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93304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 1.5 分,共 75 分)百年最亮彗星“世纪彗星”ISON 在 xx 年 11 月 28 抵达近日点,而且北半球适合观测。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1. 该图所示的天体系统是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2. 由图中可以看出,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地距离决定了A. 地球有适宜的温度 B. 地球有适宜的大气C. 地球有岩石存在 D. 地球上有海洋存在3. 图中彗星抵达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速度A.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逐渐减慢 B. 地球公转的速度达到最快C.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逐渐加快 D. 地球公转的速度达到最慢【答案】1. B 2. A 3. C【解析】试题分析:1. 读图可知,图示天体系统以太阳为中心,周围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天体,应为太阳系故B正确。2. 日地距离适中,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温度不高也不低,利于生命的生存和繁衍;而地球上有适宜的大气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关,故A正确。3. 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所以据题干时间11月28日可知,地球公转速度接近1月初,速度越来越快,故B正确。考点:考查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特点。云南(位地表崎岖的云贵高原)太阳能光伏并网实验示范电站项目在昆明石林县(约 24N,103E)正式投产发电已经 4 年。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4. 下列属于该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不利条件的是A. 雨天较少,日照时间长 B. 石漠化土地面积广大C. 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D. 山地、丘陵面积广大5. 若太阳能集热板可灵活调整朝向和倾角,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一天中,该电站太阳能集热板的朝向变化正确的是A. 春分日先朝东,后朝南,再朝西 B. 夏至日先朝东南,后朝南,再朝西南C. 秋分日先朝东,后朝北,再朝西 D. 冬至日先朝东北,后朝北,再朝西北【答案】4. D 5. A【解析】试题分析:4. 云南石林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上,受气候及高原地形影响,雨日少,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地处低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利于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资源分布较分散,需要安装大量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太阳能,故太阳能电站占地面积较广,当地地形多山地、丘陵,不利于太阳能接收装置的布置。D正确。5. 春、秋分日,阳光直射赤道,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因此太阳能集热板朝向为先朝东,后朝南,再朝西。A正确,C错。夏至日,当地正午阳光接近于直射,日出(落)方位分别为东北、西北方,故先朝东北,后朝正上方偏南,再朝西北,B错。冬至日日出(落)方位分别为东南、西南方,故先朝东南,后朝南,再朝西南方。D错。考点:日出(落)方位、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的因素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6. 图中到太阳距离最近的点是A. B. C. D. 7. xx 年 2 月 15 日至 21 日为中国传统新春佳节,此时地球公转处于A. 之间 B. 之间 C. 之间 D. 之间【答案】6. C 7. C【解析】6. 在公转轨道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轨道图中为6月22日前后,为9月23日前后;为12月22日前后;为3月21日前后。故C正确。7. 为12月22日前后;为3月21日前后,再结合地球的公转方向可知C正确。【点睛】在公转轨道图中,主要依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判断节气(日期)。在椭圆水平长轴两端为冬至或夏至。“左倾左冬(至),右倾右冬(至)”。美国当地时间 xx 年 2 月 6 日 15 时 45 分,世界最强大现役运载火箭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重型”携带一辆红色特斯拉电动跑车飞向火星,此时北京时间为 2 月 6 日 19 时 45 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时间去哪儿了?”美国和北京两地产生时差的原因是A. 纬度差异 B. 地球自转 C. 大气运动 D. 太阳活动9. 世界最强大运载火箭发射当日,下列地理现象符合实际的是A.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B. 北半球昼长夜短C. 当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D. 地球公转速度变快【答案】8. B 9. A【解析】8. 地方时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故B正确。9. 2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故A正确,B错误。2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故C错误。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因此2月份地球公转速度变慢,故D错误。【点睛】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两侧递减。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下图各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天雨新晴,北风寒彻”天气的气压变化的是A. B. C. D. 11. 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A. a 减弱 B. b 减弱 C. c 减弱 D. d 减弱【答案】10. B 11. C【解析】10. 雨后天气寒冷,吹寒冷的北风,说明是受冷气团控制,为冷锋过境。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故C正确。11. 晴天晚上多霜,主要是由于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气温骤降,易形成霜冻。图中a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大气逆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散失得到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故B正确。【点睛】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指露点低于 0 )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因此地面温度低有利于霜的形成。某市开海节的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回答 下面小题。12. 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中心A. 风力大 B. 亮度大 C. 气温高 D. 气压高13. 下图中能反映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A. B. C. D. 【答案】12. C 13. B【解析】试题分析:12. 篝火堆受热较多,温度较高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向周围扩散,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而篝火堆上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形成相对于周围同高度大气层的高气压。13. 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四周对应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堆,高空空气则气压较高的周边流向气压低的篝火堆,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知识点】大气受热过程读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 下面小题。14. 甲表示的气压带是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15. 常年受乙风带控制地区,其气候特征是A. 全年温和湿润 B.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C. 