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80999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 8 篇【篇一】说起电网,可真与我有缘,我的父亲是供电公司第一代线路工人,70 年代后期,我家就住在供电所院内,我刚朦胧懂事,知道父亲上班总是来回奔跑于供电所与家之间,当时为石河子全城供电仅有供电所内的 35 千伏城西变供应全城,由于电源,仅靠红山一座小型水电站发电,枯水期或电站需要维修,不能发电时,供电所内柴油发电机就发电,由于功率有限,只能供应本所和通过专线供应市政府重点地区。柴油机发电就不能象水电那样长时间运行了,从晚上 18: 00 时至 23:00 时,快要停机时,电灯会眨 3 下,就是提醒即将停机,让人做好准备。儿时的我比同龄人更早地享受电灯的光明,这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吧。但是联想到四川老家外婆家,晚上就只能靠点煤油灯照明了,记得外婆常说去“打洋油”之类的话词,就是白天要准备好晚上照明用的煤油灯。在我家居住供电所院子的南侧,是一个外线车间,紧连车间的,是一个巨大的柏油池灶,几位工人师傳们在这里忙碌着,灶内的旺盛的柴火烧得池内直冒热气,气泡翻滚的柏油煮熬着池内木质线路横档,当时线路上主要使用这些木横档。随着时间的推移,柏油池渐渐冷清下来,木质横档逐步被铁质横档所替代。70 年代未期,父亲又奔波于线路的施工现场,我目睹过当时架设线路的情景,那个年代由于没有吊车,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全部由人工完成,架一条线路所耗工期远比现在要长,80 年代架设铁塔是一节在塔底装好用绳索往上吊安装,一级塔装好工人们累得精疲力尽,80 年代中后期,垦区第一座火力发电厂西热电及第一座 110 千伏变电站城西变联网向市区供电,标志着垦区电网电压迎来 110 千伏的时代,90 年代初期,东热电厂开始发电及 110 千伏城东变电站,泉下莫团场杻钮变电站升为 110 千伏,垦区电网实现 110 千伏环网运行。1995 年 11 月,我技校毕业进入了供电公司,分配在 110 千伏城西变从事运行工作,参加工作的头一夭,我学会了变电设备倒闸操作,可以从事一些简单停送电操作,对变电运行知识也有了启蒙的了解。第二年除夕之夜轮到我上班,头一回没和家人而是同师傅一起在岗位上守岁我的心情十分的激动。以后的几年里,我和班组其他人员一起,创造安全运行 1000 天的好成绩,通过几年的锻炼,我也逐渐成长起来,通过公司组织的值班员考试成为一名技能娴熟的变电运行工人。2009 年 5 月,我同 3 名值班人员一起开始负责简易的富鑫变电站维护和运行。由于变电站距离市区比较远,上班要专车接送 40 分钟才能到达。没有变电值班室就借了晶鑫硅业的一间宿舍,每 3 小时巡检一次,宿舍离供电现场远,来回要绕一大圈,路况奇差,阴雨天,满地泥泞,风雪天是遮天蔽日,夏天刮风时满嘴泥沙,睁不开眼,冬天是天寒地冻,光线暗淡,一不小心摔得半天都不想起来。那时晶鑫硅业生产不稳定,时常改变负荷,突变量特别大,富鑫变电站的员工们只有在现场监视负荷变化,操作时常在夜间进行。冬天彻骨寒冷,冻的直跳。夏天满身汗透,晒的眼冒金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富鑫变电站安全运行了一年。2010 年 5 月在供电公司领导的关心下,新变电站建成投运。供电设施扩容到 12 万千伏安,周围是 2 米高的新围墙,紧靠着供电设施建成了一个由主控室、高压室、工具室、会议室和生活设施完善的 1000 平方米值班室。供电设施周围都是平整水泥路面,巡视路线周围照明设施完善,值班室窗明几净,夏天有空调,冬天有电暖气。同志们巡检再也不用担心天黑路滑了。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程度提高没必要 24 小时有人值守,今年 1 月 7 日,经过半年的正式运行,集控中心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运行数据正常。市区、泉莫、光华维操队进入日常工作状态,标志着电网变电站迎来“集中监控十区域维操十少人值守”运维管理模式。供电公司对变电运维体制改革,变电站打破传统值班模式实现无人值守,今年上线运行的监控中心,市区、光华及泉莫维操队在经过半年试运行后,各项工作已全面进入日常化,确保石河子电网安全稳定作用已经开始显现。集控中心主站设在供电公司运维综合楼内,于去年 12 月正式开始安装,今年 4 月开始对变电站进行联合调试完成对点 42 座,截止目前,3 个维操队已对电网 36 座变电站进行区域维操管理,实现了有人值守变电站由 22 座降到 16 座的年度目标。达到集中对各站点运行状态和数据信息的实时控制,各队就近维操变电站,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科技含量,实现工作的减员高效。2018 年垦区电网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总投资超过 20 亿元,建设项目共计 35 个大项 79 个分项,其中共创、腾飞、丝路、振兴在内的 6 个 220 千伏输变电工程同时开工建设,石河子电网形成 220 千伏双环网,网架结构更加稳定合理,电网的远距离电能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 2017 年开始,针对市区老旧小区配电设施进行系统改造。今年,市区 20 余公里中心路段将完成电缆入地改造和线路智能化改造;250 台高耗能配电变压器将更换为节能配电设施,100 台 10 千伏环网分接柜将实现自动化改造;3 小区、11 小区、六工村在内的 5 个居民小区、两个城中村高低压配电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市区 11 万居民用户的电力表计在年底前全部更换为智能化电表,表计数据采集可实现智能化采集。石河子城区建设配网智能化主站,配网布局由“网格式”向“鱼骨式”转变,遇故障停电即可实现远程负荷倒切。40 年来,我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变电运维工人,目睹和见证了垦区电网的沧桑巨变。