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弥渡花灯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794198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大理弥渡花灯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大理弥渡花灯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大理弥渡花灯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河淌水荣登全省最具魅力十大文化品牌榜首 11 月 20 日,在省委、省政府主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省广播电视局承办的云南省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专场文艺晚会上, 全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词作家闫肃宣读了云南省最具魅力十大 文化品牌评选结果,弥渡民歌小河淌水荣登全省改革开放 30 周 年最具魅力十大文化品牌榜首。 这十大文化品牌依次是:小河淌水因享有“东方小夜曲” 之称,由一首民歌而延伸为一个文化品牌;云南映象是首个跨 出国门、震惊世界的大型原生态歌舞精品;昆明世博园是 1999 年世 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志;云南民族村是 对云南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风情予以深度发掘的民族大观园;香格 里拉是极富创造性的文化创意,诞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石 林是自然奇观与民族风情的完美结合,收益巨大的旅游产业;阿诗 玛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艺经典;丽江古城是多元文化并存,传统与现 代相得益彰的典范;普洱茶是古老的云南地方特色产品,潜力巨大 的当代文化品牌;和顺镇是中国魅力名镇排名第一、著名侨乡、云 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杰出代表。 这十大文化品牌,每一品牌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影响力。 弥渡花灯荣登“非物”名录 6 月 14 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弥渡花灯作为传统戏剧名列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2007 年 1 月 16 日至 3 月 28 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 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的支持配合下,投资 30 多万 元完成了弥渡花灯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 (调查报告、项目简介、申报文本、音像资料、图片资料) 上报任务。 2008 年 1 月 24 日,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进行了为期 1 个月的公示,并 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整个申报过 程。6 月 7 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 200819 号)正式公布。至此,弥渡花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已尘埃落定。 浅谈弥渡花灯文化 “云南花灯比山茶,弥渡山茶别样红” ,这是对弥渡花灯形象而 高度的评价。弥渡花灯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基础深厚, 继 2000 年、2008 年弥渡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乡”之后, 2008 年弥渡花灯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引来更为广泛的关注。为进一步让更多的人走进弥渡花灯、体验弥 渡花灯、感悟弥渡花灯,笔者将从弥渡花灯的历史、地域特色、文 化内涵三个方面对弥渡花灯文化这支奇葩作一个浅析。 一、弥渡花灯历史 “灯从唐王起,戏从唐朝来” ,这是弥渡民间最为流行的传说。据 明万历赵州志民俗描述:“元宵多于飞来寺烧香,弥渡则聚 太平山或铁柱庙或温泉,夜则张灯踏歌为乐。 ”清乾隆年间弥渡籍著 名文人师范的历史名著滇系杂载记叙:“元夕家家燃灯,亦 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歌舞达旦。 ”细究渊源流长的弥渡花灯之 渊源,唐宋滥觞,明清繁荣,近代渐趋衰微,现当代复兴。明代以 降,北方汉族民间艺术和流传于江南吴歌小曲传入弥渡,在特定的 自然人文环境中,与本地彝族、白族先民的土著文化兼容并蓄,和 本土山歌小调、文化语言相融合,形成了多彩的弥渡花灯曲调和花 灯歌舞。