全年高温多雨 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答案】14. B 15. A【解析】14. 甲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表示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15. 乙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北侧,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地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点睛】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致。16. 读世界局部季风图,回答 下面小题。1. 有关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 此图表示 7 月份季风情况B. 此图表示 1 月份季风情况C. 此季节太平洋上为低压D. 此季节亚洲大陆上为高压2. 与图中甲地气候对应的是A. B. C. D. 【答案】16. A 17. C【解析】16. 图中显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亚洲大陆形成低压,海洋为高压,应为夏季,故A正确,B、C、D错误。17. 图中甲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为温带季风气候,B为热带沙漠气候,C为亚热带季风气候,D为地中海气候,故C正确。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众多,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区冰湖面积、数量都呈现相应变化。下图为近 30 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不同高度带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7. 近 30 年来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A. 总体呈萎缩态势 B. 各海拔区都呈扩张态势C. 海拔 5 200 m 附近新增湖面积最大 D. 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最明显18. 近 30 年来造成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如图变化态势的主要原因是A. 气温下降 B. 冰川退缩 C. 过度引水灌溉 D. 降水减少【答案】17. C 18. B【解析】17. 结合图例可知:近30年湖泊面积呈净增趋势,但不同海拔表现不同,海拔5200米附近冰湖最多,故C正确,A、B、D错误。18. 造成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面积不断增加的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退缩,补给湖泊水量增加所致。故B正确,A、C、D错误。【点睛】本题组解答的关键是结合图例读出图中信息。第(2)小题需注意材料信息“随着气候的变化”。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20.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增加 坡面径流增加 蒸发(腾)量增加 地下径流增加A. B. C. D. 21.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破坏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答案】19. B 20. C 21. D【解析】.20.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变化不明显,错。坡面径流减少,错。蒸发(腾)量增加,对。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对。C对,A、B、D错。21.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地下径流顺着岩层倾斜方向,汇入乙河。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甲减少,乙增加,植被涵养水源,总量减少,D对。A、B、C错。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22. 图中 M 市西部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A. 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饵料丰富B. 有寒流经过,海水上泛,饵料丰富C. 入海河流众多,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D. 港湾宽阔,风浪较小,适于渔业捕捞23. 图中洋流A. 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 B. 导致沿岸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C. 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D. 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答案】22. B 23. C【解析】试题分析:22. 读图,根据位置可以判断,该地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沿岸洋流为寒流经过,因海水上泛,饵料丰富,B对、A错。M地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图中河流短小,C错。图中海岸平直,港湾少,风浪大,D错。23. 读图分析,图中洋流位于北半球,是寒流,自北向南流,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减慢,A错。导致沿岸地区气温下降,降水减少,B错。寒流经过的海面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C对。流向低纬海区,不能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D错。考点:世界渔场分布及成因,洋流对沿岸地区环境的影响。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某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阅读图表回答下面小题。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利用结构(%)24. 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A. 南美洲 B. 亚洲 C. 大洋洲 D. 北美洲25. 有关水资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从世界范围看,通过改进灌溉技术节水潜力最大B. 发达地区居民用水比例大,说明这些地区居民节水意识薄弱C. 欧洲、北美洲工业用水比例大,说明这些地区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D. 亚洲、非洲、南美洲农业用水比例大,说明这些地区农业灌溉面积比例大【答案】24. B 25. A【解析】24. 图中信息显示亚洲径流总量最大,结合材料“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某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可知B正确。图a 为美国西部的波浪谷景观照片。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而得名。这种地貌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红色碎屑岩沉积而形成。图 b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 下面小题。图 a 图 b26. 组成波浪谷的岩石按其类型应为图 b 中的A. 甲 B. 乙 C. 丙 D. 丁27. 图 a 中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对应图 b 中的数字序号为A. 冷却凝固 B. 冰川侵蚀 C. 外力作用 D. 变质作用 【答案】26. B 27. C【解析】26. 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由红色碎屑岩沉积而形成,说明岩石的类型为沉积岩;结合右图中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后会形成沉积岩,故乙是沉积岩,B项正确。27. 波浪谷的形成是沉积岩经外力作用侵蚀而成;结合右图中岩石圈物质的循环可知,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故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对应图2中的数字序号为外力作用和,C项正确。28. 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 变质岩变质作用向斜 B. 沉积岩沉积作用背斜C. 沉积岩地壳运动向斜 D. 岩浆岩侵蚀作用背斜【答案】C【解析】图中岩层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岩层发生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故C正确。下图为“我国某地质勘探队依次钻取的地下岩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9. 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是沿一直线钻取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是A. 背斜 B. 向斜 C. 地垒 D. 