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框架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177525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理工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京理工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京理工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理工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框架(初稿)一、学科现状与“十一五”建设回顾1.学科现状经过多年发展和“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学校学科结构得到优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一级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2个省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4个二级江苏省重点学科,12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10个硕士点。在工学门类中,学校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已基本覆盖了兵器、机械动力、化工和材料、光电信息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方向,数学、物理学和经管人文类学科等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表1: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和江苏省重点学科表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学科名称级别学科名称级别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光学工程一级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材料学二级光学工程一级应用化学二级机械电子工程二级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二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工程热物理二级表2:南理工两轮学科排名情况学科代码及名称学科排名学科排名相对位置第一轮参评总数第二轮参评总数升降第一轮第二轮升降0202 应用经济学386856%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496971%0801 力学21292641-572%63%9%0802 机械工程14372670-1238%37%1%0803 光学工程1119926258%35%23%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16291826-255%69%-14%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284916691257%23%34%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234156%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14291451不变48%27%21%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37047%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12251640-448%40%8%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2618133%13%21%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23323169-872%45%27%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26363252-672%62%11%2.“十一五”建设回顾2006年底,学校启动“十一五”学科建设项目论证工作,并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方案,按照国家级、部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开展21个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此后,学校按照国家和部委有关通知部署,先后组织论证了“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十一五”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并上报有关部门评审、审批。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表3:“十一五”学科建设项目汇总表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审批部门“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发改委专项)面向国家需求,以六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干,集聚相关学科,组建学科建设项目,构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4200万元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国防科工局批复的12个国防特色学科,8个国防特色专业,购置一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用的仪器设备。5760万元国防科工局“十一五”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兵器、材料、应化、机械、仪器、工程热物理等13个学科,购置一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用的仪器设备。4700万元工信部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光学工程、机械、控制、计算机等省重点学科,购置一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用的仪器设备。900万元江苏省二、学科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时期。对照学校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学科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工科学科布局虽然较全面,但机械、仪器、力学、计算机等通用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动力、电气、交通等领域,除工程热物理外,还没有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理科明显偏弱,没有博士点,对工科的支撑和辐射作用不明显;人文经管类学科实力弱,仅有思政一个博士点,缺乏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学科方向。2. 缺乏高水平的国内顶尖学科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方向。与部属其它高校和省内同类高校相比,学校进入全国前10名或20%的一流学科数量偏少,国家重点学科缺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方向。优势和重点学科培育交叉学科方向和引领带动形成学科群的能力相对薄弱。3.面向新兴发展和国家急需的产业领域,新的学科增长点少。在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物联网技术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型产业领域,学校集成多学科力量,培植新特色和新优势的能力不强。4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尚未能凸显,建设模式有待完善。学校还没能完全形成以学科为龙头的建设模式,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条件和平台建设、重大成果培育、体制机制建设等未能很好地围绕学科发展目标相互协调、配套。学科建设对于各项投资的统筹不够,存在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和整合资源难等问题,建设模式有待完善,建设效益有待提高。三、“十二五”学科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建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经、管、法、教协调发展,国防特色进一步提升拓展、工程技术优势明显、服务三化的能力突出的学科体系。到“十二五”末,力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达到4-5个,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二级学科达到19个以上,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二级重点学科覆盖达到15个以上,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43个以上,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主干学科进入全国前20%-40%。四、“十二五”学科建设主要任务巩固提升兵器、光学工程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地位;在控制、化工、材料等一级学科中的现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培育出2-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重点扶持机械电子工程、工程力学等学科,使其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在兵器、光学工程、控制、化工和材料、电子信息等国家重点学科中,凝练和建设若干能够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方向,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主干学科进入全国前20%-40%。提升兵器、航空宇航等国防特色学科水平;加强机械、力学、光学工程、材料和化工、电子信息等国防基础类学科的军工特色方向建设,形成高水平国防科技学科体系。重点拓展电子信息与光电子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与安全、生物医药技术、高速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理工文结合,开展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及经管人文类的特色方向的建设。五、主要建设项目体系1.国防优势特色学科建设(1)建设目标:为适应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以现代战争中探测识别、发射推进、制导控制、命中毁伤四个环节涉及的关键技术为主线,并向网络战、空间战和电磁战等新兴作战领域拓展,依托学校传统学科优势和特色,建成一批有望达到或接近世界军事强国水平的学科方向,带动形成代表国家水平的国防科技优势学科群。