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34585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I)注意事项: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0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共56分。) 1.“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 )A. 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 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 有利社会合理分工 D. 加大社会贫富差距2.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3.清代工商业市镇较为普遍,一些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当时的汉口镇和佛山镇是天下“四聚”之二,另外“两聚”则是北京与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扶植是明清工商业市镇崛起的重要原因B.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C.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市镇经济的繁荣D.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推动南方市镇迅速崛起4.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5.下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D.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6.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地区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达伽马开创了人类环球航行的壮举B.“商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C.大西洋贸易使奴隶制在美洲“复活”D.物种交流巩固了地中海贸易中心地位7.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一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8.约翰威尔金斯于1840年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纺织工厂的厂主。下列叙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他的工厂机器是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纱机B.他能够坐火车上下班C.他的车间里使用电灯照明D.有时他到伦敦乘汽船在泰晤士河观光游览9.“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10.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1.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荣氏兄弟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1896年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1902年与人合伙创办了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这反映出( )A.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日益衰落B.“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广泛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D.商人投资推动民族工业发展12.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一科学发展观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13.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史实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领导了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A. B. C. D.14.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农村经济活力增强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D.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15.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对外贸易(进出口)1980年1990年xx年xx年38141154447229386712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1984年1990年xx年xx年27051028959356113294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1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包括(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A. B. C. D.17.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18.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蕴涵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 上海开风气之先B. 中国的电影首先在上海出现C. 中国人开始拍摄电影D. 上海报业非常发达19.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资本主义已过时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A. B. C. D. 21.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政策。这里的“干预”的本质含义是( )A. 采取改革措施 B. 加强计划调控C. 实行计划经济 D. 全面整顿金融22.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种现象主要表明A.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B.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失灵了C. 此时西欧和美国缺乏经济增长点的实体经济D. 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上对石油依赖性过大23.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写道: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下列关于“改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指令性计划经济B.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C.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D.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24.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5.“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26.华盛顿邮报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28.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 马歇尔计划C.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 布雷顿森林协定第II卷(非选择题 44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国梦的充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抚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将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据材料二,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了30.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几乎全带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洋铁皮等;在偏僻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绩麻”,靠手工业纺织、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毛佩琦主编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留给人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补丁了那时候流行的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除掀起空前的议论外,也开启了中国服饰与世界时装文化的亲密接触。1980年,庐山恋上映后,正当红的女主角张瑜穿着牛仔裤给大众电影五月刊拍摄封面,之后牛仔热潮在中国越掀越高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时”所处的社会阶段特征和经济特征。(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服装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典型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这和当时中国小农经济裹足不前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滁州分校xx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卷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D【解析】材料中主要是关于地主和农民之间关于租种土地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土地面积的增加,故A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允许土地买卖,大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沦为佃户,因此没有遏制土地兼并,故B错误;材料强调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农民耕种富农的田地,却日食其半,并不是有利于社会合理分工,故C错误;地主出租土地,越来越富裕,而农民耕地出租金,越来越贫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故D正确。2.A【解析】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B;D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C政府政府确立重商政策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据题干信息“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可见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答案为A。3.B【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市镇与省会齐名意在强调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符合题意;A清代政府是抑制而非扶植工商业的发展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未涉及经济格局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4.B【解析】据材料“自由手工业者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苏州地区丝织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形成说明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有利于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显然不是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显著,故C项错误;当时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也没有松动,故D项错误。故选B。5.