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 第5课 离骚(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7750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 第5课 离骚(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 第5课 离骚(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 第5课 离骚(节选)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离骚(节选) 本课话题民生一、从课本中积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关注民生的诗句,诗人在这种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境下还哀叹多艰的民生,其关注民生的胸襟跃然纸上,为后世的官吏和读书人树立了榜样。二、从历史中积累1唐太宗李世民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实行重农政策。这是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关注民生,最终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了国民大革命。三、从生活中积累在关注民生问题上,为官者也不妨学学屈子大夫,常为民生鼓与呼。为民生鼓与呼,彰显的是民生意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为民生鼓与呼,善于发现民生的实质性问题,敢于真情为民,捍卫群众的利益;为民生鼓与呼,敢于突破传统势力局限,有勇气,讲真诚,不蛮干,不极端。四、从名言中积累1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孟子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4.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5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贾谊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一、作者简介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使屈原连连受到流放。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投汨罗江自杀。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二、背景回放楚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被免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于是又将屈原召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又被放逐汉北。离骚就是屈原由汉北到楚故都鄢郢(今宜城)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三、相关知识“楚辞”和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因其具有深厚的楚地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后人将这种诗体称为“楚辞体”;又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又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主要录有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人模拟的作品。一、字音识记1修姱(ku)2.革几羁(j)3朝谇(su) 4.惠纟襄 (xing)5揽茝(chi) 6.谣诼(zhu)7偭规矩(min) 8.侘傺(ch ch)9溘死(k) 10.鸷鸟(zh)11方圜(yun) 12.攘诟(u)13兰皋(go) 14.芰荷(j)二、通假字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通“唯”,译为:只是2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译为:措施3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译为:圆形4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译为:返回5伏清白以死直兮 通“服”,译为:保持6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译为:遭到7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译为:明显,显著三、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无所用心的样子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工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4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境遇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6自前世而固然古义:本来如此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7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四、一词多义1修(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形容词,善,美好(2)退将复修吾初服 动词,修饰,整理(3)余独好修以为常 动词,修饰(4)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高,长(5)掌修国史(魏公子列传) 动词,著,撰写2善(1)亦余心之所善兮 动词,爱好,崇尚(2)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词,喜好(3)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出师表) 形容词,好的,美好的(4)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动词,交好,友善(5)工欲善其事(论语) 动词,做好,处理好3固(1)固时俗之工巧兮 副词,本来(2)自前世而固然 副词,本来(3)固前圣之所厚 副词,本来,原来(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动词,巩固(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形容词,顽固4相(1)悔相道之不察兮 动词,看(2)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5信(1)苟余情其信芳 副词,确实(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动词,讲信用(3)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动词,信任(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动词,通“伸”,伸张(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形容词,真实6反(1)延伫乎吾将反 动词,返回(2)忽反顾以游目兮 动词,回转(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动词,背叛7之(1)哀民生之多艰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又申之以揽茝 代词,代自己(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结构助词,的(4)高余冠之岌岌兮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8以(1)长太息以掩涕兮 连词,表顺承(2)既替余以蕙兮 介词,因为(3)谣诼谓余以善淫 介词,用,拿9虽(1)虽九死其犹未悔 连词,即使,纵然(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连词,即使五、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謇朝谇而夕替在清晨,在晚上2名词作动词(1)余虽好修姱以革几 羁兮 束缚,约束(2)鸷鸟之不群兮 合群(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1)屈心而抑志兮 使受委屈, 使受压抑(2)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步行,赶着(3)回朕车以复路兮 使返回,掉转(4)忽反顾以游目兮 使放纵2动词的为动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 为而死(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谣诼谓余以善淫 淫邪的事(2)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枘,圆凿2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 推重,看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高余冠之岌岌兮 使高(2)长余佩之陆离 使长4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哀民生之多艰 为悲伤六、文言句式(一)被动句1謇朝谇而夕替(语意表被动,“替”,被贬官)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语意表被动,“解”,被肢解)(二)状语后置句1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结构“以善淫”后置,应为“以善淫谓余”)2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应为“于兰皋兮步余马”)(三)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四)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岌岌”“陆离”后置,应为“余岌岌之冠”“余陆离之佩”)本文节选自离骚,诗人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的闪念,表明自己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自己执着追求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本文节选了52句,每4句为一节,共13节。一、阅读诗歌第17诗节,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羁兮”,但“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一项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ABC D解析:选D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写“謇朝谇而夕替”的结果。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面对不公平待遇而采取的态度的一项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ABC D解析:选C写世俗的弊诟;写诗人和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解析:选B“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解析:选B“主要责任在国君”这一分析不合乎文意。二、阅读诗歌第813诗节,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解析:选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并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非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而是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B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C语言上运用“陆离”“芙蓉”等许多联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D多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自己坚持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解析:选AA项,“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离骚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首先突出地表现在作者驰骋丰富奇特的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来编织幻想的境界。其次,作者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作者品格的描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作者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使诗句已经富有优美的想象,而集中的夸张描写,则把作者的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文中比喻手法运用得十分广泛。比喻形象丰富复杂又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群。例如,用“蕙”“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奸;用“初服”比喻自己原有的政治主张;用“鸷鸟”比喻自己的刚烈不群。