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88438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从现代学术视野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的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2、学科地位的理解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介学科。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的。是教育学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学科。3、本学科独特的观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的木偶,我们的身上都绑满了无形的线,受著社会的操纵而不自知。(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CWMiLLS社会学的想像: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4、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及比较(一)量的研究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的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2、对量的研究的争议:(1)把教育当作孤立的实体;(2)测量工具不完整;(3)专注于容易测量的特质;(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5)不当的分析与比较;(6)研究者对构架的主宰;(7)研究利用的困难。(二)质的研究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2、质的研究的特性:(1)以实地为焦点;(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4)重视解释;(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差别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世界的假定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诠释学、现象学、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研究目标不同以确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为主要目标以了解社会现象为主要目标研究假设和研究经历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设,有预先确立的设计与程序不需对研究的问题事先提出假设,以现场设计为主典型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资料的重要,以实验或相关的研究为典型认同主观资料的可贵,以人种志、田野法等研究为典型资料分析方法以数字说明事实及其相互的关系,强调由样本推论母群体的重要性不偏重数字的说明,通常不做推论研究者的角色以角色中立为基本态度不排除角色的涉入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1、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一)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这种思想恰巧与柏拉图的理型论相反。(二)社会有机体理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社会秩序论主要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维持的问题,核心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论主要是说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人的理性决定社会变迁和发展,人类理性发展的“三阶段”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2、韦伯的科层制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韦伯设计的这种理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征: 1 专门化。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职责范围,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2 等级制。在科层制组织中,拥有一大批官员,其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 4非人格化。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技术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发展概述及在中国的发展概况一、教育社会学在欧美发展概述(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1、概况的描述:史密斯(W.R.Smith)-教育社会学概论华勒(W.Waller)-教学社会学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从事研究的人:教育学者强调规范性研究方法,要求理性,强调教育应然性的理想方法。在研究内容上,范围未受很大限制,凡是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因素都是其研究对象。(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的描述:帕深斯(Parsons,1902-1979)墨顿(Merton,1910-)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从事的人:社会学者随着实证方法的运用,研究方法更谨慎、数量质量提高。重视理论的建构。研究范围缩小。(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杨格(F.M.D.Young)-知识与控制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被视为正确的假设与命题受到批判和质疑。强调教育现象的主观性,重视质的研究。开创知识社会学新领域,打破过去认为知识是价值中立的迷信。微观教育社会学开始成为研究重点。二、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一)创建期(1922-1949)1、社会学的引进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场星李万木草堂”开设了“群学”科1903年,严复译述的群学肆言被看作社会学正式传入中国。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已列有社会学一科。1908年,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最先开授社会学课程。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学系2、教育社会学的引进1922年,陶孟和著教育与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二、停滞期(1949-1979)三、重建期(1979- ) 1、1979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 2、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 3、1981年12月,教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研 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 4、1989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5、1989年4月,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 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和谐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和谐理论主要观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帕深思、墨顿。