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49438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词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B. 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髙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C. 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D. 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B. 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C.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D. 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B. 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它领域亦然。C. 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D. 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错,原文说: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B项“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髙士”太绝对化,原文是: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都是模仿唐诗”错,原文是: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并非“模仿唐诗”。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曲解文意。“超越唐诗”错,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创新,但不能理解为宋诗“超越”了唐诗。唐诗与宋诗是“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井驾齐驱”的“双峰”“两大美学范式”,文中没有谁超越谁的观点。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说法绝对。宋诗以唐诗为参照对象进行创新,但不能由此得出任何创新都必须有明确的参照对象才能取得成功的结论。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守 望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xx第1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的基本情况,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曾经很受欢迎,交代了故事背景,为下文内容做了铺垫。B. 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毛窝子很热爱,现在人们对毛窝子没有情感、不珍惜,小说意在感慨时代变化,表达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C. 小说善用细节和场景表现主题,“我”三次得到李大爷的毛窝子,前两次的原因分别是李大爷编的毛窝子质量上乘和“我”对毛窝子的怀念。D. 小说结尾富有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捡到漂亮、结实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5. 李大爷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 “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D 5. 质朴善良。李大爷买毛窝子的时候,脸都带着笑,还不忘夸我两句;听说省里有人可以为毛窝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可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手艺精良,做事认真。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谢,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深爱毛窝子,坚守传统手工艺。李大爷三十年坚持卖毛窝子,为小年轻不爱学这个而忧心;盼望着省里有人来为毛窝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6. “守望”是故事情节更紧凑完整。“守望”串起了毛窝子的起源、发展、消亡到守望等情节。“守望”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了李大爷坚守毛窝子制作手艺的形象。体现了他对传统手艺的深切守望。“守望”揭示了小说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在现代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历练,以及对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表现了作者捡到漂亮、结实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错误,这是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是“我”回望东沙村时的所见,捡起那双毛窝子既有对李大爷的怀念,也有对无人传承的叹息,结尾的景物描写没有表现作者因捡到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应是怀念和感叹。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应先找出写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好的句子,如“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从这些内容来看,李大爷制作毛窝子的手艺精良,做事情非常用心,一心想要传承这门技艺,但是这样一门技艺、这样精良的毛窝子结果是无人关注,不但如此,李大爷的儿子还把毛窝子一把火烧掉,质量上乘的毛窝子与被烧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与感叹。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题干说“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这就要求考生圈出这些文字,先思考这些内容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再分析这样的毛窝子的“下场”无人问津、被烧,这就好比有价值的事物被无情地毁掉,作者在鲜明的对比中对传统文化流失的遗憾和慨叹自然而生。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这是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首先理解“守望”的内涵,意思是“守候和期望”,从文中来看,主要是说李大爷对于制作毛窝子这种手艺的守候和期望,李大爷的“守望”就是制作毛窝子,而且是制作了“一屋子的毛窝子”,即使是无人问津,依然在集市守候,因为“省里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可见“守望”是李大爷对传统手艺的守候。文章以“守望”为题,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留恋,以及对这些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和慨叹。解答此类题目,先思考标题的内涵,然后思考标题在人物塑造、情节关联以及主旨凸显等方面思考其作用。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中国教育报xx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材料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附表:学校书法教师配备情况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xx1月)材料三: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学科的学科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学科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xx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学科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xx03月06日7版,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B. 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C. “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材料三只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D. 三则材料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引起人们对书法教育问题的重视。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B.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缺乏调查数据,不客观。C. 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更多是受访者个人观点。D. 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更主要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E. 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材料二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教育界,专业严谨。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答案】7. C 8. CE 9. 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汉字书写培训。