在我们迎来改革开放 40 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垦区的电力事业更加蒸蒸日上,明天会更加美好。【篇二】那年在昆明读书,省作家毕坚老师骑着三轮车来学校卖书,我买了一本诗集爱在深秋,读之,那些写亲情、友情、爱情的诗句迷住了我,毕坚老师在书上题了一句话:“文学是灯,文学是梦,是燃烧”。那时的我由于失恋,加之家里盖房子后紧接着供我和妹妹在昆明读书,又医母亲的眼睛,家里债台高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省吃俭用,家里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了,我在学校里生活十分困难,我产生了辍学和轻生的念头,那时的我很孤独、忧郁,有些自卑。这时,我读了毕坚老师的爱在深秋,我开始学着写诗了,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含苞的花儿刚开的季节,花儿便被雨水打湿的季节,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第一本手抄诗集的名字爱在雨季。我给毕坚老师写了封信,他给我回了信,毕坚老师的两句话激励了我:“泉水因阻碍而溅起浪花,人生因波折而获得真谛。是冰总要融化,是雁总要远行。”于是,我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正是取得成功的老师。课间、熄灯后,我开始偷偷在日记本里写诗,我做起了自己的“作家梦”,我多想“拢天地于一瞬,挫万物于笔端”,我多想用文字倾诉自己青春的欢乐与痛苦,我要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化作最美的诗,我要把心中的爱和苦化作奋斗的力量。每天放学后,我总是泡在学校图书室里,我只想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想。下晚自习后,我总一个人在宿舍里看小说、读诗,遇到佳词妙句我就把它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感觉的时候,我也尝试着写诗、写小说,更多的是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境,记录青春的人生足迹,我知道文学已点亮我的心灯,已开启了我的门窗,我开始变得开朗、自信、不再自卑,忧郁,也走出失恋的阴影,我觉得物质虽然贫乏,但精神绝不能贫乏。那时我加入了校海燕文学社,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迎香港回归征文比赛,并获得三等奖,那是我第一次征文获奖,我很高兴,后来,我向班主任借了一本拜伦诗集和郑愁予诗集,甚是喜爱,接连读之,废寝忘食。我深深迷上了诗歌,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后来,我依然与毕坚老师进行文学交流,向他请教,他告诉我,文学写作像挖井,越挖越深,泉水越清。他告诉我要业精业勤。要搞好写作,必须要深入生活。他的话启发和鼓励了我。后来,通过假期勤工俭学,我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被学校推荐分配到开远省电力技校工作。工作后,我一方面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写作。有时工作忙,加班加点报送各类报表、资料,回到宿舍很累,我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但当我拿起文学书时,我的心一下子沉浸于其中,感到烦恼和疲劳一下子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感到无比快乐。后来,我认识了食堂里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彝族姑娘,我们一起打扑克,她喜欢听我朗诵诗歌和吹笛子、吹口琴。每天下班吃完晚饭后,我都会去帮她们拖地板,收碗等,晚上读自己写的诗,她静静地听,有时沉思,有时默想,好像梦里长了翅膀,那时,在南桥电厂后边的小路上,月光下,她如一朵美丽的小花轻轻开放,天灯在上,天灯给我勇气,梦想如天灯给我指引方向。后来,我渐渐爱上她了,从此手心相牵不放手,从此洒向人间都是诗,2004 年,她成了我的妻子,2006 年,她成了我儿子他妈。后来,电力体制改革,我成为一名红河供电局员工,先后在开远、河口、个旧、蒙自等地工作,我依然热爱自己的文学梦,我依然笔耕不辍,我依然热爱读书,这期间,我也认识了许多作家老师、朋友,参加了许多笔会,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生命的流淌,也先后有作品发表于诗刊云南日报红河日报等,入围 2016 华文青年诗人奖也加入了红河州作家协会。我感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快乐。此刻我想说,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心灵不苍白,诗思才能澎湃;只有心中有诗,笔下才会有诗。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心,我的心灯依然亮着。我在生活中寻梦,我在梦中找生活。如今,我的文学梦更强烈了,可以说,读书写作已是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一生的修养。我知道,学海无涯,一切总有一个过程,需要一种态度,路一步步走,只有弯下腰来,才能听到大地的心跳。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我渴望不断进步与提高,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的作家,以人民为中心,写出好作品。我相信,梦想并不遥远,梦想就在脚下。【篇三】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时候,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在成长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弹指间,迎来了改革开放 40 年的光辉庆典。