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6801188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关键词】跨意识 高职教学 培养途径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指出了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却忽视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阐述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必须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具体途径。 1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一种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语言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包括文化教学,应该把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对英语所承载的文化进行分析,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也可以加深对我国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世界意识,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文化概念,培养学生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 2跨文化意识 根据Hanvey(1979)的看法,“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通常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三是对于与母语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人”的能力,这往往需要通过长期的生活体验才能获得。所谓“移情”,就是要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融人”则是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重要准绳之一。可以看出,跨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差异对比,对与本族文化的不同之处的敏感程度,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要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必须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应该建立英语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更好地达到语言学习的目标,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3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较少结合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语言教学,忽视文化教学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不重视文化能力的培养。尽管很多学生已经学习英语多年,但还不能顺利得体地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学到的多是语言知识。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MaryFinocchiaro认为外语教学的五项重要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异同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渗透文化教学重要而紧迫。 4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4. 1深入挖掘教材,渗透文化信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就是不错的文化的中介,有很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认真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和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适度向学生传播渗透文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跨文化意识,还要适时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首先,“词语文化”的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点,文化的输人可以从词汇开始,语言反映着文化,由于不同的背景、特征、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相关的词汇中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其中包括词语文化的内涵,有文化内涵的英语人名和地名,常用的典故等,许多有文化内涵的惯用语、谚语和格言等都来自于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圣经故事或史实等。比如,“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英美人用“green - eyed”来表示嫉妒,而中国人却用“眼红”一词;“辈得像头牛”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则是“asstubborn as a mule”。再比如,”To be in hot water/indeep water”在汉语中是“陷人困境”,从中就折射出影响着语言: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非常发达,故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海洋及航海有关的习语;而中华民族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的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及其背景,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进而理解其深刻内涵,并能正确运用。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每一章节所涉及的英美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根据课文内容增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求知欲,而且还能使他们深刻理解课文。比如课文里涉及手势的内容,我们可就此介绍一些身势语的知识,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用点头表示同意,而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文体特点、语篇结构、非语言交际等进行深人研究,只要我们始终有意识保持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融合这一思想,并充分利用教材,就完全能够既传授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 2组织课堂活动,创新渗透方式 丰富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比较真实的语言,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学生通过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或项目调研等方式来针对相关主题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对教材中的相关话题进行延伸、拓展或讨论,再与相应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分析。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活动形式包括对话、游戏活动、短剧演出、朗诵、讲故事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练习语言的平台,使他们在语境中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在模拟和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通过对与文化有关的主题的发现、分析、实践,使学生感受国家的文化,体验不同文化的异同点、独特点,排除文化差异的偏见,尊重各种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和敏感性。 4. 3利用多媒体,体验异国文化 多媒体、电教设备、网络等教学辅助手段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媒体可以创造出一种与西方实际生活贴近的语言环境,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深刻体会英语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Text A What IsCulture?”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展现各国文化的精美的幻灯片,并结合实物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精彩的文化世界,在多彩的文化中英语学习成为以英语为载体的愉悦而又丰富的文化学习。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反映背景、风俗习惯、关系的英语原版或专门介绍西方风情的纪录影片,观看原声电影,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环境、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4. 4开设第二课堂,营造真实语言环境 (1)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代表性的英语作品,如双城记、百万英镑等,简单易懂的英语报刊、杂志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扩展知识面,为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2)组织多种课外活动。教师应利用各种文化导人手段,组织多种课外活动:举行英语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英语文化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还可邀请知名教授、英者做关于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讲座,增设英美文化选修课,举办文化讲座等等。让学生在各种活泼有趣的活动中深入体验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工作、爱情、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在文化活动中学习语言。 (3)充分利用媒体进行语言和文化交流。目前,网络、广播、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体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体不只提供娱乐,而且具体体现了文化,是增强感性知识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应适当地指点学生接触媒体中一些直观的文化资料,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观看文化知识丰富的英语电视节目,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语言和文化的资料,通过聊天工具与英语国家的人直接进行在线交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亲身体验中西文化的异同,直观了解英美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培养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束语 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按步骤、有原则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文化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