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二语文规范训练:2-2《六一居士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5129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二语文规范训练:2-2《六一居士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高二语文规范训练:2-2《六一居士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高二语文规范训练:2-2《六一居士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迁谪(z)佚名(y)讫(q)号哭(ho)B相称(chn)牵累(li)灾难(nn)骸骨(hi)C轩辕(xun) 珪石(u)憔悴(cu)恻然(c)D涿鹿(zhu)讥诮(qio)颍水(yn)夙愿(s)解析“谪”读“zh”。答案A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5分)A聊以志吾之乐尔 B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C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D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解析A项,“尔”通“耳”,罢了;C项,“讫”通“迄”,到;D项,“彊”通“强”,强壮。答案B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组:印绶 B是岂不为六一乎岂:难道C子欲逃名者乎 名:名声 D吾负三宜去 负:负责解析负:担负,引申为具备。答案D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5分)A太山在前而不见 B使吾形不病而已悴C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 D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解析D项表并列,前三项表转折。答案D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吾固知名之不可逃固:本来 B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幸:幸好C是为五一尔,奈何 尔:同“耳”,罢了 D聊以志吾之乐尔 聊:依靠,依赖解析聊:姑且、暂且。答案D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说明作者退休原因的一组是 ()(4分)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A B C D解析是议论名声问题,否认被五物所累,表达客人对作者的理解。排除这三项即可。答案C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B第二段以主客对答的形式说明作者晚年内心追求的变化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所以思归而退隐。C从全文来看,文中的客人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借以展开文章,表达观点。D辞官归隐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耐人咀嚼。解析错在“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答案B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译文:_(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_答案(1)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解析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答案D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解析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雅。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之意,动词;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C项,“磨灭”古今义相同,都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之意。答案C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解析D项中“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误,可参看最后一段。答案D12断句与翻译。(11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因乞李氏以归。(2分)译文:_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3分)译文:_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3分)译文:_答案(1)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2)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参考译文】我年轻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经常在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奇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做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