40 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国家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过程,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过来,我们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参与者、受益者和见证者。改革开放初期,我还是一名小学生。记得大概 5 岁的时候,我跟着大哥到10 多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在学校住宿。大哥当时是一名民办教师在那里教书,我就坐在教室里跟着大家一起上课。6 岁时,回到了本村的小学校,学校离家有 3 里多路,每天都要步行往返,也许是因为路远,我怎么也不肯去上学,在父母亲的多次劝说下才勉强答应去上学。我们的学校很简陋,教室是土墙蓝瓦房,墙壁用白石灰刷的很白;学生不多,老师也少,多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1-3 年级在一个教室,4、5 年级在一个教室。每次上课,老师先给低年级讲课,再依次给高年级讲,一堂课 45 分钟,每个年级学生真正听老师讲课的时间只有 10 多分钟。学校门口一条土路延伸向各家各户,放学后,学生们从学校自己回家,从来没看到一位学生的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学生。那时的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好,记忆最深的是,买 1 根冰棍只要 5 分钱,天气最热的时候,很多同学围着卖冰棍的小贩,看的一箱冰棍都快融化了也没几个人买,因为他们兜里连 5 分钱也拿不出来。80 年代,国家积蓄着改革的力量,不断摸索,努力向前。1982 年,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农村改革仍在继续,农村的经济依然薄弱,每年的学费依然是家里一笔不小的开支,每年开学,家里都要到处借钱为我凑学费。12 岁那年,我上初中了,每周日下午 3 点多吃过饭后,背着盛装了一周的馒头和泡菜,翻过门前的一座高山去乡里的中学上学。平时在学校寄宿,每天晚上 9 点多下自习后,30 多个小伙伴在通铺睡觉。冬季时,寒风从破损的纸洞里刮进来,冷嗖嗖的。平时在学校灶上吃饭,每天上、下午 2 顿饭都是玉米粥,馒头也没法加热,大家把自带的馒头泡在稀饭里,就着泡菜吃,虽然勉强也能吃饱,但这对从小就喜爱吃面食的我来说是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大家要各自回家准备下周的口粮,我借此机会好好吃顿面条或饺子。如今回忆起初中的三年学生生活,很是心酸。几年前回高中学校去,校舍已变了大样,学校扩建了,原来的教学楼已进行重新修盖,当时代课的老师大部分也已退休或是调离了,看到的老师们都是新面孔,但上学时的情形却历历在目。那时晚上经常停电,大家每人点一盏蜡烛堆在桌上自习;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聚集在操场上开始跑步,锻炼身体。1997 年,香港回归,那一年我高中毕业了。毕业前夕,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考取了省城西安的一所高校,终于有机会翻过秦岭,走出大山上大学了,儿时的一个目标就这样实现了。走进万峰见证中国航天辉煌发展的 18 年2001 年 7 月,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我搭乘火车,从西安前往湖北远安,到三江航天集团报到。刚下火车,空气中的湿度很大,迎面而来的是一股热浪,迎接我们的师傅们早早已在车站旁等候,在集团办公楼的一间会议室,人事部的一名领导简要介绍了情况,我们一行 10 多人就被分配到了万峰厂,工厂人事部的师傅热情地把我们接到招待所住下。只记得工厂的生产车间离职工的住宿楼很近,山上、山下都是楼房。在远安待了一周的时间,我和一部分新入职的员工乘着大巴车就到孝感的厂区上班了。最初,我被分配到综合计划处实习,办公室很整洁,每人一张木头办公桌,室内没有空调,屋顶 2 台吊扇呼呼的转着,由于我的座位离风扇较远,那时下午上班在办公室不停地出汗,办公室热情的大姐们给我们介绍当地的情况:在哪里买被褥、哪里能买到实惠的自行车。我们一同入职的 4 人住在825 栋 5 楼的一套两居室内,2 人一个房间,客厅大家公用,平时大家买菜、做饭也在一起。炒菜时,每人一道拿手菜,很是热闹。业余时间,大家看电视,打篮球,生活过得简单而又快乐。那时,工厂经济效益逐渐好转,第一个月发到手的工资差几块钱就是 1000 元,刚领到工资很兴奋,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2002 年 3 月,万峰厂第二次搬迁工作结束。那时,大家精气神很足,好长时间没有任务了,大家接到任务后都在加班加点地干,生怕延误了进度。随着工厂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渐增多,各种研制、批产任务陆续下达,生产现场经常忙碌不停,大家想尽办法保证生产任务完成,每周两次在机加车间召开现场会议,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有时为了一项问题大家争论得很激烈,但是第二天大家再见面时却并没有出现隔阂。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年底,工厂实现工业产值 2.43 亿元,工厂还为职工缴纳了 1998 年以来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这是工厂在效益转好后为职工办的又一件福利实事。2008 年,改革开放 30 年,我迈入“而立”之年。十年间,网络和手机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国家经济发展也在这十年以赶超之势进入世界大国行列。“5.12”汶川大地震,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捐献了 1080 元的 “特殊党费 ”。