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08817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四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四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四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科试卷第卷(选择题 共48分)注意事项: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1. 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一的民兵 B. 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C. 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 D. 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答案】C【解析】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分封制下“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说明春秋时期的官制-分封制受到冲击,通过建立军功为官的职业军人增多,贵族政治的分封制被官僚政治的郡县制取代,故C正确。2. 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答案】B【解析】唐以前货币主要是以重量计算,唐以后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不再按照重量计算,该措施为以后代行货币的纸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B正确;该举措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A错误;商业发展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征收赋税的信息,故D错误。3.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是A. 三公九卿制 B. 内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一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题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结合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即可得出答案。4. 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口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A. 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B. 体现三教合一趋势C. 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D. 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答案】A【解析】李翱提出“复性说”要求人们“弗思弗虑”,“心”不受外物和情欲的诱惑,人的善良本性就可以得到恢复。可见李翱的“复性说”是利用佛教的心性论思想对儒家传统的心性论进行改造,其“去情复性”学说,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故选A。“弗思弗虑”是佛教思想,排除BD;唐朝后期儒学依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点睛: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5.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A. 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C. 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 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并不是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而是调解田庄和住宅买卖中的纠纷,排除A。题干不能体现出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起源,只能看出这是官方关于田庄土地买卖的契约,排除B。从政府的许可批准和政府印制卖田宅的契书,可以看出政府加强了对物业交易进行管理,C项正确。 题干强调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而不是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6. 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A. 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B. 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 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 D. 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明神宗对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调整后,内阁达到了监督六部、部院和地方督抚的作用,这意味着部分皇权被转移到了内阁手里,故选D;明神宗时已经没有了丞相,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主语是说“内阁”,B选项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原意,故排除;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内阁制是明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代的内阁既无法定的相权与职责,也不可能像宰相那样真正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虽然在某些时候阁臣权势膨胀,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既不统辖六部,也不能直接干政。7. 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 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 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答案】C【解析】丘浚认为限田、均田不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并不意味“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排除A;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丘浚认为 “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即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导致贫富不均的原因,丘浚认为限田、均田虽各有所取,但不是长久良策,土地兼并难以根治,故C正确;丘浚认为废除井田制后“田不在官而在民”,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他更认为均田制不适宜长期实行,故D可排除。8.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A. 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B.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C. 认为“理”“欲”相统一 D. 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 “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显然作者认为理和欲望要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否认理的存在,故A错误;理学仍然是唯心主义思想,故B错误;材料中认同理学的思想,显然不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故D错误。9. 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A.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 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C. 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年产墨数万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商属于商业资本,“胡开文墨庄”属于手工业生产作坊,这说明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故C选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故B选项错误;坊市制度指坊市分开,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不属于此类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清朝徽商”、“胡开文墨庄”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0. 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 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 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C. 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 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只是次要原因,故D选项正确;人口的自然集中也不是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属于农业方面,与封建城市形成没有直接的联系,故B选项错误;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样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故选D。11.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答案】D12.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B.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C.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D.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历史解释能力,与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大趋势的史实有所不同,必须紧扣材料作答。