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引论 读书笔记

上传人:laiq****ong 文档编号:75378318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原理引论 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学原理引论 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学原理引论 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文学原理引论引言 什么是文学P1经济学家JM凯恩斯曾经这样说过:那些厌恶理论的经济学家,或宣称没有理论可以过得更好的经济学家,不过是受一种较为陈旧的理论所支配罢了。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厌恶理论,也就是说厌恶学习新的理论,其在自己固有的较为陈旧的理论上对经济作出评价。这与顽固不化比较接近,然而,社会是在前进的,没有什么理论是一成不变的,接受新的理论必须成为一种本能,一种自己作为生存的本能。当然,把理论理论化,并不是人人能做到,也不需要人人能做到。作为大多数人,需要的只是在理论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时候自然的执行。这也就必然的要抛弃以前所接受的社会价值,这就存在一个有意识与无意识的问题。那些个厌恶理论的人,事实上,是在无意识当中抵制学习新的理论。P2对理论持敌视态的度,常常意味着只反对他人的理论而忽略自己的理论。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何为忽略?!就是说他原本有自己的观点而由于反对他人却使自己的理论被忽略?倘若没有自己的理论,那又使把自己推到了何种立场上去反对他人理论的呢?如果作者所谓的“敌视”是指把一切与自己相驳的理论都视为无稽之谈,那么,这么说也情有可原了。你可以反对任何一种理论,尽管你自己也没有确切的理论。P4假如,你在一个公共汽车站上走近我,口中喃喃说道:“汝乃恬静的尚未受蹂躏的新娘。”那么,我立刻会意识到,我前面是一位文学家。我之所以会知道,是因为你这句话的机理、节奏和音调都超出了可以从中提取的意义或者,用语言的专业术语来说,能指和所指不相称。你的语言把注意力引到语言上,炫耀其物质存在的形式。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这么说来,是语言存在的本身,有了物质性,还是语言所表示的事物体现了物质性?P13某些虚幻的作品是文学,但某些却不是;某些文学是虚构的,但某些不是;某些文学在文字上自创一套,而某些相当洗练的文字却不算文学。有人认为文学就是一系列具有可靠的,不会改变价值的作品,明显地具备某些共有的内在特征,其实这样的文学根本不存在。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这么来说,文学不可以说有可靠价值且不会变价的作品,那么也就是说,也有些无可靠价值的。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不过的,作者能力毕竟有限,要做到万无一失,那就是圣人级别了。而圣人,必定也是写不出有血有肉的伟大文学来的。不过,上面的意思是,会变价的作品也称为文学吗?可不可以换个说法,在这个文学的变价在一定范围内,这个变价在一定方向上的,才能称之为文学呢?若是文学没有具备某些共有的内在特征,那“文学”的这个类别是怎么划分的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文学这个定义,却又将这个文学的界限划得这般模棱两可,实在是有些愧对后人。P14为什么要按照文学是评价很高的作品而又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这个定义推论下去?原因就在于价值评定是千变万化的。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 价值评定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世界上,最不变的就是变。然而,如果这种变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改变了本质,那么,是不是这样事物不再是这样事物,而从量变转换成质变的过程中再一再质变,面目全非之后,就不能说这个评价就是对本来作品的评价了呢。而事实上,只是这只是利用时间推移上把评价改变了,内容却是没有变的。P15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总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兴趣所在来解释文学作品实际上。以“我们自己的兴趣所在”为出发点,我们便没有能力再做其他任何事情这一事实可作为一条理由,说明为什么某些文学作品似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它们的价值。当然,可能我们对作品本身仍人有许多先入为主之见;但是,也有可能人们事实上根本不是在评价“同一部”作品,尽管他们觉得他们可能在评价同一部作品。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一般,人们评价一部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评价好坏,这就决定了对一部作品不可能只有一种见解,若说是一部作品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他们的价值”,可不可以说是由于这部作品蕴含的价值,太普遍了,或者说是暴露了人的共同特点。然而,又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并不是在本人生前被认可,在去世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才被认可。