和谐理论: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和谐管理的要旨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二)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观点:冲突、变迁、强制。(1) Bowles and Gintis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1979)学校服侍现代资本主义秩序的利益,学校复制资本主义社会所需的价值观与人格特质。学校灌输守时、守规则、尊敬权威的概念,使阶级不公平合法化。采用“教育分流 (tracking) ”来发展不同课程以及教学流程与相关组织。(2)Randall Collin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1979) 文凭系统其实是非理性的系统文凭不能象征工作的品质 为拿到文凭而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未来的工作关系 并不清楚许多有资格担任工作者,却因为没有文凭而被拒绝 (3)Althusser,L.:教育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教育具有一种“再制”的功能,教育维持并增强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剥削关系。压制的国家机器(the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宗教、教育、家庭、媒体(4)Bourdieu, P.主要著作:实践理论大纲、防火墙、复制其在教育社会学上关注的焦点:为什么结构倾向于制造自己的法则如何看待传递知识于观念的教育制度Bourdieu的结论1、文化专断:(1)支配阶级的儿童显示出天才与卓越(2)支配阶级的文化显示出比较高级(3)符号暴力的行为2、文化的资本化3、学校强化不平等4、教育制度与社会的复制(三)解释理论的主要观点解释社会学(Interpretative sociology)理论认为:对于具体社会情况的一切分析都是解释性的。中心思想:注重日常生活、注重主动性、注重意义、注重主观性。1、杨格(M.F.D.Young)的理论在他的代表作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1971年):教育所传授的是知识,学校教育的过程实际是教育知识分配的过程。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平等的教育知识分配。2、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的理论侧重学校本身的微观研究把个体看作是意义的创造者指责以统计分析为主干的实证研究法强调解释与参与的,是研究教育社会学最重要的方法。人群中存在两种基本的语言符码3、解释理论在教育问题上的主要特色学校称述的是有价值的主流文化遗产对教育不平等原因的重视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师生关系的交互作用;教师在学校中的作为;教学的内容。2、文化专断、文化资本、符号暴力等观念(1)文化专断观念:布迪厄Bourdieu对文化专断的看法:支配阶级的儿童显示出天才与卓越支配阶级的文化显示出比较高级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行为(二)文化资本观念:文化资本是指学习的质量、获益、地位、声望、气质等转为资本。(三)符号暴力观念是指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the given)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确定或者改变对于世界的视界(vision),因而确定或改变了对于世界的行动乃至于世界自身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1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指一个组织能够不断学习,以及运用系统思考模式尝试各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强化及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并改变整体组织行为,以增进组织的适应及革新能力2学习社会:是指就个人而言,是指一个能充分提供个体在一生中任何时间均有学习机会的社会,使个人丰富生活知能,充分发展潜能,而达成自我实现。就社会层面而言,学习社会则是各种学习资源能有效的整和,社会中学习组织处处存在,以加强整体组织或社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3面向学习社会的学校教育革新策略: (1)学校教育目标的调整 (2)课程内容的发展与管理模式的更新 (3)教学的革新(4)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 (5)学校组织的革新4.教师的专业分工:(PPt上就只有“对内对外”四个字,书本上没有这个概念,哪位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帮忙回顾一下,不胜感激)对内:对学生施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影响,对外:教师的职责因所服务的学校的层级的不同而不同。5.教师的职业动机:选择教师为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的次级动机,渴望与年轻一代在一起;肯定教育的社会价值;对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此外,教师就职的次级动机还有,长期的假期,工作的安全性,家庭的需要,金钱的报酬。罗梯的研究发现还有两种动机支持教师进入此一行业为继续的动机和报复受阻的动机。职业文化通常教师文化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传统色彩的特点 1.教学的封闭性。2.教学的保守性。3.教师形象的神圣化。4.教师是教学的中心。6教师专业自主权: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包括教科书的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权,教学形式与方法的运用权,教学评价手段的使用权。意义:是教师工作满足的主要来源,7师角色冲突:分为教师角色间的冲突,教师角色内的冲突。校园中教师角色的迅速转换所造成的内心冲突。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和其与同事的相处方式不同,教师在两种模式中的频繁碰撞会造成教师的内心冲突。8教师专业个人主义:在以课堂授课方式为主的方式,在教室情境中独立面临问题保证了专业自主权。原则底线是既不与众不同,也不互相侵犯。9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来源于制度的权威(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和个人权威(专业权威和个人感召权威),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因素和学生年龄因素的制约。教师权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同辈团体的本质:含义:为了让下一代脱离大人的掌控,自然形成的能如实召见真我的团体。1.排除大人的干扰同辈团体有自己秘密的约会地点、秘密的活动空间。2.认识自我的真实面目成人提供的镜子是一面凹凸不平的哈哈镜,而同辈团体提供的镜子是真实无缺的平面镜。3.自然形成同辈团体的形成与家庭、班级的形成是不同的。同辈团体的功能:1.保护的功能2.发展的功能。学生的社会发展能力只能在同辈团体中才能发展起来。如: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3.教导主流文化的功能若同辈团体的次级与主流文化有一种一致或相似时,主流文化就会很容易被团体所理解。4.