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讲解词Word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222804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讲解词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讲解词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讲解词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综合展厅讲解词(第一届讲解员 1999级生物科学专业 刘媛媛)1综合展厅讲解词(第一届讲解员 1999级生物科学专业 廖菁)7昆虫标本展区讲解词(第一届讲解员 1998级生物科学专业 叶燕媚) 11综合展厅讲解词(第一届讲解员 1999级生物科学专业 俞陆军) 13生物博物馆讲解词(第六届讲解员 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 甘滔 王蔚) 17脊椎动物标本陈列室讲解词(第六届讲解员 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 林石狮) 46哺乳动物展区讲解词(第七届讲解员2004级生物科学专业 林挺) 48化石与生命演化展厅讲解词(第七届讲解员2004级生物科学专业 朱幼安) 51大象谷展区讲解词(第七届讲解员 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 谭云昊) 55昆虫展区讲解词(第七届讲解员 2006级动物学硕士班 石磊) 56脊椎动物生态展厅讲解词(第七届讲解员 2004级生态科学专业 陶蕾铃) 57昆虫展区讲解词(第八届讲解员 2005级生物科学专业 刘蝶) 60脊椎动物生态展厅讲解词(第八届讲解员 2005级生态科学专业 林哲)62生物博物馆讲解词(第八届讲解员2005级生物技术专业 邬文静)65脊椎动物生态展厅讲解词(第九届讲解员 2007级植物学硕士班 孙云) 860 / 110脊椎动物生态展厅讲解词(第九届讲解员2006级生物技术专业 陈翀) 90脊椎动物生态展厅讲解词(第九届讲解员 2006级生物技术专业 刘威) 92脊椎动物标本陈列室讲解词(第九届讲解员 2006级生物技术专业 李金庆) 95化石与生命演化展厅讲解词(第九届讲解员 2006级生物科学专业 王梦菡) 100昆虫展区(鞘翅目和居家昆虫)讲解词(第九届讲解员 2005级生态科学专业 黄屹娴) 1012000年至2009年生物博物馆讲解员名录 1042000年至2009年参加生物博物馆工作的学生名录 107第七届、第八届部分讲解员到海珠区中小学校作科普讲座 109历届讲解员照片 110封面设计第八届讲解员邬文静综合展厅讲解词 第一届讲解员 1999级生物科学专业 刘媛媛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于2000年11月开馆。它是在原动物、昆虫、植物标本室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馆藏量大、种类丰富,现在有植物标本20万号,昆虫标本60万号,其他各类动物标本3万号。本博物馆分一楼和三楼两部分。三楼为各类动物馆藏标本。我们现在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一楼的情况。一楼主要分植物、动物和古生物三部分。并按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规律进行布展。一、植物部分1. 倒木“倒木”是森林植被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倒木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树木的自然死亡,或因其他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影响等。倒木的形成、腐烂、消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演变、更新、发展。倒木形成后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是:会有许多附生植物、菌物、其他土壤生物等慢慢地侵入、生长,令在其周围的其他生物也会受到影响,形成丰富独特而有趣的物种多样性。实物展示的倒木配置有相关附生、伴生植物共30多种,包括菌物、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现在我们主要介绍几种较有特征的植物:瓶尔小草:最原始的真蕨类之一,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根状茎上终生一枚叶子;无性生殖时孢子囊穗梗与叶柄和二为一。可以治乳痛、淤血、蛇虫咬伤等。鸟巢蕨:热带雨林的表征之一。根状茎顶被小鳞片,常附生在高大的树干上,形成鸟巢状,故名。入药,利尿通淋。白桫椤:有粗的茎干,一至三回、四回大型羽状复叶,称“树蕨”,是古代石炭纪高大树蕨的后裔,又称为“活化石”,“孑遗种”,国家稀有保护植物。锯叶竹节树:是陆生的红树科植物,枝叶对生,有细锯齿;研究它,也许能回答这样的问题:红树科是从陆地到海洋?还是从海岸到陆地?蛇根草:茎半透明似马脑状,枝叶对生,可医蛇毒。买麻藤:热带雨林的特征种。至亚热带的南岭大致是其分布的北界。也是阔叶、具导管、且藤状的裸子植物,为环热带分布。2. 中药材中药按其来源分,可分为植物来源、动物来源及矿物来源,其中以植物来源为主。众所周知,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衰延年功效,具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枸杞、人参、首乌、绞股蓝、白术、天冬、刺五加等药均有抗基因突变的作用,能预防癌肿发生;酸枣仁、五味子、山楂、当归等可有效的清除自由基,防止皮肤沉积过多色素;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西洋参等药能全面、明显地提高人体免疫力,有较好的抗衰作用;黄芪、灵芝、地黄、枸杞、黄精、女贞子等药分别具有提高代谢,调节血糖、降低血脂等作用;首乌、当归、黄精、人参、酸枣仁、仙灵脾、茯苓等能有效的延长脑细胞寿命,可改善听力和视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3 真假药材的辨认a) 灵芝 左边的一株为假灵芝,右边的两株为真灵芝。真灵芝表面有油漆状光泽,假灵芝则没有光泽;真灵芝表面有环纹和辐射纹,而假灵芝表面只有环纹;真灵芝柄较细长,假灵芝柄较粗。b) 天麻 左边的一株为真天麻,右边的三株为假天麻。天麻靠近我们的一端有一“鹦鹉嘴”,其上有一小圆点,称“眼点”,其后部还有一弯回来的柄。