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952546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三声)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注释(1)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 (2)大聚落:大的据居的地方。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_()迫暮_2.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具答之 入山之大穴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麻枲之属 D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3用现代韩愈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4.甲乙两文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2分)(二)(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渔人甚异之()阡陌交通()颖脱不羁()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4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三)【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阡陌交通:便要还家:子之哭也: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吾子又死焉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陋室铭(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1.解词(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2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二)(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n)漉(l),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1、解词。(4分)(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3)每移案() (4)余稍为修葺()2、翻译。(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哪一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哪一句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什么手法?(3分)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4分) (三)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椟:d,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觌:d,相见。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有仙则名()无案牍之劳形()妻子不觌()未尝不与书俱()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孔子云:“何陋之有?”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3.阅读甲文填空: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和“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4.用原文填空。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来表达。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爱莲说(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异馥:异香。芙渠:荷花。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不蔓不枝()陶后鲜有闻()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乙文: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3)贞以立志()(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20.甲乙两文都用了_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_、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_的表达方式。(3分)(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余以为妙绝()7.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9.读文赏荷:(5分)(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_”。(用原文填空)(2分)(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三峡(一)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沿溯阻绝。 绝:或王命急宣。 或:不以疾也。 疾: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 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派:量词。界:隔断。清碧:溪水名。下流:河流的下游。蹑:踩、踏。穹:隆起。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隐天蔽日:_(2)或王命急宣:_ (3)有峰东环而下: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三)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注释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藉: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沿溯阻绝沿(2)清荣峻茂荣(3)与之俱使高丽俱(4)船欲倾覆欲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二峡的什么特点?(2分)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分)5 .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答谢中书书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注释】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山阜(f)隐轸【zhn 很多高山。丘陵舄(x)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畴已耕作的田地。硗(qi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北乃山阜臆轸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1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10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甲】_【乙】_ (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舠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天镜园)注: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樾:树荫。兰荡:湖名。明瑟:明净新鲜。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轻舠:小船。牙人:商人。枻:船桨。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类若乘空无可名言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 )(2分)A 四时俱备 字俱碧鲜B 实是欲界之仙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山川之美 园丁划小舟拾之D 但有惭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11(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2分)1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这与“皆若空游无所依”、“游鱼戏石,直视无碍”等有异曲同工之妙。B 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C 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D (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三)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使外将兵B.其一犬坐于前C.腰白玉之环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月上下。C.复与疏钟相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倘能从我游乎?请从吏夜归。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夕阳欲颓,沉鳞竞跃。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记承天寺夜游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月色入户_ 其实湖光染翠着工_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二)(甲)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注】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望:阴历每月十五日。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临皋:亭名。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顾:但是。安所:从什么地方。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状如松江之鲈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是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译文: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答: (三)【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