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题及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4637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考题及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哲考题及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哲考题及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不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C 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 D 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辩证法5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B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A历史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先验唯心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科学之科学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具体科学的综合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8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 )。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10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1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 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 ) 宿命论观点 唯意志论观点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 )A毛泽东思想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C邓小平理论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15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 )A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B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C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D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活学活用 E立竿见影17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8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 )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9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20“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21“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论B朴素辩证法C形而上学D唯心论2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3下列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有( )A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B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C我思故我在D存天理,灭人欲24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 )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25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 )A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物生有两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6主张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的有(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E休谟与康德哲学2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缺陷是(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事物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8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 )A唯意志主义B马赫主义C贝克莱主义D存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 三判断说明(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6)哲学就是世界观 一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二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AB(2)C(3)BD(4)ABC(5)ABC(6)BC(7)BDE(8)ABCD(9)D(10)ABCD(11)ABCDE(12)D(13)BCDE(14)ACD(15)CDE(16)ABC(17)A(18)A(19)B(20)A(21)C(22)C(23)ABC(24)A(25)ACD(26)BC(27)ABCE(28)AD三判断说明题答案(1)错误。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2)错误。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把哲学看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3)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4)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恩时代有很大差别,但马恩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最科学的概括;第三,它的个别的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失效,在实践中被新的论断所代替,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科学性的表现,决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5)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库,也不是解答一切具体的现实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掌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够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思想指导,而不是解答一切现实的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6)错误 哲学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人们分散的、不正确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于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一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二不定项选择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 )A 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B 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C 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D 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可知性 B 实物性 C 动性 D客观实在性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 )A 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B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C 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D 人的感觉的复合体4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A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 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7意识是(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C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8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C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D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9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就是( )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B人脑中主观自生的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 任意性 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的“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年,皆气也。”的观点属于( )A多元论的思想 B 朴素辩证法思想C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3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 )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C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D 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4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 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16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7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的观点18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B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C 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 D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19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 C量体裁衣 D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 )A时间的不可逆性 B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21 “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 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C 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 精神不能代替物质22 “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B 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C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2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 )A意识转化为物质 B 意识决定物质C 意识派生物质 D 意识先于物质24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 )A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 B 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C 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 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25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C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 本原与派生的关系2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 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 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27习传录记载:“先生(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主张花离不开人对它的感觉 D 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28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了主观世界 B 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C 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 D 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2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A它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B 它是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C 它是运动的度量 D 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意识主体之间的差别性C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3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同(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 阶级斗争状况相联系C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D 哲学理论发展水平相联系32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 )A我思故我在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 存在先于本质33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二元论的观点3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 宇宙精神 C 原子和虚空 D 单一的存在35萨特的存在主义的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历史唯物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3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 )A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 不懂得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C 不能科学地批判唯心主义 D 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认识37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B 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C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D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38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B 无条件与有条件的关系C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D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9一切唯物论都主张(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世界是可知的C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 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40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 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 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 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 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41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 虚幻反映42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意识是( )A信息的对立物 B 特殊的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式C 信息、物质的普遍本质 D 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43下列哪些观点进一步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 )A宇宙热寂说 B唯能论 C牛顿力学 D 相对论44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5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6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是( )A多元论的观点 B朴素唯物论的观点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47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论 B客观唯心论 C朴素唯物论 D 辩证唯物论48鲁迅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有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49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 )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 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50比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说明( )A客观事物是因人而异的 B人的主观意识是第一性的 C主体自身素质是有差异性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51 “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复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说明( )A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意识是第一性的 D人的意识具有不确定性52杜甫咏诸葛亮的诗提到:“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有瞩勋名”的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53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说明( )A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事物与现象都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C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可以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规律 54人们把握世界的实践环节有( )A实践决策 B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C实践结果检验 D实践目标的制定 55实践的结构有(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手段 D实践工具 56实践的特点有( )A实践的随意性 B实践的实在性 C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57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58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59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论 B客观唯心论C主观唯心论 D唯心辩证法60 “生命,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的观点属于( )A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B对科学发现的神秘主义的解释C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人本主义的唯物论61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62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C唯意志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63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明( )A意识具有能动性 B阿Q精神的表现C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D精神可以超越物质 E善有善报,恶有恶报3 判断说明(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3)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5)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6)物质就是具体事物。