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62987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xx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非48分。在每小题给比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日要求的。)1.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秦文化传练具有专制集权色彩2.xx年1月18日新闻报道,成都天府新区发掘的崖幕群包含崖墓200余座,跨越东汉两晋南北朝500余年,出土了高鼻梁大眼睛的“西域风”铜像(见右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A.四川地区已经融入了中原文明 B.成都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C.中国文化具有融迁中外的特征 D.四川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泰始皇本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对地方官史的管理加强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D.奏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4.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大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一安排A.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 B.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C.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D.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5.明末清初,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通过译书的方式陆续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曾评价说:“文定(即徐光启)所介绍之西学范围颇广,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法、农学、火器,无一不切于实用,而为科学之先导。”当时这些士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原因A.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B.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C.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D.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拥6.下面所示的是1842年清政府审讯英俘时所问的问题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相通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该国制造鸦片烟,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財,或另有诡谋?上述问题反映出清政府A.试图了解世界的真面貌 B.开始抛弃天下中心的观念C.急欲通向师夷长技之路 D.背离了中国人的认识水平7.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写道:“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與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臧玉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对清帝逊位诏书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加速南北和谈的进程 B.一定程度遏制民族分离主义C.确保了中华民国的领上完整 D.实现了“五族共荣”的理想8.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C.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9.1937年2月10号,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废除苏维埃革命的旗号,放弃此前各项阶级革命的目标,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改制改编,“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中共这一举措A.反映了国共内党的阶级本质一致 B.表明了中共放弃最高革命纲领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10.1945年12月27号,苏、美、英三国外长发表公报:“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该公报A.符合中美苏英共同利益 B.反映了美苏冷战的局势C.加速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D.促进了政协会议的召开11.1950年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关元七升到15.6亿美元。促成这变化的原因是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C.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12.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C.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D.巩固了社会主义陈营的内部团结13.梭伦改革建立了公民陪审法院,陪宙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投票表决审判结果。这一制度的建立A.有助于维护平民阶层的合法权利 B.促进了希腊民主制度的完善C.纠正了希腊司法审判的失误 D.有助于调节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14.如果罗马建筑物上放置物或悬挂物溶在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造成损害等,不论这种受害发生在公法调整的领域还是私法调整的领域,任何一个罗马市民都可以提出诉讼。这表明罗马法A.注重调整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C.注重调整公法与私法之间矛盾 D.注重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15.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曾说道:“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中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改治生活 B.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C.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 D.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16.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英王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这一史实表明A.国家事务上内阁对国王负责 B.议会无力约束国王滥用权力C.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越着一定作用 D.责任内阁制度尚未正式形成17.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有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忽视其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强权道路”。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据此现点可推知A.德意志君主制违行潮流 B.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C.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德意志帝国潜伏着危机18.美国国会于1791年又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入民房;兔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埋、无罪推定、征用私产等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完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A.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B.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C.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D.理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19.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B.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人文思想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0.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文的一部宪法,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宪法诞生的主要原因是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 B.共和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C.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D.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21.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22.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设想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数据代表物体无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力,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也没什么是不确定的了。这反映出A.牛顿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的水恒法则 B.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背遍的自然法则C.牛顿的数学成就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D.经典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了系统的说明23.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A.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C.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24.在运用口述史方法调查“老舍之死”的过程中,学者发现有三位自称是老舍尸体的打捞者,他们的叙述并不相同。其中,只有“一个可能真实,或者三个都不真实,绝对不可能三个都真实,因为那样就会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接起三个老舍”。这对口述史学自身发展的重要启示是A.应侧重探究口达者构死历史的过程 B.口述者提供的材料距离真相较远C.只有调查多位当事人才能得知真相 D.口述史仅是研究员史的工具之一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远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上力图构建新型的乡村统一战线,理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以参议会为载体,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经济上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农民已不是一户一户各不相关的各自劳动,而是为着一个确定的生产任务而奋斗;另一方面互助合作运动对于克服众所周知的乡村个人主义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文化上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气目标。