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评卷人得分一、 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选择题答案请写在第四页的选择题答题卡上)A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D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2.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3.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入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A实现社会稳定B实现以德治国C促进儒学发展D维护专制统治4.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C趋向“三教合一” D糅合了多学派思想5.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6.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A勤俭节约 B天人感应C重农抑商D格物致知7.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8.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9.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诸子百家,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但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采取的专制独裁政策。造成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A.学人标新立异来提高知名度 B.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C.史料缺乏造成学者认识不足 D.传统史学界研究方法的局限11.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A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12.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B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13.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于()A监察制度的缺失 B人性的复杂微妙 C社会经济的发展D社会风气的污浊14.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忠义堂原叫聚义厅,晁盖中箭身亡后,宋江成了山寨之主,他便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并在门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面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15.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四书”,成为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16.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17.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抑商政策的松动18.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不包括()A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满清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B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C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抒D对明亡饱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1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明朝自罢丞相开始就“无善治”,因此主张恢复丞相制度,提高丞相地位。这表明黄宗羲()A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希望健全中央机构C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D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0. “满清取代朱明,异族入主中原。习于思考的士人堕入枯寂,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面临存亡的危机。顾亭林、王船山的思想即是反思后的主动选择。”这段材料指出 ( )A清朝政府在入关之后推行文化灭绝的政策 B阶级斗争催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C王朝更迭是导致思想领域变革的时代根源D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变革的现实原因选择题答题卡题目12345678910答案题目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1题24分,第2题16分,共40分)21.(24分),看图学史:图1 稷下学宫图 图2 授业图 图3 三教图 图4 庐山白鹿洞书院(1)图1、图2、图3画面分别的是哪一时期的哪一的历史事件?(12分)(2)1、2、3、4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学的发展变化的简单过程。(12分)2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先秦时期,统治阶级以遵从“天命”自居,奴隶则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奴 隶主甚至对他们拥有生杀之权。在那时,人和人不仅不同,有些人甚至不被当作人。当然在奴隶主和自由人民之间也有道德价值观来调节他们的利益和行为,如中国的“忠”“勇”“节”“孝”等。春秋战国之后,古人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不仅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五常),还有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社会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三纲)。显然,历史地反映封建主义社会等级制的价值观是“三纲”,即“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反映人民生活道德的是“五常”,即道德生活的规范性要求,以达到“怀仁义以相接”。摘编自韩震西方哲学史摘编自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价值观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当如何继承发展人类社会的优秀价值观?(4分)试卷答案1.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信息抓住题干时间“战国时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解答即可解答:根据“战国时期”这一时间坐标,可以推测当时的社会任务是兼并战争,而被称为“蠢”(蛀虫)的五种人均对取得胜利没有帮助,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大一统之后才有的政策,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贵族统治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而这种言论主要是适应地主阶级掌权的需要,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任务是赢得战争,求得生存,地方稳定不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故D项错误故选A2.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中“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传承不已”“历史价值”“现时价值”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表达的是百家争鸣影响到了历代和现在,即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秦代曾以法家思想为官方思想,所以A项错误;C项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可排除。3.考点:孔子和孟子分析:本题考查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解答: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都继承发展了仁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实现社会稳定,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4.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特点解答:“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天不变,这些法则、规律、道理也不会变,有顺应天意的意思而“以教化为大务”是传统儒家思想,“正法度之宜”又强调了法治,所以说他的思想糅合了多学派思想,总的来说,董仲舒是儒家代表,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但不能说是“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也不能说是“三教合一”故选D5.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解答:魏晋时期儒家学说仍占正统地位,只是受到了佛道的挑战,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体现了道家学说仍有市场,其思辨性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门阀政治受到了严重冲击,于是开始寻找寄托,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老庄学说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读老庄学说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必须通过老庄学说所倡导的修炼方法,它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清修(即通过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斋”,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贪欲和妄念、执念)方能够守静、“坐忘”“致虚极,守静笃”,进而能够深谙、彻悟“无为”即真正明了如何才能不违天道行事、应物、待己,如何才能避免人为的乱干预宇宙自然大道的运化之要义,由此能达“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6.