假天麻则没有这些结构。此外,真天麻表面的纹络较细密而自然,假天麻的纹络则不自然。 c) 冬虫草 上面的三株为真的冬虫草,下面的六株为假冬虫草。真冬虫草虫体有四对足,且横切面有“U”或“V”型的花纹。假冬虫草的特征则不符,且其中有些是用淀粉做的,水煮即溶。4. 珍稀及有趣植物的实物a) 珍稀植物 银杉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 银杉是松科的常绿乔木,主干高大通直,挺拔秀丽,枝叶茂密,尤其是在其碧绿的线形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气孔带,每当微风吹拂,便银光闪闪,更加诱人,银杉的美称便由此而来。南方红豆杉为稀有树种。木材富弹性,少割裂,不反张,可作建筑及家具用材;心材的色素可提取利用。木材含油性,久经水湿,不易腐,为水土工程的优良用材;可提取紫杉醇,为抗癌良药。华南五针松为常绿大乔木,中国特有种。是中国五针松种类中分布较南的一种。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福建柏为常绿乔木,有二型叶,鳞叶在扁平的小枝上排成一平面,叶背具明显白色凹陷气孔带。国家二级保护稀有种。b) 有趣植物 开心果幼苗形态可爱,可作为盆景观赏。其底部膨大部分是它的子叶,而并非果实。子叶可供给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无花果为桑科植物,其枝叶可分泌白色乳汁。无花果并非没有花,它是隐头花序,花隐藏在花序轴里。我们所吃的果实,便是它的花序轴5. 植物图片这里的植物图片是按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规律排列起来的。地衣为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是一种先锋植物,可生长在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并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苔藓可吸收大量水分,是一种可使湖泊沼泽化的非常重要的植物。蕨类植物在远古时期十分发达,是恐龙的主要食物。在“倒木”上有实物展示。裸子植物由于其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裹,故名。分苏铁,银杏,买麻藤,松柏,紫杉等五纲。以下为被子植物:桑科植物可分泌乳汁。其中的榕树为广东常见的路边观赏植物,其气生根有些垂入地下,有支撑作用。木兰科是被子植物中较为原始的一科。其中许多种都是常见的观赏植物,如白兰,荷花玉兰等。大戟科植物是大戟花序,故名。其代表植物一品红的红色部分并非它的花,而是它的叶子。真正的花是在花茎顶端的近圆形花序里的。漆科的代表植物为漆树,它的树脂道可分泌漆酚,可提炼来做油漆。芒果也属于漆树科,其幼叶为红色,长成后为绿色。葫芦科植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我们所吃的瓜类,如西瓜,南瓜,冬瓜,黄瓜,丝瓜,苦瓜等都属于葫芦科。夹竹桃科的植物有毒,但也有药用价值。夹竹桃科植物中可提取一种强心苷,可治疗心脏病。伞形科的花序像一把伞,为伞形花序,故名。其中有不少妇科良药,如当归,白芷,柴胡。五加科的不少植物可以入药,如人参,三七等。红树科植物有三大特点:胎萌现象,抗盐泌盐耐盐,防风抗浪固堤。胎萌是指种子在母树上面萌发并长成幼苗,再脱离母树独立生长。唇形科植物由于其花瓣像上下两片嘴唇,故名。其中益母草为妇科良药。二、动物部分1 昆虫昆虫的形态习性极为丰富多样,现将馆藏中主要的几点介绍如下:我国最大的蝴蝶:金裳凤蝶我国最大的蜻蜓:巨圆臀大蜓最珍贵的蝴蝶标本:中华虎凤蝶,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最善伪装的昆虫:枯叶蝶,其外表就像一片枯叶,可保护自己免被天敌发现,此生物学现象称为拟态。有拟态现象的昆虫还有竹节虫,它们有的酷似竹子,有的宛若树叶,在其生境中难以辨认。有益的昆虫:除十一星和二十八星瓢虫,其它的瓢虫均为益虫。蝴蝶和蛾的区别:蝴蝶的身体较细,而蛾的身体粗胖;蝴蝶停下来时翅膀竖起,而蛾停下来时翅膀张开;蝴蝶的触角末端呈棒状或钩状,而蛾的触角则成线状、锯齿状或羽状;蝴蝶一般在日间活动,而蛾则在晚间出没。蜻和蜓的区别:身体同一侧的上下两翅靠近身体的部位,都有一三角形纹络。蜓的两个三角形的锐角是同方向的,而蜻的则不同方向。2 无脊椎海洋生物蛇螺:是一种边生长边分泌石灰质的螺,故外表像蛇一样弯曲盘旋。宝贝:其生物体为了捕食,经常把柔软的身体翻转出来,包住壳体,不断打磨,故使此种贝壳十分光亮。水字螺:其外表像一简写的“水”字,故名。唐冠:从侧面看,此螺好象唐朝人戴的帽子,故名。爱情螺:从侧面看,两片贝壳拼成一心形,故名。海胆:形态多样,壳体为钨质,敲打之有金属声。3 滩涂景观滩涂主要由沙滩和红树林组成,其中的动物主要是一些涉禽和游禽。一般来说,涉禽的腿较长,适宜站在水中;而游禽的腿较短,适宜游在水面。白琵鹭是一种涉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普通鸬鹚俗称鱼鹰,渔民利用它来捕鱼,只给它一些小鱼作为奖赏。斑嘴鹈鹕是一种游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有一个膨大的喉囊,可把捕获的鱼放入其中,带去喂养后代或迟后再吃。4 各种动物标本 豪猪:全身被刺,为毛发衍生物,尾毛特化成管状,又称尾铃。视觉、听觉均不灵敏,在起劲窃食时,有人接近也不察觉,人可趁机用棒打获。猕猴:寿命可达20多年,家族式群居生活。一个群体内有“大王”、“二王”等,它们常为了争夺王位而打架。巨松鼠:由于其体形巨大,垒巢于20米以上的树梢或高树桠上,又名树狗。纯吃植物,主要是各种野果、植物嫩叶和花蕊等。小熊猫:性怯,常三五成群。白天伏于树洞或岩洞中,早晚出来活动。善爬树。吃果实、竹笋、嫩叶等,有时吃小鸟和鸟蛋。 鹎形科鸟类:其特点为腿位后,站立时身体前倾。一般来说,鸟类长而软的嘴适宜吃昆虫,短而硬的嘴适宜吃果实和种子。鹎形科鸟类的嘴不长也不短,它们是一种杂食性鸟类。白腿小隼:为一种体型很小的老鹰,但却很凶猛,主食昆虫,也能吃体型比它小的鸟类。眼镜蛇:有剧毒,可喷射毒液。激动时颈部肋骨向左右扩张,撑起颈部皮肤,皮上斑纹呈眼镜状,故名眼镜蛇。长鬣蜥:穴居于沙土洞中,常在林间或地上爬走,也能在水中游泳。捕食昆虫小鱼等。5 亚洲象生态景观此处是仿造云南野象谷的生态景观。这两只大象为亚洲象,其特点为母象没有象牙;头顶处略为凹陷。左边的母象是越南前领导人胡志明所赠,右边的公象为一泰国名人所赠。它们1983年死于广州动物园。当时它们正处于发情期,在隔离沟边打闹。母象失足跌落沟里,公象想用鼻子救母象,却也跌入沟中殉情。之后,广州动物园将其尸体赠与中大,2000年3月,中大将其制成标本。亚洲象一般过群居生活,由一只老母象领头。生活在地势较缓的地方,白天下山取食,晚上上山结群露天休息。冠斑犀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嘴非常大,食浆果,有时也偷吃鸟蛋。