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60例疗效观察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7461586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60例疗效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60例疗效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60例疗效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60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宫颈支原体感染;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30-02 近年来我国性传播疾病传播迅速,宫颈支原体感染的发病人数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和输卵管性不孕症存在确切的关系。另外,孕妇患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会波及到胎儿,母儿间垂直传播已受到国内外产科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在治疗上过去多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耐药菌株的产生,效果不佳,给临床上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造成极大困难1。为了提高疗效,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在近几年临床工作中对120例宫颈支原体感染的患者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已婚或有性生活史,至少有以下2项症状或体征(外阴瘙痒、红肿或痛;分泌物量多、色黄稠或白稠、异味;宫颈充血发红、肥大、糜烂或那波氏囊肿),怀疑宫颈支原体感染者,就诊时取宫颈分泌物送检。筛选其中淋球菌、滴虫、真菌检测阴性,支原体培养阳性、且愿意接受治疗及随访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年龄2050岁,病程4个月3 a;对照组60例,年龄1849岁,病程2个月28 a。2组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非淋菌性尿道炎诊断规范(试行)和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拟定:具有生殖道炎症的相应症状、体征外,结合实验室检查宫颈分泌物培养支原体阳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奇霉素025 g,每天2次,连用3 d。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清带液(组成:苦参30 g,黄柏15 g,贯众15 g,败酱草30 g,鱼腥草30 g,蒲公英30 g,土茯苓30 g水煎取液)阴道保留灌洗。患者仰卧,先用上液将外阴、阴道分泌物冲洗干净,然后垫高臀部30 45 ,再将适温的上液约3050 mL注入阴道内,使整个宫颈及阴道浸泡在其中,保留30 min以上,每天1次,连续灌洗12次为1疗程。所有病例治疗和观察期间避免性生活或带套避孕。 3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停药第7 d进行妇检,取宫颈分泌物做支原体培养,同时询问症状并记录,如阳性者间隔2周再复查以上项目。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完全恢复正常,病原体清除;显效:病情明显恢复,但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微生物学4项中有1项未恢复正常;进步(好转):病情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1项以上未恢复正常;无效:用药72 h病情未改善或加重者。 42治疗结果 4212组支原体检测及症状和体征改变情况比较2组支原体检测2次总转阴率和症状及体征消失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4体会 近年来支原体宫颈炎在我国报告的性传播疾病中比例增加,由于感染初期临床症状较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规范、不彻底,导致反复发作,常并发盆腔炎、继发性不孕、习惯性流产等,给女性身心带来极大影响。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脂类第二代半合成衍生物,半衰期较长(72h),能与细菌核蛋白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和抑制信息核糖核酸的位移,从而阻碍了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起抑菌作用2,对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均有极强的抗菌活性。支原体宫颈炎属于中医学的“阴痒”、“带下”的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由于房事不节,外感淫热毒邪;肾精亏虚,邪气乘虚而入,湿热毒邪交博于下焦,导致赤白带下,量多,阴户红肿,瘙痒等症,多用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法治疗。清带液中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祛风杀虫止痒;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消肿止痒;土茯苓清热解毒、燥湿;败酱草、鱼腥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贯众清热解毒、凉血。阴道灌洗既有利于清除阴道内与宫颈口脓性分泌物及内集存在的病菌,减少致病菌对阴道、宫颈黏膜水肿;又能充分延长药物与阴道黏膜、宫颈的接触时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避免了药物赋型与溶解弥散的难题。全身治疗与局部给药相结合,起协同作用而提高疗效。但宫颈支原体感染易复发,对于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卫生局医药科技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426427 2王玉花,陈俊杰,陈本美,等液质联用测定血浆中阿奇霉素及其人体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5154(收稿日期:2013-01-06)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