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20年)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9564712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7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序 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O46号)与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秦巴山片区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明确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体现了差异性扶贫政策特征,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5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3万人。专栏1秦巴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省(直辖市)市县(市、区)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汝阳县、洛宁县、栾川县平顶山市鲁山县三门峡市卢氏县南阳市南召县、内乡县、镇平县、淅川县、西峡县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襄阳市保康县重庆市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广元市朝天区、元坝区、剑阁县、旺苍县、青川县、苍溪县、利州县南充市仪陇县达州市宣汉县、万源市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南江县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宝鸡市太白县汉中市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汉台区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甘肃市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礼县、西和县、成县、徽县、两当县第二节 自然条件秦巴山片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汉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有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一暖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50一1300mm。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天然气蕴藏量大。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1694元和455.2元,分别是2001年的3.84倍和4.4倍;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0:35:35调整为2010年的21:46:33;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13155元和3978元,分别是2001年的3.3倍和2.8倍;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16.7提升到2010年的30.4。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襄渝、宝成、西康、宁西等铁路和沪陕、福银、京昆、二广、沪蓉等高等级公路初步构筑起区内外交通运输骨干网络。200l至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从86.4提高到98.6,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6.1年增加到8年。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99.8人,科技成果转化率得到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发展现代农业具备较好的外部科技支撑条件。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卫生院,831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2010年参保人数达584万。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第四节 贫困状况与特殊困农户生计脆弱,致贫原因复杂。片区受大山阻隔,相对封闭。片区内地形复杂,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是我国六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51个汶川地震极重灾县和重灾县有20个在片区,灾后振兴发展任务繁重;全国45个未控制大骨节病县中有16个在片区,因病致贫问题突出;有42个县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4个县位于三峡库区。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总县数的90,有47个老区县,占总县数的58.8。2010年,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302.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2。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和经营能力不足。农户家底薄、生产积累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贫困面广、程度深。区域发展差异大,产业支撑能力弱。片区内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平坝与山区之间发展差距大,农村特别是深山、高山区发展困难,陇南、巴中等地存在大范围深度贫困。2010年,片区内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仅为片区平均水平的23.2、45.7。片区内“三线”建设形成的飞地经济特征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旅游、农业等特色资源开发程度低,配套设施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制约突出。片区内水利设施薄弱,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7.5,40.2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69.3的农户还存在饮水安全问题。24.7%的行政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省际、县际断头路多,铁路网覆盖范围不足,陇南9县区整体不通高速公路。片区内45的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50.6的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大山深处还有一些群众靠溜索出行。机场建设和航空运输严重滞后。交通运输骨干网络不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低,制约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发挥。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片区内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教育设施整体落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科技支撑当地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显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生态建设任务重,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片区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有85处禁止开发区域,有55个县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地域广、要求高、难度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第五节 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片区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国家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机遇。三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为片区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实施等重大建设任务,为片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契机。第六节 重大意义加快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和三峡库区安全,对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交通等瓶颈制约,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提高贫困群众生计水平;着力开发人力资源,优化就业结构,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突破交通等瓶颈制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增长极,壮大产业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瞄准最困难的地区、最困难的群体,强化扶贫攻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_个系统工程,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着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着眼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着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支持片区发展。片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科技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第三节 战略定位区域交通重要通道。