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学期全集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3088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学期全集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学期全集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学期全集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学期全集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义务权利伴我行一、单元地位本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统领八年级下的全册教材,它宏观上介绍了有关权利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二者的关系,后面的几个单元的都是以本单元的阐述的基本观点为指导的,所以,本单元在全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教材分析:1、结构:本单元设立“探究权利义务展示学习成果”主题探究活动和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我们应尽的义务两课。每课又分为两个框题,即:“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忠实履行义务”。“探究权利义务展示学习成果”主题探究活动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搜集、整理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权利和义务的知识。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权利,怎样正确行使权利,使学生明确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义务,最终使学生的权利观念得到增强,义务观念得以提升。2、重点难点: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公民的权利是怎样得到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公民享有权利的广泛性特点;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是本的课的重点。人民和公民的关系:怎样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觉自愿履行道德义务:这是本课的难点。三、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五课时,四个框题为四节新授课,一节单元复习课。第一课:国家的主人 ,人民的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教学目标1、感受和体会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2、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分辨公民和人民的区别,理解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3、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知识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理解公民权利的含义,了解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二、重难点分析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公民的权利是怎样得到保障的,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人民和公民的关系是本框的难点。三、学生分析 在学生中有着许多的错误认识,认为中学生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多少权利, 这一模糊认识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澄清,由于人民和公民这两个概念是抽象的,而且在当今时代对于人民这个概念更是难以理解。四、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讲授法。五、综合设计思路(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国家的性质问题,可以结合教材中这个事例来解决: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了解我们的国徽吗?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教师小结: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悬挂,国徽的图案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即: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维护国徽的尊严。在我国人民国家的主人,同学们想一想你属于人民的范畴吗?人民包括哪些人?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教师小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范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1、在这一目题中,首先要解决人民和公民区别的问题。可由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几个名词入手:你知道公民、人民、国民这些词语吗?能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看漫画,思考问题(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然后引入公民的概念,并结合相关链接和讲解“华侨”“美籍华人”“中国人”“中国公民”的含义来加深学生对于公民和人民的区别和联系。2、教师讲解公民与人民的区别:(1)含义不同。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2)范围不同。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属于公民。(2)性质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大家都属于人民,我们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1)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通过这一材料的处理引出什么是公民权利和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3、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结合教材案例分析(1)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2)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教师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才能落到实处。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它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提问: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最后通过(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课堂小结: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教学反思: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一、教学目标1、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权利。我们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2、明确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法律保护。3、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知道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二、重难点分析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公民享有权利的广泛性特点及怎样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都是教学重点;怎样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是本框的难点。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自己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学习公民权利的广泛开展性,学生很感兴趣;在如何行使权利问题上,好多学生认为权利属于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个问题纠正上要下大功夫。四、教学方法 情感激励法;讨论法五、综合设计思路书本田甜的案例导入。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学生讨论完成书本的填空,回答书本的问题:1、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由此引到公民权利的广泛性(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强调这只是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公民还享有其他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并引导学生回忆历史,感悟公民享有权利来之不易,要珍惜公民权利。(二)正确行使权利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要注意,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做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1、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2、思考(1)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有)(2)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3)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结论一: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作简要解释) 3、学生阅读教材非典的案例(1)提问: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其危害是什么? 