(2)主要建设内容:针对未来战场作战模式变化和武器装备研制发展需要,依托兵器、光学工程、电子信息、材料和化工、控制等重点学科,集成机械、仪器、力学、计算机、数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重点建设信息探测与感知理解、现代发射与推进、精确制导与控制、高效毁伤与防护四个技术领域的重点方向。通过引入多学科人才,以基础学科和信息学科技术改造传统国防特色学科,提升对武器装备系统性、集成性的研究能力。统筹建设汤山军工试验中心,加强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弹药技术、近程高速目标探测技术两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建设地面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跨学科研究平台,在优势方向上,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先进的军工研究条件,争取新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主要经费渠道:“211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防特色学科等专项经费及国防科工局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工业化、信息化支撑学科建设(1)建设目标:为适应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发展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需求,针对制约我国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绿色化工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力拓展工科主干学科的服务面向,建成一批处于国内领先、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方向,带动形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化工与材料等优势学科群。(2)主要建设内容:在信息学科领域,以光学工程、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控制学科为主干,重点围绕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网络与通信、汽车电子等方向进行拓展;在机械仪器学科领域,以机械、仪器、控制学科为主干,以信息、材料学科为支撑,围绕先进制造装备及信息化技术、微制造和特种制造及装备、工业自动化控制及检测等方面进行拓展建设;在材料学科领域,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融合力学、物理学和信息学科,大力发展金属与陶瓷材料、凝聚态材料、储电纳米复合材料等方向;在化学化工学科领域,重点发展精细有机化学品及绿色合成、生物化工等方向。在拟拓展的方向上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团队;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合理更新、补充研究条件,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电子信息测试中心、材料性能测试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等学科共性实验服务平台;加强软化学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新建微纳光机电系统技术等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先进的、专用的研究手段,筹划申报工信部、教育部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3)经费渠道:“211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学科等专项经费。3.新兴交叉学科建设(1)建设目标:面向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与安全、物联网、轨道交通等迅猛发展、社会需求强烈的新兴产业,科学遴选前沿研究方向,集成多学科面向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融合发展,培育若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够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交叉学科方向。(2)主要建设内容:在物联网技术领域,集成电子、光学工程、计算机、控制、仪器等学科优势,围绕物体标识、组网体系架构、通信和网络、信息安全和隐私、协议标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需求,重点建设相关交叉学科方向;在环境保护和安全技术领域,依托环境、安全、化工、材料等学科,并融合控制、电子信息、仪器等学科,围绕化工、核等工业行业的高能耗、重污染、高危险性等问题,重点建设相关交叉学科方向;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方面,以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主干,围绕国家和区域关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和高能耗工业行业的节能技术发展需求,重点建设相关学科方向;在轨道交通技术产业领域,以交通运输、控制、电气、车辆工程等学科为主干,围绕轨道交通系统可靠性、列车电气自动化关键技术等方面,重点建设相关方向。构建与以上技术领域相应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先进的、能够有力支撑技术攻关的综合性研究手段,并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制定灵活的跨学院系用人机制,促进学科间的交流融合,与国家(行业、地方)重点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筹划申报工信部、教育部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主要经费渠道:“211工程”、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学科等专项经费。4.理工结合学科平台建设(1)建设目标:为提高学校数学、物理学等理学学科的水平和竞争力,加强理工结合,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工学科体系,培育若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理工结合学科方向。(2)主要建设内容:面向兵器、机械动力、化工和材料、信息等工科背景,提炼数理科学问题,重点建设相关理学学科方向。加强数学及其应用研究中心等理工结合平台的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方面,构建形成理工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在人才引进、中青年教师培养、自主科研计划、学术交流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支持。(3)主要经费渠道:“211工程”等专项建设经费、学校自筹资金。5.特色应用型经管人文学科建设(1)建设目标:为提升管理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经管人文类学科水平,发展具有工科特色的应用型经管人文学科,保障相关学科点的建设质量,促进形成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2)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开展与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经济、知识产权等应用型学科方向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为经济管理类学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关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用软硬件条件,在人才引进、中青年教师培养、自主科研计划、学术交流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支持。(2)主要经费渠道:“211工程”、学校自筹经费等。附件2: “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草案)建议(提纲)一、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说明:各学院可以按一级学科列举论证重点建设方向建议,也可以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方向或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提出建议。以个人或研究团队、机构名义提出建议的,可以论证某一学科方向,提出发展建议。具体应写明的内容:建议学校“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名称,及其所属学科(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简要描述该方向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有哪些,对应于哪些工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说明该方向在学校学科建设类别中,属于哪一方面(特指:国防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支撑学科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理工结合学科平台建设;特色应用型经管人文学科) ?结合学校学科实际情况,说明在该方向,学校在科研、队伍和条件等方面已具备的工作基础,通过加强建设,将会在加强学科基础、打造学科特色或拓展新方向等方面起到效果?二、建设需求分析对应学校“十二五”学科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引述国家(行业、地方)相关领域的规划或重大项目指南,简要阐述该方向建设对推动国家(行业、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及需求情况。三、主要建设内容(1)学科队伍建设:提出为发展该方向,应重点考虑引进哪些学科的高水平学术人才(可以提出人选建议);对学校青年学术人才和团队培养的措施建议。(2)实验室条件建设: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初步论证为支撑该方向的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的系统(平台、设备或软件),阐明系统的建设必要性、能够实现的主要功能和建设方案(场地、水电、配套设施等),如有可能请估算投资规模。(3)其他。四、建设目标通过“十二五”建设,该方向在国内、国际同类学科中能达到的水平,对支撑学科发展目标,如新增博士点、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或提高学科排名等方面能够起到的效果等。五、项目建议人及所在学院意见项目建议人姓名、职称等基本信息,或系、团体、研究机构的名称和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