其育雏方式十分特别。雌鸟在树洞内产卵,雄鸟则用泥巴等把树洞封起来,只留一小孔。在孵卵期间,雄鸟捕食通过小孔喂给雌鸟,这样,既保护了雌鸟又保护了小鸟。鸢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全国都有分布。常栖息于大树、悬崖上。白腰雨燕的腰间有一白色环纹,故名。它的巢可做燕窝,但质量没有金丝燕的燕窝好。6 草原生态景观此处是仿造青海草原的生态景观。这里的动植物交织成一张复杂而稳定的食物网。旱獭又名土拨鼠,穴居。其洞穴十分复杂,分卧室、餐厅、会客厅及厕所。它在草原上危害很大,复杂的洞穴会破坏草根,挖出的土会埋住草,它们也吃草并用草磨牙;它们还是出血热的主要传播者。草原上的大鵟和狐是旱獭的天敌。而草原上的优势种云雀又是大鵟的食物。草原上的草有的高有的低,这是因为低的草口感好,许多动物都吃它,所以长不高;而高的草口感不好,动物们不吃,所以长得高。7 熊猫标本 迄今为止,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在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但由于生境改变,它们现在的主要食物为箭竹。也有大熊猫吃小动物的报道。8 蓝孔雀标本 孔雀是百鸟之王,是富贵和吉祥的象征。孔雀有绿孔雀,蓝孔雀及杂交变异种白孔雀。绿孔雀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主要分布在中缅边界热带雨林地区。蓝孔雀属于珍稀半草食性,非保护动物,可以饲养食用,分布在中南亚沿海地区。 蓝孔雀的形态特征:雄孔雀的羽毛鲜艳美丽,颈部蓝色,腹部黄白色,具有1.5米长的覆尾羽,其上有大而金属光泽的眼状网。三、古生物化石地球的的生命大约有45亿年,而真正的生命体出现,大约是在35至38亿年前。生命的进化主要分以下五步:1 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 大约二十五亿年前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生物界经历了元古代的藻类繁荣时期、寒武纪的无脊椎动物第一次大发展期和奥陶纪的无脊椎动物全盛时期。藻类是元古代海洋中的主要生物,大量藻类如蓝藻、绿藻、红藻在浅海底一代复一代的生活,逐渐形成巨大的海藻礁,又称叠层石。寒武纪时各门类无脊椎动物大量涌现,但以三叶虫为最多,约占当时动物界的百分之六十。2. 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在距今四亿三千八百万年至三亿五千五百万年间,生物发展史上有两大变革,其一是生物开始离开海洋,向陆地发展。首先登陆大地的是绿藻,进化为裸蕨植物,它们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在变化多端的陆地环境生长,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其次是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志留纪时出现的无甲胃鱼类,是原始脊椎动物的最早成员,但却不是真正的鱼类;到泥盆纪时出现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才是真正的鱼类,并成为水域中的霸主。3. 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 在距今三亿五千五百万年到二亿五千万年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陆生生物飞跃发展。石炭纪时裸蕨植物已绝灭了,代之而起的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等植物,它们生长茂盛,形成壮观的森林。与森林有密切关系的昆虫亦发展迅速,种属激增,估计到二叠纪末期已有几万种昆虫。此外,脊椎动物亦在石炭纪时向陆上发展,但因为不能完全脱离水域生活,只能成为两栖类动物,到二叠纪末期,两栖类逐渐进化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原始爬行动物。4 被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 到距今二亿五千万年至六千五百万年前,生物史称为中生代,包括了地质史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点是继续向适应陆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进化出花粉管,能进行体内受精,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动物界中爬行动物也迅速发展,演化出种类繁多的恐龙,成为动物界霸主,占据了海、陆、空三大生态领域。5 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 从六千五百万年前到今天,生物发展史上称新生代,包括了地史的第三纪和第四纪。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极度繁荣的恐龙突然绝灭;海域里很多无脊椎动物如海蕾、海林檎、菊石、箭石等,亦未能够逃脱这次巨变而遭淘汰。然而,进入新生代,一些类群如鸟类和哺乳类等却产生了更高级的科、属,获得兴盛发展;被子植物因种子在子房内发育,并进行双受精作用,完全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于是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霸主。代表化石:三叶虫:体型较大,分明显的头部、身部和尾部。角石:直形,为现在螺旋形鹦鹉螺的祖先。幻龙:属幻龙类爬行动物,不属于恐龙,恐龙只包括鸟龙类和蜥龙类。硅化木:古代埋于地下的树干中的有机物经二氧化硫取代后形成的化石,它保留了原有树木的年轮等结构,成为美观的观赏石和工艺品原料。以上是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展品简介,希望我们的博物馆能起到科普传播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走近生命,热爱生命。综合展厅讲解词 第一届讲解员 1999级生物科学专业 廖菁进入我们博物馆很多同学都会好奇地问,这些标本是真的吗?那我在这里先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大多属于剥制标本。它的制作简单来说,就是把已经死掉的动物的毛皮与骨骼、肌肉、内脏等分离,毛皮经防腐处理好以后经复原、填装而成,填充物的种类很多,体型小的我们可以填入棉花,再大点的可以填如干草之类的东西,如果像大象那么庞大的动物里面支撑的就是钢筋、水泥了。这就制成了剥制姿态标本。