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构建连通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汽车和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产业、天然气和精细磷化工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矿产”等重点工程,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科技扶贫示范区。创新科技扶贫模式,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高效利用丰富多样的气候、土地和生物等资源,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开发有机食品,打造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大力保护和深入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着力发展山水生态游、历史文化游和红色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密切区域旅游协作,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建设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与文化综合旅游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保障水质安全,保障我国战略水资源跨区域统筹利用,进一步发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第四节 发展目标到2015年,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初见实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等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格局形成,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专栏2 主要发展指标比较指标2010年“十二五”“十三五”属性1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14%12%11%预期性2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三项支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56.8%8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期末数预期性3城镇化率30.4%38%42%期末数预期性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2.4%1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预期性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3.8%12.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预期性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2%90%95%期末数约束性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1.3%85%90%期末数预期性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9.3%95%98%期末数约束性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67吨标准煤1.43吨标准煤1.25吨标准煤期末数约束性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6.6立方米72.4立方米60立方米期末数约束性11森林覆盖率53%55%57%期末数预期性12有卫生室行政村比例83.1%95%100%期末数约束性13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农户比例30.45%100%100%期末数预期性14建制村通沥清(水泥)路率49.4%80%98%期末数预期性15自然村通电率73.7%90%100%期末数预期性第三章 空间布局第一节 功能分区按照整体保护、集聚发展的原则,秦巴山片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业生态区和生态保护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地市级城市、县城等重点城镇以及重点项目区。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农业生态区。主要包括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徽成盆地和汉江谷地等河谷平坝及低山丘陵地区。以种养殖业和村庄聚居区为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湿地及各级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和扶贫开发,推进人口易地安置。 第二节 空间结构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运输通道,加快中心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增强片区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中原经济区等国家重点经济区和南阳、襄阳、万州、达州等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构建“一带三中心五走廊”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发展要素集聚、产业特色突出、区域联系紧密、城镇体系完善的主体空间结构。专栏3 “一带三中心五走廊”空间结构“一带”:汉江一陇南经济带。以国家高速公路十堰一天水(G701 1)和襄渝、阳安、兰渝铁路等骨干交通及沿线十堰、安康、汉中、陇南等沿线城市为依托,发挥科技优势,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旅游业、矿产品深加工工业、新材料产业、设施农业,建成循环经济发展带。“三中心”: 十堰、汉中、巴中。“五走廊”:1、南阳一商洛一西安经济走廊。以国家高速公路上海一西安(G40)、宁西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机械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现代中药、特色农业。2、宜昌一万州一达州一巴中一广元经济走廊。以川气东送沿线公路、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业、机电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3、洛阳、三门峡南阳十堰、襄阳经济走廊。以国家高速公路二连浩特一广州(G55)、焦柳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精细磷化工业、旅游业、现代农业。4、西安一安康一达州、万州经济走廊。以国家高速公路包头一茂名(G65)和西康、襄渝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新材料产业、能源产业、特色农业。5、西安宝鸡一汉中一广元、巴中一南充经济走廊。以国家高速公路北京一昆明(G5)、高速公路汉中南充和宝成铁路、西城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第三节 城镇布局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十堰、汉中、巴中三大中心城市,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形态,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人口与产业集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4 中心城市十堰市。十堰市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科技创新中心。汉中市。重点发展航空和大型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建成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山水宜居旅游城市。巴中市。重点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建成重要能源开发服务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重点城市和城镇。加快建设广元、安康、商洛、陇南等重点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完善服务功能。按照集约开发、集中建设的原则,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得县城和中心镇。引导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区的人口向城镇集聚。专栏5 重点城市广元市。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加工业、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旅游城市。安康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建材等产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富硒农产品基地。商洛市。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汽车配件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建成秦巴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陇南市。重点发展有色治金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口加工业等产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73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片区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交通交通运输主通道。加快推进国家铁路、国家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国省干线改扩建,规划建设“三横六纵”交通运输主通道,积极推进陇南、武当山等机场建设。