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限时训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61947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限时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限时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限时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走私对民众生活的影响1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2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认识3近代中国外交的近代化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5洋务运动的特点6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因素7张謇的棉铁政策8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阻碍因素9“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中国近代民众思想意识的落后10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1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xx安徽宣城二模)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依据材料可推知()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解析:A注意材料反映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前,材料主旨是银贵钱贱造成“小民重困”。当时造成中国银贵的原因只能是鸦片走私,白银外流,A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明朝,B、C两项错误。当时,清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环境恶劣,D项错误。2.(xx湖南六校联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解析:D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并不顺利,正常的中英贸易(不包括鸦片贸易)中国仍然是处于出超地位,未达到列强的预期,D项正确,A项错误。包括鸦片贸易在内,中英贸易中国是入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英贸易未满足列强预期的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C项错误。3.(xx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该分析()A.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B.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C.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解析:A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社会供给压力加大有关,结论基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的史实,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倡导小农经济,不符合时代潮流,更不是近代化史观,B、D两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没有涉及其影响,C项错误。4.下表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国家设馆时间派驻使臣情况英国1877年1月1878年兼使法国,1880年兼使法国与俄国德国1877年11月1881年兼使意大利、奥匈和荷兰日本1877年12月专使美国1878年9月兼使西班牙和秘鲁A.艰难开启近代转型B.半殖民地色彩明显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D.华夷观念没有改变解析:A派驻驻外使臣是近代国际关系的惯例,并非“华夷观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驻外使臣,这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表现;大量非常重要国家的大使“兼任”说明了近代化的转型“艰难”,A项正确。5.(xx河北石家庄模拟)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状况()A.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B.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C.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D.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解析:A棉制品的大量进口,必然加速中国小农经济解体,A 项正确;大量棉制品的输入,必然导致国内棉制品的减少,但是,“取代”之说绝对,B项错误;材料没有中国出口的信息,无法得出“入超”的结论,C项错误。棉制品的进口无法反映生活时尚,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6.(xx安徽合肥一模)如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解析:C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译书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方面,政史类书籍涉及较少,C项正确。A项不是示意图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排除。B项的错误在于“开始”,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示意图间接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社会科学思想更有利于当时的中国,D项错误。7.(xx河北石家庄一模)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D.刘锡鸿的言行根植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解析:B刘锡鸿并非真正的顽固派,他也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诋毁郭嵩焘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快地替代其驻英公使的位置,是官场功利主义的表现,并非小农经济基础下官员言行的体现,B项正确,C、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的主张,A项错误。8.(xx湖南教育联盟联考)清末张謇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该主张()A.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B.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C.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D.从轻纺业开始推动工业化解析:A材料中张謇认为中国进口较多的是棉纺织品和钢铁,因此,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的是棉纺织业和钢铁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重,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判断,A项正确,D项错误。但是,这一正确的主观判断并不影响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也改变不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现实,B、C两项错误。9.(xx重庆模拟)19世纪末,进口洋货缴纳7.5%的正税和子口税后就可以畅行无阻;福建省各地的茶叶,经由福州出口,所纳的各项厘金和出口税高达35%。据此可知()A.晚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C.民族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D.通商口岸的开放促使中外贸易扩大解析:C材料显示中国进口税很低,出口税却很高,这一现象不利于民族工业对外出口,有利于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倾销,C项正确。10.(xx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若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 “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解析:C材料反映了当时民众鄙视新式学堂学生及其家长的现象,反映了民众思想意识的落后,这是本质问题,同文馆招生肯定困难,但不是本质问题,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同文馆学生差异的信息,排除B项。