至今还在为当时距离千里的湖北孝感的余震感到不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众志成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救援,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伟大的团结精神;北京奥运,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工作以来,对于学习我从来不敢放松,工作之余,我学习报考 MBA,经过努力, 2009 年顺利毕业,取得 MBA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也是上大学时的一个梦想。为提升在不同工作岗位的业务知识水平,先后参加过“质量工程师”“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考试学习,虽然只取得了“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但每当回想起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学习备考的日子,那段时间充实而忙碌,简单而快乐,心中充满了满足感。2018 年,改革开放 40 年,不知不觉已进入“不惑”之年,这十年,国家经济发展飞速发展,动车、高铁已成为大家出行普通交通选择;微信、微博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时常与母亲通电话,以及姐姐从微信发来母亲的照片,让我远在千里牵挂母亲的心得到稍稍的安慰。如今一年回去一次的家乡,在脱贫攻坚中,也慢慢变得愈发美丽,昔日土路已经扩宽、水泥硬化,家家户户都重新修建了住房,宽敞明亮的楼房代替了原来的混合砖土房,房前屋后整洁卫生,处处都是大美田园风光。18 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我见证了万峰公司多个产品从研制试验到生产交付,内心无比自豪,感受到作为一名航天职工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除此之外,公司参与生产的多个产品,在每年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公司的制造水平。期间,我经历了多个工作岗位调动,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再次到综合计划处工作时,有幸亲身参与了原国营万峰无线电厂正式整体改制为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工作,2010 年 12 月 27 日,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孝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审批,当拿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那一刻,我激动万分。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不停息。回头望去,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我们都是一个个细小的分子,沐浴徜徉,感受着 40 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还需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前行,在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幸福,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篇四】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40 年的风风雨雨。40 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繁荣富强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华大地迎来了历史觉醒的远大光明前景。作为一名年轻人,也许对改革开放的 40 年,没有老一辈那么刻骨铭心,但我眼中的改革开放,正如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一样:一路走来,尽管风雨兼程,但充满了一个又一个值得铭记的华丽篇章。童年,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家家户户都是瓦木房,这里一间那里一栋,连接小屋的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乡村泥路。下雨时候,雨水沿着屋顶瓦槽,汇成一条条雨线,在屋檐下叮咚作响。待到三月桃花天,只见农家大叔头戴草帽,手持犁耙,赶着老黄牛在层层起伏的梯田上来来回回忙碌不停。到了晚上,大家早早吃完饭,跑进有黑白电视机的农家里,挤在一起看电视。遇到停电时,迎着煤油灯的缕缕青烟,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对着剧情说个不停。赶集的日子,各家各户纷纷放下地上的农活,换上干净的“的确良”,带着家中的特产,一大清早去赶集。调皮小孩在匆匆的人流中钻来钻去,忙着躲猫猫。日子一天天过去,步入了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在祖国的大地上吹了 10 年光阴。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镭射录像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同时我也念完小学,踏进中学的门槛。我的中学时代是在离家很远的镇中学度过的。为了省钱,每个月我只能回家一次。但每次回家都能看见一些可喜的变化。村里的年青人纷纷南下务工,过年回家团圆时,挣到钱的人数着一沓沓钞票,让人羡慕不已。