构建十堰、汉中、广元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强化纵向主通道联系,提升横向主通道交通运输能力,形成纵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横接中原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通江达海的交通运输主通道。专栏6 “三横六纵”交通主通道“三横”:1.西安一商洛一南阳通道。建设西安一合肥铁路复线。国道G312线西安-商洛-南阳段改造。2.襄阳一十堰一汉中一九寨沟通道。建设国家高速公路十堰一天水(G7011)线天水一甘陕界一汉中段,规划建设阳安铁路复线,阳安铁路与兰渝铁路联络线。建设汉江安康-十堰-襄阳高等级航道。3.万州巴中广元通道。建设巴中达州铁路。实施广元巴中铁路扩能。“六纵”:1洛阳一南召一南阳通道。国道G207线南召镇平登州襄阳段改造。2三门峡一十堰一恩施通道。规划建设蒙西华中铁路煤运通道。规划研究十堰宜昌铁路。3.西安一安康一重庆通道。建设国家高速路包头茂名(G65)线陕西紫阳一万源一达州段。建设西安一安康铁路复线。4西安一汉中一成渝通道。规划建设西安一成都铁路。5兰州一广元一成渝通道。规划建设兰州海口国家高速公路(G75)线临洮武都一广元一南充段。建设兰渝铁路,规划建设天水哈达铺铁路。建设嘉陵江高等级航道。6.兰州九寨沟一成都通道。规划建设成兰铁路。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国家公路、铁路网规划的衔接,加快省道、专支线铁路及主通道联络线规划建设。构建巴中、陇南、安康、商洛等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支线机场建设。加强汉江、嘉陵江等航道整治,完善通航设施,建设广元、安康等港口。提高县际及通县公路的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继续推进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和农村客运网络化工程。形成布局完善、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专栏7片区内重点交通项目铁路。依托通道建设,逐步完善区域内铁路网络。公路。三门峡-卢氏-十堰,商洛卢氏嵩县,保康一房县一竹山一竹溪一平利一安康,商洛-竹山-巫溪-奉节,内乡保康一宜昌,巫溪镇坪一紫阳石泉,北川青州,南郑南江巴中仪陇,安康岚皋城口开县,西乡镇巴(陕川界),宁陕一镇安一山阳商南,徽县两当凤县,礼县武都,康县略阳。航运。长江、汉江、嘉陵江、岷江、渠江等干支流内河航道建设。规划建设广元、南充、安康、十堰等港口。机场。完成汉中城固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工程、安康机场迁建工程。建设陇南、武当山、巫山、陇南及一批通用机场。规划研究巴中机场。第二节 水利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建设一批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和调水工程,提高区域水资源供给能力。推进水资源有偿利用和水价综合改革,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管水、用水、节水机制。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和上下游水资源联合开发与调度,大力发展低耗水、高产出的节水型农业与清洁型、循环型节水工业。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兴建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联通工程、小微型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下水源,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设长江、黄河干支流防洪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田间灌溉工程建设。加强城镇防洪,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探索多元融资、社会参与的搬迁新模式。妥善安置好水利工程占地移民特别是库区移民。专栏8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水库。规划建设栾川金牛岭、南召周湾、汝阳前坪、汝阳三元岭、卢氏鸡湾、淅川石板河、房县方家畈、郧西卜鸽岩、竹山鼓罗坪、郧县箩筐岩、竹溪鸳鸯、保康金盘洞、城口龙峡、云阳青杉、奉节草坪河、元坝大寨、利州雷家河和渔洞河、苍溪乐园、青州曲河、朝天双峡湖、巴州天星桥和黄石盘、南江红鱼洞、北周开茂、通江湾滩河、仪陇油房沟、万源固军、宣汉土溪口、汉阴河洞、镇平三岔河、徽县宋家湾等大中型水库。建成亭子口水利枢纽。实施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治理。实施长江、黄河干流及其汉江、嘉陵江、丹江、渠江、白龙江、旬河、黑河、白河、西汉水、堵河、褒河、任河、大宁河、伊洛河、小江、子午河、金钱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汉江上中游等地区水土保持。重点灌区改造。实施昭平台、陆浑、石门、宋岗、梅江、二龙山武引、亭子口、渝北江、小江、“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自流饮水灌区、伊洛惠渠、红寺坝等规模内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任务。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新建武引二期灌区、升钟灌区二期等重点灌区工程。饮水安全。解决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问题。第三节 能源完善能源供应体系。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保障区域发展能源需求。有序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油气田勘探开发。 推进电网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城乡电网联网,推进城乡电网一体化,加强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构建覆盖区域输配电体系,提高输变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实现无电地区电力全覆盖。加强区域内天然气管网建设和改造,形成高输能、广覆盖管道网络。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户户通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切实抓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及配套电网改造。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建设,进一步有序开展农村沼气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开展省节煤炉灶升级换代,加强技术服务。专栏9 能源重点工程电力建设。重点建设安康一重庆万州输变电工程,旬阳、石泉等330千伏变电站骨干电网工程,武都天水330千伏回输电线路,竹山-十堰-襄阳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巴中宣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商南郧县330千伏输电线路,十堰热电联产项目,华电安康、大唐略阳二期,奉节等火电工程。积极开发汉江、嘉陵江、南江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建设汤营、孤山、白河、亭子口、飞仙关、八庙沟、苗家坝、橙子沟、沙湾、盖下坝、茅草坝、大宁河梯级开发等大中型水电站和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建设商洛、陇南等太阳能电池及电站项目。合理开发豫西、十堰、安康、商洛、渝东北、陇南等地区的风能资源,十堰、汉中、广元、安康、商洛、陇南和云阳、奉节、巫溪等地区的生物质能。石油天然气。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宁夏一贵阳输气管线、广汉镇巴西乡等川气外输管线沿线干支线管道及城区天然气管网和兰成原油管道,渝东北天然气管网环线,规划开发镇巴油气田、广元煤层气、巴中、仪陇、宣汉、万源天然气等资源,推进紫阳、岚皋、宁强油气勘探开发。第四节 通信和信息化加快通信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通信网络,加强对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的覆盖。加大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力度,推动光纤到社区、达乡镇、通行政村。积极建设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相结合的通信体系,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网络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为重点,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网络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能力和网络信息监测、预警、管控能力。第五节 城镇基础设施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和改造,建设便捷通达的城镇道路系统,并与城际道路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小城市、重点城镇供排水、道路、天然气输配、集中供热管网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处置突发事件的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举,积极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第五章 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提高片区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片区又好又快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第一节 特色农业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生态特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面积,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建设,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等特色畜牧水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设地域特色农业基地,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及配套农机、农艺技术应用,依靠科技提高产出和保障能力。