这是不是说,在大多数人还在体认着自己年代的同时,那少数人就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要求,他们是孤独地在前路摸索。若是说,“几百年”都保持着价值,是不是也可以说,这几百年来,人类的认识进步甚微?在于“同一部”作品与不同一部作品之间,其实这差距要说远,是很远,要说近,也很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同一个道理。当同一部作品被两个人以截然相反的态度对待后,不能说他们是在评价同一部作品了,他们是从不同角度来看的。P17声称知识应“不带评价”,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定。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这么一句“不带评价”很难看出给了本身一种“价值评定”,很难不偏不倚,很难消除自身的价值观。在“不带评价”一词出来后,便会相应改变自己的价值倾向,使之在本心上做到不偏不倚,然而,就像本来你是倾角45度,现在偏向了点,成了30度,结果仍然是有倾向性的。第一章英语文学批评的兴起与新批评P23“想象性的”这个词有点模棱两可,其中好像含有这样的看法:它表示“真正不真实的”的形容词“臆造的”相去甚不远,但同时又显然是个评价性的词,表示“幻想的”或“虚构的。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想象”是基于现实的,为什么说是“评价性的词”呢?P28文学,就是我们继承下来的这个词的词义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意识。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那我们没有继承下来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说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意识呢?P29宗教宣扬逆来顺受,自我牺牲以及内心反省,因而也是一种“调和”的力量。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如若每一个教徒都是虔诚的,那宗教都应以宣扬的为标准,也就不会黑暗了,而中世纪的黑暗也不是一个人能左右得了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部分虔诚,一部分里外不一。P33文学的“经验”的经验特性之所以适合于达到思想意识的目的,还有另一层原因。“经验”不仅仅是思想意识最易生根的土壤,而且,当它以文学形式出现时,它本身就是一种代替性的自我满足。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若是说“经验”是思想意识最容易生根的土壤,那就是说,经验是产生思想的必要条件,思想,来源于经验。而当你阅读别人的经验时,你就可以洞悉他人的思想,从而了解他人的生活,已达到补充自己不足的愿望,这就是所说的满足。P40面对变化无常的“欣赏趣味”,他们强调必须把重点放在严谨的评论分析上,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行文的字句”上。他们强调这一点不仅仅出于技术上或没美学上的原因,而在于与现代文明的精神危机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如若说“严谨”一词又得配上“欣赏趣味”,那怎么看怎么不伦不类。就像感情的事是不可以用法律来一棒子打的。人情与法律,这么一个对立的话题,虽然可以半推半就着凑活着,但是,总是有个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如若用这个严谨的评论分析与咬文嚼字来指点感情,那么,效果,不是说不好,就是太机械了。出于技术与美学,而感情毕竟是出自于生物体的,与其他事物本质上还是不能等同看待的。现代的精神危机的确是存在的,可是,危机必定不是由一个因导致的。若只是用这种方法分析,只能使问题更加片面。P40文学之所以重要,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自身,而是包括它孕着创造性能量,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创造性能量是往往处于守势的。在文学方面,可能也只有在文学之中为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进行的重要探索依然十分明显,与公然风行于“群体社会”中的贬低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庸俗现象形成鲜明对照。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文学的创造力,是任何人都不能低估的,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时间上、空间上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为什么前面加了一个“现代商业社会中”这么个定语,那能量就只能退居守势了呢?难道它就不能像往常一样主动地去改变什么?对于文学中对语言的探索,确实很重要,这不仅对于自己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就算是放在社会上,那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对于上面的守势而言,这次,就明显是攻势了,而且是强有力的,主动的,毫不退缩的。贬低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庸俗现象只是不适合这个时代了而已,它其实并没有错,要是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或是时空环境中,它就是不可取代的。P41细绎派不承认单纯的“文学”准则,而是坚持认为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与如何更深一层地评价整个历史与社会的本质密切相关。