紧接着,各式各样的小洋房如雨后春笋般替代了那些一下雨就叮咚叮咚作响的瓦木房;弯弯曲曲的小道也铺上了水泥和石子,变成了平坦结实的水泥路;小时候经常串门大叔家的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又大又亮的彩色电视,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再配上洗衣机、冰箱,家电样样俱全。黄昏时刻,忙碌一天的农民把音响打开,让春天的故事优美的旋律在宁静的小山村悠悠回荡:“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历史走进了新千年,我也走进了大学校园。初次进城的我,正如当年刘姥姥进大观园,对眼前的大千世界感到无比新奇,心中燃起的是一种难以描述的赞叹和仰慕。迈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眼前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当你走近,自己是那么渺小;漫步在规划整齐配套完善的居民小区,看着生活惬意的市民,城市的生活又是多么幸福;远眺江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辆辆火车如巨龙来回穿梭;抬望天空,一架架飞机如雄鹰直冲蓝天,在身后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看着眼前的此情此景,不由赞叹城市先进发达,感慨城市舒适便捷。青年时代的我们,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也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年轻人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年轻人生活的点、线、面。如今,大学毕业后的我,和广大 80 后一样,经过刻苦的勤奋学习和不懈的奋斗拼搏后,走上了改革开放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的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之所以在钻研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在基层历练中努力增长才干,在务实创新中锤炼提高能力,在追求奋斗中无悔挥洒青春,是因为我们想用铁骨铮铮的气魄向全世界宣告:作为即将扛起改革开放使命、挑起延续祖国辉煌大梁的中国青年一代,我们一定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不辜负事业的召唤,争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担当的优秀青年共产党人,为党、国家和人民续写新的辉煌。改革开放 40 年,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决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同寻常的伟大复兴。我们的出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成长,跟随着祖国日益强大的脚步;我们的未来,交织在奋斗前进的“中国梦”里。千百万个“我们”正经历着个人命运的浮沉嬗变。展望未来,我只想说:“改革开放,我有幸与你共同成长,并且还将一如既往追随着你,继续走下去”。【篇五】油水,一是指饭菜里含的脂肪质,二是比喻分外的或不正当的收入,我这里讲的是前者。写下这个标题,我自己都感觉很俗。然而,俗世凡尘,有谁能离得开油水?即便是素食者,饭菜中也该有植物油吧。没经历过票证时代的人,绝对体会不到油水在生活中的份量,也很难比照改革开放 40 年来发生的惊天巨变。回顾历史、审视来路,把一边安享着成果、一边怨天尤人的心绪,放在岁月的天台上捋一捋、晒一晒,我们才会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感恩。我出生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开远农村。70 年代初,总喜欢死缠硬磨地跟着母亲去赶街,目的不外乎在母亲心情好的前提下,能“慷慨”地在山里人的地摊前给我买几个山楂、小乌梨什么的,如果能踱进供销社,顺便买三五颗水果糖,那我肯定会快乐好多天。当然,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比如母亲花光了所有的钱去买一家人的生活必需品,连两分钱一只的冰棒钱都抠不出来的时候,看着嘴巴上可以挂油壶的我,母亲唯一的办法,就是指着坐在地摊塑料布上那些脏兮兮的山区孩子,对我进行现场教育:你好好看看,人家吃的是什么。两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孩子正在低头吃午饭,皱巴巴的油布纸包裹着他们的食物:一大捧干生生的苞谷饭,外带半个黑黢黢的红薯窝窝头,一片树叶上放着类似腌酸菜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饭菜,没有半点油星子。大部分时间,我至少吃的是米饭,至少还可以吃猪油拌饭,在估计连冰棒都没有吃过的山区孩子面前,我应该知足!这是母亲能有效阻止我使小性子的理由。油水,对小孩子而言,或许只是解馋的诱惑,而对长期干重活的大人来说,意味的则是体力。体力不足,在挑谷子、挑甘蔗、锄牛厩粪等按计件抢工分的重体力劳动中,十有八九要输给别人。夜深人静,我多次听到父母为油水问题而发愁,在母亲的叹息声中,我知道家里的食用油即将告罄,每人每月半斤的肉票已是杯水车薪,只能想办法去弄点菜籽油来解燃眉之急。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吃植物油的习惯,大家认为吃植物油不经饿、干活没力气,哪怕是没新衣穿、没大米吃,都要把保证吃上猪油放在第一位。也许有人会问,怎么不自己养猪啊。猪当然养,但在苞谷、红薯都是主粮的年代,拿什么去给架子猪催膘?