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901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单元 巴东三峡 刘大杰 周庄水韵 赵丽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冯君莉 走进纽约 刘成章 第二单元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许基仁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生命之舟 梁家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谭士珍 第三单元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谈语言 王力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 凯利 第四单元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范进中举 吴敬梓 选举风波 秦文君 山米与白鹤 贝特西贝尔斯 第五单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巴里齐默尔曼等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杨振宁 第六单元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游恒山记 徐霞客 满井游记 袁宏道 诗词五首 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 第七单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曹刿论战 左传 干将莫邪 干宝 崂山道士 蒲松龄 诗词五首白居易/杜牧/文天祥/龚自珍/张养浩巴东三峡说课设计沈阳市育源中学杨成玲 我说课的题目是巴东三峡.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巴东三峡一文记叙了作者刘大杰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富有人文内涵的游记,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好范文. 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可用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一,教学目标:德 育 目 标: 通过欣赏三峡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成之后更好的建设三峡,服务国家.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并简洁的概括三峡各部分的景物特征;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在感知山川之美的基础上感知文字之美.(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具体教学步骤:由诗导入,激发兴趣.回顾旧知,把握游踪.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虚拟剧场,试做导游.由诗导入,激发兴趣.以齐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新课.提到在七年级学过郦道元的三峡,三峡留下了古代名杰的足迹,古人尚心仪此处景观,今天又如何 由古至今,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现代作家笔下的巴东三峡.回顾旧知,把握游踪.通过复述游踪,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也是让学生了解学习游记的方法之一,即弄清游踪.同时也把地理知识引入课堂,做到了学科间的牵引融合.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把学生分成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分别勾画概括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景物特征.全班交流之后,教师小结:作者按游踪顺序,先写西陵峡,侧重于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四个自然段,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再写巫峡,着重描绘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最后写瞿塘峡,写了人文景观的丰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三峡各段的特征.此项设计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游记和写作游记的的方法之二,即抓住景物特征.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三峡中,最著名的当属巫峡,而描写巫峡的两段语言尤为精彩.通过齐读,初步领略本文语言之美.结合课件上展示的思考题,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研讨交流,合作探究.此时教师适当引导.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如何从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的准确形象等角度赏析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虚拟剧场,试做导游.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优雅的古筝曲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几幅优美的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激起了学生做导游的欲望,然后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过把导游瘾,尝试做导游.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三峡景点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外拓展课外布置了两个作业.其中一个让学生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并且学会从体裁,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第二个作业是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搜集信息的习惯,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地了解事物.总结本文的特色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条理清楚,能够抓住景物特色,采用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本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读,勾画圈点,整理归纳,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的精神.采用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开拓了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附:板书设计:巴东三峡 刘大杰 1,弄清作者游踪2,抓住景物特征3,赏美景学技巧周庄水韵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水韵正是描写了江南古镇周庄的古韵与新风。 因此,要解读周庄,解读周庄水韵,就一定要解读江南。 江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 魏晋六朝,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逐渐繁荣起来。 于是,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这些书法家、诗人们来了,在江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寻觅着优美的线条、高妙的意兴,淋漓挥洒,俊逸飞扬的魏晋风度在江南的水韵里诞生了。 于是,刘、李、马、夏,这些南宗画派的大师们来了,一次柳溪归牧、一段小桥流水、一叶风雨归舟、一人寒江独钓占据了水墨的一角,江南的“残山剩水”,在他们画笔下,是那么精致、秀丽、诗意盎然。 于是,汤显祖、孔尚任,这些戏剧家们来了,无论“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浪漫青春的浅斟低唱,还是“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的家愁国恨的沉痛悼念,都在江南的楼台水榭里一一上演。 终于,沈周、文征明、唐寅、扬州八怪,这些江南才子们来了,一股浪漫的洪流弥散于江南水乡,山水不再是山水,而化为人的主观世界的象征,温润秀丽、气韵神采成为江南艺术的特质。 最终,江南神韵在古老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获得最后的定格。 从此,江南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便不仅是一个地域的代名词,而成为中华民族某种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象征,一个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意象,一个令中国人感到无比亲切、值得永久追忆的温馨的梦。 沧海桑田,当江南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随风而逝的时候,惟有江山依旧,周庄依旧,周庄似乎成为“江南”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标本,一个江南丰厚文化底蕴的缩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然独立,风姿绰约,它是那么宁静、素雅、悠远,周庄在水,在水周庄。 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 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一个韵致 即:“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 两相联系: 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既抒发对周庄古典情韵的赞叹,又表现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次游历: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 四个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种方法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3、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4、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根据以上教材解读,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二段。 