这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即便左小学教育中亦是加此,在陇东分区,各完小均以群众报,解放报、陇东周报作为教材。由于完小选择了14篇报上的文章,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产生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等等。以上摘编自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材料二 1933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在山东进行县政建设实验,由梁漱溟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首先,裁局设料,科长多由研究院毕业生充任。此外,妥欧府增设了户籍室、农村金融流通处等机构。其次,多设乡学、村设村学以代替原来的医、乡、镇公所。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以“村学”、“乡学”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在建立的村学中,设有小学部、成人部、如女部。村里还为失学儿竟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道过这些措施到1937年,邹平已接近扫除文盲的边缘。另外研究院太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到1936年底,已经成立了棉花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购买、机织等多种合作社,计307所,社员8328户,已收股金12422元。七七事变后,日本进攻山东,梁激溟离开,邹平乡衬建设实验至么结束。以上摘综自梁激溟与邹平乡村建设(1)根据材料概况陕甘宁达区与山东地区乡村建设的措施。(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险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旋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芬、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庄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丙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池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励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道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令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结合材料与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围绕“近代化的现想与实践”自行报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绗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刷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28.(15分)迭做题:请考生在第28题A、B、C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A.【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闺尚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低比较稳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道。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纸联合起来”等口号。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贷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澎胀的局面。1934年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书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6分)B.【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鲁尔危机平息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日趋下降。1927年4月,法国外长白里安借美国老兵参加欧战10周年纪念之际,提议同美国缔结“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永恒友好”条约,美国认为此类条约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确保美国投资的安全,遂表示原则上接受法国的建议。经过各国之间的谈判。1928年8月27日,美、法、英、德、日、意等15国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通称非战公约。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加入该公约。各大国在签署条约时都提出了保留条件,从而使公约实际上化为乌有,而对于蓄意谋划战争的侵略者来说,公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但是,非战公约毕竟是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要求与和平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它为各国政府放弃战争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日主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进行的。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归纳非战公约签署的历史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战公约作简要评价。(7分)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晁错是西汉初年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兼学儒、法,和识渊博,对汉初社会所存在的矛盾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并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所提出来的削藩、募民、实塞和入粟拜爵主张都被文帝、景帝采纳,对汉初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削藩,是晁错一贯的主张,文帝时,他就曾“教以容言吴过可削”,景帝时,他在削藩策中以吴国为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诸侯王都把他当作眼户钉,必欲拔之而后快,可最终杀掉晃错的不是诸候王,而是晁错悍卫的皇帝。关于晁错的死因,历代多有评听。说法颇不一致,甚至有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个人认为晁错之死非由个人因素所致。晁错为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然而最终却成了汉景帝皇位的牺牲品,成了中央与诸侯国之间矛盾斗争的牺牲品。摘编自赵玉洁晃错死因探析(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削藩主张的背景,并分析晃错削藩主张产生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于晁错的死因历代“说法颇不一致”的原因。(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1112DCADDABCCDAC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BCCDABDBBC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计52分)25、措施:陕甘宁边区:(3分)建立基层民主制度;开展互助合作;乡村教育政治社会化。山东地区:(4分)精简行政机构;推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新办农业合作社;普及教育。、历史背景: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冲击;军阀割据带来的动荡;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国共两党政府对乡村问题的关注。(6分)(任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26、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3分)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3分)(答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可得3分)、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3分)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分)27、示例:论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曲折的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近代化的正确道路。(3分)论证: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期间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20世纪前十年,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我国民主政治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1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彻底推翻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上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中国找到了一条近代化的正确道路。(9分)(本题也可从近代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无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来具体分析,也可以从政治探索、经济探索、思想探索等多个角度来分析。)28.A. (1)、特点:(9分)货币发行从分散到统一;维护货币的基本稳定;货币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时间短;货币设计体现苏维埃政权的特色;受革命形势的影响。(任答出三点即可得9分)(2)意义:(6分)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宣传了革命思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货币积累了经验。(任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B.(1)、历史背景:(8分)欧洲安全局势的恶化(或鲁尔危机平息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日趋下降);法国的提议;美国的推动;各国之间的谈判。(2)、评价:不能真正起到制约战争的作用。(1分)但有利于促进国际和平(或为各国政府放弃战争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有利于打击破坏和平分子(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日主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进行的)。(6分)C.(1)、背景:(3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实力壮大,威胁汉朝中央政权。影响:(6分)增强了文帝景帝对诸候国威胁的认识;成为吴、楚等国发动“七国之乱”的借口;导致晁错被杀,成为牺牲品。(2)、原因:(6分)历代史家所处的时代存在差异;阶级立场存在差别;个人经历、学识等也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