协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功能舍弃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使学生不断的走向成熟。5.作为学生参照团体的功能学生往往非常在意自己在同辈团体中的位置,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攀比意识。 什么是学生的次级文化:次级文化是指社会中特定的某一族群,所共同独特具有的生活型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使用的俚语及心理特征等综合体。有积极、消极之分。学生的消极次级文化有:1.反智主义的次级文化男生以运动表现优良为主要考量女生以具有良好的人缘为最大心愿2.学生的偏差型的次级文化Coleman的研究认为,学生有四种次级文化的存在:A 学术型:将学习视为乐趣,喜欢探索知识与问题。B 娱乐型:学习成绩一般,注重自我享受。C 职业型对学习感兴趣,但只关注学习的结果,有功利型的一面。D 偏差型打架、逃课等积极的次级文化有:勤学精神、远大抱负、正义感强等。次级文化的意义:青少年为满足身理心理需要,发展出了适应自己的生活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能够展现独特创意、抒发情绪、扩大社会关系、发挥潜在能力。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一课程的社会学分析(一)课程的来源:社会的核心文化 林顿认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普遍的文化 2、特殊的文化 3、替代的文化(二)课程的决定:权利的平衡与妥协1、集权制下,课程权力分配呈“金字塔”结构 2、分权体制下,权力分配呈“放射状”态势 3、混合体制下,课程权力分配主要呈“哑铃型”结构 (三)课程的改革:一个多面向的、复杂的过程美国学者古德拉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知觉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四)课程的落实:一种社会协商的适应过程 1、课程落实的内涵:2、课程落实的过程:2、课程落实的理论: 忠实观 落实观 互动调适 参与制定(五)课程的命运:受制于课程阶层化的结果 1、决定课程阶层化的因素 学科的社会功用性2、课程阶层化的表现 授课的时数 考试的方式 任课教师的学校地位 二,教学方法的社会学分析教学方法改进的历程第一个阶段:重视学习动机的引发与维持, 所采用的是竞争性的教学方法。第二个阶段:改进过度竞争的缺失,于是有 了个别化教学的提倡。第三个阶段:学习气氛的改革,合作教学的 推出。 课程的落实要经历四个过程:外在的政治过程、内在的学校过程、教师的转化和学生的适应。这样一个层级的下来、课程的落实往往会偏离初衷。(一)竞争式的教学方法 1、含义:竞争式教学是以动机的引发与维持为着眼点,把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作为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公布成绩,考试排名等方式,激发学生相互竞争的心理。2、理论依据: (1)人性是竞争的,而教育必须顺乎人性才能收效。 (2)社会是竞争的,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人势必被社会所淘汰。 3、竞争性教学方法的弊端(1)不利于认知的学习 : A、分数至上,不求贯通 。 B、由于缺乏成就的满足感,许多人开始把读书视为畏途。 C高度的学习焦虑。(2)不利于情意的学习 (二)个别式的教学方法 1、个别教学方法的含义:通过一对一的小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2、个别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学习的程度=学习的机会+毅力/学习的 速度+学习的品质+教学的理解能力3、个别教学方法的特点: 学生自我控制学习速度 精熟学习( Mastery Learning)的理念 (三)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1、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师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到一个异质的小组中去,鼓励他们彼此学习、相互帮助,以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目的。 2、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具有六大特质 异质分组 积极互赖 面对面的助长互动 评鉴个人学习绩效 人际技巧以及团体历程3、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可期的美好未来 温馨的团队气氛健全的自我概念 良好的人际关系强烈的学习动机4、淘汰型的评价:以选拔人才和社会淘汰为主要目的的评价就称为淘汰型评价三评价的社会学分析一、六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教育学的观点 安置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 总结性评价 标准参照式评价 常模参照式评价 二、两种不同用意的评价:教育社会学的观点 传统的以选拔或淘汰为主要目的的淘汰型的评价 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能够用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进行分析。(我觉得这道题目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宽泛,很难回答。所以,我们可以就课程改革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能这会比较好,下面的这个回答,大家可以稍作参考)从课程资源角度看课程改革: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但课程改革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课程资源暇乏,经费投入不足。四次课改评估都涉及改革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统计,排在前三位的主要困难分别是缺少课程资源、时间紧和缺乏指导。缺少课程资源是教师实施新课程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又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时间紧和教师负担过重问题也很突出,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引领以及实施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尤其是评价制度)都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70%以上的教师反映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课改纲要的要求与现实的施行存在着一定矛盾,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教改,而更应该坚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信心,不断总结、推广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适当修订课程改革方案以更好的适应现实要求。教学内容的回顾:1教育社会学的绪论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4.教育社会学的典范与派别5. 学习社会的社会学分析教育自身的社会学分析6.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7.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分析8. 学生角色的社会学分析9.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学 课 校 教师 课程 堂 学校系统 教学 人 学生 评价 教 员 学 反思:略课题的选择: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