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71031554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爱这土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爱这土地教案 薛炎霞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意象。(知识)2、感受作者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感。(情感)3、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本诗中的意象。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具安排: 中国地图一张,歌曲河边对口唱、保卫黄河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从中国屡割土地后,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至1938年11月份,中国北平、天津、上海、无锡、江阴要塞、南京、厦门、合肥、徐州、安庆、广州、武汉等地相继沦陷1938年11月17日,艾青写下了这首诗:(老师朗诵我爱这土地)提问:大家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澎湃的情感,愤怒,悲愤,感受到对土地的爱。)二:具体分析: 请大家看大黑板上这首诗,假如将浅蓝色字体(假如,嘶哑,被暴风雨打击者的,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的词去掉,效果怎样?(乏味,空洞,没有感情,感情很虚无。) 具体效果会有哪些变化呢,咱们逐词来分析。 假如:这个词有独特的魅力,能吊人胃口,让人驻足凝思。嘶哑:这个词用得似乎不合传统,我们不禁要问:嗓子怎么会哑呢?为什么嘶哑了还要唱,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穿插介绍作者艾青)被暴风雨打击者的,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如果少了这些词句子就变成了单一的罗列事物,却看不清事物的原貌。(穿插介绍写作背景。用歌曲河边对口唱表现沦陷区的人们颠沛流离,四处逃亡的生活;用歌曲保卫黄河表现人民的愤慨与反抗。)可见,这几个形容词一加上,多了时代气息,我们似乎回到了1938年,看到了祖国母亲备受折磨的面容。理解一个词语:长歌当哭。艾青是一个诗人,他的战斗方式就是用笔写出自己的情感。下一句:“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黎明带给你什么感觉?(光明,希望,坚定的信心。)。我们相信胜利解放会像太阳一定升起一样是自然的必然。为了这个胜利作者宁可献出生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到此刻,作者已由刚才的愤怒转为了对胜利的期望及坚定的信心。意象: 鸟:作者。 土地:祖国。 河流,风:反抗。 黎明:解放。本段中有一处对比:生前与死后,不变的是爱。第一段运用描写的手法间接抒情,第二段直接抒情:对祖国深沉的爱。三,总结并朗诵:这首诗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了四个具有时代气息的意象,将自己化为一只鸟,高唱了对祖国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这种情感需要在反复朗诵中才能真正体会,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基调 把握情感变化 运用想象丰富情感找同学读,指导大约3位。四:延伸巩固: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国吗?什么时候爱国情感最强烈?(中国大使馆被炸时,举办奥运会时,四川大地震时)我们的爱国情感和艾青比怎么样?他们比我们更勇敢,更坚定,他们是用生命去爱。坚定而大声的对生我们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祖国表达爱吧,齐声朗诵我爱这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