2、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游踪,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3、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4、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学习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学习难点: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说教法 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乱说乱评的现象。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诵读与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背景音乐梦里江南的优美旋律中,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显示的教材插图,然后试着用几个词表达出这幅画中的景物,并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江南水乡的情韵。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亲近周庄。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周庄水乡给大家留下什么总体印象? 文中写了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可分别用一小标题和一幅画来概括。哪一次游最深刻? 引导学生由水韵入手,抓住“水韵”这个文眼,从而理出课文的总分结构。体会多姿多彩的水韵美。 板书 总述 小桥流水人家图 春雨迷蒙水墨画 雨中周庄 分述 冬天雪后动感版画 雪中同庄 春夜节日七彩梦幻图画 节日周庄 (三)、局部品味对话文本,欣赏周庄。 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反复诵读课文,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学生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思路,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教师要在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亲近周庄水韵,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更要引导学生涵咏清新优美的语言之下的古风新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次游周庄是全文详写部分,也是作者由历史走向现实,展现周庄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部分。教师可以大胆的亮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为学生提供品味语言的范例,也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四)、整体评价走出文本,评价周庄。 展示两幅未来周庄图,一幅古朴典雅、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木橹轻摇,一幅高楼大厦林立、马路宽阔、水星点点。让学生对比讨论,哪一幅更适合周庄的未来?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辩论,做出评价。促使学生走出文本,思考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保护优秀古典人文景观的意识。 周庄水韵 赵丽宏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 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 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 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炫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 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 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 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 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着桥上 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 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 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 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 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景物。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都是在春天,每一次都坐船游镇,然 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 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 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 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 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 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 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 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 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 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 的雪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 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 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最近一次去周庄也是春天,然而是在晚上。那是一个温暖 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盛大节日。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 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坐船夜游,感觉似进入梦境。 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小 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 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 难以捉摸。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 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船摇过 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 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 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 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我们的小船 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 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 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 串晶莹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 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 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 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 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 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 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 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 七彩斑斓的光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 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 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 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时,从古镇 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 喜却在蔓延 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一般的夜晚, 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幽远的历史和缤 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教学设想: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体裁为游记,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可以让学生自读,重点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两个问题。 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展示青海湖的画面,加之入情入境的朗读,给学生更强烈的震撼。 