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届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B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367702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20届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20届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20届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2020届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B卷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如图所示,在北京西南的这个博物馆里,收藏的历史文物包括( ) A . 捕猎用的弓箭、长矛B . 打制方法制作的尖状石器C . 红底黑纹有图案的彩陶D . 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2. (2分)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不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居住地区不同体质特征不同取火方式不同装饰品不同A . B . C . D . 3. (2分)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 . 元谋人B . 北京人C . 山顶洞人D . 半坡人4. (2分)“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 A . 北京人B . 山顶洞人C . 半坡人D . 河姆渡人5. (2分)假设你生活在河姆渡居民时代,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是( ) A . 打制石器B . 磨制石器C . 青铜工具D . 铁工具6. (2分)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在古代,由我国先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 . 粟、小麦B . 水稻、玉米C . 水稻、粟D . 水稻、小麦7. (2分)很多人爱吃米饭,水稻种植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下列哪个地方的居民最早吃到米饭( )A . 北京周口B . 陕西半坡村C . 山东大汶口D . 浙江河姆渡8. (2分)下列古代传说中,重大发明创造与发明者的连线,错误的一组是( )A . 伶伦发明纺织B . 隶首发明算盘C . 嫘祖养蚕缫丝D . 仓颉发明文字9. (2分)4月5日,甲午年(201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近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轩辕黄帝的辉煌功德不包括( ) A . 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B . 与炎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C . 是黄河流域的著名部落首领D . 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10. (2分)毛泽东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 ) A . 禹B . 舜C . 尧D . 炎帝和黄帝11. (2分)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审议项目,殷墟遗址极大展现了王朝的社会风貌,此王朝是( )A . 夏朝B . 西周C . 商朝D . 东周12. (2分)武王伐纣的性质是( )A . 民族间的相互战争B . 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斗争C . 平民和奴隶反抗压迫的斗争D . 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13. (2分)“近乡情怯”“故土难离”,故乡情结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商朝前期却几次迁都,其原因是( )A . 战乱、环境变化B . 统治者想扩大势力C . 外族人侵D . 思念家乡14. (2分)下图是根据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而绘制的一张宫殿复原图,请你判断一下这是哪一朝代的宫殿?( )A . 夏朝B . 商朝C . 西周D . 东周15. (2分)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以禹建立夏朝为标志的。那是因为夏朝( ) A . 进行了变法B . 组建了政府和军队,并制定了法律C . 实行了分封制D . 产生了封建制度16. (2分)“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A . 禅让制B . 分封制C . 郡县制D . 世袭制17. (2分)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是( )A . 司母戊鼎B . 利簋C . 毛公鼎D . 四羊方尊18. (2分)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竹简、帛书、石刻基本上都是( ) A . 金文B . 小篆C . 隶书D . 楷书19. (2分)参观博物馆时,讲解员指着一件文物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请问他介绍的是哪件文物?( ) A . B . C . D . 20. (2分)春秋后期与越王勾践称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A . 一鸣惊人B . 卧薪尝胆C . 退避三舍D . 问鼎中原二、 综合题 (共4题;共92分)21. (27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方式一时政学史】“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方式二歌谣学史】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_。夏桀本是亡国君,_灭夏建商朝。_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周立。【方式三图片学史】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1)“轩辕”指的是谁?,他和另一位神农氏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 (3)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 (4)图一和图二中的诸侯国最早是由西周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形成的? (5)图一中首先称霸的是_,_(事件)使秦国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6)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22.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材料二 B带领人民辛勤劳作,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它直接起到的作用是什么?(3)你认为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23. (20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吸引了无数观众去了解秦朝的历史。材料一:大秦帝国2:纵横讲述了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的秦国,惠文王任用张仪,再一次君臣携手,纵横捭阖,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奠定了泰国强大的基础。材料二:启良先生在中国文明史中说:秦朝建立后,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为一统”。郡县是相对于分封而言的,二者之不同,既是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之不同,亦为王权的大小之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公元前356年泰孝公任用商鞅,“君臣携手”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会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同学和刘芳同学产生了分歧(见下图),两位同学评价商鞅变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4)材料二中两种政治制度在“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上有何不同。 24.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结果是什么?桓公达此结果的标志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这次变法对该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哪些方面的措施?(4)根据“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评价变法存在什么不足?(5)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从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二、 综合题 (共4题;共92分)21-1、21-2、21-3、21-4、21-5、21-6、22-1、22-2、22-3、22-4、23-1、23-2、23-3、23-4、24-1、24-2、24-3、24-4、2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