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134658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为人处世要光明磊落,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总找借口,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别人。B你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性格执拗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往往难以与人合作共事。C初三(1)班能在全校首当其冲地获得这次篮球比赛的冠军,证明了他们班的整体实力很强。D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是否合理,教育部广泛征求意见,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规范的一项是( )A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B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威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D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呀、挂年画呀、舞龙灯呀、放花炮呀、穿新衣呀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二、字词书写3 . 根据下列拼音写出汉字。繁yn(_) ln(_)啬 如愿以chng(_)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起来。如今,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把课题转向人体能的开发利用上。 所谓人体能,简而言之就是由人体散发出来的生物能量,它主要表现为机械能和热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能随时随地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发热,行走时的体重施压于路面等。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一昼夜所产生的人体能,如全部转化为热能的话,可以把相当于他自身体重的水由 0 加热到 50 ,而全世界 60 多亿人每年浪费掉的人体能,则相当于 12 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人体所具有的生物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比如,当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会产生持续的重力能。如果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把重力能转换成电能,就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工程师,将一种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商场和火车站等处的地毯下面,当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时,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不停地被压下,使中心轴持续地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英国一家超级市场,特意在市场入口处转门下方的地下室里,安装了一套发条式能量收集转换装置。熙熙攘攘的顾客不停地进进出出,其推动门的能量统统被收集起来,并转化为电能,借此为公司提供了照明、打字、电梯、空调等用电。 将人体热能收集起来,然后转换成电能,也是一条经济实用的途径。美国新泽西州建造的美国电信电话公司总部大楼,每个房间的内壁都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吸收全楼 3000 多名员工身体所散发的热量,随后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入蓄电池,用以提供照明、电脑操作及调节楼内室温所需的电力。美国匹兹堡大学也设计了一个热量收集系统,该系统将学生和教师释放的热能,电灯、厨房以及从窗外射入的阳光等所产生的热量,统统聚集到一个中央设备中,再由地下的管道重新分散。据说,此系统在寒冷的冬季,完全可以供学校的 10 座大楼取暖之用。其实,这一系统完全可以具备双重用途,即在炎热的夏季里,还可以当作制冷设备使用,从而使大楼中的环境非常舒适。 科学家们认为,人体能价廉而无污染,且收集转换并不复杂,既能自收自用,也能零存整取,如能将人体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无疑将为人类生活做出极大的贡献。相信人体能将会得到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利用。( 让人体也能发电李津军)4 . 下列对“人体能”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人体散发出来的机械能和热能。B人体作用于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生物能量。C人一昼夜所产生的人体能,能够把与自身体重相等的水由 0 加热到 50。D60 多亿人产生的生物能量,如果聚到一起,则相当于 12 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5 . 下列关于人体能转换成电能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产生的生物能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B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产生的重力能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C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产生的电能,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D英国一家超级市场,安装了特制的推动门,这种门通过不停转运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提。6 .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能课题是在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的前提下,由一些科学家着手研究开发的。B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前途将越来越宽广。C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主要原因是其价廉而无污染,加之取用灵活方便。D人体能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利用,但人体能只能转换成电能,是其发展的一个缺陷。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李良旭夜色渐浓。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只听见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肖老师下意识往王小朋这边看去,只见王小朋的眼睛紧紧停留在试卷上一动不动,同座位的同学想看下他的试卷,他立刻将试卷合了起来,脸色通红。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王小朋一个人默默地走到窗前,他目不转睛地眺望着窗外。不知什么时候,肖老师走到他的身边。肖老师笑道:“在看什么呢?”王小朋看见是老师,用手指着窗外说道:“我在看那树枝上的一只蝴蝶。”肖老师顺着王小朋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肖老师含嗔道:“这么大了,一只蝴蝶好像也没看过?”王小朋说道:“看到这只蝴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肖老师疑惑地问道。王小朋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肖老师“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她有些揶揄地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王小朋自言自语道:“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只听到她也喃喃自语道:“是啊,蝴蝶的翅膀究竟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又是一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室里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互相交流着这时,肖老师推门进来了。忽然,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上的事,目光全都投向了黑板,只见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有的还忍不住笑出声来。肖老师开口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同学们听了,立刻纷纷议论开来。有个叫崔子涵的女同学站起来回答道:“我看过动物世界,上面好像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6次才会飞行。”另一个叫许静的同学回答道:“听我奶奶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8次才会飞行。”又有一个叫李平平的同学说:“我看过一本科普读物,上面好像说蝴蝶的翅膀要扇动9次才会飞行”同学们说出各种答案,最多的说蝴蝶要扇动21次翅膀才会飞行。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肖老师心中涌动起一股股暖流。她感慨万千地说道:“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蝴蝶要飞翔,必须要反复扇动自己薄如蝉翼的翅膀,才能够自由地飞翔。同样的道理,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时也需要反复地扇动自己的翅膀,才会避免差错,这是一种阵痛,也是一种必然,任何事欲速则不达。”说到这里,肖老师看了看王小朋,她发现,王小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腰杆明显地挺直了许多。肖老师最后说道:“我也曾经反复扇动自己的翅膀才学会了飞翔,就是到现在,我有时对一个问题,也需要反复思考,才会做出正确的答案。”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大家伸出两只手,上下摆动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7 .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主要事件起因一道简单的题肖老师讲了三四遍,王小朋还是不会做。经过(1)结果(2)8 .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9 . 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她有些揶揄地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10 . 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11 . 文中的肖老师主要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 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 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2 .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13 .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14 .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15 .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句中“惟一”这个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16 .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实验的精神?四、情景默写17 . 默写(6分)(1)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把酒问月,感月之阴晴圆缺,悟人之悲欢离合,从而发出对天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人才经过艰苦磨炼的益处是:,。五、诗歌鉴赏18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六、课外阅读(古文阅读)水仙(清)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秣陵:指南京。质:抵押。迨:等到。珥:用玉做的耳饰。19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20 .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1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22 .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七、名著阅读23 . (题文)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内容。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作品:_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西汉史学家_编写的史记被尊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虎妞”的最终结局是因_而死。(2)食品安全是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了打造和谐社会,杭州需要许多食品安全督导员。以下几位中哪一个人最有可能呢?请依据人物性格和相应内容作出分析。(_)A 简爱 B 林冲 C 格列佛八、综合性学习2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因水而灵动,人因城而安适。济南的老城区古朴典雅,令人流连忘返。铁声叮当,鱼儿藕池戏,剪子巷是一支轻松活泼的小夜曲;琳琅万千,芙蓉依水笑,芙蓉街是;微风拂柳,碧水屋前绕,曲水亭街是一阕温婉安静的宋词(1)请你根据上下文仿写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_(2)走在济南的老城区,你一定会被家家户户门上的对联所吸引,请将下列对联补充 完整。上联:_飞白絮下联:清泉润红荷九、作文25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一:放生一文中小黄对家庭的眷念让人心动。第二次被放生到姚村的小黄会有怎样的经历?请以小黄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家的路为题目,展开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题目二: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请将选择好的文题写在答题纸上。(2)行文思路要清晰,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二、字词书写1、三、现代文阅读1、2、3、四、情景默写1、五、诗歌鉴赏1、六、课外阅读1、七、名著阅读1、八、综合性学习1、九、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