在形式上,我决定采用旅游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充当导游,给大家介绍青海湖的情况,引起大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时,可联系青海湖的现状,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青海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就名湖来说,有娇小玲珑的西湖,有烟波浩渺的太湖,有变化莫测的千岛湖。今天就请大家登上我们的旅游专列,一同去领略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风采吧! 2、旅途漫长,不如我们先请几位导游来给我们介绍介绍青海湖吧! 3、导游介绍。 生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往青海湖旅游,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有关青海湖的知识。青海湖,作为我国第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为360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19米,最深处为287米,湖面海拔3196米。1975年建立面积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保护区。1997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外,这里气候十分凉爽,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祝大家旅途愉快。 生2:大家好。青海湖有着梦幻般的美景,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青海湖的秀丽风光。青海湖中共分成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著名的游览胜地。特别是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相信青海湖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一定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图片) 2、从图片中,我们欣赏到了青海湖的美,当代作家冯君莉在欣赏美的同时,也用笔描述下了这里的美。同样,文中描述的美,也是令人神往的。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页,看课文,听录音,并请思考: (多媒体出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课文从哪儿方而描写厂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三:晶读课文 1、文中由许多好词佳句,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好在哪里? 2、分组讨论,联系文中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么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人陶醉;又有各种各样的鸟,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仿佛进入梦境一般。 6、教师总结 “梦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开头写了作者许多关于高原的梦,中间部分描述了梦幻般的现实,结尾处写了未来关于保护青海湖的梦想。 四:课外扩展 1、青海湖的美景,我们是尽收眼底,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我们了解一下青海湖的现状。 2、(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现状) a 水位下降; b 草场植被严重退化; c 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d 渔业资源迅速减少: e 鸟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请同学们讨论: 我们如何保护青海湖? 生a:可以采用人工降雨,增加雨水量,减水蒸发。 生b:多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生c:出一本游青海湖必读的书,介绍青海湖的现状,呼吁人家保护青海湖,还要说明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 生d:实行南水北调工程,将其它河流的水引向青海湖。 生e:在青海硝底装有五台强力水动结冰,四季运转,旁边装有冷光灯这样不仅增加青海湖体积,而且有冷光反射,湖面晶莹,增加梦幻境界。 五:作业 认真观察,运用修辞,写一段景物描写。 走进纽约说课稿走进纽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游记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前三篇巴东三峡、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山河壮丽可爱的基础上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走进纽约是一篇描绘异国风光的游记,作者以多种修辞、急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学习其先进之处,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现代文的阅读与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本文的教学我还要注入新的元素,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选择此文也考虑到当今的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渴望交流,渴望走出国门,了解世界。 三、 教学目标确立 根据大纲、教参及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结合图片较全面地了解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立志为祖国昌盛而努力。 四、 重点、难点确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文在写作语言上独具特色:大量的修辞、很多的短句、连续的叠词叠句,节奏感强、具有震撼力、妙不胜收。这些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较为了解,同时,这些知识的大量积累和运用对学生的写作极有帮助,应视为重点;本文属游记散文,学生接触很少,对它的写作顺序及方法不甚了解,只是在竹林深处人家(七年级上册)中提到过“移步换景”,应视为难点。故明确如下: 重点:学习和掌握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节奏急促的语言、句式变换的作用。 难点: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的反映描写对象。 五、 教法与学法说明 新课标提倡“先学后教”,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无定法。新课标提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 课前准备说明 、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掌握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积累特色词语。 、熟练查阅有关世界大都市的资料,配合理解课文。 、电脑制作配乐朗读,开心辞典式竞赛题。 、本文是自读课,一课时完成。 七、 教学流程的预测与分析 教 学 设 计 、 导入新课(分)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象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聚拢提升,所以我很重视导语的设计。同时倡导让学生先预习,根据所得所感自行设计导语,教给他们设计方法,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扩大阅读面,各尽其能,各展其才。 此文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展示纽约街景:画面上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也可播放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千万次地问) 、整体感知(分) 形式:播放电脑制作的配乐朗读,图文并茂,展现课文内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感悟探究(幻灯片展示分)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纽约给你的整体印象。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观察事物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此题的设计便于把握全文,突破难点) ()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有那些特点?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此题的设计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把握重点。) ()文中反映了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找出来并加以揣摩。 (此题的设计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说出你的问题 (进一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之精神) 、拓展升华(开心辞典式竞赛题分) () 纽约城的城标是 A大卫雕像B自由女神像C大思想家雕像 ()自由女神像是哪国人民为庆祝美国周年国庆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A英国B德国C法国D意大利 ()自由女神像的设计者 A布朗格 B克鲁司 C艾菲尔 ()帝国大厦顶部的泛光灯颜色会因时间或重大事件而改变,、事件亮的是 A蓝色 B绿色 C黄色 D红色 ()世贸中心分东楼西楼,两府并立,均有多少层 A B CD ()华尔街仅长多米,却是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它的著名标志是 A猛狮 B奔马 C铜牛 D巨象 ()请用下列字母拼出纽约市区一著名大街A A O I B U L H I ()年纽约与我国的哪一城市结为友好城市?A北京B天津C上海D深圳。 ()你能以“丑陋的美国”为内容列举出三、四种现象吗? ()请以“飞跃的中国”为内容,举三、四例加以说明。 结束语:(分) 纽约美国、美国纽约,是五光十色的万花筒,是光怪陆离的魔幻镜。这里有高雅的艺术,也有最低级的娱乐;有优雅的教堂圣地,也是犯罪的温床;有豪门,也有乞丐,所以说它是天堂也是地狱。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集其所长,弃其糟粕,你们是建设者,要用智慧辨识是与非,假恶丑,努力学习,为国震威名。