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提高书法教师地位。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使书法教师专职化。建立相应的督学机制,提高书法学科的学科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解析】7. 试题分析:A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B项,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幵展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缺乏;C项,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也提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8. 试题分析:B项,没有调查数据,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C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 D项,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9. 试题分析:真是一道提建议的题目,注意总结专家的观点,三则材料都凑个不同的角度再现书法教育的现状,根据现状解决面临的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如从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中可以概括出: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等办法。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后改为蒲。汉太尉延之后。父攀,为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蒲少有父风,颇涉文史,以端谨见知,为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定中山,旧官仍用者,多降品秩。既素闻蒲名,仍拜为尚书左丞。天兴中,以蒲清谨方正,迁东部大人。后拜太中大夫。太宗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私谒不行,号为公正。泰常初,翟猛雀驱逼吏民入白涧山,谋为大逆。诏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往讨。道生等以大兵击之,蒲曰:“良民所以从猛雀者,非本心而为,皆逼凶威,强服之耳。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其变未易图也。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太宗诏蒲军前慰喻。乃降数千家,还其本属,蒲皆安集之。猛雀与亲党百余人奔逃。蒲与道生等追斩猛雀首,送京师。后刘裕寇窃河表,以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往御之。裕入长安,乃还。后改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将兵自平原东渡,下刘义符青、兗诸郡。诏加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建攻青州,不克而还。世祖即位,以蒲清贫,妻子衣食不给,乃出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始光三年卒于州,年七十二。吏民痛惜之。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曰文恭。 (节选自魏书张蒲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B. 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C. 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D. 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礼貌和尊敬。B. 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举、封等,表示贬官的词有除、左迁等,表示升官的词有擢、拔等。C. 泰常,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改元”。D. 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蒲颇有声名,屡获任用。太祖平定中山之后,早就听说了张蒲的名声,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太宗即位后也任用了他。B. 张蒲出谋献策,平定了翟猛雀叛乱。张蒲认为百姓跟从翟猛雀是被威胁逼迫的,于是向道生报告请求采用安抚之策,并被皇上采纳。C. 张蒲多次带兵作战。张蒲曾跟随平南大将军长孙嵩抵御刘裕,还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攻下刘义符青、兗、青州等郡。D. 张蒲治理有方。张蒲出任相州刺史时,扶弱抑强,选拔任用善人罢黜奸恶,他的去世让吏民痛心惋惜。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2)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那么百姓一定欢喜而都投降啊。(2)张蒲属于谋臣之列,多次出任将帅,朝廷公论,常为第一。【解析】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吏民”“其道”。名词做宾语的:“官军”。动词一般作谓语。动词作谓语“惧”“诳惑”。固定句式“然后”。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主语省略时,副词大多在句首,如:“今”“又”“必”。所以选B项。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中称作“建元”错误。应称作“改元”,建元是纪岁历年的开始。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中“于是向皇上报告”错误。文章第二节说“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意思是他向道生报告,道生以为很有道理,详细地向皇上报告。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喻”:“劝告”;“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是定语后置句,译为“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坐”:“无罪”。第二句关键点:“屡”:“多次”;“为”:“担任”;“称首”:“第一”。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参考译文: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原名谟,后来改为蒲。汉代太尉张延的后人。父亲张攀,担任慕容垂的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廉洁正直著称。张蒲年轻时有父亲的风范,略微涉猎文史,以端正谨慎被赏识,担任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的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平定中山,慕容宝的旧官被任用的,多数降了品级。太祖对张蒲的名声早有所闻,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天兴年间,因为张蒲清廉谨慎行为方正,升任东部大人。后来授任为太中大夫。太宗即位后,被任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与决断刑獄诉讼,不接受私下请托,号称公正。泰常初年,丁零翟猛雀逼迫官民入白涧山,图谋反叛。诏令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前往讨伐。道生等打算直接用军队攻打,张蒲说百姓之所以跟从猛雀,并不是出自内心,而是被威胁逼迫,勉强服从他罢了。现在如果直接用大军攻打,官民虽想重返善道,却无路可走。又惧怕诛杀,一定聚集势力抵抗朝廷的军队,然后入山倚仗险阻,欺骗迷惑无知的百姓。这场变乱就难以处理了。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那么百姓一定欢喜而都投降啊!”道生以为很有道理,详细地向皇上报告。太宗诏令张蒲到前沿阵地抚慰晓喻。于是有几千家投降,返回他们的本部,张蒲使他们都安定和睦。翟猛雀与亲信一百多人奔逃。张蒲与道生等追击斩杀了翟猛雀,将首级送往京城。后来刘裕侵占了黄河洛阳地区,太祖任命张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属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前往抵御。刘裕攻入长安,于是返还。后改爵号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自平原东渡,攻下刘义符青、兗等郡。 诏令加授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叔孙建攻打青州,没有攻克而返回。世祖即位后,因张蒲清寒贫苦,妻子儿女衣食匮乏,就使他出任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用善人罢黜奸恶,政教风化普遍推行。始光三年在州中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官员和百姓为他感到痛心惋惜。张蒲属于谋臣之列,多次出任将帅,朝廷公论,常为第一。被追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号为文恭。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客 游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代著名的宫殿。“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铗:战国策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裂帛:指写家信。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 首联“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 颔联“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D. 