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长鬣蜥,它是爬行纲蜥蜴亚目动物,穴居于沙洞中,常常在林间或沙地爬走,也可以在水中游泳。捕食昆虫、小鱼等。见于云南、广东等地方。 眼镜蛇大家都听过吧,它是爬行纲亚目的动物,有剧毒,它之所以叫眼镜蛇是因为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在国内,遍布华南一带,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为它分布的北线。它多于夜间活动,捕食鱼、蛙、鸟、鼠等动物,也吃鸟卵。 老鹰属于鸟纲隼形目大家应该知道,而这里放的白腿小隼是隼形目中体型最小的动物。它集小群活动于河谷地区。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鸟和鼠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家看,在这个橱窗里放置了许多小鸟,有12种,它们都属于鹎科目,均产于云南等地,为杂食性,以野生浆果或其他野果为食,也吃昆虫。所以它们的嘴长度适中,比较坚硬锋利。 在很多动画片里,我们都看到拖着一条大尾巴的松鼠,觉得可爱极了。在这里就看到了一只真正的松鼠,是否有些失望呢?这里放置的是巨松鼠,是松鼠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但是它的尾巴远没有我们相像中可爱吧。松鼠主要吃各种的野果、植物的嫩叶和花蕊等。 不知道大家看过小猕猴这本书没有?里面那只机警敏捷的猕猴很好地表现了猕猴的特征。这种多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灵长类动物,寿命可长达20年。 豪猪,又称箭猪,它和刺猬有些相似,都是全身披刺,它尾短而且隐于刺中,尾毛特化为管状,又称尾铃。他遇到敌人的时候通常将臀部指向敌人,并倒退,以刺御敌。但是它听觉、视觉均不灵敏,而且十分的贪吃,常常一吃起来就忘乎所以,这时候是抓它的好机会,我们可以趁机接近用棒打获。它可全身是宝呢,肉可以入药,治疗产后风等;吃农作物的豪猪胃内容物晒干可用于治胃病、呕吐、嗝食等,棘刺可以用于止血,治疗禽瘟、肠胃炎、食物中毒等。 这边主要是反映红树林生态景观场景的模型,红树林是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生态系统。这里展示的是在红树林中常见的鸟类,有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白鹭,白鹭睡觉时是一只脚缩起来的,有敌人袭击时可以更快地飞走;有我们常见渔夫用来捉鱼的鸬鹚;这只有个大大喉囊的大鸟叫鹈鹕,成年的鹈鹕在育雏时,把食物放在大大的喉囊里让小鹈鹕将脑袋伸入它们的喉囊中取食。另外还有黑尾鸥、反嘴鹆、大沙锥等。 这一列橱窗放的是各种各样的贝壳,其中特别要介绍的是这种叫蛇螺的贝壳,你看它像蠕虫一样是吗,它是群居生活的,这里大概有45条,虽与我们常见的贝壳形状差异很大,但是它也是一种贝类的软体动物。在这里还放有好几种珊瑚,这种像灵芝一样的叫石芝,它旁边这种角珊瑚形状也和我们普通印象中的珊瑚有区别吧。 看螺真可以考考我们的想象力,不是吗,看它们的命名吧,这个叫狮子螺,像狮子吗?看,这个叫唐冠螺,它是因很像唐朝时候人们所戴的帽子而得名的。这个俗名叫爱情螺,大家从侧面看是不是一个心形? 介绍栏上有几个小问题,大家是否知道答案呢?蝎子的哪个部位有毒呢?(尾部),鲎的血为什么是蓝色的?(是含血蓝蛋白,化学物质是铜),对虾是怎么得名的呢?(一起常常成对卖)我们从这里进入昆虫的世界,早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就有了昆虫,比早期爬行动物更早;虽然那些古昆虫多半已经绝种,可有些流传至今天,仍大体保持着初期形态,例如这里展示着的蜻蜓和蟑螂。 在这漫长的年代中,昆虫种类发展十分惊人,无论在空中、地面、土下、水中都有它们的踪迹。也因此,整个昆虫世界与人类关系密切。有些昆虫如蜜蜂为人类提供香甜的蜂蜜,白蜡虫供给白蜡,不少昆虫可以作为药材,制成染料,甚至有昆虫可以帮助人类消灭害虫,是人类的朋友。但同样,另外有一些昆虫却是人类的敌人,它们威胁着农、林、牧、仓库等的安全,也能给动植物和人类传播传染病,我们这里看到的蝗虫就是禾本科植物的害虫,它们成群飞过,禾田就颗粒无收。蚊子不用说了,我们最讨厌了,它传染着多种的疾病。 这边摆放着许多色彩、图案漂亮的蝴蝶和蛾的标本,乍一看很难分清楚它们,那现在就说一下是如何区分它们的,蝶类和蛾类的最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蛾类自己织茧,蝶类不织茧;第二,蝶类的触角比较细长,尖端圆圆的如棒槌状,蛾类的触角尖端形成丝状、羽状;第三,蝶类休息时多半合起翅膀,高举在背上,蛾类则一般将翅膀向后扭,平放在背上。此外,大致来说(不绝对),蝶类颜色比较鲜艳,蛾类比较暗淡,蝶类身体比较细长,蛾类比较粗短,而关于生活习性,蝶类喜欢白天采花蜜,而蛾类则多在夜间出动。 看这是什么?树叶?哦,不是的,是一只枯叶蝶呢,真像一片树叶是吗?在昆虫世界里,昆虫常常采用拟态的办法来自卫,这种把自己弄得像树叶的办法可是弄得很精细、巧妙的呢。 绝大多数的昆虫是单独生活的,小幼虫一从卵中孵出,便逍遥自在地各自过着独立生活,但也有一些昆虫类群过着真正的社会生活,最著名的就是蜜蜂了,它们常常成千上万聚集在一个蜂巢里面,就是图中的这种。蜂巢里的蜜蜂大多是工蜂,担任的工作,在不断成长之际,随时改变,除了饲养蜂窝中的幼虫以外,它们会用一种叫蜂王浆的食物,饲养在蜂后窝中出现的幼虫。这些受特别照顾的幼虫其实就是未来的蜂后,长成后跟雄蜂交配。所有雄蜂,在完成交配后,都被工蜂赶出巢,不久全部死亡,但蜂后继续生存,可以长达四年,并在此期间内,产卵一百万个以上。 在这个蜜蜂大家庭里,有一个蜂后统治者,蜂后虽经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蜂(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蜂。当这个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予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待这小幼虫发育成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因为在同一个群体里不能存在两个蜂王,如不进行人工分群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另建群体。养蜂者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就是用人工制作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带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 看,这只丑天牛,属于天牛科。最上面的一对突出物,是它的触角,下面两对突出物则是它的足。