结论二: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4、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 (1)思考: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 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重点讨论) (2)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结论三: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5、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1)提问: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2)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3)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4)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结论四: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6、学以致用 (1)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 (2)学生回答书本问题,反馈掌握知识的情况。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这样做公民才算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公民的义务一、 教学目标:1、体会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的公民。2、正确理解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3、懂得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内容;懂得道德义务的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觉自愿履行道德义务。三、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公民的义务了解不多,对履行义务的意义知之不多,但真正作为公民的义务观念较淡薄,另外对公民道德义务的履行较易接受,而对法定义务会感觉比较遥远,甚至会有履行义务是大人的事,我年纪还小,履行义务与我无关的想法。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所以让学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义务、哪些道德义务,树立义务观念非常必要。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感激励法。四、综合设计思路(一)、我们的法定义务1、公民即要享受权利又要履行义务(为什么?)结合教材中小明履行的义务的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方面,法定义务时必须履行的,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的资料,经过思考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中。挑选几名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小结。设置情景:小珊应该纳税吗?仔细阅读图文材料或将其以小品方式表演出来。在思考、小组讨论基础上,在班上交流你的见解。教师小结:小珊应该纳税。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即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公民在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义务,不但要增强权利观念,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2、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内容提问:你知道我国公民要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吗?教师根据P16的内容讲解。并要求学生重点记忆。学生讨论:除上面这些义务,我们还应该履行那些义务?有些人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对吗?为什么?(教师小结,略)(二)、我们的道德义务 1、道德义务的含义活动:案例分析目的:使学生懂得每个人不仅要履行法律义务,而且应履行道德义务,这是思想境界更高的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凡是自觉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行为都会受到人们的赞扬。 要求:阅读教材中16和17页的两则案例,思考:(1)小龚和单先生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美德?(2)为什么人们对小龚和单先生的行为都给予高度赞扬?(3)他们的行为是必须的吗?(4)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教师小结:广义的义务除了包括法定义务外,还包括道德义务。所谓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的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广大社会成员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即有利于形成温罄、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履行法律义务,而且应履行道德义务,自觉学习小龚和单先生高尚品德、弘扬中民族传统美德。2、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关系教师根据“相关连接”的内容讲解。(略)3、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道德义务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责无旁贷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道德义务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公共道德规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公民的义务有哪些,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的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我们要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认识,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大力弘扬中民族传统美德,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五、教学反思 忠实履行义务一、教学目标1、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2、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准绳对公民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践行义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忠实履行义务。3、明确忠实履行应尽义务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增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二、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教学难点: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三、学生分析对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层次的要求即法律鼓励做的、要求做的、禁止做的,学生认识上可能较为模糊,法制观念和义务观念不强,缺乏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明确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知道法律鼓励做的,公民应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公民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公民坚决不做,对中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履行义务,做一个守法、具有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意义重大四、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五、综合设计思路由马克思的名言导入新课,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二)相关链接“五爱”(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哪些?结论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1、阅读材料(见教材)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3、教师点拨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行为还有哪些?结论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1、阅读材料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3、教师小结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4、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哪些?结论3、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一、单元地位了解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既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交往的继续,也是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道德水平的需要,更有利于公民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在综合阐述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基础上,渐次展开公民所享有的人身权、文化、经济权等内容。本单元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和学习认知的特点来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权利”二字,着重介绍公民与生俱来的人身权利,即人格权,不仅让学生知道人格权包含的具体内涵及特殊性,了解生命健康权、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基本权利,更让学生明白人格权是维护我们自身生存与尊严的重要权利,是我们享受生命、独立、自由和尊严的保护神,也是我们享受其他公民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二、教材分析1、结构:第三课对应的课标要求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第四课对应的课标要求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第五课对应的课标要求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和“交往的品德”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2、重难点分析: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正确、积极地行使生命健康权;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是本单元的重点。