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第14章思考题解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1311370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物理第14章思考题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物理第14章思考题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物理第14章思考题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物理学(下册)思考题解第14章 电磁感应14-1 在电磁感应定律中,负号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根据负号来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答:电磁感应定律中的负号来自于楞次定律。由于磁通量变化而引起感应电动势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这个电流的磁场将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例如原磁通量正在增加,所激发的感应电动势的感应电流的感应磁场将阻碍这个增加。14-2 如题图所示的几种形状的导线回路,假设均匀磁场垂直于纸面向里,且随时渐减小。试判断这几种形状的导线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流向答: 14-3 将一磁铁插入一个由导线组成的闭合电路线圈中,一次迅速插入,另一次缓慢插入。问:(1)两次插入时在线圈中的感生电荷量是否相同?(2)两次手推磁铁的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3)若将磁铁插入一个不闭合的金属环中,在环中间发生什么变化?答:始末两态的磁通、不变,所以(1) 感生电荷量,与时间、速度无关,仅与始末两态的磁通有关,所以两次插入线圈的感生电荷量相同。(2)从感应电流作功考虑,定性地判断:两种情况下不变,分子不变分母有区别,所以两次手推磁铁的力,慢慢插入的作功少,快速插入的作功多。(3) 若将磁铁插入一个不闭合的金属环中,在环的两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14-4 让一块很小的磁铁在一根很长的竖直钢管内下落,若不计空气阻力,试定性说明磁铁进入钢管上部、中部和下部的运动情况,并说明理由。答:把小磁铁看作磁矩为的磁偶极子,下落至钢管口附近时,由于钢管口所围面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管壁将产生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感生电流将激发感生磁场,由于磁矩自己产生的磁感在管口产生的磁通正在增加,根据楞次定律,它所激发的感生磁场将阻碍这个增加,因此,与反方向。磁矩在外场的作用下,所受合外力为零,受到一个外力矩的作用,小磁铁在原先自由落体的基础上发生旋转。进入钢管内后,由于管很长,小磁铁的磁感线全部被屏蔽在管内,管壁所围面积的磁通不再变化,因而也没有感生电流和感生磁场,如果忽略空气阻力,小磁铁将维持原有的角动量不变,也就是以角速度继续旋转。即将离开钢管下端的管口时,管口所围面积的磁通再次发生变化,的磁通将减少,再次激发感生磁场。根据楞次定律此时的与同方向,磁矩在外场的作用下,所受合外力为零,受到一个力矩的作用,和应该是数值相当方向相反,所以小磁铁离开钢管下端后,基本停止了旋转。14-5 条形磁铁沿铜质圆环的轴线插入圆环时,铜环中有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场吗?如用塑料圆环代替铜质圆环,环中仍有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场吗?答:条形磁铁插入铜质圆环时,环内既有感应电流又有感应电场;磁铁插入塑料圆环时,环内没有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场。14-6 如题图所示,均匀磁场被限制在半径为的圆柱体内,且磁感强度随时间变化率常量,试问各点的是否均为零?和各为多少?答:选坐标如图,方向为Z轴正向,进入纸面。变化的磁场产生左旋电场。若,圆柱体内的感生电场的方向为逆时针向。设是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周,则圆周上的感生电场处处相等,即 ,圆柱体内各点的感生电场的数值为。回路处因没有磁场,故也没有感生电场,。14-7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空间中,如果没有导体,则,这个空间是否存在感生电场?是否存在感生电动势?答:随时间变化的磁场空间中,即使没有导体,也存在感生电场,但不存在感生电动势?14-8 将尺寸完全相同的铜环和木环适当放置,使通过两环内的磁通量的时间变化率相等。这两个环中的感生电场是否相等?感生电动势是否相等?答:两个环中感生电场完全相等。只有铜环中有感生电动势,木环中没有。14-9 如题图所示,当导体棒在均匀磁场中以速度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棒中出现稳定的电场,其大小为,这是否和导体中的静电平衡条件相矛盾?为什么?是否需要外力来维持此棒在磁场中作匀速运动?答:如果沿棒的轴线方向加一个外电场,也会驱使导体中的电荷趋向棒的两端,直到静电平衡。这与本题中的运动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后果确实有相似之处:“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均因受到外力作用而趋向棒的两端,这些处在棒两端的正负电荷又因互相吸引而产生一个内部电场。