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由“无法解脱的困境”可知正确;C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的主旨。13. 近代前期,茶叶占出口商品的很大比例,用茶叶出口量来研究当时的出口业,具有较好的抽样意义。1843-1860年五口岸茶叶出口数量 (单位:吨,以每三年合计统计)年份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年份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1843-18452298741491852-18546017751529120361846-184819959889661855-18578399630240401591849-185146145531611858-186062657384055363570761028备注:1843年只有广州出口 8044吨表格数据可推论鸦片战争后A. 广州保持了在中国外贸上的原有地位 B. 机械制茶提高华茶产能带动其出口C. 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外贸港口布局 D. 远离产茶区是宁波销茶量少的主因【答案】C【解析】表格显示鸦片战争之前,福州、厦门和宁波没有茶叶出口业务,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州和福州茶叶出后呈现上升趋势,厦门和宁波也出现茶叶出口业务,显然是南京条约开放五口的结果,故C项正确;表格显示上海出口贸易超越了广州,故A错误;表格显示不出茶叶制作的方式,故B项错误;江浙地区是产茶地区,故D错误。14.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A.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推动了工业化的起步C. 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战败,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从速变计,招商承办”体现了这一政策,故D选项正确;当时清政府是为了扩大税源,不是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故A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推动了工业化的起步,故B选项错误;清政府的目的是扩大税源,不是大力扶植民营企业,故C选项错误。故选D。15. 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答案】C【解析】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C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BD。16.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 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C. 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 主张推翻君主制度【答案】A【解析】据材料“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梁启超对于传统“仁政”思想的批判,故A选项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内容不仅仅限于“仁政”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推翻君主制度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A。17.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A.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出现尊孔复古逆流C. 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 D. 社会急需思想变革【答案】D【解析】胡适认为,写文章应该言之有物,切忌无病呻吟,这是针对当时的时代而言的,他强调的是转变思想方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B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符;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18. 1926 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蕴初采取这一行动的主要原因是A.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 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压迫C. 国民大革命的有效推动 D. 日本加剧了对华北的侵略【答案】C【解析】吴蕴初的做法是抵制日货的爱国行为,应当是受到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此时民国政府还不是全国性的统一政府;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日本加剧对华北的侵略是在1935年。点睛:本题应当根据时间信息“1926年”来确定答案。1926年正是国民革命运动高潮到来之际,吴蕴初的爱国行为受国民大革命的影响。19.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土地革命政策。后来发现农民担心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热心土地的生产经营。中共又及时将政策调整为: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材料反映中共A. 改善民生的理念 B. 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C.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D. 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原则【答案】B【解析】 材料表明: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但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把政策调整为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可见材料只要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故选B;A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但是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点睛:中共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学生很容易混淆。其实这些土地政策虽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走路线不同,其具体内容也不同。但这些土地政策有个根本的东西相同:即都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调动一切可能力量对付主要敌人及主要任务而制定的,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 抗战后期,蒋介石对美国援华政策本质的怀疑日益加深,为此,他于1942年10月阐述对外方针:“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亚洲,就只有尽我义务,承担责任,毫不存有任何权利自私的观念”。材料暗示A. 美国援华带有控制亚洲之意 B. 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矛盾尖锐C. 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D. 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答案】A【解析】美国援助中国的主要目的控制亚洲,材料中“毫不存有任何权利自私的观念”说明蒋介石认识到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目的,故A项正确;抗战后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故B项错误;国际社会当时并不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错误;材料中提及是对美国的认识,没有提及反法西斯义务,故D错误。21. 英国学者阿德诺托因比在9421946年的远东中指出: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中虽然宣称不马上建立一个完全共产主义的中国,重申他过去建立一个联合政府的主张,但他坚定地宣布,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论述表明该学者A. 站在中共的立场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B. 用中国政府的视角看待中共战后的国家设计C. 客观地记述了中共“七大”关于中国发展的愿景D. 从第三方的视角看到了战后国共两党的对立【答案】C【解析】中共建立时期就提出最高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说明中共七大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故C正确;材料中显然是从客观的立场看待中共七大目标,其他三项的立场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B和C项错误;22. 公元前430年,雅典有三分之二的公民居住在农村,四分之三的城市公民在农村拥有地产。雅典耕地缺乏,公民内部有约五分之一的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外邦人可以在雅典经商、生活、可以拥有大量的财富,但不能购置田产、买卖房屋,因此拥有土地是公民权的重要标志。这说明A. 拥有土地是享有公民权的必要条件 B. 工商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C. 农业和工商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D. 手工业者和商人地位低下,农民地位较高【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雅典居民五分之三从事农业生产,五分之一从事非农业生产,这构成了雅典的基本经济基础,故C正确;土地是公民权标志,不是必备条件,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民主政治基础信息,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三者地位高低信息,故D错误。23. 历史学家吴于廑指出:“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出自一个立法者。”材料意在说明中世纪欧洲A. 法制趋于完备 B. 深受古罗马习惯法的影响C. 神权高于王权 D. 君权在定程度上受到约束【答案】D24. 在智者运动中,“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冶态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据此,“智者运动”的兴起,主要得益于A. 