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高中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心理.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104434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论高中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辩论高中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辩论高中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方:高中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心理一辩立论:所谓压力指环境对人的要求与人去应付这些环境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将导致严重的精神负担 ,从而产生压力。本方认为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心理,界定负担主要是一种感觉,所以主要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说课业是一种中学生不能承受的负担,那么多数人都要反对,也没有人能够承受和获得好的成绩,但是现实是很多学生学习很好,并未被压跨,而且精神愉快,应对自如。这说明主要还是一种心理问题,厌学,不愿意为学习去努力,这种心理导致把课业看作负担,所以是一种心理问题。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把心理调节好,愉悦心情,那么也便不会看作是负担。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有压力是因为我们从心理上对高考这种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考试制度的惧怕和担忧。假使我们只是为了拿到高中毕业文凭,而不考大学的话,那我们只需学完基本的东东西,那么又何谈压力呢!所以本方认为,高中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心理。论据1 :有人拟定了一套”中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在某市市郊部分中学的高二年级发放。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2份,回收有效卷516份,回收率9885。被调查对象中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比率基本持平。原以为十六、七岁是天真烂漫的年华,是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当收回问卷,只粗略的翻了一遍,便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后来的统计结果更是证实了这一点。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郁郁寡欢者占932,深感自卑者占745,忧虑担心、心事重重者占3540,苦恼烦躁、行为反常者占932,四项合计共占6149。由此可以看出,过半的同学不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待生活。所以说,中学生的负担来自心理。论据2 :第一, 任何一种负担或压力必定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反应,中学生作为一个承受负担的主体,我们观察他们的反应及表现,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何处了。课业主要让学生承受了体力负担和智力负担,心理主要让学生承受了非智力负担。课业负担事实上是一种体力与智力结合的劳动,如果中学生负担主要来自课业,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满教室疲惫不堪、昏昏欲睡的中学生了,对面的几位也就不会如此精神焕发、身强体壮了。常规的体检结果是绝大部分中学生身体健康,而与此恰恰相反,国家教育司心理调查的结果是61.9%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真正心理负担的反应:厌学、逃学、撒谎、攻击、自杀或违法犯罪等,无不与心理有关。所以我们认为,中学生负担主要来自心理。第二, 课业作为一种体力与智力负担,如果它是正常的,那么他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如果它是过重的,它就会通过心理转换成一种压力,也就成了心理负担,没有这种转换也就没了负担。比如,面对同样的课业,有的同学轻松自在(当然这当中有游刃有余的,也有破罐破摔的),有的愁眉苦脸、愁肠百结。甚至有跳楼的、杀人的,其实都只是与心理承受能力有关,与课业并无多大联系。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只是一个条件而已。所以,佛说:一切魔皆由心生。善哉,善哉!总结陈词:不难看出,课业是中学生的负担源之一,但比较心理负担而言,它远不是主要的,因此,减负决不能仅仅减去我们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主要的是要减轻我们学生的心理负担,才能让我们生动活泼、充满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才能让我们在明媚的阳光下放飞心灵,自由翱翔在知识的蓝天。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各各方面,一方面来自于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越来越多的考试,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有时候甚至父母、邻居之间的攀比也会令学子们压力倍增。令一方面则是学生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担心成绩不好,担心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担心不能找到好工作,种种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到压力。现代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应付这些压力,保持个体的情绪健康,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挑战,是一个现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问题。 我国高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高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更为迫切。任何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的,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外在因素,一是个人因素。(一)外在因素1、来自学业的压力。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加,课程加深,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急转弯时期,感到压力很大。尤其是部分没有考取高中而靠交调节费进入高中的学生,底子簿,接受能力较差,心理压力就更大。2、来自考试的压力。个案1:学生梅某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中上等,且一直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就非常紧张,考试前吃不好睡不香,经常生病,心律紊乱,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半天进入不了状态,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一下子答不出来,甚至一片空白。这就是说明面对考试,他有很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正是来自于他心里的紧张,所以这充分的证明了高中生的压力来自于心理!3、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个案2:学生刘某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总是名列前矛,但她却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她,整天争分夺秒地学习,从不玩歇一会儿。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且时时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焦虎过度,渐渐地,思想不集中,不能正常思维,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久而久之,一个学习成绩名列前矛的优秀学生发展到不能坚持正常学习。上述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也时有发生,出现这种线现象的根源就是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太差,从而导致压力过大,这也更充分的证明了高中生的压力来自于心理!4、来自家庭的压力。个案3:学生李某在心理咨询中说到,我的家庭十分拮据,父母挣钱很艰难,但他们都极力支持我读书,并说只要我考得上大学,愿意倾家荡产、贷款也要供我读书。回到家里,家里不管有多么繁忙,他们也不让我做家务,因为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孩子,可哪里知道,在这“幸福”里,我背负了多么沉重的心理压力,我怕考试,我怕自己成绩考差了,对不住全家人。家长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是必要的,但做得过份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适得其反,增加无形的压力。(二)个人因素学业、考试等方面对学习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同样的压力下,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同,有的甚至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是与个人的个性特质有关。1、 个人追求成就目标要求过高。2、自我概念差。技巧1 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 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这一点极难,在我看过的几十场辩论赛中,只有两人能做到,而且也纯属运气,所以不必强求。 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 控制驳论的的比例 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 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 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 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 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 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 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4 概念的模糊和清晰 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第3点有点矛盾,但第3点指的是一般情况,而这里指的却是特殊情况。 举个例子:在“法治能消除腐败”的训练赛中,我持正方立场,这时我方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给消除下一个定义,消除的权威定义是使不存在,如果同意这个定义,显然不利;如果不同意,这个定义又实在太难驳倒,甚至很难防守。最后我方采用了这样的定义:法治能消除腐败,指的是法治的惩治、防范、监督、教育几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战效果颇佳,对方没有什么好办法指出我方这个定义错在何处,结果在枝节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纠缠。 可以看出,概念模糊化目的是为了防守,这种概念的本意对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无法定义精确。相反,概念的清晰是为了进攻,如上例中反方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消除就是使不存在,使腐败现象为零,这样才能加强进攻的力度。某报报道:粤东市某中学一男生,原本品学兼优,在校与一女生恋爱。女生父亲得知后到学校当众责骂该男生。该男生心生愤恨,事后到女生家里以锤子敲打女生父亲,导致其脑溢血。男生则走到天台,跳楼自尽。这则血的教训,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当代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脆弱到了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