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5441660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 引言 马克思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恩格斯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上 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关系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 列宁 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 发展 和衰落 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形成和确立 引言 马克思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即广义的经济制度 的科学 其核心是经济利益关系 物质利益关系 重农学派魁奈1758 重商主义17世纪和18世纪 亚当 斯密1776 大卫 李嘉图1817 T R 马尔萨斯1798 J S 穆勒1848 J M 凯恩斯1936 马歇尔 1880 1910 马克思1867 列宁1917 前苏联和东欧 中国 转轨经济学 现代主流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 是现代经济学对立的两大理论体系 各自遵循不同的研究规范 新古典理论讨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 对所有现实问题的揭示完全从技术关系的分析入手 完全抽象掉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或社会关系 新古典学派概述A 斯密 D 李嘉图直至19世纪中叶的J S 穆勒的经济学 统称为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学叫新古典经济学剑桥学派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 均衡价格论 既继承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 又融合了19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学说 故又被称为 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 引进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 是现代经济学对立的两大理论体系 各自遵循不同的研究规范 马克思经济学出发点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制度为分析对象 通过对特定制度下经济利益矛盾和矛盾运行趋势与结果的分析 阐述了制度对经济变量和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问题实质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 生产力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 利益关系是现代经济学的轴心 魏勋 现代经济学论纲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建立规范的制度处理利益关系 使各个经济主体具有充分的动力 引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代表柳欣教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派之一柳欣教授 我们今天面临的或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现实问题究竟是由技术关系决定的还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以技术关系分析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使人们误入歧途 现代经济学三大分析体系复旦大学顾钰民 机制分析 数量分析 制度分析 1 机制分析的基本特征 经济活动是由市场机制 InvisibleHand 来调节的 依靠市场机制 InvisibleHand 的自发调节作用来解决经济问题是最有效率的 引言 引言2 数量分析的基本特征 把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用函数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精确地发现在一定条件下 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怎样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 收入最大化的决策依据和过程 例如需求函数 表达式 Qd f P Qd F P I T Pr Pf Ps P 商品的价格I 消费者的货币收入T 消费者偏好Pr 相关商品的价格Pf 该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Ps 人口结构和数量 3 制度分析的基本特征 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然要发生的各种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通过分析不同的制度安排对经济活动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 揭示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人们选择不同的制度安排的决策依据和决策过程 马克思 制度的内涵 生产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 更广泛的含义 得到社会认可的存在于各个方面的一系列规则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指出 马克思经济学是对长期制度变革最有力的论述 主要讲授内容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形成和确立 一 思想渊源1 斯密对社会关系的关注与研究2 李嘉图以收入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学二 马克思对 经济利益关系 的最初关注和研究1 研究林木盗窃问题 提出物质利益是国家和法的根源2 研究摩塞尔河农民处境 提出经济物质利益在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3 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者的论调 唯物主义地认定市民社会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主要讲授内容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形成和确立 三 马克思 经济利益关系 研究视角的最终确立 哲学的贫困 雇佣资本与劳动 共产党宣言 四 以经济利益关系为主线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1 经济范畴是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论抽象2 经济规律是经济利益关系必然性的理论概括五 关注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研究和协调 1 斯密对社会关系的关注斯密在论述各种基本经济过程时非常重视生产关系 将生产 分配和积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经济过程 同他在当时社会所观察到的新型阶级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斯密 构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 对社会经济资源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从而他们相互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而且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社会关系的性质 才能够对基本经济过程给予充分的说明 斯密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方法 斯密设想 英国在18世纪后半叶的主要阶级关系 就是地主 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关系 其理论在解释了剩余产品是怎样被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 并作为地租 利润和工资三方面的收入进行分配的基础上 深刻揭示了这种制度特有的阶级利益冲突 以及剩余价值产生 分配和积累过程中所萌发的种种矛盾 斯密认为 在社会的 原始状态 里 劳动者的工资等于他的全部劳动生产物 但自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 劳动者就必须和资本家 地主分享劳动产品 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 其他部分要作为利润 地租被资本家和地主占有 斯密认为 利润是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在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 马克思说斯密已认识到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 毫无疑问 斯密必定是马克思传统最伟大的先驱 因为斯密为马克思 当然也包括李嘉图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在阶级关系特征分析框架下的全新的模型 米克Meek R 1973 StudiesontheLaborTheoryofValue 2nd NewYorkandLondon MonthlyReviewPress p 45 2 李嘉图以收入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学李嘉图在工资与利润的对比关系中论述工资 把工资看成是相对工资 论证了利润与工资的对立 认为二者存在着反向关系 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以相对工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经济利益关系 这是他的理论贡献 二 马克思对经济利益关系的最初关注和研究 1 研究林木盗窃问题 提出物质利益是国家和法的根源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问题的实质在于法律保护的林木所有者也就是封建贵族 