政治民主 B. 经济发达 C. 学术浓郁 D. 思想独立【答案】A【解析】智者运动兴起主要原因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材料“没有统一的组织,政冶态度也不尽相同”说明智者需要统一的组织,故A正确;B属于经济因素;C属于学术一因素;D属于思想因素,均不符合题意。25.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 “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在此,孟德斯鸠旨在说明A. 自由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 B. 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C. 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D. 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说明了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只是能够做法律允许做的事情,体现的是法律与自由的内在联系,因此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他人关系,A项说法可以排除;材料强调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与自由是人的自然权利无关,B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对民主的影响,D说法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26. 有学者认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 新航路开辟 B. 启蒙运动 C. 代议制的确立 D. 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开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两国正是在专制王权的保障下开始了新航路的探索,从而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契机。A 项正确。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代议制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为核心,工业革命不符合“虽说是专制的契机”的特点,B、C、D 三项错误。27. 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末期的科学探索活动A.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文主义 B. 发挥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C. 成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 D. 并未推进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说明中世纪的科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宗教,属于意识形态的斗争,故B正确;A属于文艺复兴时期宣扬思想;C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影响;中时期科学从思想层面推进了社会的进步,故D错误。28. 图9为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据此可知英国 A. 海上贸易发展迅速 B. 成为“世界工厂”C. 海上霸主地位确立 D. 重商主义思想盛行【答案】A【解析】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柱状图显示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逐渐增加,说明运往海外的商品数量逐渐增多, 即海上贸易发达,故A正确;B是工业革面之后;C是18世纪中期,不是材料体现主旨;D是指引材料中现象的思想。点睛: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主要目的是获取巨额财富,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通过野蛮掠夺、贩卖黑奴、种族屠杀、欺诈性贸易等活动,给被占领地区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虽然客观上改变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方式,但掩盖不了殖民扩张的本质。29. 央视大国崛起德国篇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经登上高峰以后,就会把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为此,1841年,李斯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材料中的“梯子”是指A. 殖民主义 B. 自由主义 C. 贸易保护主义 D. 民族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登上了高峰而推行自由主义,实际上在登上高峰之前即完成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一直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通过此主义来保护本国的工业,所以材料中的“梯子”指的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贸易保护主义30. “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独辟蹊径,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判断“全新的政治体制”是A.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 美国的民主共和制C. 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D. 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独辟蹊径,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意义,故A正确。美国的民主共和制,不符合摧毁封建主义根基,故B排除。法国的议会共和制,不符合全新的政治体制,故C排除。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也没有摧毁封建主义根基,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31. 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A. 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 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C. 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 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C【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际上是一种妥协的政体,材料中“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说明这一特征,故C正确;共和制仍然很脆弱,故A错误;B是1875年宪法规定才得以确立;法国共和主义是启蒙运动思想的指引,故D错误。点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一样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资产阶级_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2.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A. 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 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 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 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通过作者的话可以得出史料有两种:一是实物史料,比如历史遗迹;二是文字史料,比如史书。文字史料是由人书写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个人价值观、感情因素等影响,书写的史料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有时候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事实。而实物史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人不能改变,往往能反映历史真相。BD错在太绝对化,C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反映,不仅仅是心理的反映。故答案选A。考点:史观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史料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33. 阅该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时代特点初等教育代表人物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1学校: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和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培根弥尔顿洛克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1870年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斯宾塞赫胥黎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1918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 “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1)英国: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现代思想家的倡导与推动;近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民国:民族危机不断剧;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创建共和国;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教育模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2)相同:都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实施了义务教育普及;都是政府立法推动;都确立初等教育管理制度;都重视素质教育。