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7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00392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7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7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7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第卷 (客观题,共7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3.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4.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5.关于分封制,最准确的一项是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6.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消除社会动乱,强化君主专制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防止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以稳定统治秩序。7.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A强调血缘纽带 B重视尊卑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8.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材料中“中国”指的是A内陆地区B周天子的直辖区C中原地区D华夏族的诸侯国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10.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1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3.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辩于上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可见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D任人唯贤形成14.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A社会经济形态B地方行政组织C专制集权的程度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15.“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郡县制度C官僚制度D朝议制度16.“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17.“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1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9.秦始皇任用三公的标准是“贤”和“能”,而不是“亲”和“贵”的重要意义是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行政效率C彻底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D加强了中央集权20.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2.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2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2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5.“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二十等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6.隋唐时期实施的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下列属于其积极意义的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给下层人们从政创造了机会A.B.C.D.27“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28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30.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起到限制作用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唐朝设置节度使A.B.C.D.3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32.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33.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防止了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削弱了内阁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A.B.C.D.3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3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36.“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A.唐朝门下省B.唐朝中书省C.元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3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38.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39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在国史大纲中又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宰相权力总体走向分散,明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宰相权力总体不断集中,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唐代宰相轮流坐庄,宰相制度总共经过六百多年被废除40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20分)41.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多人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君主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10分)(3)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4分)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0:CBCCDDBDCB 11-20:CDBBBDDACA21-30:BBCBBDACDC 31-40:CBABDACDBB二.材料解析题41(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2)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3分)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3分)作用: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2分)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2分)(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2分)地方分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