特权阶级的特殊利益 物质利益成为国家和法的根源 社会的贫困源于立法的贫困 在私人利益与法的较量中 利益所得票数超过了法的票数 凡是在法为私人利益制定了法律的地方 它 议会 都让私人利益为法制定法律 马克思从中发现 现实中的国家与他一直信奉的黑格尔国家学说存在严重冲突 黑格尔认为 国家通过扬弃市民社会私人利益的特殊性而实现了社会的普遍利益 因而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 是独立自存的 永恒的 绝对合理的东西 然而现实却表明 国家丝毫没有体现普遍利益 也没有表现出理性精神 事实上 它只是贵族和地主实现和维护自己私利的工具 国家已经成为贵族地主的私人财产 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上 实际情况似乎也不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的私人利益 特别是有产者的私人利益决定着国家和法 国家沦为私人利益的工具 当然 这里的私人利益仅仅指有产者的私人利益 贫民的利益是不包括在内的 关于物质利益关系决定政治和法律关系的阐释是形成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键 对物质利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揭示是唯物史观利益的核心利益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环节 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是促使马克思发生世界观转变的前提 国际贸易理论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摩塞尔农民悲惨处境所体现的现实物质利益的冲突 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 很容易误入歧途 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 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 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 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 国际贸易理论 2 研究摩塞尔河农民处境 提出经济物质利益在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关系的客观性要求 重新认识一般关系对当事人意志的巨大影响 这种客观关系作为 在个别的 从表面看来是任意的行动 背后起作用的 普遍的 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在这里就是 官僚机构 这种 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及其体系 与摩泽尔河沿岸地区贫困状况的关系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 把社会贫困归结为治理的贫困 将批判矛头直指普鲁士的专制体制以及其背后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从公民与国家的联系出发 认为私人的贫困即国家的贫困 即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国家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的僵化 而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僵化的根源又在官僚体制即官僚关系本身 公民是国家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个别公民的贫困状况就不只是私人的苦难 也是国家的苦难 强调消除贫困是国家的责任 1843年3月 马克思主要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以及研究历史 其成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和 导言 以及五大本 克罗茨纳赫笔记 法的关系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 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 相反 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 称之为市民社会 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恩全集13卷第8页 国际贸易理论 3 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 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 国家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者的论调 唯物主义地认定市民社会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 得出这样一种见解 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 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 大厦之顶 的国家中去寻找 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 市民社会 中去寻找 恩格斯 全集16卷第409页 马克思第一部经济学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即异化劳动 已经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 私有财产 来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国际贸易理论 三 马克思经济利益关系研究视角的确立 国际贸易理论 三 马克思经济利益关系研究视角的确立 1847年 哲学的贫困 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 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 概念和范畴 全集4卷 143页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即其抽象 全集4卷143页 经济范畴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论抽象 国际贸易理论 三 马克思经济利益关系研究视角的确立 雇佣资本与劳动 进一步从正面阐述了政治经济学所要考察的是 资产阶级的生存及其阶级统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本身 详细分析了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 构成为所谓社会 阐明了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生产关系是 人们在生产中 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 共同劳动 和 相互交换其活动 的关系通过揭示工资和利润的根本对立关系 阐明了两大阶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揭示了以剥削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指出 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一 经济范畴是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论抽象马克思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即其抽象 全集4卷143页 四 以经济利益关系为主线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 国际贸易理论 1 价值范畴是一种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的体现 在 巴黎笔记 中 马克思在对詹 穆勒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 进行摘录和评注时 就已经揭示了价值的性质 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 价值是 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的关系 在交换中 持有不同私有财产或产品的私有主进行交换 各自放弃原来占有的私有财产或产品 而取得对方的私有财产或产品 价值反映了 两个私有者的社会联系或社会的关系 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生产条件下一定物质利益的代表 作为比较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工具 它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代表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 一方面反映商品社会中人们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在 雇佣劳动与资本 中 马克思说明了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而 劳动力 的价值本身小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 他还通过工资和利润消长的一般规律来进一步揭示工资的本质 工资和利润是互成反比的 资本的交换价值即利润愈增加 则劳动的交换价值即按日工资就愈降低 反之亦然 利润增加多少 工资就降低多少 而利润降低多少 则工资就增加多少 工资范畴表现资本与劳动力交换的社会生产关系 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不断的资本积累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体现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 国际贸易理论 2 工资和利润范畴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在 论犹太人问题 一文中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货币的崇拜 在 巴黎笔记 中 马克思进一步发表了他在 论犹太人问题 一文中的货币思想 他揭示了货币不是物 而是 在人之外 的一种 异己的 并奴役人 使人 失去人性 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是人类不同劳动交换的媒介 每一类商品必须按照社会需要的量进行生产 