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A从材料“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B三角贸易没有推动非洲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为美洲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故C项错误;D三角贸易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6.B【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创了人类环球航行的人士麦哲伦,故A选项错误。B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正确。C奴隶制在美洲的复活是因为殖民者的杀戮,使得美洲的劳动力锐减,为了维持繁重的体力劳动,才开始贩卖黑人,故C选项错误。D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大西洋沿岸取代了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7.C【解析】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是在1588年,属于1558一1603年,即伊丽莎白时代,符合题意;A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在18世纪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才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17世纪后半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为C。8.C【解析】材料关键“1840年”,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以蒸汽为动力、火车、汽船都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BD三项排除。而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由此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9.D【解析】A拉美国际的经济主要依靠在世界市场销售的单一的农作物,可见国际分工的扩大,A正确。BC拉美的农作物主要销往世界市场,工业产品完全依靠进口,说明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BC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拉美经济转型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故答案为D。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其中“旧轨”指的是封建统治秩序,而“逸出旧轨”就是指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反映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由此分析可知C的表述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B、D虽然也涉及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但并非本质含义。故答案为C。11.D【解析】A题干中没有提到中国传统金融业衰落问题,排除A项。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实业救国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材料“与人合伙创办了保兴面粉厂”.故答案为D。12.D【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是探索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建立市场经济,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故答案为D。13.A【解析】此题易用排除法。国民大革命是有国共两党领导的,因此说法错误,故选A。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4.A【解析】A1980年由于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用机械开始下降,后来农用机械的上升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实行,导致农村经济活力的增强,正确;B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反复不符合题意,排除;C企业自主权扩大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故C错误;D此时政府并没有大量投资工业,故D错误。故答案为A。15.C【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无法得出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信息,故A项错误;B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情况,不能说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C材料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故C项正确;D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情况,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16.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读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由数据可知,、都正确;叙述太绝对,错误。故选B。17.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成千上万的行人”可以看出各种各样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类型人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说明了上海的繁荣状况,没有说明其他城市的状况,故ABC项排除。所以答案选D。 18.B【解析】 “西洋影戏”指的就是电影,材料反映了中国的电影首先在上海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说法很不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开始拍摄电影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电影而非报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9.C【解析】B材料表明人们希望“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希望政府对更多的干预经济,羡慕“莫斯科”、“柏林和罗马”,当时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属于集权政治。因此共同点是扩大政府权力和职能,故B项正确;A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反映了A项错误,CD项只属于人们“希望”“羡慕”的某一方面,不属于“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故排除。故答案为B。20.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年-1938年期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其工业总产值取得了很大提升;而这一时期美国遭遇了经济大危机,工业总产值不断下降;但总体来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高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只有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1.B【解析】在罗斯福新政中,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主要体现在恢复农业和工业生产方面,即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来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调控;在农业方面成立农业调整署,实现对农业市场的调控。采用改革措施、全面整顿金融,并非是“干预”的本质,排除A、D;推行计划经济是当时苏联的经济模式,而当时美国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恢复经济,C错误,B正确。22.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滞涨”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滞涨”现象而非经济危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此时西欧和美国经济增长点仍然是实体经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上对石油依赖性过大而非材料中的“滞涨”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3.A【解析】新经济政策并非自由放任,斯大林时期也不存在国家资本主义,故排除B选项;C选项说法与实际相反;D选项说法错误,应该是从间接过渡到直接过渡。A新经济政策时期存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斯大林体制则完全排斥了市场经济,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A。24.D【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就被新经济政策代替,列宁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上台,他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下,实行计划经济,以损害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有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故B项排除;斯大林并没有合理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反而是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后吸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经验,故C项排除。故答案选D。25.B【解析】联系教材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走进了误区,而题干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正说明了这一点,实质是否认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答案为B。26.C【解析】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表明苏联正在进行改革,但尚未解体;“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表明苏联改革中涉及到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内容;普京执政时期俄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分别是农业和工业;因此本题选C。27.B 28.D【解析】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是指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地位,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故选D;AC均与贸易有关而不是金融领域的,故排除;B与题干不符。29.(l)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2)变化:货币形态: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机制: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实质: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3)说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30.(1)亚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到西方侵略。(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1.(1)社会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特征:近代经济和传统经济并存;外国商品占领中国主要市场;农村仍然是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特征:20世纪60年代,朴素(或艰苦朴素);20世纪80年代,中西结合。原因: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社会动荡。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32.(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等等(2)新发展: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