这些比喻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用“芰荷”“芙蓉”表现作者美好的精神境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考点对接如何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离骚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把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难点。鉴赏诗词中的形象,是古诗词考查重点,每年必考。一般是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意义。考查形式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怀、胸怀、态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描写了怎样的形象”等。诗词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从形象入手,是了解诗人思想情感,领悟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感悟的基本途径。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指诗中的诗人形象,也即诗人自己。鉴赏主人公形象,就是分析其思想情感、精神性格,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显示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塑造兼达天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塑造了诗人归隐田园、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答案:(1)行为洒脱 情趣高雅(2)“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1透过“画面”发掘“诗意”理解古诗词中的形象,须透过“画面”发掘“诗意”。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象征意;透过诗歌中蕴涵的主人公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知人论世,把握背景要深入理解诗的主旨,须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以及写作背景(考题中往往以注释形式出现)。3组织答案,层层深入基本思路:塑造了什么形象(特点)描绘什么画面(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营造什么氛围(产生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思想情感(个性)。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作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作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郁郁而沉于汨罗。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计,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于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君沉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可享用不尽矣。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佳作赏析作者怀着无比的崇敬,书写了屈原对楚王的忠,对楚国的重;书写了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遗恨;亦书写了大夫怀忧愤而沉汨罗、昭日月而仰后人的奇杰与奇伟。语言骈散交错,文白相间,读之如吐玑珠,不失为赋中佳品。(时间:40分钟满分:55分)一、文言基础专练(18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B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C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解析:选BA项,“错”通“措”;C项,“离”通“罹”;D项,“伏”通“服”。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謇朝谇而夕替替:替换B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诼:造谣、诽谤C忍尤而攘诟 尤:厉害D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解析:选BA项,替:废弃。C项,尤:过失,罪过。D项,惩:受创而知戒。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长太息以掩涕兮又申之以揽茝B怨灵修之浩荡兮 鸷鸟之不群兮C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D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解析:选AA项,连词,表顺承;介词,因为。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项,“虽”都是连词,“即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偭规矩而改错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忽反顾以游目兮佩缤纷其繁饰兮自前世而固然伏清白以死直兮ABCD解析:选C规矩,古今同义,均为“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的意思。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境遇困窘。今义:经济上困难。方圜,古义: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枘,圆凿。今义:比较广,泛指事物的形状、性状;指方法、准则;指天地间。反顾,古今同义,均为“回头看”的意思。缤纷,古今同义,均为“繁多而杂乱的样子”。固然,古义:本来如此。今义:连词,一是表示承认某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二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清白,古今同义,均为“品行纯洁,没有污点”。5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离骚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即使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句子是“,”。(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 , ”。答案:(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屈原庙赋苏轼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注曰惟:句首语气助词。伊:助词。处死:处理死的方式。惊湍:惊人的急流。逝:发语词。沉吟:犹豫不决。退默:引退隐居。九关:九重天门。中浦:水滨。要:总结。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浮扁舟以适楚兮适:到、往(2)渡江涛而南迁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3)去家千里兮 去:离开(4)赋怀沙以自伤兮 赋:名词用作动词,写(5)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爱:吝惜(6)宜夫人之不吾与 夫人:那些小人(7)全身远害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8)亦或然兮 然:正确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而:连词,却(2)恐君臣之愈疏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吾亦独何爱于久生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无实义(4)托江神以告冤兮 以:连词,来3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句式: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乱世”宜在“黾勉”之前译文: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2)夫我何悲?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宜在动词“悲”之后译文:那么,我还悲伤什么?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B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C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D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解析:选B据语段中的陈述的主体 “峡山”“故居”“子孙”“高台”,相应的陈述性动词、形容词以及语气词“兮”的用法可知选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又本指丹砂青雘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为丹册多记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意同史册。C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D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对人的尊称。解析:选DD项,应是“君子一词被引申到对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解析:选CC项,“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说法错误,应是“哀叹孤独的个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人生必死的脆弱性,也是他流放后的理性思索”。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5分)译文: (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5分)译文: 参考答案:(1)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谏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2)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参考译文: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急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感怀,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至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谏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冤,黄河之神却叫我向上天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上天,上天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褊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使它变成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吗?”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困难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结起来,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三、语言表达专练(18分)10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4分)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端午节是 参考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为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11仿照下列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再写两个句子。(4分)心正则笔直。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 ?参考答案:宋代的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可与日月争辉。为了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屈原,请你建立一个介绍屈原的专题网站。请说说你的网站应该包括哪些内容。(5分)答: 参考答案:专题网站包括:屈原生平简介,屈原的作品及其介绍,屈原“美政”思想简介,屈原的诗歌特色介绍,屈原的相关评价,研究屈原的图文音像资料等。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材料以屈原的姓氏为背景,介绍了屈原是芈姓屈氏。所给三个空,第处,结合后面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与楚王同姓不同氏;第处,结合前后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姓、氏有别这一点;第处,通过后面列举的氏可知,应该是突出大家熟悉的氏有很多这一点。参考答案: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姓、氏有别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意思正确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