最终这个内电场力是被外力抵消的”。静电平衡问题中外力是外电场力,它与内电场平衡后,使得导体内部总电场强度为零。本题中外力是磁场力(洛仑兹力),单位电荷所受到的洛仑兹力为,内部电场必须也是这么多,才能达到动态平衡。电荷在导体棒两端积累产生了电势差,这相当于一个电源电动势,它的能量是由非静电力作功积累的,这个非静电力就是洛仑兹力。而洛仑兹力不作功(因为力与电荷运动方向垂直)。因此这个过程只是把磁场能量转化为电场能量储存起来。外力只是克服了移动金属棒过程中的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从而维持棒的匀速运动。 14-10 如果要设计一个自感较大的线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答:根据例题14-5,线圈的自感系数,如果要设计一个自感较大的线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1)选磁导率较大的磁介质;(2)增加线圈密度;(3)增加线圈所围的体积。这三个方法中,(2)更加有效果,因为它导致的自感是按照平方增加的。 14-11 两螺线管A、B,其长度和直径都相同,都只有一层绕组,相邻各匝紧密相靠,绝缘层厚度可忽略,螺线管A由细导线绕成,螺线管B由粗导线绕成。哪个螺线管自感较大?答:在其他参数都相同的前提下,细导线绕成的螺线管A的总匝数比粗导线绕成的螺线管B的总匝数更多,线圈密度更大,因而它的自感系数更大。14-12 将自感为、电阻为的线圈和电动势为的电源串联构成一个闭合电路,当开关接通的瞬间,线圈中还没有电流,自感电动势为什么最大?回路正向RL电路答:自感电动势与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率成正比,与电流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开关接通的瞬间,虽然电流从零开始增加,但此时电流的变化率最大。此关系可以定量求解出。如图电路,它的微分方程是,解得。可见当时,电流;自感电动势,当时,。 14-13 长为的单层密绕直螺线管,绕有匝导线,问在下列情况下,螺线管的自感有何变化?(1)将螺线管的半径扩大一倍;(2)换用直径比原来导线直径大一倍的导线密绕;(3)在原来密绕的情况下,用同样直径的导线再顺序密绕一层;(4)在原来密绕的情况下,用同样直径的导线再反方向密绕一层。答:(1)根据例题14-5, 设长直螺线管原来的的自感为,若将螺线管的半径扩大一倍,。(2)换用直径比原来导线直径大一倍的导线密绕,原来单位长度上能绕匝,现在只能绕,自感。(3)、(4)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做一些专题研究。*关于两个线圈顺接或反接的自感与互感* 如图,有两组线圈1有匝,线圈2有匝。每个线圈有自感假设给线圈1通电流,将产生自感磁链,自感电动势;假设给线圈2通电流,将产生自感磁链,自感电动势;两个线圈有互感假设两线圈靠得很近,有互感:线圈1(电流1)的磁场部分穿过线圈2,在线圈2产生互感磁链和互感电动势;同理,线圈1 有来自电流2的互感磁链和互感电动势。于是线圈1总的感应电动势同理线圈2总的感应电动势在上面的推导中加上“无磁漏互感”这一条件:一个线圈产生的磁感完全穿过另一个线圈,即,以及。利用它们本来的定义,得,另可以证明所以 ,。假设线圈1的尾接线圈2的首,如图。从、至通以电流。线圈1中将产生自感电动势和互感电动势,二者叠加 ;同理,线圈2中的自感电动势和互感电动势也将叠加 ;首位连接的线圈1、2中的总电动势为这表明,串联顺接的两线圈的总自感系数为 。若无磁漏,线圈总自感。假设线圈1的尾接线圈2的尾,如图。从、至通以电流。这种情况下,线圈1中的自感电动势与来自线圈2的互感电动势方向相反。同理线圈2中的自感电动势与来自线圈1的互感电动势方向相反。两线圈串联后总电动势 如果两线圈这样反接且无磁漏,则线圈总自感。*现在回答思考题14-13的问(3)在原来密绕的情况下,用同样直径的导线再顺序密绕一层;答:这相当于两组线圈顺序串联相接。如果不计两层线圈的半径差别,总的自感系数为(4)在原来密绕的情况下,用同样直径的导线再反方向密绕一层。答:这相当于两线圈顺序串联反接,若不计两层线圈的半径之差,总的自感系数为14-14 试说明:(1)当线圈中的电流增加时,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2)当线圈中的电流减小时,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同还是相反,为什么?答:自感电动势与自感电流的方向是相同的。(1)当线圈中的电流增加时,自感电流将阻值这种增加,于是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2)当线圈中的电流减小时,自感电流将弥补这种减小,此时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14-15 有两个半径相接近的线圈,如何放置方可使其互感最小?如何放置可使其互感最大?答:使辆线圈所围面积的法线方向相互垂直,这样,一个线圈的磁感尽可能少地穿过另一个线圈,二者的互感磁通可以达到最少,互感就最小。如果使两线圈尽可能同轴同方向,且紧密相靠,就可以使二者互感最大。14-16 两个直螺线管串联相接,两管中都通有相同的恒定电流,试问两管之间有没有互感存在?解释之。答:此题与思考题14-14有关联,需要研究。14-17 互感电动势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在两个线圈间获得较大的互感,应该用什么方法?答:互感电动势与两线圈的相互位置有关。要想使两线圈的互感最大,就应该使初级线圈产生的磁感尽可能全部穿过次级线圈。例如两线圈同时密绕在一个磁芯上,可以把次级线圈绕在外层,也可以使两线圈同排并列密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