符合客观需要 才能在市场上把价值实现为相应数量的货币 不符合客观需要的商品 有一部分价值量就不能转化为货币 商品生产者各自按社会的客观比例进行生产和交换的这种生产关系 在市场上体现为货币对商品的制约关系 国际贸易理论 3 货币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给 资本 下了一个虽然还不十分准确 但却富有深刻意义的定义 资本 是 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 是 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雇佣劳动与资本 资本不是物 而是一定的 社会的 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 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全集 第46卷 03年版 922页 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6卷 45页 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 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 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 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选集 第1卷 1995年版 345页 国际贸易理论 4 资本范畴体现了物掩盖下的一种剥削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 当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并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时 资本作为一笔预付款 一笔对货币工资的预付 它就不只是一种生产要素 而是资本家用来支配劳动的手段 确切说是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和支配权 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柳欣 地租是租地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劳动者进行的直接剥削 只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才由农业资本家把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作为地租交给地主 资本主义地租就表现了工资劳动者 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关系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了土地所有者同农业工人的利益的根本对立 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也要求把工资压到最低限度 国际贸易理论 5 地租范畴体现了劳动者 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经济利益对立 1 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 劳动能力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能力这一商品的等价物 如果工人只花费半个工作日就能活一整天 那么 他要维持他作为工人的生存 就只需要劳动半天 后半个工作日是强制劳动 剩余劳动 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 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超过他作为工人的需要 即超过他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而形成的剩余劳动 国际贸易理论 二 经济规律是经济利益关系必然性的理论概括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 国际贸易理论 2 资本积累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对立 资本越大 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 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 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 一般的规律 全集 23卷 1972年版 707页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个别资本通过积聚和集中这些形式增大 进而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同时 随着资本积累 资本家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从而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 可见 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 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 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 2 资本积累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对立 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就是他们沦为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 过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 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 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下降 而且 当有些部门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 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时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绝对减少 同时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 大批妇女儿童走进工厂 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及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 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增长 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 必然出现相对过剩人口 造成大批工人失业 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 国际贸易理论 2 资本积累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对立 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对立和竞争上 马克思在讨论相对剩余价值时阐述了他的竞争理论 即资本家争相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不在竞争中被淘汰 在这里 给定劳动力价值 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 他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两者成正比 当个别资本家的生产率大于其他资本家时 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因此 竞争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 是通过对新技术的垄断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国际贸易理论 三 竞争规律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3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国际贸易理论 五 关注我国利益关系研究和协调的当代意义 转型时期 与计划时期比较 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元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 国际贸易理论 一 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变化和特点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矛盾 税收征管上 税收征收的范围 规模 力度和税收返还集权与分权之间 中央政府为了确保政令畅通 必须实行一定的集权 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拥有最高决定权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需要一定的独立行使权 政策执行上 地方政府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的策略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变形立法权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立法权的统一和相对集中 同时 中国地方大 发展不平衡 高度集中的立法体制不能满足不同地方发展的需要 地方要求相应的立法权 国际贸易理论 二 当前我国利益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行政区划边界利益冲突不断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市场的地方行政垄断盛行 强令或变相强令本行政区域内只能销售 购买 使用本地产品 或只能接受本行政区域内企业提供的服务 禁止或限制外地产品入境和销售 纵容和助长假冒伪劣生产 国际贸易理论 2 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官僚主义盛行 损害群众利益 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党政机关部门利益化趋向明显 使得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与民争利问题突出 