人格权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等是本单元的难点。三、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七课时,六个框题六节新授课,一节单元复习课。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们同在第一框题:生命与健康的权利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体会人格权利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尊重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加强社会责任感。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格权的内涵和特性;引导学生明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二、教学重难点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是本框的重点;人格权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是本框的难点。三、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时有发生,很多学生缺乏安全、健康意识,加上法制观念不强,对生命健康权也了解得不全面,以致自己的生命健康经常受到侵犯或伤害,未成年人有必要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进行了解。所以教学中,应突出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并强调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五、综合思路设计(一)、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1、生命健康权、人格权活动:情景分析目的:通过对三个情景分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命健康权。要求:看图例案例回答问题:(1)请同学观察三副图:以上行为,侵害了公民的什么权利?(2)补充最近煤矿爆炸新闻(北京讯)就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煤炭生产安全之际,山西却发生煤矿爆炸事故,吕梁交城县煤矿在3月8下午6点半左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至9日下午3时为止,已确认有16人死亡,11人仍然下落不明,伤者6人已送医院抢救。事发当时井下有83人工作,54人成功脱险。中国有三分之一的煤炭产于山西,山西也因矿难频发而出名,官方数字显示,xx年各类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5起、死亡497人。教师小结:人格权就是做人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包括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自由权等。人格权是与生俱来,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不与我们的人身相分离。而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民的人权中居于首要地位。学生看P25“相关链接”的健康和其他利益的比较,体会生命健康权的地位看法。提问:人格权对我们公民来说有什么的重要意义?学生可根据教材P24的内容回答。2、人身自由权(板书)活动:侵犯人身自由权的情景分析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人身自由权明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要求:(1)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分析讨论:下列行为侵害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2)教师依据P26页的内容讲解人身自由的作用、具体内容。教师小结: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权利。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它权利的基本保障。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不受侵犯。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权,也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人身自由权利。(二)、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活动:使用童工的案例分析目的: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实行特殊保护。要求:(1)阅读P26页案例回答:法律禁止使用童工,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2)教师可以出示有关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具体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共同讨论作为未成年人受害者应如何依法维权。(3)教师可根据P27 “相关链接”的内容,讲解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以及雇佣童工的危害。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5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提问: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法律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的吗?教师归纳: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都规定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维护健康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五、教学反思 第二框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关爱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尊重、珍爱生命健康权,不仅是行使权利,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自觉尊重他人生命与健康权利,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积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学会用法律武器与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作斗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在关爱他人生命、助人救人的同时懂得自我保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理智处事的能力。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引导学生知道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义务,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同时注意自我保护。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教学重点:正确、积极地行使生命健康权。教学难点: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三、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中学生自杀、自残事件时有发生,很多学生缺乏健康意识,任意挥霍自己的身体资本,他们只认识到关注自身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个人的权利,却没意识到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加强生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由于暴力文化泛滥,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做事容易冲动,加之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使得他们与他人发生矛盾后,常会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不仅伤害他人生命健康,也易伤害自己,所以加强关爱他人生命和健康的教育,有助于避免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五、综合设计思路1歌曲导入 活动内容:课间听、唱健康歌,并做做运动,放松放松心情。 设计意图:随着音乐做运用,调动学生情绪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习的兴奋点,不仅让学生体味了生命健康的快乐,而且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锻炼身体也是一种行使生命健康权利的方式。教师行为:课前播放健康歌MTV,鼓励学生一起唱。如空间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领学生适当地跟着音乐做运动。导课:生命健康是每个公民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权利,不管年龄大小、身份如何都平等地享有这项普通而又神圣的权利。2结合教材图片讨论分析:我们在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生命健康权? 得出结论:三种方式行使生命健康权:(1)体育锻炼:(2)患病就医;(3)正当防卫和请求法律保护。并结合相关链接,介绍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应该注意的事项。3讨论分析: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的权利,可以随意抛弃吗?教师引导:组织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懂得关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不仅是项权利,而且还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4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不珍惜生命健康权的表现,结合教材中活动二,加强学生的认识,提高珍惜自己生命健康的自觉性。“行使权利,我有我一套”。