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课件

上传人:hloru****lorv6 文档编号:242425584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6.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优选)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优选)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传染源: 宿主机体内正常菌群,同时诱导T细胞和APC反应,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寄居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种类两种(外毒素和内毒素),粘附素表面受体多为靶细胞表面的糖类或糖蛋白。,(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蛋白质(由inv基因编码),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由患者之间及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染,或通过生活用品等物质而发生的间接感染。,吞噬作用(中粒) 吞噬作用(单核巨噬),防御素 一类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黏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大肠埃希菌,(二)细胞免疫,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概念,寄居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分布,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3,传染源: 宿主机体内正常菌群第一节正常菌群与,4,4,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 受体竞争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作用,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5.,抗肿瘤作用,5,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5,二、 机会致病菌,致病的常见情况,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抑制剂、激素、细胞毒药物的使用及射线照射等可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6,二、 机会致病菌6,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即研究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其宿主、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7,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学7,医学微生态学,研究寄居在人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学科,研究微观生态平衡、生态失调及生态调整的新兴学科。,医学微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寄居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8,医学微生态学8,微生态平衡,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9,微生态平衡9,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毒力细菌的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测定毒力的传统方法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表示。,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与细菌毒力有关的DNA序列致病岛,10,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10,一、细菌的毒力,(一)侵袭力,概念: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粘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11,一、细菌的毒力11,(,1,)粘附素,细菌表面与粘附相关的蛋白质,菌毛粘附素 菌毛分泌,存在于菌毛顶端,非菌毛粘附素 来自细菌表面的其他组分,粘附素表面受体多为靶细胞表面的糖类或糖蛋白。,细菌的粘附作用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12,(1)粘附素 12,黏附在尿道微绒毛上皮细胞表面的淋病奈瑟氏球菌,黏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大肠埃希菌,13,黏附在尿道微绒毛上皮细胞表面的淋病奈瑟氏球菌 黏附在肠黏膜上,(,2,)荚膜,(,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蛋白质(由,inv,基因编码),能介导细菌侵入临近的上皮细胞(粘膜上皮细胞内),并扩散。,侵袭性酶类,细菌释放的,有抗吞噬和扩散作用,14,(2)荚膜14,多数外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G+菌(主要)合成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大吞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由患者之间及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染,或通过生活用品等物质而发生的间接感染。,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大多数外毒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毒力细菌的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社会因素对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影响也很大。,患有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紊乱原发病或基础疾病的患者易感。,黏附在尿道微绒毛上皮细胞表面的淋病奈瑟氏球菌,(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4)抗原性较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毒性作用强,具有选择性(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4,)细菌生物被膜,概念,:,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作用,:,细菌的保护性生存方式,(,黏附,),增强生物被膜菌的致病力,15,多数外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4)细菌生物被膜1,图为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6000,)。,16,图为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因为,:,阻挡抗生素渗入和免疫系统的杀伤,易发生耐药性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捕获及转移,生物被膜菌脱落后还可扩散到其他的部位引起感染。,生物被膜能对多种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即细菌容易形成多重耐药性。,17,因为:17,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效应细胞CTL和CD4+Th1细胞,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袭而发生的感染。,(三)黏膜免疫 黏膜免疫系统,胞内菌,生物被膜菌脱落后还可扩散到其他的部位引起感染。,能介导细菌侵入临近的上皮细胞(粘膜上皮细胞内),并扩散。,(2)不完全吞噬,常致慢性感染(主要免疫病理性损伤),抗体和补体(主) 细胞免疫(主),内源性医院感染(自身感染),患有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紊乱原发病或基础疾病的患者易感。,(二)毒素,概念细菌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作用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种类两种(外毒素和内毒素),18,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 (二)毒,1,外毒素,G,+,菌,(,主要,),合成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多数外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性部分;,B,亚单位无致病作用,介导外毒素分,子与靶细胞结合。,19,1外毒素19,作用范围广泛,没有针对性(非特异性),T细胞为主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可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杀灭细菌,小吞噬细胞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三)黏膜免疫 黏膜免疫系统,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 、多途径感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环境传染贮源和动物传染源,20,作用范围广泛,没有针对性(非特异性)20,AB,型外毒素,21,AB型外毒素21,特性,大多数外毒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毒性作用强,具有选择性(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可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理化因素不稳定,一般不耐热。,抗原性强,可刺激产生抗毒素,也可脱毒成为类毒素。,22,特性22,细胞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23,细胞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23,2内毒素,(1)G菌细胞壁的结构组分,毒性脂多糖。,(2)毒性作用较弱,且无选择性。,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3)理化性质稳定,耐热。,(4)抗原性较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24,2内毒素24,内毒素毒性作用,25,内毒素毒性作用25,(三)超抗原,激活特异性,TCR T,细胞,不需要,APC,的加工,同时诱导,T,细胞和,APC,反应,26,(三)超抗原激活特异性TCR T细胞26,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三、细菌侵入的途径,27,二、细菌侵入的数量27,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抗感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28,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28,内源性感染为主,多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增强生物被膜菌的致病力,诊疗技术 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二、 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略),分离的病原菌多为耐药菌株。