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说课稿 相关资源 类型:初二教案 加入时间:2006年7月23日22:36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转载)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说课稿 东联中学 张锋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你们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课后反思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体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是新闻作品单元,八年级学生初次在课本上接触到的新的体裁,虽然大部分学生已能从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等途径了解一些事情,但都未能了解新闻的特点、真正读懂新闻的涵义;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理解消息的一般知识,学会读新闻;本课的学习,将为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开路”,更为以后通过报刊杂志等途径积累知识打下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八年级语文第三册的要求,结合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消息的一般知识;(2)、发散思维,提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3、说教材处理。 本文是一则消息,因此结合课文学习消息的一般知识作为本课的重点,进一步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理解课文,由于八年级学生初次从课文中学习消息,所以教师必须先向学生就“消息”这一种体裁作简单的知识性介绍,进而指导课文的学习;北京申奥成功也是学生亲历的大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后,顺利掌握消息的要素和特点,并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导言设境、启发引导、勾画圈点、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说学法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我采用了导言设疑法,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小组讨论式研讨理解消息的一般知识及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通过拓展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课型:综合课 结构设计: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小结拓展练习作业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 2、利用导语创设情景:每天清晨、中午或晚上,打开电视机,我们都能看到电视里播送的各地的新闻节目;随手拿起报纸,上面都有报道国内外的最新消息。那么什么是消息?读消息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消息应该怎样写?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消息,题目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内容。 3、新课的学习。 (1)教师简介消息的一般知识。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 (2)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本文中消息的有关要素,然后分组讨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启发引导,与学生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3)研讨:结合学生阅读课文,确定思考题: A. 标题中的“喜”字有何作用? B. 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各方面对此有何反应?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北京为何能取得奥运会的主办权! C. 有不少同学及时了解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谈谈你当时有何反应? 4、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消息的一般知识及懂得了北京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这则消息无疑给我们全中国人打了一支“强心针”,突出了我国的能力、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该为自己作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5、拓展练习。 给每个讨论小组发一份报纸,各小组自选报纸上的一条消息,试分析其结构层次。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语文实践能力。 6、作业: A. 从报刊杂志上选取一条有关国际新闻的消息,剪下粘贴在作业本上,并分析其结构层次。 B. 预习课文,精读课文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一说教材1.教材解析: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3、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4、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二、说教法和学法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导入是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新课 研习课文 1、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新闻播音的特点,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2、复习新闻知识 什么是特写新闻?明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特写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消息)的结构:明确: 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一般新闻经常运用这三要素,有的新闻还有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这篇课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3、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所在。讨论后明确: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本文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4、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讨论后明确: 导语(第1自然段)。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标志着长达156年的英国统治的结束。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0个自然段,其中有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午430 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5、作业布置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1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刻内涵。 2大英帝国从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段)簰洲湾溃口,号凌晨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 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 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 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江泽民同志就曾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谑( )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水和矿物质盐类, 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虽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 强化阅读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靠拢。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小孩:千万别动,千万别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声。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簰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8.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为什么这里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呢? 9. 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呢? 10. 当地群众为什么把这些舟船称为“生命之舟”呢? 一. 1. 2. 略 3. C 4. A 5.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视想性、即时性。 6. 略。 二. 7. 表示语言省略,所说的话没有全部写出来。 8. 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是为了突出冲锋舟向小树靠拢的艰难。 9. 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众。 10. 因为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8日 一、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