它那双复眼很大,竟包住了触角,口器十分发达,可以有效咬口啮食物。它以木材为食,严重危害树木,是一种重要的害虫。它属于昆虫纲中最大一目鞘翅目。这也是动物界最大一目。 多种多样的昆虫点缀着我们的世界,有我们人类的朋友,也有敌人,大家可以从图片和标本中认识一下它们。 拐过这边就是植物的天地了。植物是生物中的一大类,分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几大部分。特点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并能从自然界中攫取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来,同时生成出氧和进行水循环。因此植物是改造地球表面面貌的主力军,是绝大多数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这边我们看见好些植物,其中这种叫红豆杉的植物,它含有一种叫紫杉醇的物质,能治疗许多妇科癌症,但一般要长成2030年的才有一定含量。这颗叫开心果,你们看见的根部是不是很像我们吃的开心果呢? 大家大概听过冬虫草、天麻、灵芝这些名字吧,我们又知道是如何鉴别的吗?从这里摆放的对比物,我们可以大概掌握一些区别它们真伪的知识。但也要清楚知道,市面上很多伪造得很真,一般很难加以判断。 一进馆,大家是否就被这个玻璃大橱窗给吸引呢?这里模拟的是倒木。“倒木”是森林植被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的形成各有原因,或因树木自然死亡,或因其他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影响等。它的形成、腐烂、消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或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演变、更新、发展。 倒木形成后一种最普遍现象是:会有很多植物、菌物、其他土壤生物等慢慢地侵入生长,另在其周围生长的其他生物也受影响,形成丰富、独特而有趣的物种多样性;据报道,在热带地球一棵倒木上可能会出现多达100多个物种。 这里实物展示的相关附生、伴生植物有30多种,包括菌物、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我们看看,这个瓶尔小草,瓶尔小草科植物,是最原始的真蕨类之一,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根状茎上终生只有一枚(偶或两枚)叶子。入药可治乳痛、淤血、蛇虫咬伤等。这是白桫椤,又称大羽桫椤,是古生代石炭纪高大树蕨的后裔,又称“活化石”,“子遗种”,国家稀有保护植物。 看完植物,我们可以来到这边,这里展示的是大象区,场景是模拟云南野象谷所设计的,这是两头亚洲象,有象牙的一头是公象,没有象牙的一头是母象,有没象牙是区分亚洲象公母的方法。大家可要记住这只是区分亚洲象的标志,对于另一类象,非洲象却是公母都有象牙的。看后面的树上,有一只大鸟,叫冠斑犀鸟,它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就是当雌鸟孵蛋的时候,它会藏在树洞里,外面只留一个小孔,雄鸟外出觅食,然后从小孔喂雌鸟,直到小鸟孵出,雌鸟才离开树洞。 那站在高高岩石上的是鸢,也就是老鹰。在岩石下面有一个小燕窝,那是白腰雨燕的窝。 接下来是一个反映食物链关系的生态景观:在草原上,旱獭对草的生长有着严重危害,它又名土拨鼠,啮齿动物。它的洞穴十分复杂,一般具有几个“卧室”、“饭厅(仓库)”、“会客厅(活动场所)”。还有独立的“厕所”在地面相对隐蔽的地方,如树根下等。它主要以牧草根叶为食物,因此成为草原主要鼠害之一。另外它还是鼠疫的主要传播者,对牧民危害极大。 旱獭可恶,它自有天敌,那就是狐狸了。它的存在控制着草原上旱獭的数量。还有大鵟也以旱獭为食,兼吃狐等的尸体。在草地上还可看到云雀,这是草原上鸟类的优势种类,它们以草丛中的昆虫为食。 大家也许奇怪,为什么会有高低两种草呢?原因啊,是高的这种草耐口性不好,牲口都不喜欢,所以长得高,反之矮的草耐口性好,常被啃食,因此总长不高了。 上面几种动物、牧草共同构成本景观所示的草原生态系统,对于有害的旱獭种群的控制应以保护大鵟、狐等旱獭天敌为首选,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调控以达到控制其数量的生态平衡。 下面是图片展,大家可以自由观看。那里面可是个有趣的鱼、鸟、虫世界,会让你惊叹动物的神奇。昆虫标本展区讲解词第一届讲解员 1998级生物科学专业 叶燕媚黑翅土白蚁和我们平时常见家白蚁是近亲。相比之下,家白蚁体形较小,身体米黄色,翅膀几乎是透明的,它们在木材里面筑巢,啃食木材为食,对林木和木质结构的房子造成极大危害。黑翅土白蚁则把巢筑在地下,危害水库和堤坝。蜚蠊(Feilian)俗名蟑螂,是最古老的昆虫种之一。它们是传播疾病的“四害”之一,自己倒是很讲究卫生,尾须还有嗅觉功能。蜚蠊就凭着相对较为强大感觉功能和灵巧快速的运动方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三十亿年。螳螂的前足是发达的镰刀状的捕捉足,腿节腹面有一条凹槽,槽的边缘有刺,胫节腹面也有两排刺,当弯折时,正好嵌合在腿节的槽内,能非常有效地挟持猎物和捕食。螳螂眼睛是可以变色的,白天呈现黑色,晚上就变成透明的了。鱼蛉一般生活在小溪里,上颚强大,会咬人,捕捉时千万要小心。蝗虫通常可作为昆虫纲的代表。东亚飞蝗是常见种之一,是典型的植食性昆虫,取食贪婪,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是我国历史上严重成灾的大害虫。飞蝗有群居和散居两种生活方式,我国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五省水位涨落不定的滨湖河滩、盐碱荒地、内涝及河泛地区禾本科杂草茂密,具有辽阔荒地,是飞蝗最适宜的栖息地。蝗灾发生的时候,数以百万计的飞蝗遮天闭日,所过之处寸草不留。蝉 进入炎热的夏季,蝉就活跃了起来。蝉的成虫雌雄在形态上区别很大,雄虫腹部比较短小,腹面可见外生殖器;雌虫腹部肥大,与翅的长度相当。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才爬上地面羽化成虫,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曾写道:“十七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生活,这就是蝉的真实写照。”龙眼鸡和荔蝽,虽然样子很漂亮,却是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的重要害虫。蜾蠃(Guoluo)是蜂类的一种,常用泥土在墙上或树枝上做窝,捕捉螟蛉(Mingling)等小虫存放在窝里,留作将来幼虫的食物。