肉食品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物资,杀年猪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售任务,所谓的任务就是杀一头猪,必须向当地食品站交售一头重量不低于 45 公斤的生猪。没能力交售一头的咋办?那就杀一头,交半头!也就是说,开膛破肚弄干净后的白条猪,必须顺着猪脊梁均匀地砍一半带前后腿的净肉交给食品站。当然,猪头和猪下水是不用交的。杂粮当主粮的年景,要催肥一头有板油的年猪谈何容易,一些人家别说杀一头,杀半头都成问题。记得有两年闹猪病,家里的半大猪中途就夭折了,母亲舍不得丢,把死猪煎成油炸肉,一家人照吃不误。没有肉吃的日子可以硬挺、可以干熬,但猪油是万万不能缺的。秋后,油罐里的板油开始见底,这就得考虑去食品站买肥肉炼油了。星期天赶街日,食品站门口是最热闹的地方,比肩接踵的工人、农民顶着烈日或风雨排成长队,就为购买每月那少得可怜的定量猪肉。那年月,食品站的屠夫恐怕是天下最吃香的职业,他可以拽到任意呵斥别人。为啥?就为他手中掌握着割肉的刀!想要好部位的肉,想要炼油的大肥肉,首先得看他的脸色。那时流行拉关系、走后门,而屠夫无疑就是人们巴结的热门对象。我印象最深的是吃米线。一年到头,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去米线店的机会,八分钱一碗的杂酱米线,汤上漂着一层亮汪汪的油花,大老远就馋得人直流口水。为了补充身体内少得可怜的油脂,母亲总是再三叮嘱:筷子挑米线时要顺头绕个半圆,尽量把油吃进去,汤喝不完不打紧,漂汤油是不能浪费的。哎,说不完道不尽的油水啊!小小的几滴油,说轻也轻,说重也重,在它油亮的光泽中,折射的是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迁。当你营养过剩,为减肥发愁的时候;当你害怕患“三高”,吃过桥米线都要故意把漂汤油吹开的时候。想想我们曾经的过去,看看 40 年来走过的路程,你还会为生活中的一点点不如意而患得患失吗?【篇六】改革开放 40 年来,咱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单说洗澡这个事,就让我感慨万端。小时候的我,莫说洗澡,就是洗脸洗脚都不太认真,老家地处高寒贫瘠的弥勒西山深处,缺水严重,常常一家人围着一盆水洗脸洗脚。不曾奢望有朝一日能躺在澡盆里,或站在淋浴喷头下痛快淋漓地洗一番澡。1968 年我呱呱坠地。母亲拖着虚弱的身子把我按在一个木盆里,洗了平生第一次澡。父亲找来山里常见的中草药连翘。据说能抗菌止痒除腥气,摘下金黄的花瓣和鲜嫩的绿叶,揉碎了撒进半盆温水里浸泡,立刻散发出奇异的芳香。母亲抓着连翘花和叶一下一下擦洗着我,我兴奋得咯咯直笑,手舞足蹈。我当然不记得母亲给我洗澡的情景,我是看到弟弟出生,母亲给他洗澡时,联想到自己或许也这样。我稍大些时,母亲丢给我一块小毛巾,我能在温泉池里玩半天,不哭不闹。许多年以后,母亲这样跟我说。母亲说的温泉,是华宁县通红甸乡一处露天温泉。老家有个习俗,春节前后,乡亲们三三两两相约,背上洋芋、大米、腊肉等食物,砧板、菜刀等工具,携家带口步行下山到南盘江峡谷,坐小木船渡江到对岸,顺山坡爬一小段就到了温泉。我五岁那年已有些记忆,一家人牵着马驮着行李和我,到弥勒梅花温泉洗过一次澡。澡堂在一座庭前长着两棵苍天古柏的四合院里,到处弥漫着温泉池子散发的水汽。洗澡一人 5 分钱,交了钱人就进去。如今,老一辈人仍有逢年过节到通红甸、梅花寨、小芹田等地洗温泉澡的习惯,但多半是乘车去了。那些年,几乎一年就洗一两次澡。平常感觉泥污和汗液黏糊在一起,每次洗澡都能搓下一团团的泥球,直搓得身子发红脸发白。村里开始包产到户的 1980 年,我考取西二中学读初中。学校下面有一座季节性小水库,平常关满水,插秧时节放完水变成一块块水田。学校食堂和师生生活用水都到那儿取。由于水面开阔,坝头取水吃,坝尾可游泳。生理卫生课老师教我们要讲究日常卫生,我和同学经常下水游泳,小时候在村里池塘学会的狗刨式派上了用场,游游泳,然后搓搓身子,度过了一段快乐难忘的初中时光。1983 年,我到县城弥勒一中读高中,学校有两处自来水龙头。每次踢球回来,浑身汗渍污泥,我们端着脸盆或提着水桶,去冲冷水澡。那年月洗涤用品不多,仅有的肥皂、洗衣粉都用来洗衣服、鞋袜了,很少奢侈地用来洗澡。凭着年轻,血气方刚,端起一盆水劈头盖脸浇下,在倒吸冷气的年轻的尖叫声中,浑身打个激凌,那叫一个爽。因为大庭广众之下搓澡实在不雅,因此只是用水冲洗而已。但我写入日记写的是“淋浴”,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淋浴,是去城里同学的家洗澡,小小的浴室相对隔离,水龙头高过头顶,水呈一条水柱从空中直直流下,浇遍全身,就像穿着簿衬衫走在大雨中一样,身上微麻微痒,但搓澡方便多了。感觉那时即便是城里人,像同学家一样有浴室的人家毕竟少数,受居住条件影响,大多数人家洗澡,和我们乡下来的学生一样必须上澡堂。澡堂有雅间和普通间之分,实在受不住雅间的诱惑,去体验了一把。雅间无非就是多一个澡盆,空间相对私密而已。躺在暖暖的澡盆里,闭上眼睛,心胸没有了襟锢,情绪彻底亢奋起来。我仿佛是躺在夜的大草原上,想对广袤星空诉说无尽情怀。1987 年,我到省城昆明读大学,学校浴室常有所谓“浴室歌星”放开嘹亮的歌喉,我深知其歌声发自内心。那时洗涤用品还相对单调,但洗脸、洗发、洗澡等用品开始出现分类,洗头有了“洗发香波”,洗脸有了洗面奶,香皂的牌子也在增多。1991 年,我大学毕业,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弥勒西山工作。2004 年我从工作了十多年的山区乡镇调入城里机关工作,买了小区商品房,浴室安装了莲蓬式淋浴喷头,水冷水暖调控自如,有时下乡回来,热乎乎洗个澡,疲乏全解,然后进入甜甜的梦乡。大约 21 世纪以来,市场上洗浴用品日见推陈出新,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功效更是愈发专业和细化,只是洗面奶就有美白、控油、祛痘、补水、提亮肤色 等等无数个功效分类。不知何时,莲蓬式淋浴喷头也被称作“花洒”,感觉美好日子的象征意味更浓。买房十多年后,小区水管改造,水流出水强劲。我请师傅把卫生间淋浴喷头改造成能产生雾状效果的增压花洒,不仅节水、环保、健康,而且洗个澡犹如在仙境腾云驾雾一般,增添不少洗浴的乐趣。春节回老家乐多村,看到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大多安装了太阳能洗澡设备,这得益于前些年国家补助资金修建的大量“家庭水窖”工程,广大山区农村生活用水得到保障。