到了道光年间,弥渡花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清末民初, 则是弥渡花灯的全盛时期,全县花灯大为普及。抗日战争时期,弥 渡花灯又有发展和创新,一些知识分子和抗战文艺工作者,把话剧、 歌剧元素融入到弥渡花灯,并把弥渡花灯大量搬上舞台。 上世纪 50 年代,袁留安、陆万美、尹钊、杨放、欧小牧等一批 花灯艺术界知名艺术家慕名前来,纷沓而至弥渡,收集整理了大批 花灯音乐、曲调和演唱资料,并陆续见诸于国家和省级音乐书刊, 十大姐 、 绣荷包 、 小河淌水 、 弥渡山歌等曲调从此开始 走出“世外桃源” ,为全国音乐界熟知,结束了“藏在深闺人未识” 的历史。1956 年弥渡县花灯剧团的成立,标志着弥渡花灯开始了新 的航程,群文工作者除送戏下乡演出外,搜集、整理、创作、移植 和演出了一批优秀剧目。1957 年,剧团以弥渡花灯歌舞十二月花 参加云南省文艺代表团赴京演出,青年演员杨庆和、吴丽华受到刘 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极 大地促进了弥渡花灯艺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弥渡花灯迎来了普及提高、创新繁荣的崭新时 代。 十大姐 、 绣香袋等一批花灯小调, 凤阳花鼓 、 城门花 鼓等大量花鼓和折子戏,经过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花灯从过去 长期停留在民间社伙活动的形态逐渐搬上舞台,广场花灯、舞台花 灯日渐繁荣。 弥渡县花灯音乐集成 、 云南花灯弥渡部分的出 版,历届密祉花灯节的隆重举办,命名“花灯文化名村”和“花灯 世家” ,层出不穷的花灯文艺大奖赛活动,花灯进校园工程,现代花 灯剧正月十五闹花灯和山村医生屡获省州奖项,弥渡花灯 接踵亮相央视,标志着弥渡花灯作为一门艺术已经酝酿成熟。 二、弥渡花灯的地域特色 长期的传承融合,弥渡花灯形成了鲜明的三大区域性特色: (一)以马房、弥城、苴力、莘野村、熊家营等村为中心的坝区 花灯,多以歌舞和小调演唱为主,艺人演唱轻快活泼,风趣诙谐, 花灯音乐曲调较多,是弥渡花灯音乐历史最久的主体部分。 (二)以密祉为代表的半山区花灯,以演唱歌舞、小戏为主,艺 人演唱婉转抒情,优美动听,其音乐结构严谨。半山区历史上花灯 知名艺人有李华堂、康巧玉、李庭祥、欧阳增辉、周维中、周卫、 欧阳增光、沈福海等。花灯音乐曲调有罩毛驴 、 背娃娃 、 四 景天等曲。 (三)以牛街下村、康郎为中心的彝族地区花灯,以演唱山歌、 小调为主,艺人演唱悠扬高亢,节奏感强。牛街花灯的历史虽然不 久,但它吸收了山歌和彝族踏歌音乐中悠扬、抒情的元素,保持着 原始古朴的风格,花灯舞步表现粗犷有力。 三、弥渡花灯文化内涵 (一)弥渡花灯体现了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及后期各民族间对道 教、佛教、儒教各种宗教思想意识的崇拜,传承着悠久的社祭文化, 蕴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在玩灯中的接灯、祭灯、说吉利等, 就是祈神求福,祈愿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原始表现, 甩龙、舞狮、舞白鹤等,实际上是远古人类对大自然崇拜的一种转 换或嬗变,也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一种折射反映。 (二)弥渡花灯是以汉民族为主体文化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结 晶。弥渡花灯舞蹈中的屈膝、坐臀、崴胯等动作的表演和众多的花 灯唱腔,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了对当地土著民族彝族、白族歌舞、曲 调的提炼于升华,折射出各民族团结和谐,和睦共处的痕迹,是对 边疆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后对相应历史的回顾。 (三)弥渡花灯是弥渡地区民间一项重大的艺术展演和广大人 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载体。在弥渡,村村有灯班, 处处跳花灯,几代人都跳花灯的花灯世家比比皆是。特别是密祉的 元宵灯会更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它的组织的自发性,民众参 与的自觉性和广泛性,以及灯会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是国内现存规 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具有花灯文化活化石的作用。 探寻弥渡花灯 弥渡,曾名迷渡。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 迷津,故名“迷渡” 、 “弥渡” 。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它犹如一 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10 多万 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 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 来,艺从唐朝起”之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 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经 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 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 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弥渡是“花灯之乡” 、 “民歌之乡” 、 “山歌之乡” 。 