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 附解析.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7023415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 附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 附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 附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 附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 文化传承功能 B 文化创造功能 C 文化更新功能 D 文化传播功能2、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再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比较顺利。这种迁移属于( )。A.零迁移B.逆向迁移C.负迁移D.正迁移3、人们运用一定的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我们称之为(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情感4、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课堂教学不可或缺B.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C.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D.必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张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个钟表模型,通过对三个指针的操作,帮助小学生很快理解了“时、分、秒”的概念,这体现的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6、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C.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D.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7、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智育与体育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B.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D.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10、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l00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l00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l00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l0011、体现家国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为法定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构成的是( )。A.题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D.教学目标12、通常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 A.研究学生 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 D.指导学法 13、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制14、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A.B.C.D.15、学生在课前借助网络平台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这种新型教学组织行为称为( )。A.在线课堂 B.网络课堂 C.虚拟课堂 D.翻转课堂16、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A.历史法B.问卷法C.观察法D.文献法17、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逐渐出现了被动、退缩、无动力的状态,这种心理反应属于( )。 A.学习焦虑 B.习得性无助 C.自我估价降低 D.认知功能障碍 18、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教学规律( )。A.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C.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19、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2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先慢后快B.匀速加快C.先快后漫D.匀速减漫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2、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问题:(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教学一:徐老师课前自己采集了三个典型的土壤样本(壤土、黏土、沙质土)装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适当的水分。上课时,为了不让泥土弄脏课桌,徐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旧报纸,然后把土壤分给各小组,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学生们通过“看”“摸”“闻”,认识了三种土壤不同的颜色、质感、气味,观察结束后教师及时地组织了反馈。然后学生们又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实验。实验一: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看一看、闻一闻加热后的黑土,学生都说土壤变白了.还可以闻到一股臭味。教师指出:这说明土里有腐烂物。完成实验二时,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教师发现,土在水中搅拌后,浑浊物一下子很难沉降下来。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请学生将烧杯暂时置于一旁,等第三个实验完成之后.再请学生观察沉降现象。二是由于沉降现象并不像书中讲的那样明显,各小组陈述的结果大多与教师的意图有出入,教师为此很着急,不得不细加提示,终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结论。最后,教师留出五分钟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练习。教学二:刘老师进行土壤的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课内分析土壤两部分构成。第一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上学生自备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锄头,铁铲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师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镜以及准备记录用的本子,来到学校附近一块暂时闲置的耕地上。这一次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农田土壤的颜色、气味、手感,初步认识土壤之中会有哪些东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进行现场观察非常合适。刘老师指导每一小组自己选择一块两张试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杂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层观察。对现象和问题要认真记录。内容为:(1)比较干土与湿土在颜色、手感、气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发现些什么?(3)观察活动中产生哪些问题?明确了活动目的后请各小组自由行动。随后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惊异的叫声,“蚯蚓!蚯蚓!”“怎么会有瓶子呀?”“牛奶包装袋!”。各小组相继发现了土壤之中还有小石头、瓦片、碎树叶、草根、小虫、棉线等;学生还发现,虽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湿;有的小组挖得深,发现黑土下面是黄土,黄土很纯。他们都认真地把小组的发现和心中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学生能在田地里学习,获得了一种与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兴奋又充实;身临其境,真正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活动结束前,老师引导学生取一些自己认为不同的土样装进塑料袋带回去用于下一节课的研究。问题:对以上土壤的两种教学方案,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 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捧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给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问题:(1)请分析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如指导中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3)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D2、D3、D4、C5、B6、A7、C8、【解析】D。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B10、A11、A12、A13、D14、【解析】A。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标准里面的规定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15、D16、C17、B18、A19、【解析】B。写作业和教师惩罚都是学生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产生的是双避冲突。20、C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答案如下:(1)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展开的前提。这一个环节包括选择研究课题、查阅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和设计研究方案四项工作。(2)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展开环节。通过组织与实施使研究方案变为现实,这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一般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这一个环节包括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成果的表述两项工作。2、答案如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最早出现在欧洲,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1)双轨制。以欧洲国家为代表,把学校分成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由小学到大学的普通学校,另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由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该类型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由小学一直到大学,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 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3)分支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4)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3、答案如下: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材料中学生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唯一理想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劳动者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学习考上大学。这样片面的理想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繁重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只成为了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对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现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第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教师要从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第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第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教师在曰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把理想前途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积极向上,正确的理想教育。2、答案如下:(1)两个教学过程显示了问题对于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学一”虽然采集了土壤样本,提供了学生研究的实物,而且似乎比学生自己采集的土壤更具有典型性,但是它缺少的恰恰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东西-一学生的需要。学生只有极少的一些泥土,同时对土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学生并不知道。学生进行的是无问题学习。因此,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或是随教材而动,活动的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教学中虽然学生也在动手,也在观察,但研究味太淡,能动性很弱,学习活动变得机械而无生气了。“教学二”则非常关注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教师非常清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师给了学生产生问题的时空条件-对真实的土壤世界的亲密接触。真切的感知产生真实的问题,形成真的探究动机。更值得注意的是刘老师没有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把学生的问题置于一旁,请学生研究教材中或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黑板上的许多问题,老师与学生一起整理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确定了可以在课堂上研究的、对于进一步认识土壤又有价值的问题,实现了学生的研究活动与其问题和需要基本一致,使研究活动进入学生的真实世界。(2)科学课不只是在教室、实验室里,教室外有广阔的科学探究天地。两节课都有土壤实物样本,但“教学一”学生眼里的样本只是样本而已;而“教学二”中学生透过样本,可以看到真实的土壤世界。室外考察中,学生在掘、看、摸、闻中,对不同的土壤进行比较,全身心地感受土壤的生命信息,使得原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于是一个个意外的发现被记录下来,一个个不解的疑问产生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展开。(3)情感体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必要因素,应当融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二”与传统常识教学的不同之处是,整个研究活动需要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获得有关土壤的一些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并不是教学的全部。让学生亲身投入土壤的研究活动,让他们亲近科学、体验科学、体验一份独特的感受,这更有意义。而“教学一”显然缺少这种体验。学习活动中,学生缺少真实感受,缺少了解土壤、研究土壤的欲望,感情投入极少,几乎是一系列纯认知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大打折扣的。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