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强化地理学科中隐性知识的教育 地理学科教育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34451980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强化地理学科中隐性知识的教育 地理学科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强化地理学科中隐性知识的教育 地理学科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强化地理学科中隐性知识的教育 地理学科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强化地理学科中隐性知识的教育 地理学科教育 何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英籍犹太人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她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靠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觉这么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原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个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个知识。她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根据波兰尼的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说的知识。中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点表现为: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中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显著落后状态。地理隐性知识,通常指的是潜藏于地理教材中不易为人注意,不过高考时又常考到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表现在教材的方方面面,假如把握不好,会造成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养成方面的显著缺点。而正是隐性知识方面的劣势,造成我们的学生发展没有后劲。2021年北京大学的招生题中有这么的试题:“现在人类首先在保护自然,其次又在破坏着自然,你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会有怎样的未来?”“地球上有些生物是人类想消亡但难以消亡的,另部分生物又是人类想保护但保护不了的。请谈谈你的见解。”“有些人认为:水资源短缺是在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请谈谈你的见解”。这些题目很新奇,毫无疑问,对考生有着相当高的能力要求。以上述题目中“水资源短缺是在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为例,该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源问题。不过现实生活中,像断电、燃煤和燃油短缺现象可能是常常性发生的,考生应该有所体验、有所思索,而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考生则可能没有多大印象!毕竟校园中、马路边乃至于家庭里的“长流水”现象还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这么就会给考生答题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迷惑,极难就水资源短缺问题作出全方面的详实的分析和论述,甚至回复不出问题的实质。实际上相关水资源问题,只要从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两方面去考虑,就能够得出相关结论。然而,我们学生的地理知识关键来自于地理教科书,至于生活中的、需要深入观察和思索的现象则熟视无睹。由此可见,尽管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信息化时代,不过我们的学生还不善于把复杂的生活情境归纳成地理问题,以地理的思维加以处理,再还原到生活中去。因此,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显然是学校教育的缺点,更是地理教育的缺点。当务之急,就是地理老师要将学生的眼光从书本和考卷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和体会,培养她们利用地理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多种对应问题的能力。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础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础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定识人地关系,形成可连续发展等基础观念。学生的能力提升已日趋紧迫和必须,而加强地理学科隐性知识的教育,强调隐性地理知识和显性地理知识的相互转换,无疑会使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落实和落实。地理老师能够从以下多个方面强化隐性知识教育。一、要强调知识的“四个转化”一是隐性地理知识到隐性地理知识的转化。这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关键经过地理观察、模拟、课堂讨论和亲身实践、小组合作和探究等形式使地理隐性知识得以传输。其中师传生受就是个人间分享地理隐性知识的经典形式。二是地理隐性知识到地理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地理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学生轻易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法有类比、情境模拟、倾听和地理沙龙等。三是地理显性知识到地理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个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地理显性知识深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用地理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集体知识,从而能更轻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发明价值。举行地理讲座、定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是实现该转化方法的有效路径。四是地理显性知识到地理隐性知识的转化。也就是说,知识在师生间传输,学生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能够将其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并发明出新的隐性知识。野外地理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是实现地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二、认真研究地理显性知识,努力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在书本中,地理隐性知识是经过显性知识表现出来的,所以,发掘隐性知识务必首先研究书本中的显性知识,分析其内涵和外延,在对显性知识正确、全方面把握的基础上,思索“还有什么?”或“说明了什么?”请看下面的一段表述:“在土地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域,人口聚集,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较快。如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域,均成为农耕和畜牧的起源地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地。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域,人地矛盾突出。人类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从而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下降。”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了解起来比较轻易,但仔细推敲起来,其中隐含的地理隐性知识却很多。譬如“世界文明的起源地”隐含的知识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本质是农业文明,而且大多分布在那些自然条件良好的大江大河流域,这些自然条件能够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去考虑;“人地矛盾突出”隐含的知识是: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农业文明时期就已经有所反应,部分古代文明的消失,就可能和环境恶化相关等等。因此,上述相关人地关系、人类文明的知识,在书本文字之外,却又隐含其中,教学中只有经过显性知识,分析其内涵和外延,从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才能见“庐山真面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