小河淌水 源于密祉。词曲改编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 年出生于弥渡县的密祉。 他回忆 1947 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作这首曲子时的情景说:“密祉放羊 调优美的旋律让我想起家乡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风和蜿蜒奔流的 小河,取了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歌名。云南大学教学唱主编 江骛建议用小河淌水更好,这首歌发表后,逐渐流传开来。 ”密 祉不仅山歌调子优美动听,而且是云南花灯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 龙灯盛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 300 年的历史。每年正月 十五、十六两天,18 个村的群众汇集密祉大寺,狮、龙、凤乘兴起 舞,男女老幼同场赛唱,昼夜狂欢,气氛热烈,实属罕见,被誉为 “东方的狂欢节” 。 弥渡花灯、民歌,浩如烟海。弥渡花灯、山歌多达 400 多首, 传统剧目达 250 多个。 十大姐 、 绣荷包 、 弥渡山歌 、 大风刮 来树头歪等久唱不衰,脍炙人口。 弥渡县的历届领导十分重视继承、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 “唱响小河淌水 ,跳红弥渡花灯”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口号。 1999 年,从 400 多首弥渡民歌中精选出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 13 首名曲,摄制了名为弥渡行的 60 分钟 VCD 音乐艺术片,向国 内外发行。几年来,弥渡县年年举行春节大型灯展,大规模开展花 灯演唱骨干培训和花灯集体舞大赛,1 个专业花灯团、130 多支民间 业余花灯队常年活跃于城乡。 “到了红岩坡,处处闻歌声” 、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 。小 河淌水的地方弥渡,正以充满地方民族传统文化韵味的风姿, 展现在世人面前。 解读弥渡花灯 弥渡花灯这一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奇葩,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民 间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演绎的是一个完整的民俗故事。 在弥渡,村村有灯班,处处玩花灯。在每年的玩灯中,每个灯 班都需要一个“灯头”来掌控整个玩灯过程。而这个“灯头”的产 生,不是以名声、地位、财富,金钱物质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本 村在过去的一年里,谁家生过小孩,生过小孩这一家的户主就是自 然的灯头,如果一个村有两户及以上的人家生过小孩,这些人家的 户主就要推选一个“总灯头” ,一般情况下,总灯头都由第一户生男 孩户的户主担任。推举灯头的过程,就是人类原始的祖先崇拜的折 射。这个过程一般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进行了。接下来,灯头就要 召集本村村民户主会,搭建玩灯班子,公布本村玩灯的规模、计划, 同时抽调人员分派任务,指定负责灯彩扎裱、排练花灯、送达灯帖、 募集财物等的召集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至此,玩花灯活动拉 开了帷幕。 接下来就是扎灯。灯彩是弥渡花灯活动的特色。在弥渡,每个 村耍什么龙,舞什么凤,跳什么狮子,排什么灯彩,是根据本村地 理环境,民间民俗承载下来约定俗成的内容确定的。所有的花灯均 用竹篾扎制,彩纸裱糊而成。首先,将划好的竹篾用棉纸条绑扎成 各式灯彩骨架,再用彩纸裱糊,绘上相关内容的彩画图案,灯彩方 才成形。其中,扁灯、桶灯、花瓶灯是每个灯班都必须扎裱的。扁 灯,称“国灯”或牌灯,为一对,各绘“龙”和“虎”头形状,以 示风调雨顺,驱鬼避邪;花瓶灯,喻祈天下太平(四季平安) ;桶灯, 寓意国家和平统一(一统天下) ;日月灯,表达人类对日月的崇拜、 敬仰,祈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意;还有莲花灯、鱼灯,以示“连 年有余,清吉平安” 。此外,还需根据当年的属象,扎制一盏属象灯, 如丁亥年就需扎一盏金猪灯。其它诸如龙灯、凤灯、狮灯、鹤灯、 彩船等等皆在扎制之列。其实,扎裱灯彩,实际上是远古人类对大 自然崇拜的一种转换或嬗变,也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其次是接灯。弥渡人认为万物有灵,灯有灯神,玩灯得把灯神 接回来,灯神不接回来,是不能玩灯的。灯彩扎裱好之后,就是设 “灯坛” “接灯神”了。就弥渡全境而言,玩花灯有“太平花灯”与 “元宵花灯”之别,因此,接灯的时间有先有后,玩太平花灯的, 从来年的正月初一开始闹花灯到十二三,因此在年三十除夕夜之前 就举行接灯仪式了。