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提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7000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几点提醒:1、必修主要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2、关于古代中国历史时期(王朝更替)的时间顺序,需回顾必修专题一上课文件“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本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说明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总体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作业本P2第9题;P11第13题1“刀耕火种”:P5“知识链接”(1)原始阶段:普遍的耕作形式(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 司马迁的说法 说明当时辽阔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经济还比较落后。2耕作技术的进步(注意区域不平衡)(1)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北方黄河流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意义: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典型例子:秦国“以牛田”及其作用 注意:P5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图片(2)汉代:A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 注意:P5图片“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B农具类别:曲柄锄、大镰、耧车(功能?) C东汉从“耦犁”到“一牛挽犁”及作用 (3)唐代:曲辕犁及其优点 农业耕作技术改进的积极作用3.农产品亩产量提高,推动了 4、阻碍农业耕作技术改进革命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插入:2010浙江高考卷图8(1) 图8(2)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说明:在某些特定时期(如汉代,还存在田庄制度)P10(2)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形成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阅读“专题导语”第一段(3)P4第三段(4)“农学”成就突出 P8“知识链接”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变化:(1)商周时代:井田制 (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 (4)古代中国基本土地制度:土地(主要生产资料)私有制A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有大部分土地)B小农土地所有制(占有土地较少)2.中国传统社会两个最基本的阶级(1)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2)两个基本阶级A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B农民阶级:艰辛劳动,收获很少3土地高度集中插入浙江10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1)原因:A地主阶级是古代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P7第二段B土地兼并 P6标题下第二段(2)典型事例:汉代、唐代、宋代 (3)主要影响 P7“学习思考”A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B疯狂的土地兼并 C改革田制的努力未能成功D民众暴动要求平均地权 作业本P3第10题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水利成就)1水利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1)地位: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原因 (2)有关水利的古籍:A B C 2大禹治水的传说3.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两项重大水利工程 “资料卡片和图片”都江堰(2)汉代水利的发展A关中地区的两项成就?第一、灌溉渠道规划合理第二、产生广泛影响的“井渠”:时间和空间 B中国水利史的重要内容治理黄河:东汉的典型事例 C两汉时期其他地区 (3)古代中国众多灌溉工具A隋唐五代时期:北方立井水车 ,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B宋代:水转翻车 C明清时期:风力水车作业本P2第9题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基本要求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感,培养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发展要求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说明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需适当拓展。 “工官和匠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1、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特点(什么是“自然经济”?P10“知识链接”) 2.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男耕女织” (2)自给自足:“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A大部分手工业产品自己消费B原料大都自己生产(3)商品经济发展的年代 (4)自给自足的典型事例:汉代的田庄A田庄的属性: B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副业、手工业体现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5)起源较早,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6)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7)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8)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二纺织业(丝、棉)的发展1纺织技术的萌芽:新石器时代(1)纺织工具 (2)纺织原料:麻、葛、丝2纺织业的发展:(1)商代:甲骨文记载 专职官员 玉蚕(2)周代:相当重要“妇功”,“国有六职” (3)汉代纺(丝)织业的发展:技术相当发达,事例A说文解字 B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 C外贸:丝绸之路和“丝国”美誉 沿袭汉代,进一步发展(5)唐宋元明:A唐代纺(丝)织业的成就第一、官营;私营兴起第二、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 B宋代更大发展第一、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 ,第二、丝织工艺C元代棉纺织业的发达第一、黄道婆 极大推动 第二、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D明代纺织业的成就:第一、蚕桑、棉花种植面积 第二、出现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第三、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的标志 具体内容见P25“丝”、“棉”:作业本P4第11题插入浙江09卷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说明:C、D、在必修)三先进的冶金技术1铜器: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商代青铜器P14图片西周青铜器)2冶铁业(与农业密切相关:联系第一课P5;作业本P5第12题)(1)中国已知最早人工冶炼铁器:春秋晚期(2)战国中期以后:大量出土、冶铁技术提高(淬火和炼钢)(3)汉代:A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B开始用煤炭做燃料C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水力鼓风(东汉,杜诗,“水排”P14图片)(4)南北朝:灌钢法制作兵器(5)北宋:明确记载煤作燃料P14“资料卡片”,温度 插入浙江11卷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四陶瓷业的成就1.原始时代:(1)彩陶:举例 (2)原始青瓷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3、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4.制瓷业:(1)青瓷是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A早期的釉陶(原始青瓷)B东汉青瓷器: C唐代诗人的赞美 (2)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主要成就?A青瓷:陆龟蒙诗 越窑(浙江绍兴)青瓷享有盛名B白瓷:三大产地 杜甫的赞美制瓷业C长沙铜官窑首创 (3)唐宋以来制瓷业成就插入浙江11卷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 B C DA著名瓷窑 B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瓷路”深受喜爱。