地堑30. 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处地表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 B. 乙处可能储存地下水C. 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 D. 乙处适宜开挖隧道【答案】29. B 30. D【解析】试题分析:29. 甲乙丙是依次钻取的,在四处先钻到老岩层,逐渐是新岩层,与乙相同的岩层再向内是更新岩层,继续钻又出现较老的与乙相同的岩层,所以岩层结构是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是向斜,B对。A、C、D错。30. 甲地岩层先钻到的是老岩层,说明可能发生侵蚀,新岩层被侵蚀了,老岩层露出,A正确。乙处是向斜槽部,可能储存地下水,B正确。丙处缺少甲处更老岩层,可能是侵蚀了,C正确。乙处是向斜,不适宜开隧道,D不正确。考点:地质构造,岩层新老关系,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身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到河中钓鱼是一大乐事。河中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察浮漂之地。某次中雨过后,小明来到下图所示河段垂钓。此时,他发现河水已漫过人工堤坝,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完成 下面小 题。31. 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堤坝的东侧较西侧容易垮塌 B. 堤坝上游河段:东侧河水较西侧深C. 河中沙洲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 D. 小明垂钓时:丁处河水较丙处浑浊32. 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答案】31. D 32. C【解析】试题分析:31. 读图,根据河流流向,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堤坝的西侧较东侧容易垮塌,A错。图中堤坝较低矮,主要是考虑拦沙,B错。堤坝上游河段,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东侧是沉积岸,河水较西侧浅,C错。小军垂钓时,丁处是侵蚀岸,河水泥沙较多,所以较丙处浑浊,D对。32. 根据图示位置,丙处水流速度最慢,易于观察浮漂,且泥沙沉积多,饵料丰富。所以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丙处,C对。甲处、乙处、丁处水流速度较快,不易观察浮漂,A、B、D错。考点:地转偏向力,河流的凹岸与凸岸特征,河流的特征。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 题。33. 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沙尘暴频发 洪涝灾害增多A. B. C. D. 34. 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地壳上升 B. 毁坏植被 C. 气候恶化 D. 围湖造田35. 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 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 地理要素的独立性【答案】33. C 34. B 35. A【解析】试题分析:33. 读图可知,我国南方该山区过度开垦导致植被减少,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所以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等环境问题,故选D。34.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环境变化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的,故选B。35. 我国南方该地区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壤、河流等地理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B。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面小题。36. 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丙、乙、甲37. 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A. 南坡为阳坡 B. 北坡为阳坡 C. 南坡为迎风坡 D. 北坡为迎风坡【答案】36. A 37. D【解析】试题分析:36. 甲和乙相比,同一自然带针叶林带甲分布的海拔低于乙地,纬度高于乙地;丙地山麓自然带是雨林位于热带,乙地山麓自然带是常绿林位于亚热带,丙纬度低于乙;甲、乙、丙三地纬度高高到低应是甲、乙、丙,A正确。37. 林地和灌木草甸的差别是水分差异引起的,甲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北坡为迎风坡,D正确;阳坡和阴坡引起的差异是热量上的。【考点定位】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知识拓展】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海拔的变化,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分异基础是水热状况。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 1 次冰期(末次冰期)、2 次冰期和 3 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8. 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A. 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 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C. 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 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39. 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A. 气温更高 B. 日照更长 C. 植被更密 D. 海拔更低【答案】38. D 39. A【解析】试题分析:38. 读图,图中经历冰期的次数多,表示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时间早。根据图中曲线判断,按从早到晚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B对。A、C、D错。39. 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气温更高,C对。A、区域气候类型不变,植被类型密度没有明显变化,A错。纬度不变,日照时间不会更长,B错。山脉海拔无明显变化,D错。【考点定位】冰期与终年积雪高度出现的顺序,影响冰川发育的因素。读图,回答下面小题。40. 图中从 A 到 B 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 垂直地域分异 D.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41. 影响图中从 C 到 D 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 热量变化 B. 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C. 水分变化 D.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答案】40. B 41. C【解析】试题分析:40. 读图可知,从A到B,自然带呈南北方向有规律的变化,东西向延伸,是由于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自然带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示纬度地带性,故选B。41. 读图可知,从C到D的变化,是随着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然带呈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符合经度地带性,所以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变化,故选B。考点:地域分异规律【名师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主要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是以水分为基础形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规律的更替,主要是以水分和热量不同形成的。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xx 年为基数,xxxx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2. 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A. B. C. D. 43. 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 植株数量 B. 总生物量 C. 地上生物量 D. 地下生物量44.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D. 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答案】42. C 43. D 44. C【解析】42. 