D项“近代以来”夸大了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的窘境,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对西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国初年,更有崇拜西学的思想倾向。11.(xx海南八校联考)19世纪60年代,有人以影响风水和怕矿工滋事为由反对开矿,对此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这一言论()A.表明冯桂芬支持发展工商业B.体现出维新变法的必要性C.摆脱了看待西方的旧观念D.从政治上否定了封建统治解析:A根据材料中冯桂芬针对“反对开矿”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等信息可知冯桂芬反对这种观点,提倡发展工商业,故A项正确;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才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诸夷以开矿为常政”只提到开矿,未涉及整体上看待西方,C项错误;材料中“开矿”属于经济方面,没有涉及政治方面,D项错误。12.(xx重庆名校联盟联考)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B.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解析:A材料中“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中有识之士倡导废止缠足不是女性自己追求的结果,无法体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B项错误;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只是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不是舆论普遍关注,C项错误;“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不能体现反清的精神,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xx广东茂名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初,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实行“更名田”,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除)免政策,1685年至1687年,康熙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1712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人口也迅速增长。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清末中国与西方接触以后,农业发展偏重于农业商品化、科学农业的发展。1894年以前,郑观应、张之洞和孙逸仙等知识分子引介和倡导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为主的现代农业。1894年以后,苏报申报国闻报等地方报纸刊登欧、美、日的农业新知。1898年,清廷设立农工商总局,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内设农务司,专理全国农政。此外,各省也设有劝业道掌理农政。除政府中的农政机构外,1904年以后各省又有农会之成立。农会是半官方的组织,由地方政府倡导,由地方绅民组织,经费则由地方政府补助。除了农会实际教导农民农业新知外,晚清另有农业讲习所、农业试验场、农学堂、大学农科之设立,以传播现代农学。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康熙发展农业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农业的新变化。(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可概括为自上而下多措并举;根据材料一“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可概括为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根据材料一“实行更名田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可概括为改革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1712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可概括为改革赋税制度。第(2)问评述问题要先述后评,先是述晚清农业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农业发展偏重于农业商品化、科学农业的发展”可概括为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二“1894年以前,郑观应、张之洞和孙逸仙等知识分子引介和倡导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可概括为引入西方现代农业技术;根据材料二“1898年,清廷设立农工商总局,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内设农务司,专理全国农政”可概括为近代农业组织出现;根据材料二“晚清另有农业讲习所、农业试验场、农学堂、大学农科之设立,以传播现代农学”可概括为农业教育走向近代化;综合材料还可从推广现代农学的方式多样方面回答。评晚清农业的新变化,可联系所学晚清社会阶段特征,从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自上而下多措并举;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制度。(10分)(2)述:引入西方现代农业技术;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近代农业组织出现;农业教育走向近代化;推广现代农学的方式多样。(9 分)评:受西学东渐的影响;适应了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晚清农业近代化。(6 分)14.(xx江西九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西方专利情况中国专利情况17世纪初英国伊丽莎白一世以钦赐形式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颁布垄断法规,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含义的专利法英国、法国、荷兰先后颁布了自己的专利法19世纪下半叶比利时、巴西、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11国签订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 ,建立巴黎联盟签订伯尔尼万国版权公约,成立伯尔尼联盟李鸿章批准保护和扶持官督商办企业“十年专利权”维新变法期间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引进西方专利制度阅读上表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2分)解析:首先观察表格材料,它以时间为轴,展示了1719世纪西方和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历程,观察西方专利制度发展的历程,由国王的钦赐到政府立法到签订国际公约、推动专利制度的国际化,体现了法制化和近代化的特点,故可提炼观点一:西方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化和法制化的进程。反观中国专利制度出现时间较晚,而且受到洋务派官僚垄断特权的阻挠,发展艰难,故可提炼观点二:中国的专利制度发展异常艰难。论证时注意从表格材料出发,联系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化和法制化的进程。(2分)阐述:17世纪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具有鲜明的人治特征。18世纪末以来,欧美颁布专利法,专利制度逐渐形成,体现了从人治走向法治。19世纪下半叶,各国陆续缔结多种专利条约和协定,从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8分)结论:专利制度的发展体现了近代化和法制化的进程。(2分)示例二论题:中国的专利制度发展异常艰难。(2分)阐释:17、18世纪,中国还没有专利意识。洋务运动借专利维护封建垄断特权,阻碍社会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引进西方专利制度,但是随着变法失败而夭折。(8分)结论:中国专利制度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发展异常困难。(2分)示例三,可以从中西对比角度予以阐述,答案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选择一个示例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