(4)清代的制瓷业成就康熙年间:粉彩瓷器雍正时期登峰造极提醒:学习本课内容除按照某一手工业行业发展线索外,尚需注意某一朝代(如汉代、唐代)在不同行业中取得的成就(可参考作业本P12第 14题)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基本要求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发展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本课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运)1古代商业的出现远古时代出现商代初步发展西周商业进步(货币需求增加)春秋战国良好发展(巨商和商业中心)2活跃的商运(从汉代到明清时期)(1)汉代:史书记载“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商人的故事(2)唐代:A“俞大娘航船” B陆路商运和诸多辅助性经营场所 (3)宋元时期:空前繁荣A海外商运:范围 ,作用 B北宋:益州(四川)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4)明清:A会馆 B商帮:晋商和徽商 (P17、18“知识链接”)3.商人旅途风险插入浙江11卷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二“市”的发展(“市”、“草市”、“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P1820什么是“市” 1.历代对“市”的管理(从秦代到宋代,很复杂)(1)秦代:A B (2)汉代:管理相当严格 (3)王莽时期:设“五均”官P20第二段(4)南北朝:管理“草市” (5)唐代:原有管理制度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6)宋代:比较宽松A、“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限制 ”;B、“原先不允许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2古代“市”的发展 P18-20(1)战国时期:出现“市井” (2)汉代: A都成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 P18B都市商业集中,“车水马龙” P19(3)南北朝:开始出现“草市”P18(4)唐代: A“草市”作用十分显著:第一、王建的诗、杜牧的话第二、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B“夜市”比较繁荣 反映商业的发展C长安、洛阳的“市” P20第三段(5宋代:A “市”突破原先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具体表现有哪些 B 都市商业繁荣:如汴京 P20第四段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市井最盛”“大街小巷的小贩”“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C“草市”的发展 P19第二段,陆游的诗 D庙会集市 作业本P7第10题(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清代前门商业区P19图片三历代商业都会1战国和汉代 2王莽时期:长安和“五都” 3唐代的商业都会 4宋代都市(汴京)商业繁荣 5清代商业都会:苏州 泽镇 大名镇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1、国内贸易(“商运”、“商帮”、“会馆”: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丝路、瓷路) 2、商业市场(市、草市、夜市、晓市、庙会集市)形式多样 3、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4、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处于“末业”地位,商人社会地位地下。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五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1.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为交换基础,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商品流通满足了各阶层和各地区的生产生活需要,促进了古代城市的发展。3.促使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明清时期出现 P25第一段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本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要求说明“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要注意分析其作用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难点,要注意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工商业的管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确定(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和沿袭(历朝)2主要内容 3主要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农业和自然经济)(2)政治文化考虑:P22“资料卡片”从吕氏春秋看A安定人心 ,端正民心民志B易于驱使民众C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4历代国家政权的措施(1)西汉A西汉初:规定商人“不得 ”但是经济实力 商业 商人 “百姓多离农亩” B汉武帝的政策 C西汉确立“商人 ”的制度(2)唐代:继续西汉压抑商人的制度;商人地位的双重性 (3)宋代:开始转变对商人的歧视(4)明清:实行“海禁”政策,压抑工商业发展 P24-255“重农抑商”的影响P23(1)积极影响:确保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定程度维护了政权的稳定(2)消极影响A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B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作业本P9第8题插入浙江09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A B C D 二、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外贸易中的具体反映)1.含义:禁止 ,限制 说明:主要是对内的防范2.具体表现:(1)明朝:维护“朝贡”贸易,禁阻民间出洋 A具体事例明太祖朱元璋的措施 B实质(特点):重农抑商的闭关锁国政策(2)清朝:继承并发展具体事例 (3)明清王朝某些时期的所谓“开放”政策A事例:雍正 乾隆 B实质: 3.“海禁”政策的目的: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免受威胁,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4.负面影响:P24末段 “资料卡片”作业本P9第9题插入浙江10卷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三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萌芽产生的原因(1)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2)雇佣劳动的发展2.产生: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苏州等地)手工工场(P13第一段末)(1)概况:富裕“机户”(早期的资本家)雇佣“机工”(早期工人)自由劳动力市场(2)特点: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B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P25末段(3)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清代有所发展(1)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举例 (2)行业增多 4.缓慢发展的原因P25末段(1)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夭折、中断 (2)主要原因:明清王朝的政策A压抑工商业的政策:具体表现 B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P22“课前提示”2以及P25末段(3)说明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复习提醒:本专题知识点繁多,教科书按照“小专题”编成四课,同学们复习时还可转换角度,以古代某个王朝作为切入点,归纳该时期经济发展的四大方面,如“宋代经济发展各领域概况”朝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宋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P6-7;水转翻车P9纺织业: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提高;冶铁业:明确记载煤作燃料;制瓷业: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全国有几大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瓷路)商运:清明上河图;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和商业都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饮食服务功能;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汴京(开封)商业荣;小说戏曲反映:柳词和话本,反映市民阶层需要。必修专题二第三课影响古代科技的发展: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必修P27对商业的管理比较宽松P19;对商人的歧视有所改变P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