过去认为蜾蠃养螟蛉为义子,故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说法。蜻蜓目分为蜻总科和蜓总科,所以蜻和蜓是两种不同的动物。(蟌)又叫豆娘,常常会被误认为是小蜻蜓。其实(蟌)和蜻蜓分属不同亚目,形态上有差别: 蜻蜓(差翅亚目) 头部蜻蜓为半球形,两复眼靠近;豆娘(束翅亚目)头成哑铃形,两复眼远离;蜻蜓翅的基部宽大,豆娘翅基部缩窄;静止时蜻蜓翅平展于身体两侧,豆娘翅竖起于体背;豆娘多生活于水边蛾和蝶分属于鳞翅目的不同亚目,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蝶(蝶亚目)触角球杆状 蛾(蛾亚目)触角成羽毛状(有些丝状);蝶无单眼,蛾有单眼;静止时蝶四翅竖起于体背,而蛾则翅平行于体侧或呈屋脊状盖于腹部;蝶日间活动,蛾夜间活动。蛾和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谁又会想到,它们的幼虫大都是重要的害虫呢。它们的幼虫大都是植食性的,危害多种农作物、果树、森林等,像青菜上的菜青虫和松树上的毛毛虫。在我国的一千多种蝴蝶中,有三种是国宝级的品种,分别是:中华虎凤蝶、金斑喙凤蝶和阿波罗绢蝶;千古传诵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里,他们化的蝶就可能是产在江浙一带的一种凤蝶。综合展厅讲解词第一届讲解员 1999级生物科学专业 俞陆军欢迎各位来到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包括了一楼和三楼的两层,以后还会扩建。现在让我带领大家参观,领略一下生命以及生命的进化过程吧。一楼的展厅分为植物、昆虫、动物和生物进化四个展区。让我们先走进植物的世界:一、 植物展区植物展区由倒木展柜、中草药展柜、珍稀植物展柜和植物科属四个部分组成。倒木:“倒木”是森林植被中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倒木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树木的自然死亡,或因其他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影响等。倒木的形成、腐烂、消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演变、更新和发展。倒木形成后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是:会有许多附生植物、菌类、其它土壤生物等慢慢地侵入、生长,另在其周围的其它生物也会受到影响,形成丰富独特而有趣的物种多样性生态景观。你们看,这里有好多种不同的植物,那是瓶尔小草(瓶尔小草可是一种孑遗植物,是国家的一级保护植物),乌毛蕨,蛇根草,买麻藤等等。 博物馆里的这个展柜是仿造自然界的实体做成的。大家来看一下这里展现的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所具有的最古老的显微镜,它已经快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这几本岭南植物志,是生科院收藏的年代最久远的植物志。珍稀植物:这里还有一些珍稀、奇特的植物。例如银杏,它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一种孑遗植物。还有红豆杉,它含有一种被称为紫杉醇的物质,具有抗癌性,是一种正被广泛研究的抗癌新药种。再看这种开心果,它的子叶仍然长在植物体中,而且露出地面像一个开心的孩子的脸蛋,故因此得名。还有,这棵叫做“观音座莲”,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近基部膨大,像观音莲花座,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呢?因为这棵观音座莲还很小,需要长五、六年才能有上述的特征。这里还有好几种奇异植物,大家自己看一下吧。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大家对昆虫是否感兴趣?“感兴趣”。那好,就让我带你们游逛一下昆虫王国。二、 昆虫展区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有代表性的几种昆虫。蝴蝶是昆虫中最美丽的。它分为好多种,其中当推凤蝶为最中之最。例如我国的稀有品种“中华虎凤蝶”就是一种极品。还有“枯叶蝶”,它的颜色和形态与一片普通的枯叶子几乎一样,你不仔细看,根本不知道它就在那里,这是自然界中很普遍的一种防卫方式“拟态”。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别的拟态动物:竹节虫,它就像是竹子上的一个分支,这样就可以逃避敌害。还有那些昆虫界的“建筑师”蜜蜂。它们能够造出有许多一样薄,一样厚度的,一样大小的巢,其精确度超过了人类中任何一位建筑师。大家到这边来,看一下这个,是什么?“珊瑚”,那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呀?“植物”,错了,是动物。珊瑚是许许多多的珊瑚虫的遗体堆积而成的,所以是动物。大家看一下这个是“蛇螺”,它因为螺体卷成了这种形状而得名的。类似的还有那种“水字螺”,也是根据它的形状命名的。我来考你们一下:为什么有些动物的血是蓝色的呢?“不知道”,大家想一下,我们人的血是红色的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吗,是因为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那么呈现蓝色是含有什么元素呢?“铜元素”!对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有类比的思维意识,这对你们以后学习多有好处。看,马上我们就要来到本博物馆的动物世界,这里有许多的动物标本(主要的还是在三楼)和许多的动物图片。三、 动物展区这里有三个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这里栖息着多种生活在海滨的禽类和贝壳类。他们有些生活在海岸边,有些生活在浅滩上。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一进门就看见的大象这里。让我为你介绍一下这两头大象吧。这头公象是前越南总书记胡志明赠送给中国的;另一头母象是泰国赠送给中国的。关于这两头大象,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大家想听吗?好,那我就来讲一下:这两头大象是一对“情侣”,在1983年繁殖季节的时候,公象过于激动,在象岛里面乱窜,不小心,跌在了象岛旁的防护沟里面,这时,感人的场面发生了,母象跑过去用他的鼻子去救公象,真不走运,母象救不了公象,反而一起掉进了沟里面。都伤得很重,没救了,就运到中大来了,经解剖将骨骼和象皮分别深埋和浸泡在福尔马林中,至2000年马文辉堂建成,才做成这两个大象标本,他们留下的四个子女,现在仍在广州动物园里面。 