无论城里或乡下,洗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岁月匆匆,时光荏苒。从当年一年洗一两次澡,到如今可以天天洗澡,这是怎样的一个变化啊。淋浴在水雾弥漫的花洒下,岂不是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明媚春光里。【篇七】十一届三中全会似乎成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恰巧我大概也在那个时候出生,伴随改革开放一起走过了四十年,四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已是而立之年!印象中,在我这四十年里,工作前二十年的学生时期,记忆的画面属于单曲循环播放模式,场景循环往复,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学生时期的生活非常固定,每年似乎都是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每年的春天都会和小伙伴们钻进黄灿灿的油菜花地里捉蜜蜂,跑进桑田里摘桑果;每年的夏天都会在村口的河里跟小伙伴们抓鱼嬉戏,玩到暮色降临;每年的秋天都会在谷场边焚烧的灰堆里塞几个红薯,拾些漏打的稻穗来炸米花;每年的冬天都会去结冰的池塘打石飘,敲下屋檐上凝结的冰棱那时候的时间过得飞快,因为简单快乐,所以记忆深刻。工作后的这二十年,记忆的画面属于多曲随机播放模式,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日子过得充实,时间同样也过得飞快。二十年前步入工作岗位,走进了当时的机加一号大厂房那一刻的场景,至今仍然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正值仲夏,偌大的厂房里光线昏暗,充斥着机油的味道,高高悬挂在水泥柱子上“嗡嗡”旋转的大风扇拼命地摇着头,仿佛要吹散闷热厂房里的暑气,工人师傅正在专心干活儿,身上的工装早就已经不知道汗湿了多少回,一圈圈白色的盐霜十分醒目印在了后背上现如今南京机电的两个机加厂房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明亮干净的大厂房里,各类数控精密设备整齐排列,各种标识醒目而整齐,中央空调系统让工人师傅们在炎热夏季不再挥汗如雨,可以更加专注地工作二十年的时间,让机加设备更新换代了,也让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前段时间去哈尔滨参加航空工业系统的一次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课余时间闲聊“你们单位还忙吗?”“忙!出来培训几天回去肯定又是一堆事情等着呢”“大家都是六天工作制吧!”“可不是吗!哎,其实早就习惯了。”“六天工作制是必须的啊,项目忙的时候还会开启711工作模式呢!”忙和累似乎已经成了航空工业的标识了。是啊!航空工业这二十的发展可谓迅猛。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当时的航空工业有一个响亮而自豪的口号,“十年磨一剑,型号成功我成才”,也就是说,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型号的研制生产任务,现如今这样的口号早已经尘封档案,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当初十年做一个型号,现在已经是一年做数个型号了,能不忙?能不累吗?吴大观从无到有研究涡喷发动机的时候肯定累过!宋文骢研制歼十的时候肯定累过!舰载机歼十五设计师罗阳肯定也累过!但是,当各型战机屡屡试飞成功的那一刻,倘若他们泉下有知,他们的内心必然是欣慰了,航空工业的先驱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航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航空工业千千万万的后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累!当舰载机在航母上一飞冲天的那一刻,当新一代隐身战机歼二十列装部队的时候,当敌视力量开始忌惮中国领空的时候,所有航空人的付出和劳累都是值得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强有力的航空力量支撑,让我们继续努力吧,延续着航空工业的辉煌,挺起共和国的国防脊梁,为中国梦保驾护航!四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沧海一粟,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已经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足,国家强盛,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正在为世界协同发展和人类和谐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四十年的时间对于我来讲,或许,人生的精彩已经过半,或许,还没有折腾出什么丰功伟绩,或许,我仅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航空人,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在我这个平凡的岗位,肩上还扛着作为航空人的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个航空报国的梦想,这个梦想深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万涓成河,聚沙成塔,共同坚守着航空工业的未来和希望,披星戴月,不辞辛劳累并快乐着,累并自豪着,累并骄傲着!【篇八】40 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片断,而 40 年改期开放沧桑巨变,建水人民走过了一条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如今,生活在建水城里的群众,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交通设施的大改善。