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二的讨论和交流,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意在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积极行使自身权利,将维权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组织讨论,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对一些好的行为和方法也应及时给以表扬,并可向其他同学推荐。小结:注意保护并积极争取自己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使自己免受他人侵害,应落实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5、分析教材P30的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对小哲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义务。小结: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个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某些暴力倾向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远离暴力,理智处事,懂得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6案例评析:学会关爱与自护活动内容一:生活中,我们不仅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还应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你看到过、听到过这样的例子吗?你亲身体验过被人关爱吗?当时是何种感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事例,通过有关“关爱”的交流,尤其谈自身被人关爱的幸福体验和感受,使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得到”与“付出”,从而落实到生活中,主动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乐于助人,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活动内容二:出示案例(结合教材P32案例), 引导学生对三种不同表现进行评析。并设问:如果你面对有人落水,你会怎么办?设计意图:选取未成年人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的不同表现作为案例评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理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两难情境中学会正确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助人救人时要学会自我保护,这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教师行为:在前面学会关爱他人生命与健康、助人为乐的基础上,呈现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懂得面对突发事件或危险处境时,学会理智应对,既要助人,又要自护,珍爱生命。小结:我们在救助他人生命与健康的同时也要懂得自我保护,学会理智地救人。小结:其实,我们不仅要关爱我们自己,我们还应关爱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灵,它们也享有自然界赋予的生命健康的权利。让我们做一个既遵纪守法,又懂得关爱,乐于助人的好公民。六、教学反思 1我们强调对自身生命健康权的尊重和爱护事实是对自己和社会负责,认为自残、自伤者与社会道义相悖,不值得同情;但从道德情感上我们又教育学生应该关爱他人,尊重并保护弱势群体,那么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街头流浪、肢残乞讨的人,究竟该指责鄙视他,还是同情关爱他,抑或是无视无睹、置之不理?如果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现实可不可能容许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我们既要引导学生重视、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又强调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所以将“见义勇为”改为“见义智为”,但事实这个“智为”怎么界定、怎么把握?在危险中他为保护自己“见义不为”或他“见义有为”却并未得到良好结果,怎么评价呢?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2、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3、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二、重难点分析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三、学生分析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所以学生有些困惑,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四、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五、综合设计思路首先:从“乞丐有尊严吗”说起1、(事件背景介绍: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加入网评。摘录或及时捕捉学生评论的思想火花 。如:我心飞翔:我为乞丐要尊严喝彩冰糖葫芦: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目的在于:1、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2、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3、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第二:从评选活动谈个人名誉1、说说自己评选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的依据2、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名单,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目的在于: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3、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问题。) 品行表现评价所用的词名誉优良(诚实、善良、正直等)(好的名誉)不良(奸诈、邪恶、卑鄙等)(坏的名誉) 问题一: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可联系小故事:在日本打工的学生和卖瓜的小男孩:得出好的名誉能获得尊重和经济效益;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问题二: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第三:带着问题二分析案例1、见书本:受冤枉的大江(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问题二展开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说明: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然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维护自身名誉的同时要维护他人的名誉。)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民法通则第101条:通过熟悉法律条文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第四:案例分析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违法吗?小张和小林是同班同学,有一天小林自修课吵,被小张记下后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小林怀恨在心,想寻机报复。碍于面子他既不敢和小张正面吵,又怕打架受处分,终于想了一个操作简单的万全之策:在网上臭骂小张。小林骂的解气,越骂越过瘾,可第二天小张难过了,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他是有口难辩,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最终请病假在家休息。小张还得意的说:“我君子动口不动手,骂死了也不犯法。”讨论:1、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为什么?2、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件事该如何判决?3、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造成的危害应承担的后果1侮辱谩骂他人 2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表格填写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要受到道德甚至法律的制裁。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2、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三、学生分析1、由于姓名授之于父母长辈,往往只被认为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很多学生对法律赋予公民姓名的具体权利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这项权利的使用和支配很少,以致有时被侵犯了也未必意识到。2、个别学生为避免挨家长骂或不重视家长在其成长和教育中的监护作用,经常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冒名顶替,擅自代家长签字的现象。3、未成年人维权意识不强,现实生活中以赢利为目的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行为时有发生。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五、综合设计思路 1游戏导入 展示课题活动内容:展示两组信息第一组:提供了一位名人的雕塑和一位名人的照片。第二组:提供了“姚明”“赵本山”等几个姓名。(见附录)设问:看到了这些雕塑、照片、姓名,同学们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哪些相关的信息?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学,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第一组信息,由雕塑和照片联想人物,使学生懂得了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之一;通过第二组信息,由姓名联想人物,使学生懂得了姓名也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从而进入本课的课题。2创设情景一:巧引妙导活动内容:呈现材料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提出问题:你的姓名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吗?你除了使用过这个姓名之外,有没有使用过其他名字?什么是姓名?通过与自身实际密切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懂得姓名和个人人格的关系。教师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实际情况回答,体会姓名的含义及作用。