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研究参考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467937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情研究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市情研究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市情研究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情研究参考第6期(总第64期)中共张家港市委党校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近年来我市在引进和培养文化人才、调动文化人才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建设长江文化汇聚的文化强市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近年来我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1广纳贤才,人才规模逐步扩大。近年来,我市通过高等院校招聘人才、面向社会挖掘人才、举办活动发现人才和营造环境吸引人才等方式,建立起了一支数量较多、质量较优的文化人才队伍。如近三年来,我市累计引进各类文化人才105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紧缺型人才3人,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高学历人才9人,有效提升了我市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扩大了文化人才队伍规模。2完善机制,人才活力日渐迸发。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指引下,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张家港市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办法(试行)、张家港市优秀人才奖和张家港市人才开发奖评选实施办法、张家港市“港城英才计划”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为加强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报送:市委徐书记、市政府姚市长、市委方培华常委我市各镇(区)和市有关部门通过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并建立健全竞聘上岗等相关工作机制,有效调动和激发了文化人才队伍的活力。3搭建平台,人才资源日趋丰富。“十一五”以来,我市全面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八个一”建设工程,目前已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市文化中心、南丰镇科文中心等一批文化重点工程和文化休闲广场相继建成,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更加完善;长江文化“年年新”、公益文艺“村村演”和广场文艺“周周办”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市正在全市推行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也为文化人才服务人民群众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以上这些平台,我市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二、当前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人才总量还不多,区域分布不够均衡。目前,我市共有宣传文化工作者800多人,在人员总量上略多于江阴等周边县市,但与我市的实际文化工作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尤其是乡镇文化人才的短缺现象更为突出。据统计,全市文化专业人才共有515人,其中乡镇仅有6人,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17%。在各镇(区)文化人才分布上,塘桥、南丰、大新和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镇(区)的文化专业人才几乎为零。 2高层次人才匮乏,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仅4人,约四分之三的人为初级及以下职称;在专业类别上,我市的编导人员仅有5人,且其中4人只有初级及以下职称。大型文化活动的编导人员更为匮乏,以至于长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策划工作都只能临时聘请市外编导人员;文博等专业的拔尖人才也十分匮乏,以至于东山村遗址的挖掘、鉴定和保护工作不得不主要依赖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3人才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矛盾明显。在年龄结构上存在“青黄不接”,虽然总体年龄趋于年轻化,但高层次人才却趋于老化,甚至面临“断层”危机,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在专业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如新闻类人才占了49.3%,艺术类人才只占21.9%,文博类人才仅占5.7%,技术类人才更为缺乏。4编制管理待改进,事业单位有待改革。由于受全市编制数量控制,我市文化人才编制数量十分有限,如图、文、博“三馆”的核定编制数仍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导致出现“三馆”编内职工与编外职工之比为2:3的内外“倒挂”现象;再如市广播电视台的核定编制数为168个,由于没有空编,近五年“三台”无法引进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市很多文化事业单位的在编人数与聘用合同工数量之比都已超过了1:1,在各镇(区)则已达到了1:2,可见我市原来核定的文化事业单位编制数量已明显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了。而且,据了解,我市现有十分有限的文化事业编制使用也不够合理,如有些文化事业单位存在空编或占编不在岗现象,文化事业编制被挪作他用。据统计,目前我市镇(区)文体服务中心的占编不在岗人员总数达43人,占编制总数的65%。三、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形成文化创新活力迸发、文化人才竞相涌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一是面向基层,充实乡镇文化人才队伍。为缓解乡镇文化人才明显不足的局面,我市在招聘文化人才时要对乡镇实行适度倾斜。要制定和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和待遇保障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投身我市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壮大我市乡镇文化人才队伍规模。二是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的文化人才。要结合文化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张家港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张政办20116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高层次文化人才的生活待遇,并对宣传文化系统的高精尖人才在选拔任用、评奖评模、推选代表委员等方面实行适度倾斜。结合市有关文件精神,可以设立诸如文化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长江文化工作者”专项基金、高层次文化人才培训基金、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和生活补贴基金等有关专项基金,以优厚的待遇来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特别是要以领军型文化人才带动整个人才群体来我市工作。三是创新方式,善借“外脑”集聚文化人才。我市系县级市,在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过程中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因此,可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善于借用“外脑”,对部分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户口不变、编制不变、单位不变的“三不变”政策,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人才租赁、提供挂职岗位、实行“远程诊断”等方式,让其来去自由,经济待遇从优,创新成果重奖;此外,还可以采取与苏州市级或省级乃至国家级专家共同合作的方式,在开发建设文化项目、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用好市外高层次文化人才的智慧。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实行差别化培养文化人才。要区分青年人才与中老年人才的不同情况,针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按照低级人才和中高级人才的不同层次,遵循各类人才的不同成长规律,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努力培养一支适应我市发展要求、富于开拓、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二是实行有重点培养文化人才。从专业类别看,要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从年龄结构看,要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拘一格选拔使用青年人才,对有潜力有特长的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创造条件让青年人才勇挑重担,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和重大项目实施等的过程中对青年人才实行倾斜,以宽松自由的环境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三是实行多形式培养文化人才。除了采用一般培训和重点培训、普遍培训和专题培训等培训形式外,还要把业务培训与实践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实践锻炼来培养和造就文化专业人才。可以采取上挂下派和下基层去采访、演出和采风及体验生活等多种形式,丰富阅历,拓展视野,增长实践才干,也可以选拔部分优秀中青年人才赴南京、苏州及长沙等大中城市的对口单位实习锻炼。3优化人才管理机制,激发文化人才队伍创新活力。一是加强文化人才编制管理。针对目前我市文化事业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文化事业单位的编制数量。对于图文博、广播电视台等一些严重缺编的单位,可以考虑有条件地适当增加一些编制;各镇(区)文体服务中心的文化人才编制不少于3个,个别镇(如“省强镇扩权试点镇”等)也可适当增加专业人才编制数。另一方面,要用好用足现有文化事业编制,切实解决空编、占编不在岗等不合理现象。各镇(区)要用好用足文化事业编制,全面整治占编不在岗现象,为引进文化专业人才腾出编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发20115号)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二是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富有竞争性的文化人才薪酬制度。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在文化事业单位建立健全重业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主要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适度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文化事业特殊职业、特殊专业和特殊岗位人才津贴;建立健全重奖制度,设立影视、娱乐、出版、演艺等各文化领域的奖励基金,对于在文化科研、创作和管理等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或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给予重奖。要建立健全人才退出机制。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对那些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文化人才,依据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处以降职、调岗、离职学习、提前退休和解聘等不同方式,以此激发文化人才队伍活力,提升队伍素质。要加大对编外人才的保障力度,使编制内外的文化人才在评聘称职、社会保险、评先评优等方面都能享受到同等待遇,调动编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编外人才的活力和创新力。三是加强文化人才软环境建设。文化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刚性的政策制度等做支撑和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依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文化人才的成长,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热情鼓励,对他们遇到的困难要热心帮助。要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宣传推广,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各相关单位,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我市文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对于个别特别优秀的文化人才,可以帮助他们成立个人工作室,有效激发他们的文化创作动力和热情。 (执笔:雷 莹)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