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上传人:laiq****ong 文档编号:75380176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摘 要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今后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影响,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寻求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对策。关键词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12 2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行船时,哲学家问渔夫:“你懂得数学吗?”“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得物理吗?”“不懂。”哲学家再问:“你懂得化学吗?”“不懂。”哲学家叹息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小船被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不会。”渔夫遗憾地说:“那么你就要失去整个的生命了。”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缺乏基本适应和生存能力的人,即使懂得再多的知识,也无法在人生长河中生存下来。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时,缺乏基本社会适应能力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述(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涵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调整自己融入社会生活,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一种综合能力。(二)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分析1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大学生应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大学生要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一方面,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最佳时期是大学四年,只有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了完善的个性,大学生才能在走向社会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是完整的,否则多少会存在缺陷,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不可忽视的功效。2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存在的“社会适应综合症”现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社会适应综合症”的个体,不仅在人格上表现出较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信和创造力,而且在行为上总是担心自己不够成熟,害怕承担责任,总希望依靠别人的决定行事,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使其遇到问题时能沉着冷静对待,独立作出判断后处理问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3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学习社会知识、行为规范、技能和社会各种思想观念,以成为社会成员过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含学习适应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其都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并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14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伴随着社会化过程而发展的,社会化程度越高,需要层次和水平就越高。因此,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自我发展。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面临的障碍(一)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因素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在大学生社会适应遇到障碍时能够及时采用适当的方法,并按照合理的社会规范教育他们,那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将有很大帮助;相反,如果家庭采取放纵的态度,那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家庭具有为大学生提供生存基础和向大学生灌输社会规范、价值观的双重职能,所以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2学校教育的缺失目前大多数高校旨在培养知识面广、专业知识牢固和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却忽略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当大学生没有真正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时,迈向社会会面临众多困境,如人际交往困境等。高校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过程中不仅起着培养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所以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3同辈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与他们年龄相似或地位相似的人,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影响是在无意中进行的,但就是在同辈群体不知不觉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在同辈群体中能够获得他们想象中的地位、社会交往权力和安全感,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是平等密切的。因此,同辈群体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4大众传媒的影响电视、电影、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受社会各方面信息的主要渠道,如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手机、电脑,这方便他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是他们认识社会和人生的重要途径。因此,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面临的障碍1学习方式适应障碍当学生迈入大学这个自由的空间,离开老师、家长的督促后,原来那种被动学习的模式在大学中不再适用时,很多同学迷茫了,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很多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握。部分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就指望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大学生难以掌握专业知识,更无法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2生活适应障碍大学生活需要大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大学新生远离父母和朋友难免会有所不适应,一部分学生则逃避现实,经常逃学回家。随着年级的升高,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又出现了。很多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显得茫然和不知所措,呈现出焦虑的状态,这样的生活适应能力差的种种表现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真实体现。3人际关系适应障碍大学生几乎都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和愿望,并希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收获友谊、得到关爱、取得尊重,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心理的了解,缺乏对相互关系的准确评估,最终表现为害羞、孤僻、封闭、自卑或者呈现另一种极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挑剔他人,缺乏包容心,这导致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状。24职业发展适应障碍职业发展主要是毕业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职业发展适应障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理想主义严重,自身定位过高,不愿意面向基层到艰苦地区工作;二是面对择业时,产生焦虑、急躁和恐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两种极端职业发展适应障碍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三、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思考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实践,总结出培养我国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条对策:(一)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系。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并重视三者之间的互动。第一,家庭与学校间要经常联系。高校应建立“家长教师联谊制度”,并定期分批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二,社区与学校间要经常互动。社区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娱乐、体育、科普等活动,还可以请居民家长作为义务辅导员,促进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融合。第三,社区与家庭间要经常互动。社区必须为居民举办活动并鼓励居民参加,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也让大学生受益其中。(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实践锻炼是当前高校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从学生转变成为社会人的必经途径。首先,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参与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实习不仅补充了课堂教育的短缺,也让学生找到了自身知识存在的不足,了解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做好自身专业发展的定位提供了空间。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自觉性,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自立精神,也可以促使大学生奉献社会、贡献力量。3最后,校团委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掌握社会热点问题和市场信息以及社会各种职业的规范要求,这样就能消除他们的社交和就业恐惧心理,使他们在思想上、能力上、心理上做好适应社会的充分准备。(三)优化社会大环境,重视隐性教育优化社会大环境并不等于净化社会大环境,让学生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的同时更多的看到光明面,才能使他们真正正确对待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要利用大众传媒、公共设施等表现出来的价值目标及隐性宣传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众传媒作为“第四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这必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思想影响。各种博物馆、纪念馆也是大学生学习和感悟的无形教育力量,向学生传达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培养学生报国意识和法治观念。隐性的教育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四)优化心理咨询辅导,增强大学生的受挫能力高校要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增强大学生的受挫能力。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问卷普查的方式,了解所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经常开设一些咨询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时可以在校报和网站上开设专门心理咨询专栏,供答复学生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设立咨询热线,让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随时得到疏导。另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重点针对毕业生积极展开就业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就业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环境,以达到人与职业的和谐匹配,让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参 考 文 献1陈立生,庄雯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2王浩吾,王书会.大学生社会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3李辉.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收稿日期 1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性研究、编号2010sjb880074)作者简介丁晖(1988),女,江苏海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