关系:社会发展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教育改革的内容推动社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和中国近代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英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可以根据材料涉及到的时间段(1719世纪),联系教材所学,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来回答,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可以根据材料限定的民国时期,联系所学,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重大历史事件、外来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可以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比较得出。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教育改革的反作用来辩证分析。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站在系统演化的角度,社会的根本变迁就意味着社会系统从一种稳态演进到另一种稳态,它将同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子系统发生相应的转变,并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根据材料,提炼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答题提示: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社会变迁必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发生相应的转变。论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世纪中期,欧美普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启蒙思想的传播、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其他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或近代以来中国近代化的不断发展,言之成理亦可。) 总结升华:社会变迁需要相关社会要素的全方位转变,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从而促使社会顺利实现转型。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解答依据首先从图中获取“社会变迁必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发生相应的转变”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导致百家争鸣思想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教育私有化出现等回答;也可以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从向西方学习引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社会风俗和礼仪的变迁还可以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及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发展等角度回答。点睛:对于全国卷开放题答题首先要明确自己提取的观点要正确,其次要对于提取观点进行论证,再次要进行总结。总之,答好此类试题要有论点,摆出论据,进行论证,同时要表述成文,语言精炼。请考生在以下35、36、37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考核,被称之为“考课”或“课绩”,原则上是对于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既是对官员业绩的检查与督励,也是朝廷多方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在考课令文中,对于“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构成为“四善”。在考核各级官吏时,基本实行“三等考第”之制来评价官员任内表现,以特行升黜。宋廷要求在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地方官员要逐年申报任内业绩。宋代考课法实施中,“官给历纸,验考批书”。“历纸”即官员功过的明细登录单,“批书”即由负责部门核验填报的内容,是课绩定等的主要依据之一。课绩制度在其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课绩定等通常是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而非实际表现,对绝大多数官员书以固定的“常考”。能力、绩效互异,考第却无不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考课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的考课制度。【答案】(1)综合考核;注重德行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官吏升降任免的标准;考核走向固化、程序化;重视文档资料。(2)有利于澄清吏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调动官员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后来流于形式,失去了考课应有的作用。【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对于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对于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综合考核、注重德行、官吏升降任免、程序化等方面概括宋朝考课制度的特点。(2)本题根据材料“既是对官员业绩的检查与督励,也是朝廷多方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课绩定等通常是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而非实际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从澄清吏治、官员积极性、行政效率、流于形式等方面简评宋朝的考课制度。3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影响广泛的和平主义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发誓,不让美国重演1917年卷入战争的过程,对所有与战争和军备相关的事务表示反对和厌恶。1935年2月,墨索里尼向意属东非增派军队。3月,德国公开宣布重振军备,法国为此延长士兵的服役期。这引起美国和平主义团体对战争的恐惧,加上罗斯福提出和平时期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预算,便采取了新的行动,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和平主义运动倡导者要求当局做出努力,尽快结束西班牙战争。和平主义者既要求美国不卷入战争,又要求政府为结束西班牙内战做出努力,这对联邦政府来说,确实很难予以满足。罗斯福只能在中立法的框架内施加政府的影响。为确保同全国和平主义者的立场一致”,他必须谨慎行事。与孤立主义者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同,和平主义者认为,世界已进入 “单一的经济整体”,只有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合作,才能避免战争的暴力。摘编自熊伟民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答案】(1)对一战的反思;德意日法西斯走上侵略扩张,导致国际形势日趋紧张;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平主义团体的推动;美国大幅增加军事预算。(2)反映了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主张国际合作促进和平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理念及实践与现实脱节;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美国政府介入反法西斯战争。【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要多方面概括,例如材料中的“不让美国重演1917年卷入战争”就是对一战的反思,再例如,德国、意大利等使国际形势紧张也会使和平主义运动兴起。(2)在评价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时一定要按照材料的意思既要看到和平主义运动的积极方面(在战争爆发前夕敢于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又要看到和平主义运动的消极方面(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妨碍了美国政府介入反法西斯战争、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等)【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明确美国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及评价要从材料的具体内容出发按照材料的意思做出相应的分析即可。3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答案】(1)职责:职掌刑法典章,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维护朝廷礼仪秩序。特点: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2)出发点:整饬吏治,维护统治秩序。作用:平衡了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监察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政局的相对稳定和提高了决策效率;成为经济发展和开元盛世形成的重要制度保障。【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可以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例如,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御史台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主要从分工方面、职责方面、监察机构是否法定化等角度概括即可。(2)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主要强调加强对官吏的管理、维护封建统治即可。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主要从政局的稳定、盛世的出现以及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等方面论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