3、创设情景二:激思辩疑 活动内容:呈现材料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提出问题: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姓名(附录二:我的姓名我做主),这样的姓名合法吗?合适吗?假如你是户籍主管人,你会让他们上户口吗?此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同时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取姓名的现象。教师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姓名权。补充相关的法律知识,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4创设情景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呈现材料在寿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改名为秦哲凯。16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大四时,他申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可他的同学马雷得知秦已被该大学录取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秦的邀请信,同时以秦哲凯为名拒绝接受邀请,并推荐了他自己。提出问题,小组探究:马雷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法律依据)?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侵犯姓名权的行为?假如你是秦哲凯,你将采取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懂得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教师出示材料,组织讨论,引导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和应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5创设情景四:才艺展示活动内容:呈现材料大学毕业时,全班开心地留下难忘的毕业照。可是,两个月后,秦哲凯却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照片,手里还拿着一盒营养品,俨然像该保健品的形象代言人。秦哲凯立即打电话到该公司进行交涉。提出问题:你拍过照片吗?你还通过哪些方式制作过你的音容笑貌?(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肖像,包括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该公司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法律依据)如果将你的照片制成公益广告用来宣传希望工程,这种行为是否侵犯公民的肖像?肖像的制作有人物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让学生去感受肖像含义、制作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之所以成为特定人的容貌标志。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公司这样做的危害。理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的相关规定。教师呈现材料,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肖像,并引导讨论,理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的相关规定,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不得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的肖像进行人身攻击。”教学建议: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肖像,这既是学生才艺的表现,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容笑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人的肖像的特定标志,但教师要加以组织和引导,适可而止,不可花过多时间。6创设情景五:关注生活活动内容:呈现材料做贼心虚的,保健品公司接到秦哲凯的电话,说公司一时疏忽没跟他商量,并答应支付给他一定的广告费。秦哲凯认为自己家庭贫穷,以后还要出国留学,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他就答应了,但他要求自己的照片只能在该报纸上使用。提出问题:秦哲凯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在行使这项权利时需要跟父母商量吗?搜索我们身边(生活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通过思考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通过搜索活动,让学生认识身边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和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呈现材料,组织讨论,学习权利。引导搜索身边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帮助学生认识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引起学生对自身肖像权的关注。7案例探析 活学活用“我来当法官”案例一:xx年3月,陈某的母亲、父亲相继亡故。陈某将父母的生前照片送到王文明经营的影雕服务部制作坟碑。谁知,王文明为了拉生意,未经原告同意,即将原告父母的遗照制作了两块坟碑广告牌,分别摆放在自己的服务部门口及殡仪馆门口。陈某发现后,即搬走了这两块广告牌。双方发生争吵,并经协商不成后,原告将王文明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赔礼道歉、赔偿有关损失。案例二:如此玩笑能开吗?宋明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玩笑惹上了一场官司,落得与好友对簿公堂反目成仇,心中懊悔不已。今年9月,宋明突发奇想,到邮电局以申洋妻子江玉的名义,向远在云南的申洋拍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文内容为:“家有急事,速归。”申洋接到电报后信以为真,心急如焚地赶回家里,谁知却是一场虚惊。申洋夫妇一怒之下将宋明告到法院,提出了要宋明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诉讼请求。“我来当法官”的活动,寓教于生活中,让教育回归生活,凸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活动,联系现实,分析案件,处理案件,提高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收益。教师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对正确、积极的想法及时给以鼓励,对某些不确切或偏激的回答,教师则要适时地加以纠正、引导。8自我反思与评价活动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没有疑问?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交流心得,答疑解惑;同时教师也应在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中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帮助自己课后作好反思。六、教学中的困惑 1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学生的姓名成为别的同学嘲笑或取绰号的的对象,他们对自己的姓名甚至家长(因为大部分姓名是家长取的)会有怨恨的感觉,对这个话题很敏感。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侵犯姓名权的事例,一方面却要照顾到这些学生的感受。而且通过教学,有些学生了解了公民对姓名享有的权利,如果都去改变姓名来避免嘲笑的话,可能又给很多的具体工作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了。 2按照法律规定,公民有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的权利,他人不得干涉的规定。但生活中有些家长给孩子取名问算命先生、祈福祝愿、使用疑难杂字以显文化高、取奇名怪名的现象也不乏存在,而且还有电视、媒体经常出现“你想知道你的姓名的意义和你的命运吗”之类的广告等,不得不让人对姓名问题关注的同时又多了几分麻烦与担忧。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隐私和隐私权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2、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重点难点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三、学生分析长久以来,由于封建观念等因素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总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众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没有个人心灵的空间。由于隐私意识淡薄,对哪些属于个人隐私并受法律保护不是很清楚;加上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对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致于生活中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较为普遍。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五、综合设计思路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一、人人有隐私1、隐私的含义教师导入小红的故事,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谁能讲清这里的道理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这里牵涉到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以往我们对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将隐私与不光彩的事联系起来,认为隐私就是丑事。下面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隐私不是丑事活动:小小辩论会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要求:(1)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2)教师进行课前辅导,提供必要的材料。(3)教师小结点评引出下一话题。提问:法律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3、保护隐私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保护隐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人独立自由的需要:是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