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尿毒症患者正在接受血液透析,血透工作原理,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 探索历程,时间: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实验一,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溶于脂质的物质,细胞膜,结论:,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实验二,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 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 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结论:_,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脂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磷脂。,磷脂分子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想一想:单层磷脂分子在水面如何排列? 在水中如何排列?,想一想:细胞内外都是液体,细胞膜中的两层 磷脂是怎样排列的?,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1、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实验三,2、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膜的呢?,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实验四,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故显暗带,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呈亮带。,结论:,罗伯特森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模型,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质疑静态模型:,)各种生物膜功能不同,应该结构也不同 )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不好解释,时间:1970年 实验: 结论:,实验五,融合40分钟后荧光均匀,刚融合时一半红一半绿,探究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能否运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实验六,多种物质对膜通透性实验,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红细胞膜的脂质铺展成单层分子的面积是原膜表面积的两倍,电镜下膜呈“暗亮暗”三层结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静态统一结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分子结构模型,膜含脂质,膜中含脂质和蛋白质,双层脂质结构,膜具流动性,流动镶嵌模型,1972,桑格和尼克森,1970年,1959年, 罗伯特森,1925年, 两位荷兰 科学家,20世纪初,19世纪末 欧文顿,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归纳,二、流动镶嵌模型的 基本内容,1、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2、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3、蛋白质分子的位置: 镶嵌、全部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体现了生物膜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流动性,应用: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细胞融合等。,5、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作用:保护、润滑、识别作用,本节总结:,生物膜,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结构组成,结构探究历程,决定,流动性,选择透过性,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1、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膜主要由 构成,其基本支架是 。 2、结构特点: 组成膜的脂质和大多数蛋白质具 , 3、功能特点: 生物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是一种 _ 膜。,脂质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流动性,选择透过性,课堂练习,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 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构成生物膜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5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该事实说明(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C大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 D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D,D,6.下列物质中最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是 A.葡萄糖 B.蛋白质 C.甘油 D.无机盐离子,C,7.人体细胞因某种原因改变了磷脂分子层的排列, 受到影响的细胞结构是( ) 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 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叶绿体染色体 B. C. D. ,A,8.如图为细胞膜的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 B.c指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 C.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b、d的种类和数量有关,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