是不是太感人了?好,现在问一个问题,大家猜一下为什么有一头是有象牙的,而另一头却没有呢?对了,有象牙的是公的,没有象牙的是母的。不过,大家要注意了,因为这两头象是亚洲象,才可以这样判断的。如果是非洲象,那就不行了。因为有些非洲象的母象也是有象牙的。再介绍一下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情况:这里的背景是云南野象谷,那边树上栖息着的是一只冠斑犀鸟,它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云南野象谷的标志性的物种。如果你去云南,看到了冠斑犀鸟,表明你进入了野象谷。大家往上面看,那只很大的鸟,就是平常所称的老鹰。其实,老鹰只是一个泛泛而指的概念。它的学名是“苍鹰”。再往下看,那里有一只燕子,学名是“白腰雨燕”。草原生态系统:瞧这里展示的草原生态系统。大家猜一下这些动物是什么?这是旱獭,这是狐狸,这是云雀,上面那只是大鵟。这里展现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关系:云雀吃草籽,大鵟吃云雀;旱獭吃草,狐狸吃旱獭,大鵟吃狐狸的尸体;旱獭吃草,大鵟吃旱獭。旱獭传播鼠疫(鼠疫又称为黑死病,它是人死了以后体表发黑而得名的。)虽然它传播鼠疫,但是他自己的地下巢穴倒是安排的十分有条理的。你看,那是它的寝室,那是它的厨房,还有它的客厅。更令人吃惊的是,它的厕所是安排在洞外的地面上的,它是多么爱清洁呀。大家有没有发现上面的这些草,有些是高点,有些是矮点的,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那些高的,是旱獭不喜欢的,那些矮的,是他们喜欢的,这是由旱獭的口感决定的。四、 生物进化这里展现了46亿年前至今的地球生命演化过程。在38亿年前原始生命就已经形成,生命的演化进入另一个阶段细菌、蓝藻时期,藻类的繁盛时期。5.7亿年前生命大爆发,现今生存的各动物门类几乎都有了代表,生命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经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直至人类。说明生物是经过不断的演化、繁衍、绝灭与复苏,才形成了今天这一千姿百态的生物界。大约二十五亿年前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生物界经历了远古代的藻类繁荣时期、寒武纪的无脊椎动物的一次大发展期和奥陶纪的无脊椎动物的藻类繁盛时期。藻类是元古代海洋中的主要生物,大量藻类如蓝藻、绿藻、红藻在浅海底一代复一代的生活,逐渐形成了巨大的海藻礁,又称叠层石(根据叠层石可以推断出十亿年前,地球上每年为五百到四百八十天,每天为十六个小时)。寒武纪时各门类无脊椎动物大量涌现,但以三叶虫为最多,约占当时动物界的百分之六十。还有“蝙蝠虫”、“蝴蝶虫”和“始莱氏虫”。其中,1984年在云南澄江发现的澄江化石群,以生动、有力的证据说明了在寒武纪初期发生过“生命大爆发”,各种不同类型的动物几乎“同时出现”。如:那时的云南虫就已经具有类似后来的脊索动物的形态特征。这与我们现在的主流进化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相悖的,是对“进化论”的一个挑战。奥陶纪时各门类无脊椎动物已经发展齐全,海洋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如:“永顺湘西虫”、“海林擒”、“扬子贝”等等。还有,你看这个北宋诗人黄庭坚幼时用过的镇纸,上面就有一块角石化石,它属于鹦鹉螺纲的,与后面的鹦鹉螺是同一个纲的,至于为什么鹦鹉螺是卷曲的,而角石是笔直的呢?那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尾部逐渐的卷曲而形成的。在距今四亿三千八百万年至三亿五千五百万年间,地质史上称为志留纪和泥盆纪。这段时期,生物发展史上有两大变革:一是生物开始离开海洋,向陆地发展。首先登陆大地的是绿藻,再次是裸蕨植物,它们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在变化多端的陆生环境生长,为大陆首次添上绿装。其次是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志留纪时出现的无甲胄鱼类,是原始脊椎动物的最早,但却不是真正的鱼类。到了泥盆纪时出现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才是真正的鱼类,并成为水中的霸主。这时期的主要化石有:胸甲鱼、王冠虫、鹗头贝、镜眼虫、石燕、链珊瑚、拖鞋珊瑚和中国工蕨。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到两亿五千万年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陆生生物飞跃发展。石炭纪时期裸蕨植物已经灭绝了,代之而起的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等植物,它们生长茂盛,形成壮观的森林。与森林有密切关系的昆虫也发展迅速,种属剧增,估计到二叠纪末期已有几万种昆虫。此外,脊椎动物在石炭纪时向陆地上发展,但因为不能完全摆脱水域生活,只能成为两栖动物,到二叠纪末期,两栖动物逐渐进化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原始爬行动物。这期间的化石有:猫眼鳞木、芦木、轮叶、单网羊齿、大偶脉羊齿和上饶菊石、神螺、孤峰菊石、拟朱里桑贝等等。古生代末期,地球上全部的生物界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衰退和淘汰。但各门类生物仍有不少科属得以延续。到距今二亿五千万年至六千五百万年前,生物史称为中生代,包括了地质史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点是继续向陆地生活演化,裸子植物开始进化出花粉管,能进行体内受精,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动物界中爬行动物也迅速发展,演化出种类繁多的恐龙,成为动物界的霸主,占据了海、陆、空三大生态领域。这时期的主要化石有:东方叶肢介、硅化木、海百合、拟丹尼蕨、斑点枝脉蕨、刺菊石、翁戎螺、古蜻蜓、三尾类蜉蝣、矢部龙、始祖鸟、孔子鸟、三桥龙、贵州龙。大家一定对恐龙很感兴趣吧,那就让我来详细解说一下:大家全部都看过侏罗纪公园吧,一定被那些庞然大物所惊呆了。但实际上爬行动物的恐龙其实只有两类:一类是蜥龙类,一类是鸟龙类。恐龙当中飞龙、翼龙等翱翔于空中,蛇颈龙、鱼龙等游玩于海洋,雷龙、剑龙、霸王龙、甲龙等漫步于陆地。在白垩纪末,极度繁盛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成为了一个谜。现今,关于恐龙的灭绝之谜就有十多种。