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复习检测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31674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复习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检测题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指的是 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客观实在万事万物的共有特性具体的物质形态A B C D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人脑 基本路线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水中花、镜中月科学发展观A B C D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说明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思想意识 生产方式A B C D 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古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说法表述不当的是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堰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D.想作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这表明了A.事物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 B.运动是绝对的C.静止是相对的 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下列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二者是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A B C D .人们可以修建水利设施,引水上山,灌溉农田。这说明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改变规律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改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就可以造福人类A B C D 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2007年6月19日,黄河开始第六次调水调沙,以继续扩大黄河下游过流能力,本次调水调沙目标是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过流能力增加200立方米每秒,达到3700立方米每秒水平,同时通过人工塑造异重流,尽可能减少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淤积。这一事实表明精神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规律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解放思想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认为规律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 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 彼时的“实”不能代表此时的“实”。其中蕴涵的哲理是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真与假、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开始改变鸟类、松鼠和蚊子等多种动物的基因。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的影响会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这一事实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A B C D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都是客观的A B C D、“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A B C D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昼夜更替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生动描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之所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因为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们改造自然物的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A B C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诗文给人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涵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未变D事物的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在高速运行的宇宙飞船的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绝对静止是存在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逆自然而行,无异于拔苗助长这幅漫画是在批评A否认物质客观性者B不按规律办事者C混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者D机械唯物主义者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可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这个事实启示我们A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B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D要尊重客观规律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远的活火。”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回答题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否认了神创论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BCD列宁的高度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B把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C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科学地统一起来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开始传给人类。这启示我们A改造自然也要牺牲一些自然资源B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认识和保护自然C自然界的客观性随人的活动而改变D人可以改变事物原有联系创造新的联系200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撞击的成功,表明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B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过程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人类无法控制天气,只能通过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影响天气。这是因为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第II卷20080613二、非选择题1有人说:“自然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是物质现象,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不可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认识。32背景材料: 2006年8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成功地获得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完成的首例克隆猪。此次克隆猪的诞生,将为我国深入开展异种器官移植、优质猪培育以及地方良种猪保种打下坚实的基础。辨题:人们能够认识、利用和创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3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据报道,为使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某地不断创新思路,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因户制宜确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实效。运用辩证的唯物论有关知识,回答:(1)为什么要“因户制宜确定扶贫措施”?(2)为什么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5、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的。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材料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预防污染和保护生态。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道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唯物论角度看,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简述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依据。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检测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5 BABDB 6-10 DCADD 11-15 CDDAA 16-20 CADCB 21-25 BBCBD 26-30 ABBAB二、非选择题1(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在人类产生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是有意识的,但人的意识并没有改变自然现象的客观实在性。因此说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是正确的。(3)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也是物质现象。2.(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规律。(3)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成功地获得体细胞克隆猪,正是利用规律的具体表现。(4)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因此,认为人能够创造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3.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洪水有其特有的规律,治水要尊重洪水本身的特性。(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治水思路的转变说明人们对洪水规律认识的深化,并逐步纠正不合规律的思路和做法,按规律办事,使洪水危害降到最低限度。、(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扶贫工作中,只有因户制宜确定扶贫措施,找出贫困的根源,才能使扶贫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只有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人们安贫守旧的消极意识,改变人们坐等救济的苦熬心理,使人们精神振奋,观念更新,才能使扶贫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5.()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前提,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我们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预防污染和保护生态。即体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面临的严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是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依据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的必然要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看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