植株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灌木无变化,草本逐年增多,不符合此消彼长;总生物量,是包括地上生物和地下生物,通过计算灌木变化较小,草本是逐年增多,不符合题意;地上生物量,草本和灌木都是逐年增加,不符合题意;地下生物量,灌木逐年减少,草本逐年增多,据此选D。43. 实验地区本身是以灌木为主,草本植物较少,随着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导致草本植物越来越茂盛,那么相应的灌木会相应萎缩。据此选D。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45. 磷高累积区是A. 常绿阔叶林带 B. 高山冰雪带 C.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 高山草甸带46. 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 xx3000 米处A. 大气温度较低 B. 土壤含水量较低 C. 生物生产量较低 D. 地表径流量较小【答案】45. D 46. B【解析】45. 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m左右,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部某山地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等。故D正确,A、B、C错误。46. 读图可知:在xx-3000米处,磷积累量很低,该地为山地迎风坡降水最丰富地段,植物生产量高;由文字信息可知:大气温度低,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利于磷的积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故C正确,A、B、D错误。【点睛】该题组难度不大,主要通过获取图文信息,分析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7. 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湖面蒸发增强 B. 径流量增大 C. 冰雪融水增加 D. 降水量增加48. 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 地面温度上升 B. 湖面蒸发作用加强 C. 降水强度增大 D. 地表径流量增大49. 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A. 大气降水 B. 冰雪融水 C. 冻土融水 D. 地下水【答案】47. A 48. D 49. B【解析】试题考查河湖补给类型及影响因素47. 从右图可看出,气温升高时湖泊面积减少,原因主要是蒸发增加,A正确;入湖径流量增大、冰雪融水增加和降水量增加会使湖泊面积增加,而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减少。48. 从左图可看出,降水量增加和入湖径流量增加会使湖泊面积增加,D正确;从右图可看出,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少,湖泊面积增加;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大不一定降水量大,降水量的大小还受降水时间长短的影响。49.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降水较少,湖泊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B正确。二、综合题(3 题,共 25 分)50.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某岛国人口约 500 万(xx 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 640 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 540 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 15 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 16 千米。左图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右图为对应的气候资料(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1)据图简述该国气候特征。(2)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3)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短缺资源不足的办法,并说明理由。【答案】(1)终年高温多雨(2)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3)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解析】(1)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和水热配合等方面考虑,读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国终年高温多雨。(2)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应从降水多少、陆地对淡水的存储以及人类需求等方面考虑。气候资料图显示,该国降水丰沛,但该国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不利于陆地上储存淡水。经纬度等信息显示该国为新加坡,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3)解决资源不足的办法应考虑“开源节流”。“开源”主要是考虑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海水淡化,因为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作为岛国,海水淡化资源丰富,而且该国经济发达,资金雄厚。“节流”主要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为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产生量大。5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 50 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 44805000 米之间,自 20世纪 90 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干旱,是一种水量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右下图为干旱景观图。(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答案】(1)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2)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3)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解析】试题分析:(1)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材料和图中的信息。(2)水的来源先从地表水到地下水到冰雪水到海水淡化等方面依次进行分析,看看哪些水资源可以利用。(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理由应与观点统一。同意的理由侧重经济角度分析,不同意的理由重在生态环境分析。考点:区域地理,区域开发。5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左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右下图沼泽景观图。(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解析】(1)沼泽的特征就是积水,水分收入多而支出少的地区利于积水。水分的收入途径包括大气降水,冰雪融水以及河流泛滥等途径。支出主要是流失、下渗和蒸发。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处于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因温度低,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因此地表积水;该地河流在初冬和早春时节易发生凌汛。(2)含沙量大小受河流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影响。水土流失和河流的流量、流速以及沿途植被覆盖状况有关。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流速快,侵蚀强,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流含沙量大;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主要表现为流水沉积,水土流失少,含沙量小。(3)联系题干材料“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结合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分析即可。从鱼类的生长环境分析,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从鱼类的饵料分析,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少;鄂毕河流域水土流失较少,河流中营养物少,导致河口营养物质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较为贫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