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63650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单元检测(二)A组经典模拟卷1.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列宁的话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和经济近代化。A、B属于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表述,不够全面;D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答案C2. 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以解体新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这说明()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D.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入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不是反映与传统中医结合,故A项错误;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应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故B项错误;日本“脱亚入欧”是明治维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774年,日本处在幕府统治之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有西方文化传入,并形成了兰学核心的群体,故D项正确。答案D3.刘天纯在日本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A.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B.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C.鼓励私人资本投资近代企业D.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解析题干没有体现地主和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B项与“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不符,故B项错误;C项政策与题干的“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题干体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殖产兴业政策,D项是该政策的内容,故D项正确。答案D4.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解析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题干中所列10种新事物正是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儿童将这些新事物的名字用于拍球游戏中,说明儿童广泛地接受了西方新事物,这是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故选D项。A局限于经济领域,B局限于经济和军事领域,C局限于生活方式,都没有全面解读题干材料信息。答案D5.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地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这反映了()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B.民族危机的加深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D.洋务运动的破产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国人的认识才开始从学习器物向学习政治转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表明,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关注日本的发展经历,并不等于认同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破产与日本国志的关注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6.1895年2月,在光绪帝召集的朝会中,文廷式主张效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其最终战胜拿破仑),要求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但该主张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材料体现出()A.晩清中央政府腐败无能B.甲午战争决定了中国国运C.中日经济变革结果不同D.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工具解析根据材料“光绪帝召集的朝会中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表明清政府的决策层,腐朽自保倾向明显,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是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题是清政府内部战和的讨论,与中日经济变革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故D项错误。答案A7.梁启超在1896 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反对中国人用传统思想论证西学源出于中国的做法,与用西方技术维护中国体制的中体西用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的说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反对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观点,不是在揭示西方政治的片面,故C项错误;从材料“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可知,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是借助传统文化,与材料梁启超反对的中国人用传统思想论证西学之源的做法一致,故D项正确。答案D8.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B.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解析材料说可致富强者,不制止,表明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慈禧太后与光绪存在纷争,不是志同道合,故B项错误;慈禧太后不支持全面变法,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9.戊戌政变前谭嗣同曾劝说袁世凯“围园劫后”(包围圆明园,劫持慈禧太后),关于在这一事件前后,袁世凯在何时告密有不同的记载。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一文中声称,自己是在政变发动之前告的密;张一麟在心太平室集则称,袁世凯在政变发动之后,为撇清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才告的密。这反映出()A.当事人的历史叙事一定真实可信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当事人站在自身立场的历史叙事不一定真实可信,故A项错误;袁世凯戊戌日记与张一麟心太平室集关于袁世凯在告密这个事件上的时间记载相反,说明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以及同时代的人的历史叙述对于还原历史事实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家在仔细甄别史料后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仅仅综合多种历史叙述还不能够确认历史事实,还需要历史学家仔细甄别史料,去伪存真,故D项错误。答案B10.以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为论据,可以拟定的论题是()A.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应对 B.民族独立与近代化C.中央集权与封建割据 D.近代工业与文明开化解析俄国、日本和中国都是在工业革命时代逐渐落后,为了增强国力而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俄国近代并未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中,故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前有封建割据,而其他两国没有,故C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未涉及文明开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11.在工业化的冲击下,日本、俄国与中国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改革的相同之处是()A.创办新式军队,开始对外扩张B.废除政教合一体制C.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近代工业D.开始进行文字改革解析中国没有进行对外扩张,故A项错误;日本、俄国与中国都没有废除政教合一体制和文字改革的内容,故B、D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可知,三国共同面临工业化的问题,所以,三国都通过改革,发展近代工业,走上自强道路,故C项正确。答案C12.读下列表格,改革与内容、结论、评价对应正确的是()改革 内容、结论、评价 序号 俄国农奴制改革在杜马选举中城市居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A欧洲宗教改革实现了彻底的宗教宽容B日本明治维新大力发展私人企业,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C中国戊戌变法是从学习西方技术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尝试D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未使得所有城市居民享有选举权,故A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并未实现彻底的宗教宽容,故B项错误;明治维新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近代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首次尝试将西方政治制度嫁接到中国,以失败告终,故D项正确。答案D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7世纪俄国专制制度尚未开始,地方的封建贵族拥有强大势力,甚至中央政府大权也为达官贵族所把持。由贵族组成的杜马权力很大,军队也由贵族操纵,彼得一世看到这种政权涣散状态不利于对外战争。因此,他继位后不久就取消贵族代政机关杜马,而另外成立了从属于沙皇的国务院,国务院是立法机关,也是监督行政机关。他把全国分为八省,派省长到各省替沙皇管理地方,他又改革教会使俄国东正教会完全听从于沙皇,他还开始建造舰队,建设海军,成立军官学校,厉行军事管理,使俄国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注重发展工业,一面发展国家工场,一面奖励私人企业。鉴于在农奴制的俄国缺乏自由劳动力,他下令把乞丐编入工场。1721年允许商人购买农奴,以便于手工工场使用农奴劳动,这样的农奴在人身方面仍是不自由的,在人格上依附于工场主。此外,他还鼓励地主开设工场,用自己庄园上的农奴进行生产,俄国手工工场有了相当的发展。摘编自刘祚昌等编写的世界通史近代卷上(1)根据材料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及性质。(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从材料“他继位后不久就取消贵族代政机关杜马,而另外成立了从属于沙皇的国务院,国务院是立法机关,也是监督行政机关”、“他又改革教会使俄国东正教会完全听从于沙皇”、“他还开始建造舰队,建设海军,成立军官学校,厉行军事管理,使俄国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注重发展工业,一面发展国家工场,一面奖励私人企业”概括归纳得出措施;第二小问“性质”,从材料“他继位后不久就取消贵族代政机关杜马,而另外成立了从属于沙皇的国务院,国务院是立法机关,也是监督行政机关。他把全国分为八省,派省长到各省替沙皇管理地方,他又改革教会使俄国东正教会完全听从于沙皇”、“他还鼓励地主开设工场,用自己庄园上的农奴进行生产”可知,彼得一世改革是为了维护沙皇统治和地主阶级利益,故其性质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第(2)问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从加强君主权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推动俄国扩张等方面概括其作用。答案(1)措施:取消杜马,加强君主权力;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建立国务院;发展手工工场,奖励实业;仿照西欧样式建立海军;使东正教会听从沙皇;改革教育等。 