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3201131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9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2017备考江苏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A)。2.种群的数量变化(B)。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c)。,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11考),自主梳理,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同种生物的。,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下降型,年龄结构,性比,出生率,迁出率,(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结构和性比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4)年龄结构类型,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适用对象:或的动物。调查程序,植物,活动范围小,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随机取样,平均值,(2)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调查程序,强,大,标记,重捕,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1.高考重组判断正误,(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新课标,6D)()(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2012安徽,30(2)改编)(),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版必修3教材P6063,考查角度侧重种群的四大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关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是解题关键。,2.(必修3P63思考与讨论改编)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可生育一对孩子,这是防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D.年龄组成为b图所示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解析由于种群数量常受到气候变化、食物制约并受天敌、传染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其种群数量也未必都能保持稳定。答案D,跟进题组,题组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解析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和迁出,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故B说法错误。答案B,2.(2012课标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由图示知,12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比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答案D,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下降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题组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3.(2015安徽淮北高三一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C.五点取样时,应选择个体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取样D.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解析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也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比如礁石上的贝类;选取样方时,一定要做到随机;第二次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不影响统计结果,不会影响估算数值,故选A。答案A,4.(2014江苏卷,26节选)为了解某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个。,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取样范围应包含蜗牛生存的全部环境,不应该仅在水泥小路的一侧取样,故所示取样方法最合理。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计数的方法是,计数样方内的个体和任意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按此方法,对该图样方内蜗牛计数,结果为6或7个。答案6或7,种群密度调查成功的关键点(1)样方法的关键点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常用取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3)和等距取样法(如图4)。(2)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3考),自主梳理,1.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模型,(1)曲线a为“”型曲线形成原因:充裕、气候适宜、敌害。,J,食物和空间,无,数学模型,NtN0t,N0:t:时间Nt:t年后该种群的: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一定的连续增长。(2)曲线b为“”型曲线形成原因:有限。,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种群起始数量,数量,倍数,倍数,S,食物、空间,环境容纳量,应用,(3)图中阴影部分为,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中被淘汰的个体数。“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的有无。,栖息环境,环境容纳量,环境阻力,生存斗争,环境阻力,环境阻力,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自然因素:等。(2)人为因素:受人口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模型解读(1)甲图中b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提示(1)b曲线自始至终存在环境阻力,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2)基本不变(因1)。稳定型。第10年时,种群的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到第9或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J”型增长,因1且恒定。,跟进题组,题组一“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2.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解析图中显示第1年到第3年期间值约为1,“J”型曲线其值应大于1且恒定,故不属“J”型增长,A错误;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从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C错误。该野兔种群在第5年中期达到数量最大,D错误。答案B,关注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值”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题组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3.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下降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解析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数量降低,B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错误。答案B,4.(多选)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项正确;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B项错误;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项错误;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答案AD,K值、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注: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打扫卫生、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年6考),自主梳理,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空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成分,pH,J,S,(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的方法显微计数法。,抽样检测,2.步骤,无菌,均匀,血细胞计数板,平均数,3.判断正误,(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置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2015四川卷,3C)()(2)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环境因素(如培养液成分、温度等)的影响()(3)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4)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基振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5)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型曲线形式表示(),该实验的6个易失分点(1)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3)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6)滴加样液时,应“先盖再滴后吸”。,跟进题组,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B.C.D.,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答案D,2.(多选)(2016无锡一中模拟)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正确;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故不同时刻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D正确。答案ABD,血球计数板计数法(1)血球计数板常见规格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易错易混防范清零,易错清零,易错点1混淆“可持续最大捕获量”与“最大日捕获量”,易错点2不清楚与自然界其他种群相比,“人口种群”数量变动的“特殊”之处,点拨人是社会成员,必然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与迁入、迁出多方面社会因素相关:(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迁出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易错点3混淆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及“J”型增长中的“”值,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2)对“”的理解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易错点4误认为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或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K值,点拨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如下图甲中A、B均非K值,而图乙的“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分析该模型不难发现,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纠错小练,1.(山东卷理综)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答案C,2.图甲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S”型曲线,图乙是几种预想的“J”型与“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代表的是“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代表的是“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B.代表的是“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代表的是“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C.代表的是“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代表的是“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D.代表的是“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代表的是“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答案A,3.(2015黑龙江大庆模拟,35)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解析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A正确;由曲线斜率可知,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该种群K值为K2,C错误;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D正确。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