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文学是整个社会的抽象反映,若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解读了文学,就是对提供这个文学创作环境的解读,虽然有些片面,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可以当做是这个社会的反映的。P42我说“求得生存”,那好似因为利维斯虽然一度逢场作戏式地信仰过“某种形式的经济共产主义”,但却从未认真考虑过为“改变”这一社会作出实际的努力。与其说他曾经试图改造那个产生这一衰败文学的机械社会,毋宁说他仅仅是想反抗这个社会。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反抗这个社会,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是以卵击石。若是说“改变“,倒还是行得通的。不过,说是一一人之力来改变这个衰败文学的机械社会,要么是太自负了,要么就是小看了这个社会的衰败程度。而有一点点自我意识的,就想反抗社会,这是相当普遍的,他们是认为现实中的社会与理想中的有些差距或者根本就是相差甚远,看着心里难受一定要使自己物质上、精神上都舒坦了才悠悠然。P51艾略特认为,与经验紧密结合的语言,其优点在于能够使诗人避开理性思维的抽象概念,抓住读者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诗歌的任务不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一首诗实际上表达什么意义并不真正重要。艾略特本人承认,即使别人对他的作品的解释显然是胡说八道,他也并不介意,意义只不过是打狗的肉包子,目的在于分散读者的注意,这样,诗才更能通过他的感官,以不知不觉的方式悄悄对他发生影响。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若使诗人避开了理性思维的抽象概念,抓住读者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而一个诗人,写的诗是避开了这个,抓住了那个,是不是诗人本身的认知有点问题呢?又有“诗歌的任务不再引起读者的思考”,那么,诗歌的任务是什么呢,难道不在乎诗人的愚钝,哪一个诗人能忍受读者把自己的诗当纯粹的文字拼凑,哪一个作者写作没有警醒世人的目的,又有哪一个诗人不苦于没人读懂他的诗?难道这些,都不为艾略特所重视吗?为什么说“意义只是肉包子打狗”呢?分散的群众的对什么的注意力呢?难道这样把诗毫不在意得抛掷出去,让它自然而然对世界产生影响?恐怕说的有些太自信了。P58诗的反应与科学的反应不同,它尊敬他的对象在感觉上的完整统一:它不是理性的认识,而是情绪上的反应,这种情绪上的反应主要是通过宗教纽带把我们和“世界的身体”连接起来。通过艺术,已经异化了的世界将恢复它丰富多彩的原貌,重新归还我们。诗歌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的活动,它不是促使我们去改变世界,而是促使我们对他原来的面貌表示敬畏,并交到我们以无私的谦卑的态度去对待它。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何以理解“它不是促使我们去改变世界,而是促使我们对他原来的面貌表示敬畏,并交到我们以无私的谦卑的态度去对待它”。诗,是一顶温和的纱帐,又是一把锋利的剑,能是人沉沦,又能使人警醒。然而,这边的说法,却是大大出乎我预料的,“敬畏”一词,犹如敬慕神袛,使人可望不可即,不过,也可以把它虚拟成自然,那种对自然的敬重,是自然不过的,这么说的话,也好理解,但是,一般来说,人一出生就担负着改变世界的使命,可是,与这里又矛盾了。还有“通过艺术,已经异化了的世界将恢复它丰富多彩的原貌,重新归还我们”这又怎么理解。艺术,也是对世界的异化与抽象化,它能担当起还原本真的担子?但到现在的世界在没有艺术的情况下就是一片灰白?难道世界上所有的色彩都是有艺术渲染的?说到“归还”,还是有一定风险性的,谁能说此世界还依旧是彼世界呢?P58诗歌是新的宗教,是逃避工业资本主义异化的怀旧的避难所。对于理性的探究,诗歌本身就和万能的上帝一样,是深不可测的:它是作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客观物而存在,它神秘地保持着它自身的独特的完整性。诗歌是一种除了它自己的语言之外都与别无其他语言可以解释、可以表达的东西: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与其他部分重叠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如果要破坏这个有机整体,那就等于是亵渎神明。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诗歌,是一种纯朴的文字方式,对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自是不爱好的,诗歌倾向于人类的内心世界,对于内心世界的封闭,也是情有可原的。的确,诗歌是一门除了以本身为解释,任何一种别的形式都不可解释的。所以,诗是不能用一般的用简易的,粗硬的方法把它肢解开来的。不过,何以解释“神秘”两字?难道就是诗歌美丽的所在?诗歌,不在于其外在形式,更深层次的魅力是发自其本身的,不管是音韵美还是形式美,都是其他问题所无法比拟的。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神秘感,是基于作者自身的内心世界,读者所无法到达的境界,他们即使想法与作者有多么接近,还是无法把诗歌的所有含义所解读出来的。然而,太过斤斤计较的剖析一首诗,与其说是对作者意识的肢解,更是把自己逼入了一个死胡同。说以,如若要保证一个作品的完整性,还是采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好。P59IA查理兹曾天真地认为,诗歌仅仅是一种透明的媒介,我们通过之歌媒介可以观察到诗人的心理过程:阅读仅仅是在我们自己的脑子里再创造作者的今精神状态。