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51856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面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李云龙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虽是粗布土军装,但站在军装笔挺的晋军将领中,仍给人鹤立鸡群之感。B . 爸爸经常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 , 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C . 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D .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各地政府赦免农业税是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的原因。B . 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C . 成熟荔枝,大多数全都是深红色或紫色。D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日前表示,重视外语学习、忽视中文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3. (10分)古诗文默写长风破浪会有时,_。(李白行路难(其一)_ ,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何当共剪西窗烛,_。(李商隐夜雨寄北)_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_ , _。”是最早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用论语十则的语句回答。)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哪些无私奉献的人,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 , _。”我们美丽的家乡,冬日银装素裹的世界,踏雪而行,不禁回想起古人吟雪的诗句“_ , _。”三、 语言表达 (共2题;共9分)4. (4分)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和x_的春风吹来,它们卖弄起灵巧的舞姿,开起了舞会。有的小花脸涨得通红,好像是因为跳得不好害xi_了;有的小花一直埋着头,不愿与众花争春。伙伴们cun_聚在一起,不知是谁讲了个笑话,大家笑得前yng_后合,有的甚至笑得趴在地上。5. (5分)仿写下面的句子。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拥有_,_ _;拥有_,_。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6.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日:“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日:“安可如此?”愚人日:“吾知天下之美味成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选自百喻经)【注】适:到去。薄暮:傍晚,日将落时。(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乃益盐 益:_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咸:_(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3)你从“愚人食盐不已,味败”这一遭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7.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南方多没人 ,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没人:能潜水的人。(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公亦以此自矜 矜:_康肃笑而遣之 遣:_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见舟而畏之 畏:_(2)翻译下面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限断三处)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0分)8. (2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已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最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的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为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课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四是 。(4)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如果把文章第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做论据。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9. (2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唤叶倾城她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墨黢黢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无数此起彼落的应答和笑声,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在占她便宜。她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微蹲身把她一牵。一次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就噎住了。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也就是父母缓慢地退场。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早上七点,刚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呕吐;八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十点,她去医院看父亲,一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一滴输入父亲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的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早在三个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她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子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明年春天吧。”夜深了,父亲渐渐睡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凌晨七点,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彻夜的女儿们去休息。八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八点半,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有。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一下,嘴里含混地“唔”一声。这是父亲给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的指数,一格一格 跌落八点五十三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痛与恨紧密相连。她自此不信鬼神,诸天神佛都瞎了眼;每一位桑榆暮景的老者,她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时光,却又一次次,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一生,她都是孤儿了,天气与心态,一定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成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嗯”,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又一次,在遥远的地方的父亲,回答她的呼唤。霎时间,她跪在冰冷污脏的雪地里,泪如雨下。这一生,风来雨往,俯里仰里,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她只做了父亲三十年的女儿,而父亲的疼爱和宠眷,却要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1)本文围绕“唤”,一共写了父亲在世时的三件事,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2)试分析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3)文中第段说“痛与恨紧密相连”,如何理解该句中“痛”与“恨”?(4)文章第与第段划线部分两次写到了父亲临终前的应答,有什么不同?(5)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写作。在漫漫成长路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请以“成长路上,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求:请在横线上补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不可避免,请用字母或代替。不少于600字。七、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0分)11. (10分)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她”是_【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B . 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C . 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D .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3)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她”是_【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4)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B . 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C . 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D .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1、2-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3-1、三、 语言表达 (共2题;共9分)4-1、5-1、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6-1、6-2、6-3、7-1、7-2、7-3、7-4、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0分)8-1、8-2、8-3、8-4、8-5、9-1、9-2、9-3、9-4、9-5、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1、七、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0分)11-1、11-2、11-3、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