而在密祉地区,因大闹花灯在农历正月十五、 十六日两天,即元宵花灯,各村的接灯仪式大致都在正月十二、十 三两天晚上进行。接灯时,各村灯班及村民排起长队,先后顺序为: 两个扁灯(也叫牌灯或“龙虎灯” ) 、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 花瓶灯、打岔佬、大脚婆、小七姑娘。悄悄的来到村口有水井或有 水的地方,设一牌位,中奉“唐朝得道老郎神君之位”左右各奉 “千音童子位” 、 “鼓板郎君位” 。然后全体人员向牌位跪下,上香、 三叩九拜,由文采、口才俱佳的人报吉利,领(舞)狮人抱一支公 鸡,用鸡冠的血点龙灯、狮灯、凤灯的头、眼、耳等处,称为“点 光” ,祭祀完毕,接回灯神,狮、龙等灯队就全耍起来。打岔佬抱着 灯神牌位在灯班之前,带领灯班从原路返回村中庙宇,将“灯神” 供奉起来,直到谢灯。 然后是玩灯。玩灯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是力量的张扬,激情的 宣泄,幸福的祈盼。弥渡花灯的表演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县 各村庄的灯班自正月初一至初三到各村镇和县城的商铺、部门进行 贺灯、报喜闹花灯(收回灯帖) ,使全县都呈现出新春佳节的欢腾和 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晚上灯班到各家各户跳“门户灯” , 跳门户灯是一种祈福许愿的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跳灯时由狮 灯打场表演庆贺,灯队进户进行祝贺表演。庆贺主人新春纳福,人 寿年丰。祈愿主人招财进宝、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表 演结束,灯班要报“吉利” ,主人要给灯班随喜“红包” ,以示吉利 和表谢意。凡贺门户灯,龙灯不能入户。第二阶段则是以密祉正月 十五十六的花灯盛会和铁柱庙的正月十五庙会为代表的节庆灯会。 密祉灯会上会灯班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灯班排列顺序为:牌灯、 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小七姑娘、花瓶灯、打岔佬、大脚婆 压阵。在上会前各灯班都要到灯神前拜叩,祈求平安、顺利,才能 上会。到了密祉大寺灯场,各灯班的狮灯、龙灯、鹤灯、蚌灯、凤 灯、麒麟灯、彩船灯各显其能,整个灯场龙腾狮跃、凤飞鹤舞,小 七姑娘、大脚婆、花鼓佬、打岔佬崴步轻盈,动作诙谐,男女老幼, 不分亲疏、不计辈分,都在灯场上各显身手,使整个灯场呈现出万 人花灯狂欢、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原生态花灯庙会的宏伟壮观场景。 弥渡花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但人们习惯上分为大唱和小唱。 小唱俗称“过街灯”或“簸箕灯” ,是由一群“小七姑娘” 、 “大脚婆” 和一花鼓佬、一打岔佬组成的集体性歌舞。在灯班的行进中,由 “小七姑娘”表演,也可由花鼓佬领舞领唱,大脚婆则边唱边舞, 打岔佬在舞圈外手拿蚊帚伴舞且维持表演秩序,演唱内容多为花灯 小调或折子戏。因这一表演形式是以围圆圈演唱,酷似弥渡特有农 具“簸箕” ,故名“簸箕灯” 。 花鼓是弥渡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故事情节。流传至今的有 夫妻花鼓、苏州花鼓、凤阳花鼓、姊妹花鼓、老爷花鼓、城门花鼓 等几十种不同内容、名称的花鼓。花鼓舞蹈由扬花鼓、拜花鼓、打 花鼓三个环节构成,角色以花鼓佬、大脚婆为主。 花灯折子指的是弥渡各类花灯的形式通过不断的进化、提高、 演变、吸纳了其它剧种诸如滇剧、花鼓戏、川剧、京剧等不断发展 融合而形成的传统花灯小戏,流传至今的有一百余个剧目,演唱的 曲调分基本唱腔和插曲两大部分,曲调使用有一曲专用或多用,多 数剧目都一戏多曲,多反映传统古典故事,宣扬惩恶扬善、扶贫帮 弱、忠孝诚信以及人情世俗和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 为花灯传统剧目多无固定剧本,均靠花灯艺人口传身授,代代传承。 所以,同一剧目会有多种版本和演法。 最后是谢灯。谢灯是一年玩灯的结束,神灵的回归,幸福的祈 盼。闹完了花灯之后,到正月十七日晚就进行谢灯“送灯神” 。 送灯神开始,由打岔佬抱着灯神牌位带着灯班唱着灯、跳着灯、翘 着灯、崴着灯、耍着灯直到接灯神处,全体面对灯神牌位下跪,烧 香祭拜,报吉利感谢灯神的庇佑,祈求灯神给予一年的保佑。然后, 由领狮人撕下狮子、龙身上“点过光”的地方,剪下一点龙、狮身 上的“皮毛”与“老郎神”牌位一起烧掉,将龙皮狮皮解下骨架收 好,全班人员静悄悄地返回供奉灯神处,收清各种服装、道具一并 装箱,以待来年再用。 弥渡花灯文化 弥渡花灯始于明代,盛于清乾隆年间,据本县名士、省内著名 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师范(17511811)名著滇系杂载山歌九 章附有“右山歌九章皆田间所唱,不知始自何人,其音调较子 夜歌为更古。余如石榴花 、 倒扳浆 、 打枣竿 ,亦多可诵者” 。其中子夜歌即“吴歌小曲” ,是明代流传于南方的俗曲。又说 “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然仅 自十三至十五而止” 。再据赵州志俗载 “元宵多于飞来寺燃香, 弥渡聚太平山或铁柱庙或温泉,夜则张灯踏歌为乐” 。 弥渡花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清道光三十年(18211850) 年间,坝区温泉、马房等地已是花灯学唱热闹兴盛的地方。