确实,不少传统批评也以这种形式或那只哦那个形式同样的观点。伟大的文学是伟大的人的产物,文学的价值主要在于能使我们深入到这些伟大的人的灵魂之中。这个观点也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它把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降低为一种隐晦形式的自传,我们不是吧文学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而是仅仅是以第二手形式了解某个人。其次,这一观点必然导致这样的想法:文学作品实际上只是坐着的思想的“表现”。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曾经知道说一本书完结了,那作者也就死了。所以,在作者死了之后,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意识作者的过去时,作者跟读者一样,一样没有此作品的属于权,作品,已经自我成一个体,不会为反映作者思想而存在的,不会因作者的逝去而消亡。那所谓“坐着”的思想表现,就是凝固的思想,等待着不同人的解读,仅此而已。第二章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P69客体可以看做不是食物本身,而是意识所安排或是所“一项”的食物。一切已是都是对某一事物的意识:在思考是,我所知道的思想“针对着”某一客体。思考这一行为和思想的客观是有着内在联系、互为依存的。我的意识并不只是被动地记录这个世界,而是主动地构成它或是“意象”的它。那么,要确立肯定性,我们就首先必须撇开那些超越我们直接经验的东西,或者把它置于括弧之内。我们必须把外部世界归纳为仅仅是我们一时的内容。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直接经验要撇开,那就是没有了直接经验,那人类还剩下什么?什么事所谓的简介经验?难道真的是不能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外部世界归纳为我们一时的内容,这样来说,是不是就是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个凝固的瞬间,人类的生存,对于永恒的发展,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久远的事,若是一切轮回过来,在不知多少年前,或是多少年后,又存在这么一个世界,那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思想呢?到底是必然现象,还是发展的而然呢?造物主不知道在哪儿窃笑。P69凡是对意识来说不属于“内在”的东西,必须严格排除在外;一切现实的东西必须按照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外表,当纯粹的“现象”来看待,而这时我们可以作为出发的唯一绝对依据。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所谓意识,排除了不属于内在的东西后,就变得纯粹是内在的东西了。意识,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表现在内在的东西。而把现象当作了外表,那就是不赋予其内在价值,就像“陌生化”这个词,“把石头变成石头”,外表,只是外表而已,没有了内在,就是空有其表。但是,而是外表备赋予了太多的内在,那就会显得做作了。就像一杯茶,只有那么一小杯子给你倒,而你却不甘心,倒满了还在倒,这就使多出来的茶水往外溢出来,溢出来的再是精华,也不会有人把它再装到被子里继续品味。这简直是得不偿失啊。P69现象学是一门关于纯现象的科学。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现象的来说,到底什么事现象学?而科学一词,就在一门现象上把它定成了客观实际,不能以人为而改变什么,解释现象学的过程,就是寻找真理的过程,而这个真理,显然,已被自然所策划好了,就等着你无去发现。P69然而,这并不足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因为当我们审视我们思想的内容时,也许我们所发现的不过是现象的随意流动,混乱的意识流,因而我们很艰难把肯定性建立在这上面。但是胡塞尔所关心的那种“纯粹”的现象学不是随意的个别细节,而是一个普遍本质体系,因为现象学变更着想象职工的每一个客体,直至它发现关于客体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在激流跌宕中寻找永恒,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胡塞尔的不注重细节,就像不咬文嚼字一样,都是可堪入耳的。P69现象学知识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譬如说,嫉妒或是红颜色的体验,而是这些东子(如嫉妒或红颜色)的普遍类型或本质。完全彻底掌握任何现象是掌握现象的本质和不变的东西。希腊语中表示类型的字是“eidetic”,因此,胡塞尔谈到,它的方法除了能达到现象的归纳外,还能做到“eidetic”(极为逼真的)抽象。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若是说,真的只是要掌握其中的东西,恐怕只能两败俱伤。事实上,你是永远抓不住这样东西的,你能做到,就是看着,就是光光看着,也是一种对于这种食物的得到,你得到了你所看到的,你得到了你所能把我的不变的东西。若是要说到本质,那样,你就得花一点功夫了。应该在长期的观察中,体悟它的共同点,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本质并不难找,只是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还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不然,就算你真的找到了什么共通点,你还是把握不了它的本质,那就是一件比较可悲的事情了。