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82699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A、D两项与史实不相符合,刺史只监督地方官。C项是错误的表述。B项符合史实,也符合“转折”的含义。答案:B2.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8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选贤任能解析:题干汉代官秩分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下的官僚政治,官吏没有封地,只有俸禄,其任免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君主控制了用人权,C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由此可排除A、B、D。答案:C3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高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丞相才赦免邓通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选B。答案:B4通典记载:“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B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宰相由仅于门下省议事,到迁至中书省,再到分列五房,说明对相权的制约,故C表述错误;对相权进行分割,不能说明职能趋于合一,D表述错误;整则材料未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兴衰,故A表述有误,选B。答案:B5.白居易在谈到给事中时说:“诏令有不对的地方,可以退还;司法判案不公,可以纠正;遇到申冤无门的人,可与御史共同受理;用人部门选人不当,可以和侍中一起将其辞退。”这说明当时的给事中有 ()封驳权 部分司法权监察权 人事审查权A B C D解析:由材料中诏令退还、司法纠正、受理申诉、用人核查,可以看出当时给事中的权力有四个方面,选A。答案:A6.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实行将兵法以控制军队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AB CD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特征来看,中的“以控制军队”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A、B、D,C正确。答案:C7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它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明了 ()A郡县制因不利于统治而被废除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得到消除解析:漫画中的信息是代中书省去管理地方,这是元代的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A、B两项与漫画的主题不符;D项叙述错误,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没有消除。答案:C8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对比分析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异同。从题干认识到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答案:A9.警世通言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无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D科举考试成为衡量人才的有效途径解析:材料说明是否得中科举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学的标准,因而选D;且材料是说“假如”,并没有说孔夫子一定不能中科举,因而没有否定它,故A不正确;B说法错,因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而科举在隋朝出现,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发展受限制的问题,因而C不对。答案:D10.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表明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 D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指皇帝把自己身边的侍从等近官不断地外派来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而又担心外派的近官失去控制,故不断地派出新的近官取代他们,使之不断偏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从而加强皇权专制,故D正确。这一过程同时也表明A、B、C均错误。答案:D11.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解析: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可以看出内阁是介于皇帝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但要承担宰相的罪责,这就不利于部门间的协调。答案:A1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征及趋势的归纳判断。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都以加强君主权力为核心,体现了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中央监察机构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贞观六年(632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胄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王春瑜中国反贪史材料三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材料四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在反腐倡廉中应吸取古代哪些教训。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第(1)题概括时可以从中央、地方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背景则要考虑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2)题这几个朝代的基本做法就是利用较优厚的待遇和严刑峻法来达到反腐败的目的。第(3)题可以从加强制度建设,俸禄达到合理程度,加强人的思想建设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立清廉典型)。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化。(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试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新政”开始推行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认识。第(1)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方式、标准等方面归纳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其取消原因从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及消极影响方面归纳。第(2)题,依据材料信息提炼科举制的影响,围绕人才选拔、平民入仕途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归纳。第(3)题,主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指出决策,理由合理即可。答案:(1)内容: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分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选官最终被权贵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巩固了统治;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决策之一:废除。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决策之二:不能废除。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决策之三: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列举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