谁也没有想到,才过了 40 年的时间,建水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到处是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建水大道沿线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街道变得干净整洁,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整座城市变得更加靓丽多姿。在我的印象里,建水在改革开放前,街上最常见到的莫过于牛车、马车了,遍布城乡的青石板路。经过牛车、马车长年辗压,石头形成了很深的凹槽,这样的青石路面凹凸不平,人坐在马车上摇来晃去,颠得屁股发疼。最难忘的是建水的小火车,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火车划过长空的汽笛声。车站上人群人来人往,叫卖的、挑行李的,一派繁忙的景象,有时坐在小火车上,挤得脚都落不下来。火车喘着气慢慢地启动了,伴随着“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让我惊奇地欣赏这一方美景。建水这地方不愧为鱼米之乡,田野间到处是绿油油麦田,金黄色的油菜花随风摇曳。远处,一片片水汪汪的水田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鳞鳞的水面分外刺眼,看着窗外一片片阡陌纵横的田野从窗前划过,仿佛就像一幕幕电影在眼前放映。转瞬间,刚才的一幕仿佛还在回味,可眨眼间,这一幕已成为历史。如今,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小火车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没曾想,2015 年 4 月 18 日,是建水米轨观光小火车开通的日子,焕然一新的观光小火车,由建水老城开到团山,复活了一段历史记忆,扮靓了沿线的村庄,12 公里的休闲文化之旅,让人们尽情享受泸江烟柳的田园风光。说起建水的交通的历史,不由让我想起儿时由绿春回老家石屏的经历,当时建水作为红河州交通枢纽,每次去石屏,至少要坐两天的车才能回到家,当时只有沿着坡头乡的土石公路进入建水,头天在建水住下,第二天才能到石屏宝秀。天还没亮就坐货车从绿春出发,一路颠簸向建水出发,路面高低不平,弯大坡陡,让人坐得提心吊胆,再加上自己还会晕车,胃里翻江倒海,把苦胆水都吐完了,这种坐车的罪太难受了。人坐在车上颠来晃去要坐 10 多个小时,过了一弯又一弯,翻过一山又一山,望眼欲穿就是到不了建水,直至天黑才能到建水,人折磨得近乎虚脱。人就像从黄灰中钻出来的一样,用手巾拍打身子,身上的黄灰直掉,吐出的痰也是黄色的,让人哭笑啼非。这样了经历,想想都令人后怕。幸好!再也不用受这样的乘车罪了。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建水随着一条条高等级公路的贯通,让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2007年 1 月 10 日,建水大道通车,全程总长 5.327 公里,由 8 车道和 6 车道两段组成。从此,建水城市交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过去,由于道路交通的严重滞后,建水到边疆绿春至少要 1 至 2 天时间,到省城昆明也要 1 天多的时间。如今,随着交通设施的极大改善,让交通变得十分快捷和方便,尤其是 2004 年11 月,鸡(街)石(屏)、通(海)建(水)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让建水人民驶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缩短了与省内各县市的距离,方便了群众出行,与周边县市做到 1 小时就能到达,建水交通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发展。更让人欣喜的是边疆的各族人民,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边疆人民也享受到了内地人民的劳动成果,一车车农产品通过元绿二级公路运到边疆绿春,让绿春享受到建水的特色农产品,什么蕃茄、青花、菜辣、苤蓝、莲藕、草芽、茨菇等蔬菜丰富了边疆人民的“菜篮子”,让边疆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建水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建水的石榴、洋葱等农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建水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建水的农户乐开了怀。2013 年 2 月 23 日,玉蒙铁路通车,起点为云南省玉溪南站,经通海、建水至蒙自,全长 141 公里,全线设 14 个车站。建水境内有曲江、里长营、建水火车北站、建水火车站和燕子洞等 5 个车站。2016 年 5 月 15 日,开通曲江站。从此,建水的公路、铁路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建水的各族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地游玩,而外地的游客也能够快捷地到建水游玩。交通设施的改善,让不少到建水工作的同事方便回家,我的好友小王,他家就住在蒙自,周一至周五在建水上班,下班后他就可以回到家里,星期一早上,他又可以按时回到建水上班。在节假日里,大家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去什么地方游玩,什么地方的风景美,什么地方好吃好玩。交通的便捷,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建水人民尽情地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