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或地主阶级改革)。(2)作用:彼得一世改革打击贵族势力,加强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促进了俄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为沙皇俄国进一步扩张创造了条件。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治政治家非常明确自己的使命,作为宪法策划人之一的伊藤公爵于一八八年派木户侯爵专程到英国与赫伯特斯宾塞讨论日本面临的问题;经过一番长谈后,斯宾塞在致伊藤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看法。在等级制问题上他写道,该制度是日本在以往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国富民强的特有基础,应予以维护和加强明治政治家们在政治、宗教及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在国家与人民之间详细规定了“适当地位”的范围。这个受上层官僚阶级操作的政府自然不会有经过选举产生的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全然没有发言权。甚至到一九四年时,最高阶层政府的成员仍然仅由那些能够“晋见”天皇的人、天皇的枢机顾问及出身贵族并受天皇直接任命的人组成;这里的最后一类人包括内阁大臣、县级首脑、司法官吏、国家负责人以及其他达官贵人。经选举产生的官吏根本升不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说,选举产生的国会议员在政府中的地位远低于内阁大臣或藏相,甚至无法相提并论。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适当地位”的内涵并分析其提出的原因。(2)结合宪法颁布后日本政权机关的设置,谈谈你对其确立的政治体制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内涵”,材料中“在等级制问题上”“应予以维护和加强”,指上层官僚阶层享有的特权。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上日本的天皇幕府等级制度、现实地主和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两方面分析。 第(2)问,辩证地评价日本确立的政治体制,它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对内阁的控制,特权阶层对议会和枢密院的把持都反映出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实际上确立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答案(1)内涵:“适当地位”指上层官僚阶层享有的特权。原因:历史根源:等级制度;现实原因:地主和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2)认识:日本宪法颁布后设立了天皇、议会、内阁、枢密院等机构。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议会分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是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而众议院无独立的立法权;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也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由国家的元老重臣组成,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据此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它虽然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性。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的改革成功的原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19世纪(中期)”“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得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由“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得出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由“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得出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同时列强侵略中国,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答案(1)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反对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力,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得出借鉴西方司法制度,全面系统地改革,地方参照中央;根据材料“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得出区分程序法与实体法,确定诉讼审判制度;根据材料“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得出重点在司法机关改革,确立司法独立原则;根据材料“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得出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 第(2)问,根据材料“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得出确立了中国司法的独立原则,加速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得出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旨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最后从结果的角度进行补充,改革的深度有限且最终失败,但却是以后司法进步的基础。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司法制度,全面系统地改革,地方参照中央。区分程序法与实体法,确定诉讼审判制度。重点在司法机关改革,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 (2)评价:确立了中国司法的独立原则,加速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旨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改革的深度有限且最终失败,但却是以后司法进步的基础。B组真题体验卷近代西方改革1.(2016江苏高考)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木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第(2)问,据材料二“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旧势力,改革者的进取精神等角度得出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的影响;维护贵族的利益。(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2.(2015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据材料一中“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得出涉及范围广泛,据材料一中“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得出国民竞相效仿,据材料一中“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牛肉被称为文明的药剂”、“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得出学习西方表面化。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据材料二“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得出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据材料二“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第(3)问,据材料二“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得出片面理解西方文明。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3.(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在继续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英国、法国,这场战争俄国失败说明了落后的农奴制无力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第(2)问,“延缓了革命”从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方面回答,“并不能消除革命”从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方面回答。答案(1)国家:英国、法国。理解: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近代中国改革4.(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可得出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根据“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可得出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根据“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得出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西方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困难”,据材料一,由“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得打破了百姓习惯;由“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可得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问“启示”,依据材料二,结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得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5.(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由“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得出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由“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得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由“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服役期限;依据材料“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使用新兵器。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由“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得出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由“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分析得出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答案(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6.(2013新课标全国卷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本题选取课外材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目的、形式和内容三个角度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第(2)问,“原因”从主导者、支持力量、实施过程和背景等角度分析;“实质”结合清末新政实施者的阶级属性,结合其实施的背景和目的予以分析。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形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