(7)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答案(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2)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4)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5)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6)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8)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10)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11)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2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ABCD 2D 3ABC 4ABCD 5C 6ACD 7ABCD 8ABCD 9ACD 10A 11B 12BCD 13B 14D 15C 16D 17C 18ABD 19ABC 20AD 21CD 22D 23A 24AB 25ABC 26C 27ABC 28ABC 29ABCD 30ABCD31ABCD 32C 33A 34A 35D 36ABCD37ABCD 38ABC 39ABC 40D 41C 42B43D 44A 45D 46B 47C 48B49C 50C 51A 52D 53A 54ABCD 55ABC 56BCD 57A 58B 59B 60A 61D 62B 63AC 3判断说明题答案(1)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的总和,总和中的抽象”抽取出来的共性,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作为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的运动。该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共性抽取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2)错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的理解有根本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且这种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是精神,是单一的客体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3)错误。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客观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当然不能产生意识,但光有人脑没有外界事物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反映到人脑中来,同样不能产生意识。如果说意识是产品,人脑就是加工厂,必须有客观事物作为原材料,人脑这个加工厂才能产生意识。(4)正确。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没有被反映者的存在,就没有反映的产生。因此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5)正确。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反映,我们通常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称为真理;错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称为谬误。错误的意识比如鬼神观念等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设想鬼神的存在,都无非是在人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一些人的属性虚构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歪曲颠倒的反映。(6)错误把物质等同具体事物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在生产力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朴素性、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感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只能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7)错误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表现,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的这个观点是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存在,辩证法向前走出半步就成为诡辩论。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一名词解释1联系2)发展3)规律 4)矛盾5)矛盾的同一性6)矛盾的斗争性7)矛盾的普遍8)矛盾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10)主要矛盾11)矛盾的主要方面12)质13)量14)度(15)量变与质变16)肯定和否定17)辩证的否定18)否定之否定19)扬弃(20)本质与现象(21)内容与形式(22)因果联系(23)必然与偶然(24)可能与现实(25)系统与要素 二不定项选择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 A. 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 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C.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D. 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E. 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是( )A. 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科学B. 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C. 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D.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E. 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科学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 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B.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C. 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D. 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E. 矛盾独立于事物而存在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E. 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 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C. 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 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E. 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 7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 )A. 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B.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C.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D. 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 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 )A. 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B. 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C. 把旧事物保留、容纳在新事物中D. 使旧事物在另一段上重新发展E. 新事物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9)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易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1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1)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 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普遍性D. 矛盾的特殊性 (12)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C.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D.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3)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 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C.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中国加入WTO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了“双赢”协议,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用自身获得发展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15)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C.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 对立统一的观点(16)“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属于( )A.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B. 否定因果区别的诡辩论C.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D. 唯物主义的决定论(17)“否定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 )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相对主义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D. 辩证法的观点(18)世界上各种事物可以相互区别是因为( )A. 矛盾的普遍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特殊性D. 矛盾的同一性(19)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A. 物生有两 B. 白马非马 C. 自相矛盾 D. 我思故我在 (20)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又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联系看是( )A. 一因一果 B. 一因多果 C. 一果多因 D. 多因多果(21)“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 )A.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22)“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 )的区别A.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 本质与现象C. 原因与结果 D. 可能与现实(23)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A. 高于唯物辩证法B. 扬弃了唯物辩证法C. 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 丰富了唯物辩证法(24)“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 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C. 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 看到了偶然性的作用(25)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 )A. 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 B. 质与量的统一C.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D. 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26)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 )A. 间接的联系 B. 偶然的联系 C. 内在的联系 D. 外部的联系(27)“只有判断与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矛盾的”的观点是( )A. 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B. 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C. 肯定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 承认了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28)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 )A. 上升性 B. 循环性 C. 重复性 D. 曲折性(29)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30)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 )A. 肯定与否定 B. 斗争与同一 C. 联系与发展 D. 量变与质变(31)真象与假象的区别是( )A. 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B. 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C. 从正面表现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D. 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象,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32)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努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的。从因果联系看,是( )A. 异因同果 B. 同因异果 C. 多因一果 D 一因多果(3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 )A. 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 B. 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C. 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 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3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 )A. 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 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C. 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3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 )A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36)马赫认为“没有物理上的因果性,只有逻辑上的因果性”,他的观点属于( )A. 混淆了因果联系与因果观念的关系B. 只看见现象没有看见本质C.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D. 夸大了逻辑上的因果性(3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 )A. 唯物史观B. 唯心史观C. 宿命论D. 英雄史观(38)人不可貌相,因为“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说明( )A.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同一的B. 现象是个别,本质是总和C. 感官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D. 现象是外在易逝多变的,本质是内在相对稳定的(39)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由猿到人的转变长达几百万年,这说明( )A. 质变过程的条件性B. 量变过程的客观性C. 质变过程的普遍性D.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40)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 )A. 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B. 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C. 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D. 包含事物量的因素(41)DDT曾被誉为杀虫良药,后来发现它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牲畜,被宣布为禁用农药,说明( )A. 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B. 一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C. 同因可以异果D. 多因可以一果(4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C.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4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B. 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C.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44)有些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B. 唯物主义的决定论C.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D.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4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增强综合国力。其哲学依据是( )A.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E. 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46)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有( )A. 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小影响气候B. 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C. 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E. 彗星的出现预示天灾人祸(47)下列说法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