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物质微粒性教案 沪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40249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物质微粒性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物质微粒性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物质微粒性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物质微粒性教案 沪教版物质构成的奥秘,太抽象,所以准备了一些学案。在准备学案的同时,也对教材、对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思考。这两天,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些做法有一定的效果。一、关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的教学微粒运动看不到,教材通过氨水使酚酞变色,让学生“看”到了微粒的运动。教学中,我想着让学生闻氨水的气味,本想检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学生“痛苦的表情后”。我突然想到,他这不正是说明了“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于是,我就借着他的实验结果“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展开,让学生感悟到“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但是微粒太小,所以我们看不到,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能证明这一结论。然后让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学生说出了常见的一些扩散现象。在简单小结后,我再提出,我们还能用化学的方法,设计实验来“看到”氨的微粒的运动?于是接下来,按课本进行了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罩在大烧杯内的氨水能使另一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学生看到了氨水没有与酚酞直接接触,但仍能使酚酞变红。教学反思:教学中,不只是直接让学生“看”,而是让学生先“闻”,更符合学生的经验,切合学生实际。在“闻”的过程中,学生直接地体会到了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然后,利用化学实验,更直观地进行了“看”,这个过程有点水到渠成的味道。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微粒运动的结果的明显现象,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微粒极其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微粒的运动也不能看到,但还是能感受到的”。二、关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教学课本的安排:实验1:一定体积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且不同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通过对比,认识到气体物质间的空隙较大,但液体(固体)之间的空隙较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说明不论固体、液体和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教师教学指导书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流程说明:提出问题,创设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测量、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并设想新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我的思考与教学设计:学生通过预习,实验1的预测没什么多大的悬念,学生都会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空隙,理所当然地提出1+12,整个过程较平静。是否能重新设计一下?先组织进行压缩空气的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微粒间存在空隙,所以空气能被压缩,并可画出一些模型图进行简单要地分析。然后组织进行压缩水的实验,学生发现不易被压缩。提出问题,构成水的微粒间有空隙吗?学生会说有。但为什么不能被压缩?学生会有困惑。虽然他们通过预习也知道,这是因为微粒间的空隙小,而不易被压缩,但刚接触,毕竟说不清楚。于是再进行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通过实验证明构成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微粒间确实存在空隙,且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不同。然后再进行拓展,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但液体、固体微粒间的空隙较小,所以水不易被压缩。我觉得原过程中的“水与空气压缩实验”,学生能看到空气的压缩,但不能看到水的压缩,这个对比会让他们误认为“水的微粒间没有空隙”的错误判断,虽然前面的实验已证明了水的微粒间有空隙,但学生的思维毕竟还是有局限性的。经调整顺序,学生通过实验是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液体微粒间也有空隙的。于是,今天的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顺序,按:压缩空气-压缩水-水与酒精混合进行实验,然后再倒回来分析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顺序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微观世界,特别是在观察到水不易压缩后,学生确实会产生疑问“水的微粒间有没有空隙”。因此,学生对水与酒精的混合更感兴趣,活动参与更加积极,这就是我想要的!我看到,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对“任何物质”微粒之间都有空隙的体会更深刻了。1、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后液态水地“跑”得无影无踪了。2、夏日缘何飘“雨”?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3、 “1+1=2”是永恒不变的吗? 一杯水 + 一块糖 =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双眼去看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演示实验:1.用湿毛巾再黑板上写子,一会儿就消失了 2.用吹风机吹一杯氨水,风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湿润的棉花(小花)变红。设疑:字迹为什么消失?小花为什么变红?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学生提出猜想,并小组设计实验验证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氨气长了脚,“跑”到棉花上了?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我们闻到氨气有很大的气味,可能挥发了【播放】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出示:课本上物质构成的奥秘中想象水的构成的图片提问: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你现在变小成为一个水分子,徜徉在大海中,你会看到什么?探究二:微粒的特征【问题】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晾干的过程中,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学生思考】根据物理课的知识,学生能做出回答【结论1】:分子的特性: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举例: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类比说明】人们常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干的更快,为什么?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结论2】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投影】(1)一杯水 + 一块糖 = ? (2)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是否正确?(3)等式“1+1=2”会成立吗?【探究实验】四个小组同时实验A: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小米B: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C: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和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口对口放着,中间用玻璃片隔开,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D: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结论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问题思考】1.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2.游乐场里,小朋友们的氢气球在阳光下为什么容易爆掉?3.烧水时,水开了为什么会把壶盖顶开,水甚至会溢出?【课堂总结】由学生完成【巩固提升】用微粒观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