清末民 初,是弥渡花灯的全盛时期,全县花灯大为普及,大多数乡村都有 灯班,各个灯班之间相互竞争,各具特色和风格。如密祉灯班长于 唱功,腔调柔软圆润;姚旗营灯班善于歌舞,崴步轻盈有份;苴力 灯班重视讲口,台白幽默滑稽;马房灯班的折子戏表演认真,故事 情节生动。抗日战争时期,弥渡花灯又有发展和创新,一些知 识分子和抗战文艺工作者,把话剧、歌剧元素融入到弥渡。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上演过日本天皇入地狱 、 送郎从军 、 难民花鼓 等花灯剧,把弥渡花灯大量搬上舞台。 自清乾隆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 200 多年,弥渡花灯通过众多民 间艺人口传心授,世代流传,从唱调类的团场灯、花灯歌舞、折子 演唱,直到大本子花灯剧逐渐演变提高;从场院街心搬上舞台,从 若干花灯据点到普及全县村寨,从几十个花灯演唱剧目到 200 多个 保留节目。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和省州以及部队文艺工作者,纷纷 深入弥渡采风收集花灯音乐,并见诸于国家和省级音乐刊物。1961 年、1983 年云南省花灯剧团、省群众艺术馆及弥渡县花灯剧团、县 文化馆先后出版的云南花灯选曲 100 首 、 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 分 ,系统地收录了弥渡花灯曲调,在黄虹、杨放、袁留安、尹钊等 云南著名音乐家的鼎立传唱推介下,使弥渡花灯走向全省、走向全 国、走向世。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花灯文化建设,先后提出 了“唱响小河淌水 ,跳红弥渡花灯” 、 “建设花灯文化大县,世界 小河淌水名曲名县”和“借助小河淌水品牌,建设花灯文 化名县”的文化发展繁荣目标,形成了认识上的俱进性、目标上的 连续性、措施上的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格局。 弥渡花灯体现了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及后期各民族间对道教、 佛教、儒教各种宗教思想意识的崇拜,传承着悠久的社祭文化,蕴 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在玩灯中的接灯、祭灯、说吉利等, 就是祈神求福,祈愿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原始表现, 甩龙、舞狮、舞白鹤等,实际上是远古人类对大自然崇拜的一种转 换或嬗变,也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一种折射反映。 弥渡花灯是以汉民族为主体文化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弥 渡花灯舞蹈中的屈膝、坐臀、崴胯等动作的表演和众多的花灯唱腔, 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了对当地土著民族彝族、白族歌舞、曲调的提炼 于升华,折射出各民族团结和谐,和睦共处的痕迹,是对边疆各民 族历史文化融合后对相应历史的回顾。 弥渡花灯是弥渡地区民间一项重大的艺术展演和广大人民群众 自娱自乐的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载体。他的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内 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弥渡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不开或缺的一部分。在弥渡,村村有灯班,处处跳花灯,几代人都 跳花灯的花灯世家比比皆是,在灯场,老到七八十岁,小到五六岁, 甚至吃奶的婴儿被母亲背着几代人同场翘灯的并不稀罕。特别是密 祉的元宵灯会更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它的组织的自发性,民 众参与的自觉性和广泛性,以及灯会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是国内现 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具有花灯文化活化石的作用。 弥渡花灯是弥渡乡土文化的主要代表,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 形成了地域色彩浓厚、音乐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云南花灯九大 支派中独树一帜。弥渡花灯 1959 年唱到中南海怀仁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三次走进中央电视台。2000 年 12 月,弥渡县被国家文 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8 年 6 月,弥渡花灯被国务 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08 年 11 月, 弥渡县再次被国家文化部命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国际贸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