最有名的是因为冰川运动,使大量的蕨类植物死亡,造成恐龙的食物来源大幅度减少,加上寒冷的气温使恐龙被冻死或饿死。不过恐龙的化石现在倒有不少,我国好多地方都有,辽宁西部、广东北部等还有好多恐龙蛋,你们看,这里就有一个。从六千五百万年前到今天,生物发展史上称为新生代,包括了地质史上的第三纪和第四纪以及中生代的末期,生物界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极度繁荣的恐龙灭绝;海域里面无脊椎动物海蕾、海林擒、菊石、箭石等,也未能够逃脱这次巨变而遭淘汰。然后进入了新生代,一些类群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却产生了更高级的科、属,获得了兴盛的发展。被子植物因种子在子房内发育,并进行双受精作用,完全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于是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霸主。这个时期的主要化石有:中华黑螺、大噬人鲨牙、乳齿象、大唇犀、玄武蛙、海象、角珊瑚、浅缝骨螺、麋鹿角、鹦鹉螺和琥珀、槭树叶、金缕梅。对了,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化石橱窗里面都有一小杯液体,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这只不过是很平常的水,是为了防止化石过于干燥裂开所放置的。大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上三楼去看更多的动物标本,那里有猩猩、角马、华南虎、海獭、天鹅等等。生命就是这样的奇妙,大家是否被其所深深的感动了?欢迎大家下次再来。生物博物馆讲解词第六届讲解员 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 甘滔 王蔚欢迎来到生物博物馆! 首先进入“化石与生命演化”展区:依照时间顺序,我们首先会看到生存于寒武纪的生物所遗留下来的化石。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二叠纪”晚期灭绝(2亿5千万年)。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位于展箱左上方的这块三叶虫化石就与常见中略有不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虫体的尾甲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同样产生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还有震旦角石,它是约五亿年前,海里的一种动物。震旦角石旧称中华角石,我国古代称“宝塔石”,或误称“竹笋化石”,系软体动物的头足类化石,生长于据今约4.385.1亿年前的奥陶纪。震旦角石的壳体呈尖而窄的直长圆锥形,表面具有波状横纹,当风化或纵向剖开时,可见指向壳体尖端的漏斗状隔壁和体管;在横切面中心,可见圆而小的体管。角石从开始发育到最终长成,壳的直径逐渐变大,肉体生长时不断前移并分泌钙质的壳,最后着生在壳体最前部,形成住室。住室后面向壳的尖端一方则形成一系列的气室,气室对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角石死亡以后,肉体通常很难保存,只有硬壳才能够保存成为化石。在紧接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志留纪,泥盆纪时陆生植物与鱼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无脊椎动物依然非常繁盛。鸮头贝便是其中之一,鸮头贝属腕足动物,具有两瓣硬壳,因貌似一种名“鸮”的鹰头而得名。它们生活于中泥盆纪(距今3.85亿年-3.75亿年)200米以下的浅海里,喜欢群居,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生活踪迹。3亿5千万年以后,因地壳变迁,这种动物就灭绝了。据地质专家介绍,3.7亿年前,我国广西、四川、云南一带,历史上曾是一片广阔浅海、海水温暖清澈,十分适合鸮头贝等生物生长。经过漫长的岁月,海水退去,海底隆起成山,鸮头贝等生物就完好地保存在石灰岩地层中,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鸮头贝化石。而我们面前的这三块鸮头贝化石也都是来自广西。距今3.3亿年之前的石炭纪,海洋里还生存着另一种无脊椎动物。其外贝体为横方形,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粗大的放射状褶线,状如燕翼,所以古人就将它称作“石燕”。石燕原为海产动物,后因地质变迁,现多于山石间可以找到。石燕因其外形有动感而具备了一定德观赏性。古人甚至相传,一有适当时机,它就会“飞”。文人杜绾曾亲自去湖南零陵考察石燕。他在山上看到岩壁上有不少石燕镶嵌其间,就用笔打上记号。过些天再去看,那些打上记号的石燕果真坠落地上,难道真是飞出来的?显然不会。杜绾认为,这是因近来烈日曝晒,又下了骤雨,乃“寒热相激迸落”尔。在泥盆纪过后的石炭纪、二叠纪时,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是全球非常重要的造煤期。而菊石便是生活在这一时期。菊石动物的名字,得自古埃及长着羊头的阿蒙神(Ammon)。阿蒙神头上长着的螺旋形角,与菊石的盘绕状外壳非常相似。菊石是一种头足类动物。其外壳呈典型的盘旋状,体管将血液从壳的尖端压到住室内。住室中生活着长有触角的软体部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未曾发现菊石的软体部分。但是,通过对菊石外壳化石的研究,以及对现存头足类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可以了解很多有关菊石生活方式的情况。通过研究,科学家了解到菊石的外壳中含有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可以通过变化来控制菊石的浮力确保直立且不会在高压下破裂。与现在的鹦鹉螺相似,菊石可能是依靠喷气推动来移动身体并迅速逃离危险的。这种运动机制,包括通过漏斗吸水然后再用巨大的力量将其排出。 正是这些独特的性质赋予了菊石比恐龙化石更大的科研价值。 与菊石同期生存的磷木则已成功地实现了登陆,开始在陆地上繁衍生息。石松亚门中的古代蕨类,鳞木科。出现于石炭二叠纪。植物体(孢子体)为高大乔木,高3050米,主干直径2米,二叉式分枝。叶针形,螺旋排列,叶具叶舌,老叶脱落后,在茎枝表面留有菱形或纺锤形的叶基,故称鳞木。在石炭纪曾很繁盛,并广布于全球,为石炭纪时期的主要植被成分,也是热带沼泽森林中最具有特征性的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