试题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这本书中的内容基本上是每一个英国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要求。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的经济学素养是较低的。当然,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有很大关系。目前,应该在青少年学生大力普及经济学常识。但是,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方案来看,这一问题仍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看一看学经济这本教材的章节目录,你会对我国中学生与英国中学生在经济学学习方面的差距有一个更加切身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