考点:3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本题以汉代禁止种植反季节蔬菜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主旨解答:题干材料的大意是东汉时期皇帝下诏不得种植反季节蔬菜,认为反季节蔬菜不时当下时节的东西,会对人有伤害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点评:本题实际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7.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分析即可解答: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英明的君主就要趁此反思自己的行为,符合题干材料信息,因此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是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故选C8.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汉代儒学:(1)思想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解答:“被推崇为官方教义”这几个文字的表达,看出官府推崇儒家学说、实行“独尊儒术”实质上是对法家思想专制的继承,儒家强调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也是对法家思想的继承,因此,“儒家学说长期被推祟为官方教义”,“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故选A9.A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体现的是“父为子纲”,这说明等级关系森严,体现了儒家伦理已上升为政治法统,故A项正确;汉代的生产方式与先秦儒家产生时的生产方式无质的区别,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产生时,主张以德治国,道德观念就依附于政治,故D项错误。10.B本题考查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以梁启超、章太炎为代表的学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对封建传统思想,所以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来进行反封建活动,所以造成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与标新立异、史料缺乏和研究方法无关,故排除A、C、D,故选B。11.考点:36:宋明理学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解答: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故C正确;AB项与题意无关,故AB错误;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C【点评】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2.考点:中国古代史综合解析:本题以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周的宗法制保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了社会的“井然有序”;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的繁荣局面;理学的兴起是宋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的表现;“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出的故选A13.考点:宋明理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理解它的含义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可知朱熹将“贪”归因于人性的复杂微妙,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故选B14.考点:宋明理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解答:本题材料中“忠义堂”、“替天行道”无疑是三纲五常思想的体现,而三纲五常是宋明理学“天理”的核心内容,再综合水浒传整个小说的情节,可知忠君报国等思想是其主旨,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C15.B试题分析:程朱理学兴起后,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原因在于孟子的思想与理学在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孟子为宋代儒学走出困境、完成儒学的转型,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提供了方法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提及的是宋代儒学家,不是孟子,A项错误;儒学面临佛道挑战是在魏晋以后,C项错误;D项没有指出根本原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6.A根据“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A项正确;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进而改良社会,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并非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故D项错误。17.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思想的出现均与经济发展有关解答: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故排除A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结合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可知B正确,材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理学束缚的打破,故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B18.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题干所给材料对“明夷待访录”的解释解答:A为满清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但与题意相符B题干所给材料中“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表明,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满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但与题意不符C题干所给材料中“夷是损伤之意”、“夷有诛锄之解”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抒,但与题意不符D题干所给材料中“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反映出作者对明亡包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但与题意不符故选A19.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黄宗羲的主张:(1)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解答:“主张恢复丞相制度,提高丞相地位”表明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20.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故B项排除。思想领域变化的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在清朝建立,异族入侵中原的情况下,顾炎武和王夫之积极顺应潮流,否定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进行变革,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进步思想主张21.(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并立:儒道佛;南北朝。(2)春秋战国时,孔子和孟子创立和发展了儒学; 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改造儒学,儒学取得独尊地位; 魏晋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出现危机;宋代形成程朱理学。【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历史事件”由图1下的文字提示“稷下学宫”即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结论;第二小问“事件”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论。(2)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三教”结合图3中的人物即可得出“儒道佛”的结论;第二小问“形成”根据第一小问即可得出“南北朝时期”的结论。(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内容”由图4下的文字提示“白鹿洞书院”即可得出“理学”的结论;第二小问“过程”可从儒学的形成、独尊地位的确立、“三教合一”及理学的形成等角度思考作答。22.(1)特点:突出道德教化与强化社会规范。(4分)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文精神的发展;统治策略的提高;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每点2分,共分8。)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对人类社会中的勤劳、节俭、自立、诚实等合理理解;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与世界近现代的价值观。解答第(1)问要注意首先概括材料,可从道德和社会规范两个角度考虑其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统治策略、统治者的需要及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分析其原因。解答第(2)问注意从材料概括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政权、制度、人民群众等角度归纳其影响。解答第(3)问注意综合两段材料,从立足点、理解点、着眼点等方面全面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