颈联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E. 尾联“屡弹铗”,诗人希望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加之被迫客居异乡,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15.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案】14. BC 15. 同: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处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诗写诗人项入朝为官而愿望示众得不到实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愁。【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没有使用拟人手法,应是虚写手法;C项“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错,“老”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由此可得二者异同。相同点: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同点: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处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诗写诗人项入朝为官而愿望示众得不到实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愁。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_,_。”(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_,_。”(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答案】 (1). 人间如梦 (2). 一樽还酹江月 (3). 舞榭歌台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 凄凄惨惨戚戚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高中承载着青年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既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又充满无限可能,因此成为青春记忆中特有的吉光片羽。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一些所谓的中奖电话,但是电话里的骗子言之凿凿,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以其翻云覆雨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票房一路飙升,突破了华谊兄弟最开始的基础预估值。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关注自然和生活,缺少真情实感,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的新奇,作文成为无关痛痒的官样文章,没有实际意义。中国女留学生江歌被杀一案,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当庭宣判,法院判处被吿人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围棋的布局非常重要,棋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把问题想全面,绝不能因为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目无全牛,不顾及长远。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此处用来形容“高中”,误用对象。言之凿凿:话说得有根有据,非常肯定。使用正确。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合语境。官样文章: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使用正确。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使用正确。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此处望文生义。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摩拜单车因为通过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半小时仅收取1元人民币,押金也随时可退,所以用户们认为租用它方便实惠。B. 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C. 清华、北大等高校相继公布xx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报名采用的是网上报名加电子档案传送或纸质报名表邮寄。D. 特朗普的税改法案可能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刺激,但这场“大整改”是否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三个研究所的专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关联词语位置丕当,“因为”移到句首;C应在“纸质报名表邮寄”后面加“的方式”;D项“三个研究所的专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歧义。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亲爱的老师,请您放心,这本纪念母校创办110周年的珍贵影集,我一定会好好惠存,不会把它弄丢的。B. 李教授的演讲震撼人心,很多学者纷纷要求和他合影,面对这一不情之请,他欣然接受。C. 老师发信息询问小张毕业后的情况,小张回复道:“学生一切安好,承蒙恩师垂念,不胜感激!”D. 在离别故乡佛山70多年后,95岁的王奶奶近日在20多名后裔的陪护下,从海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佛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惠存”,以物赠人,望人存留的谦辞,不能用于自身存留,用在此处不得体;B项“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别人求助时称自已请求)。D“后裔”,已死去的人的子孙,这位老人还活着,用在此处不得体。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_,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_。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_,即“神似”。【答案】 (1). 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 (2). 积极地全方位地延承 (3). 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点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每年进入6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专门下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通过“撕书”来感受毕业的滋味了。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答案】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了满足了,毕业情感也不一定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也不一定不会通过“撕书”来感受毕业的滋味。【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表述绝对的部分“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高考以后,准大学生掀起了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上,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去做手术的极少是为“修残补缺”,更多的是为“锦上添花”。面对整容,学生说,整容是为了漂亮,上大学后有一个全新的形象。美国福布斯杂志这样介绍马云:“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般的身材,深凹的面颊,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 内在美与外在美现在的人应该普遍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吧?张晓风不这样认为,我也不这样认为。人的内在美你看不见,就不知道。但外在美,在你看见他的第一眼,就能发觉。有时,外在美很重要呢“如果我在路上被摩托车撞了,只要我定神一看,那位仁兄骑着一辆崭新耀眼的鲜红跑车,穿着漂亮泛白的牛仔裤,套着艳黄四射的一件运动衫而且,顶要紧的,有一张奥玛雪瑞夫式的性格的脸,我一定软了心,爬起来自己拍灰自己走路,并且诚心地向他道歉,请他不要介意我的额头无意间撞掉了他的车漆。但如果来人骑着一辆灰不灰黄不黄的老爷车,又邋遢着一张浮肿油亮的丑脸,(或者,更不幸的,又长了些红豆。)我一定非找他算帐不可!”如果人只有内在美用花来说“可没人听说过芭乐花吧?有谁订购过杨桃花送女朋友呢?冬瓜花、西瓜花虽然将来大可以“瓜瓞绵绵”,可是哪里上得了花谱!”但人有了外在美,就像一枝高贵、美丽的玫瑰花“要说做花,就得做漂亮的玫瑰花。做人,当然以伟大为好,否则,至少也得漂亮!”内在美,美在内心,可又有谁能一眼看出呢?为何整容院那样火爆?为何大家都想整形?原因只有一个“我原谅林黛玉,原谅西施,原谅早死的倾国倾城的李夫人,虽然她们常常生病。“东亚病夫”大概都是这类“东亚病妇”生的。但只要生病生得像林黛玉那样桃腮泛红,星眸放光,或像西施那样颦眉捧心,娇喘不胜的话,就算送到选美会上,也能捞个;最佳病容奖”。要是像东施,虽然身体棒、演技好,又有谁敢领教?”【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更多的是为锦上添花”“这个长相怪异的人“,可以看出谈论的是“穿着”“相貌”,由此可以立意为“穿着”“相貌”对人的影响。点睛: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方面,注意谈论“相貌”“穿着”对人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