部分官员利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 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 3 党群 干群利益矛盾 由城乡差距的扩大所引起的城乡居民的利益矛盾 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引起的区域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与利益矛盾企业内部职工的收入差距与利益矛盾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与利益矛盾 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利益矛盾 国际贸易理论 4 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总体状况 强资本 弱劳动 格局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普遍格局苏海南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 低端劳动力市场严重供过于求 在这样一种供求失衡的状况下 劳动者对自身的权益保障天然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缺乏与资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郑功成认为 目前我国确实存在资本日益强势化与劳工地位持续弱势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构成了利益分配不均衡和生产事故多发的重要社会基础 在稀缺的资本和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之间 政府官员自然会做出保护资本利益的选择 因为很多地方 招商引资是衡量政府官员政绩最重要 甚至唯一指标 国际贸易理论 劳资关系在当今中国愈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关系 劳资关系和谐程度是当代中国社会最本质也是最大和谐 全国政协常委萧灼基 改革开放以来 在劳动关系上出现 重资本 轻劳工 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下降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 已从15 下降至12 一些城市虽然经济较发达 人均收入水平较高 但最低工资标准却很低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确立劳动 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但实际情况是各要素参与者权利是不公平的 掌握资本和管理等要素的企业处于强势地位 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 由于劳动力的总体过剩 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现实的情况是 劳动者对收入分配的主张权被剥夺 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在利益争取上的力量被剥夺 劳动要素在分配中严重廉价化 劳动就业权益 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 特别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比较高 与此同时 因城乡教育平等机会的缺失 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天然不具备到中高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 劳动报酬权益 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或克扣 二是工资水平增长速度缓慢 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偏低 劳动保护权益 表现在劳动保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的缺乏 导致劳动安全事故的频发 大量伤亡事件发生 社会保险权益 社会保险权益的受损最突出的就是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险尚未覆盖所有农民工 劳方利益表达权 表达机会 渠道障碍 话语权缺失 国际贸易理论 劳动者的权益受损主要表现 图片来源于白山市天成大厦建筑工地的民工住处 劳动安全 1 利益表达主体能力的失衡为数不多的资方阶层拥有的社会财富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地位 社会能力等社会资源比人数众多的劳动力阶层多得多 这种社会资源占有与利用的不平衡势必会影响双方利益表达的数量和质量 资方拥有更强的表达能力 并以自身比较优势决定着制度演进的方向 而劳动者由于自身经济能力 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和行为风险的畏惧性 他们的利益表达能力往往囿于利益表达成本而蜗居不前 国际贸易理论 劳资利益关系的失衡 非公有制企业 2 利益表达机会的失衡作为资方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可凭借其集团优势及社会财富 社会地位 社会影响力 为自身赢得更多利益表达空间 掌控着更多 利益喉舌 因而抢占更多表达机会 使政策输出更大限度的向自身利益倾斜 劳方缺乏国际上通行的弱势群体表达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和非制度化方式 在我们的政治构架中缺少利益代表 全国九届人大代表中 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总数加起来仅占到与会代表人数的6 而十届人大时也只占到9 基于这种机会悬殊状况下的表达 劳方利益诉求就可能被遮蔽 国际贸易理论 劳资利益关系的失衡 非公有制企业 3 利益表达效能的失衡资方可以在利益表达环节抢占先机 并凭借自身财富 社会声势进行集团式表达 有效的通过 利益代言人 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传递到政策中枢 使得决策中枢更可能对其表达做出及时回应 输出利于资方集团的政策决策 劳方的被动话语权只可能更多的选择事后诉求 从进行事后诉求到引起决策中枢关注再到政府政策调整的这段回应时间里 劳方的利益诉求效能只能处于政策真空状态 致使劳方利益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表达效能 华夏时报的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6成的农民工认为权益受到侵害后 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诉是没有用的 国际贸易理论 劳资利益关系的失衡 非公有制企业 劳方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工会组织表达渠道不畅通 工会组建工作开展困难 工会机构设置行政化 工会逐渐淡出了代表职工经济利益的角色定位 其利益表达载体的组织功能日渐式微甚至流于形式 公开舆论 媒体话语权 表达渠道不畅通 资方把持着话语霸权 而劳方缺乏接近媒介的能力 既不能及时掌握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也驾驭不了媒介话语权以发出自己的 声音 自身的利益诉求也就无法通过主流媒介得到表达 在媒介表达中 劳方被逐渐边缘化 虽然也有媒体代言劳方争取权益的事件偶见报端 但是个案事件难以撑起整个劳方媒介话语权平台 也难以打开公开舆论表达渠道畅通的局面 国际贸易理论 劳资利益关系的失衡 非公有制企业 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自然资源 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价格 招商引资中对投资者的过分保护提升了资本所有者的地位 土地 税收 信贷费用 劳动者组织化程度 工会 低且自我维权意识能力弱 渠道少 话语权少政府的职能缺失 政府与资本与劳动者 计划经济长期低工资的残留影响 中国老百姓的忍让知足心理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 大批农民工的各种权益还没有从政策 法律上建起系统的保障体系 画地为劳式的户籍制度剥夺和限制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国际贸易理论 劳资利益关系的失衡成因 亚当 斯密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家手中 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 而且是有风险的 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国际贸易理论 关注劳资利益关系的失衡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本质上回答了劳动在经济社会的位置 劳动是社会经济的实体 劳动创造价值 世间所有财富都是经过劳动之手点石金 劳动 代表最大普遍性 体现了最深刻的人文关怀 国际贸易理论 关注劳资利益关系的失衡 劳动价值论是针对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而言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应该延伸到非物质生产领域 1 生产要素的内容变化 知识 技术 企业家才能和信息等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2 社会产品中活劳动减少 物化劳动增加 智能化劳动增加3 管理劳动在经济生活中作用加强 接下文 四 面对新时代的到来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4 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后世界各国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呈现经济服务化的势头 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也迅速提高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不断上升 到20世纪90年代 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从业人数已上升到总就业人数的60 70 其中美国已超过70 面对新时代的到来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应该延伸到非物质生产领域 延伸到各种服务劳动中去 要认识到只有对社会生产有益的服务劳动才创造价值 诸如航运 物流 旅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