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6893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背诵。2.研习二、三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情况。1.学生分小组背诵,由另外小组订正。2.学生齐背第一段。3.学生听写疑难词语。二、学生自读、自译二、三自然段。1.听读。听录音带,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朗读过程中的断句以及语气。2.跟读。(要求:声音低点,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语气来。)3.默读。参照注解自译二、三自然段,有疑难之处,随时质疑,教师巡回指导。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小知不及大知朝菌蟪蛄穷发之北斥沮数数然泠然恶乎待哉(2)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小知不及大知:见识短浅的小智比不上见识深远的大智。知,即“智”,指智慧才能。奚以知其然: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奚以,即“以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代词,这样。穷发之北:草木不生的北极荒远之地。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奚适”,即“适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辩,通“辨”,区别。而征一国: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耐”,能。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非,非议。犹有未树也:树,名词用作动词,树立。旬有五日:“有”通“又”。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恶,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三、研习二、三自然段。(一)研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思考:(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学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明确: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明了“小大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众人匹之 小知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小大之辩”(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对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质疑,也可予以反驳。教师点拨: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明确: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二)研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解说: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复述范例: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3.问: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如下: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四、探究式阅读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学生思考讨论或查阅有关资料,可能有如下观点(示例):观点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至人无己: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神人无功: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圣人无名: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无己,无我。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无功,不追求功。无名,不追求名。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观点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xx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xx年第六期)观点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第21课逍遥游的课下注解是:“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忘掉一切。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至人”“神人”“圣人”义相近,仿佛是说三者属同一境界。“无己”,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那么,“无功”呢?“无名”呢?它们算不算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不得而知。观点之四:如果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话看做是运用了“互文”辞格,互文见义,参互理解,情形当会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样,都“无己”“无功”“无名”。或曰,只要“无己”“无功”“无名”,就可以称作“至人”,也可以称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说,无己、无功、无名,共同构成了庄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格特征。庄子认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便进入了“无所待”的绝对自由之王国,即“逍遥游”。或曰,能够进入“逍遥游”,便会“无己”“无功”“无名”。五、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研习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对“有所待”的否定提出“无所待”的主张,进而通过浅显短文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六、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2.浅析庄周家贫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