,(4)抗原性较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T细胞为主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寄居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毒力细菌的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生物被膜菌脱落后还可扩散到其他的部位引起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 遗传获得,人人皆有,2. 作用范围广泛,没有针对性(非特异性),3. 包括屏障结构、吞噬细胞、正常体液和组织的免疫成分。,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略),29,内源性感染为主,多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29,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一)屏障结构,1.,皮肤与黏膜的屏障作用,机械性阻挡和排除作用,分泌多种杀菌物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30,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30,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微弱的吞饮作用阻挡病原体等从血流进入脑组织,31,2. 血脑屏障31,3.,胎盘屏障,由母体的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32,3. 胎盘屏障32,(二)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33,(二)吞噬细胞 33,34,34,1.,吞噬和杀菌过程,(,1,)趋化,(,2,)黏附,(,3,)吞入 吞噬 形成吞噬体,吞饮 形成吞饮体,(,4,)杀灭与消化,分为依氧杀菌机制和非依氧杀菌机制,35,1. 吞噬和杀菌过程35,36,36,37,37,3.,吞噬作用的后果,(,1,)完全吞噬,(,2,)不完全吞噬,(,3,)组织损伤 (伴随),38,3.吞噬作用的后果38,GO(2),39,GO(2)39,(三)体液因素,1.,补体,2.,溶菌酶,一种碱性蛋白,作用,G,+,菌胞壁肽聚糖,3.,防御素 一类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主要作用于胞外菌,杀菌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40,(三)体液因素40,非菌毛粘附素 来自细菌表面的其他组分,小吞噬细胞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侵入性检查支气管镜、膀胱镜和胃镜等,A亚单位是毒性部分;,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三)黏膜免疫 黏膜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略),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3)菌血症,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阻挡抗生素渗入和免疫系统的杀伤,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 主要由B细胞介导,效应分子 抗体,抗胞外寄生菌的感染,(二)细胞免疫,效应细胞CTL和CD4+Th1细胞,抗胞内寄生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三)黏膜免疫 黏膜免疫系统,产生有局部免疫作用的保护性免疫分子,41,非菌毛粘附素 来自细菌表面的其他组分 二、特异性免疫41,抗体的效应作用,抑制病原体黏附,外毒素,42,抗体的效应作用抑制病原体黏附外毒素42,胞内菌,CD4,+,43,胞内菌CD4+43,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菌。,主要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胞内菌,主要寄生在细胞内。分为 兼性胞内菌,专性胞内菌,常致慢性感染(主要免疫病理性损伤),44,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44,(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杀灭细菌,45,(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46,抗体和补体的作用46,(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T,细胞为主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吞噬细胞,细胞免疫,局部黏膜免疫,47,(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47,抗细菌感染免疫,胞外菌 胞内菌,吞噬作用(中粒) 吞噬作用(单核巨噬),抗体和补体(主) 细胞免疫(主),细胞免疫(一些) 局部黏膜免疫(辅助),48,抗细菌感染免疫48,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外源性感染,1.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2.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 、多途径感染,49,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49,BACK,50,BACK50,内源性感染,传染源: 宿主机体内正常菌群,潜伏下的微生物重新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51,内源性感染 51,二、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二)显性感染,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52,二、感染的类型52,按病情的缓急,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1)毒血症,(2)内毒素血症,(3)菌血症,(4)败血症,(5)脓毒血症,53,按病情的缓急53,(三)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三、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环境因素:气候、季节、温度、湿度和地理条件等。,社会因素对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影响也很大。,54,(三)带菌状态54,由患者之间及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染,或通过生活用品等物质而发生的间接感染。,侵入性检查支气管镜、膀胱镜和胃镜等,环境因素:气候、季节、温度、湿度和地理条件等。,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细菌表面与粘附相关的蛋白质,营养竞争作用,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杀灭细菌,宿主的易感性由病原体的定植部位和宿主的防御机能所决定。,患病及带菌动物,(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第五节医院感染,一、概述,医院感染(医院内感染或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55,由患者之间及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染,或通过生活用品等物质而,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1.,感染对象,为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但主要为住院患者。,2.,感染发生地点 必须在医院内,3.,感染的来源,内源性感染为主,多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4.,分离的病原菌多为耐药菌株。,56,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56,医院感染的分类,1.,内源性医院感染,(,自身感染,),患者在医院内由于某种原因使自身寄居的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导致的感染。,57,医院感染的分类 患者在医院内由于某种原因使自身寄居的正,2.,外源性医院感染,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袭而发生的感染。,(,1,)交叉感染,由患者之间及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染,或通过生活用品等物质而发生的间接感染。,(,2,)环境感染,因使用消毒不严或污染的医护用品、诊疗设备,以及通过外环境而获得的感染,。,58,2. 外源性医院感染58,59,59,生物拮抗 受体竞争作用,作用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4)抗原性较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细菌的粘附作用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二)细胞免疫,患者在医院内由于某种原因使自身寄居的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导致的感染。,(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4)抗原性较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小吞噬细胞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二、 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略),(一)微生物的特点,1.,主要为机会机会致病性微生物,2.,常具有耐药性。,3.,常发生种类的变迁。,4.,适应性强。,(二)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其次是病毒、真菌、衣原体等。,60,生物拮抗 受体竞争作用二、 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略),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特征,(一)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环境传染贮源和动物传染源,(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媒介物和昆虫传播,(三)易感者,宿主的易感性由病原体的定植部位和宿主的防御机能所决定。,61,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特征(一)传染源61,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一)易感对象,1. 老年人和婴幼儿,2. 患有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紊乱原发病或基础疾病的患者易感。,62,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62,(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1.诊疗技术 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2.侵入性(介入性)检查与治疗,侵入性检查支气管镜、膀胱镜和胃镜等,侵入性治疗气管切口或气管插管、导尿管、大静脉插管及人工心脏瓣膜等,63,(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63,3,损害免疫系统的因素,放疗、化疗和激素的应用,4,其他危险因素 抗生素滥用等,64,3损害免疫系统的因素 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