P70这一切可能听来及其抽象和虚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是现象学所要达到的实际上恰恰是抽象的反面:它是回归具体,回归实实在在的基础,就像它著名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中去!”所暗示的那样。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现象学,难道就是把什么东西都摆在台面上,没有任何影藏?所谓的现象,就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现象,不存在任何的内在,就像一张平铺的白纸,在平面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也同样的,在平面上做着自我的表现。P70现象学不只是探究当我看某一只兔子的时候我偶然觉察到到了什么,而是探究兔子的普遍本质和觉察兔子这一动作的普遍本质。换言之,它不知一种只关心某些个人的偶然、零碎的经验的经验主义,也不是一种只对这些人可以观察到的思想过程感兴趣的“心理学术语”。它主张揭示意识本身的结构,同时也揭示想想本身。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现象反映本质,但是现象中有真相和假象之分,而不管是真相还是假象,都是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表象,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在真相和假象中,把事物的本质剥离出来。P72如果现象学一方面保证了一个可以认识的世界,那么它在另一方面建立了人类主体的中心地位。事实上它所保证的完全是一门主观科学。世界是我所假定或者“意想”的:它应在与我的关系中作为我的意识的关联物来掌握,为那一意识不只是难免有错的经验性的东西,而是先验。这是一件重新恢复认识自己的信心的事件。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若人们认识的世界是自己主观臆想的世界,那世界上物质所变现出来的现象是不是也是人们个人所认为的呢?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错觉“,现象是客观的,而错觉是主观的,任何现象到了人们眼中,就会产生错觉,而这一错觉,对于现象是毫无影响的,只是个人主观意愿而已。但是上一段文字所说的,意识是经验性的东西,这不可避免的,认为现象和错觉在经验性的复合中,成了一种共通的东西,而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上段文字所说的用来区别“经验性”和“先验性”是不妥当的。P106不过,解释一首诗在某种重要意义上说来要比解释伦敦地铁的布告要自由。它比较自由是因为在后者的情况下语言是一个实际场景的一部分,这个场景有助于排除对原文的某些读法并且证明其他一些读法有道理。我们已看到这绝不是绝对的限制,但它是个有意义的限制。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就是由于种种场景的限制,而是布告有的相对一定的解释,但是,对于诗歌的解释,难道不应该也放到一定的场景中吗,就算不是实际性的场景也好,至少是人在写作的时候定时有一定场景的,作为一读者,理所当然的,要了解这么一个是个产生的场景,或者,还有在阅读的场景中,或者,还有一定的上下文,然而,这一定的场景,不知道的还是知道的,都会处于一定的场景中,而不是上端人自所说的,没有场景的。要是一种场景作为限制而言,那是有一定效果的。第三章结构主义和符号主义P110文学作品是从其他文学作品种产生的,而不是从文学体系以外的材料中产生。 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那最早的文学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一个怪圈就如同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了,好似没什么意义可言,然而,如果文学作品不是从别的文学作品中产生的,那它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从实践中?哲学上说,理论来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是不是文学也是鸟类实践的产物呢?P116总的来说,结构主义试图把这种语言学的理论用于语言之外的客体活动。你可以吧一个神话、一场摔跤比赛、一份部落世袭图、一张餐馆菜单或一幅油画当做一个符号体系,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是要把这些符号借以组成意义的一套基本规律分离出来。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忽略符号到底“说”了些什么,而集中探讨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诚如弗莱德里希詹姆逊说的那样,结构主义试图“以语言学的方式来把所有事物重新思考一遍”。语言对二十一世纪的知识世界来说既是一种楷模,又是一块心病,它问题百出、神秘莫测,而结构主义就是这一事实的症状。文学原理引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7月版这么来说,语言,不再单单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重新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在事物本来认识的基础上,用语言加以阐述、限定,以另一种不同于现实事物的眼光,将这一事物定义。不能说它定义的不正确,但是,语言的定义总归不是事物的本省,从而无法把事物在实践空间上的,立体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说的结构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