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90949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编写说明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清单(一)必修课程教科书1历史1(必修)2历史2(必修)3历史3(必修)(二)选修课程教科书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5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三)教师教学用书6历史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7历史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8历史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9历史选修1教师教学用书10历史选修5教师教学用书二、教科书编写原则1严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科书的编写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原则,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严格遵循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规定,不做任何变化或重组,严格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以充分体现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旨。2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历史的叙述力求符合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和生动性的统一。3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通过历史教学,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加深他们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进一步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4力求体现时代精神。首先,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乐于和善于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同时,教科书的编写注意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教科书积极而审慎地吸取已为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新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发展的新成就、新特点和新趋势。再次,尽量展现历史学科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等,并注意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融会。5突出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特点。教科书努力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择性。高中和初中所学的均属基础历史知识。但高中的基础知识应是高一层次的基础知识,具体体现在着重理性的探索与文献资料分析的增加。高中教科书的内容更具开放性,增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以及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着重理性的探索与思考,以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6加强教科书的“学本”功能。教科书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创造条件,这是实施历史新课程与提高历史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教科书努力做到内容充实有趣、文字生动流畅、叙述具体形象、头绪相对集中、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课本中留有较多空白。并在单元学习小结部分设置“历史感悟”,让学生把心得和存疑随时记录下来,为他们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提供方便。7编写时,我们还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关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目的是使教材更加符合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广大城乡高中生发展的共同需要,更加贴近教师,更好地被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理解与接受。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突破点为达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总体要求,本套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相比,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突破性尝试。1建立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由通史型课程转变为专题式(或主题式)模块型课程,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分层性、模块型和组合化特征。所谓分层性,即由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层次的课程组成。所谓组合化,即所有的9个学习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3个必修模块是一种组合,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结合又是一种范畴更广、内涵更深、层次更高的组合。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采取专题体例和中外史合编的方式,采用单元、课、目三级标题的结构。这种体例的设计是本次改革的突出特点,对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某一历史专题,并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考察,具有很大的优点。依据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构成每一个学习模块。一方面重视每一模块的相对独立,形成为学生学习的体系;另一方面,更注重所有模块间的联系与融汇,形成模块的组合化,使学生所学的历史课程、所读的历史课本,都能组合成为一个视野广阔、内涵丰富、紧密相联,并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学科学习体系。2强调探究性学习。我国以往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侧重提供史实性知识,而比较缺乏方法论指导。而借助方法论指导,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认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规则以及有关策略、方法,进而可以尝试进行探究活动。本套教材的编写,力图在这方面有较大突破,既提供史实性知识,又提供方法论基础知识,更提供价值观知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旨在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围绕某一历史主题,也可围绕某一历史专题,主动地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此,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各种栏目,在课内及课后的练习中都注意强调探究性学习。既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更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四、具体编写说明(一)教科书结构和编写体例1单元。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2课。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但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为体现本单元的主题服务。(二)导入部分1单元导入。单元页的设置是一次创新,包括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介绍、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2课导入框。每课前设一个导入框。导入语一般是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历史情景。“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三)课文正文部分用宋体字印刷,属课文主体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每课约两千字左右。(四)课文辅助部分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文中间特插有多种栏目。【历史纵横】: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种历史知识。【资料回放】:为学生提供原始资料,锻炼学生解读、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学思之窗】: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插入性思考,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五、测评部分1课后测评与活动。“本课测评”是对每课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检验。一般设两个问答题。课文正文可基本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学习延伸”形式相对多样化,是为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课外探究学习活动,供自由选择。2单元学习小结。目的是测评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并检验他们的学习能力。其中,“重要概念简释”是训练学生用最概括的语言对某些概念进行解释的能力。“知识归纳与总结”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和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感悟”中的“学史心得”是一次改革尝试,供学生们把自己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人类历史的某些感悟、认识和启发、获得的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另外,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对某些问题理解不透,对某些结论有不同看法,甚至表示怀疑,教科书特提供“学史存疑”部分,供学生们进行记录,以备今后进一步探究。六、探究学习活动课每册教科书中,一般都设有23个探究学习活动课。放在某单元之后,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锻炼解决历史问题的各种能力,体会和初步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七、附录部分“历史读物和网站推荐”。提供与本册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和历史网站,为对历史有兴趣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重要概念中英文对照表”。为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同时也有益于他们更准确地掌握某些历史概念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