做大做优油橄榄、核桃、油茶、板栗、猕猴桃、脐橙、食用菌、蚕桑、茶叶、魔芋、杜仲、天麻、贝母、木瓜、蔬菜、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开发富硒农产品。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培育特色山珍、道地中药材、山地杂粮、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创建市场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健康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地方优良品种和特种养殖业,逐步形成规模,培育高端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茶叶、干鲜果品、中药材、畜禽等五大农产品加工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林产品基地建设,完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广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开辟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积极参与市场建设。第二节 工业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依托十堰汽车产业基础,发展商用车整车制造、微型车、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制造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建设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依托汉中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以飞机制造和大型数控机床为重点,全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空等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制药企业,加工转化杜仲、天麻、连翘、丹参、绞股蓝、当归、黄姜、山茱萸、金银花、西洋参、秦艽等中药材,打造“秦巴药乡”品牌。利用现代生物提取技术,建设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产品提取生产线。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化工原料、化工原料、肥料、饲料等相关产业。冶金、化工与新型建材产业。重点推动有色金属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提升技术含量,合理布局铝材、钒、钼、镍、钛等冶炼加工产业,构建新材料循环产业链条。按照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要求,建设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惊喜磷化工产业基地。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业,提高资源开发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利用区域性市场资源,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力度,发展生态环保节能新型建材产业。第三节 旅游与文化产业重点景区和线路。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等为依托,以武当山、大小三峡、古蜀道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构建七大特色旅游圈。统筹兼顾区域开发与旅游发展,加强片区内省际旅游热线的连接和旅游区域合作,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活力和综合实力。专栏10 旅游组团川陕红色旅游圈。包括通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通江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南江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平昌刘伯坚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剑阁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苍溪红军渡纪念地、仪陇县朱德故居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先秦两汉三国历史文化旅游圈。包括汉中张良庙、古汉台、张骞墓、武侯祠、张飞庙、永安宫、八阵图、大宁河古栈道、岩棺群、定军山、石门-明月峡古栈道、昭化古城、蜀道剑门关、秦西垂陵园、六出祁山遗址、阴平古道等景区。秦岭巴山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大南宫山、大瀛湖、长青华阳、金丝峡、太白山、米仓山、仪陇琳琅山、朝天曾家山、元坝栖凤峡、苍溪梨博园、青州白龙湖、平武报恩寺、南江光雾山、通江诺水河和空山天盆、北川西羌九黄山猿王洞。鄂西生态与文化旅游圈。包括武当山古建筑群、郧县青龙山、郧阳岛、太极湖、丹江大坝、郧西上津古城、天河风景区、房县温泉、双野、竹山堵河源、女娲山、竹溪十八里长峡、保康九路寨、汤池峡、五道峡等景区。豫西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圈。包括豫西大峡谷、老君山一鸡冠洞、白云山、恐龙遗迹、宝天曼、尧山一中原大佛、丹江库区、瓮城瀑布、渠首楚文化博物馆、神灵寨、洛书出处碑、杜康仙庄、老界岭、重渡沟、寺山、七星潭、范蠡公园等景区。大九寨国际黄金旅游圈。包括宕昌官鹅沟、武都万象洞、康县阳坝、文县天池、成县鸡峰山、徽县三滩、两当云屏三峡、略阳五龙洞、石泉“汉水明珠”、紫柏山、汉江古会馆群、勉县云雾山、南郑天汉水城、青木川古镇、地震遗址等景区。长江三峡文化山水旅游圈。包括奉节白帝城、天坑地缝,巫山小三峡、神女溪、大昌古镇、龙骨坡遗址、云阳龙缸、巫溪红池坝、大官山、宁厂古镇、兰英大峡谷等景区。改善旅游交通条件。以高等级公路、铁路和机场为依托,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对内对外的交通连接,积极推进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构建安全、快捷、舒适的核心旅游线路。 加强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景区城镇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设施。规划一批旅游汽车营地。加强旅游宣传、旅游接洽、导游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建设。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挖掘先秦两汉三国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河洛文化、根亲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扶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的策划与创作生产,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新闻出版、会展产业。规范发展大秦岭、楼观台道等文化园区。鼓励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培育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主体。 第四节 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按照统筹规划、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原则,加快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场站、仓储、配送、信息平台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等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物流和专业物流。 商贸服务业。引进现代商贸服务企业,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重点建设综合性批发市场、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推进县城超市和配送中心、乡村连锁农家店流通网络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住宿餐饮业规范化发展。 金融业。提升城市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扶持地方性金机构发展。增加农村金融网点。开展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建设,探索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和贷款担保业务。家庭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养老服和病患陪护服务能业态。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市场秩序。第五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实施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建设循环经济重点聚集区。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采取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建设保护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试点。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当地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产业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按照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合理确定承接发展重点,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配套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积极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弓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适当扩区调位,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建立健全产业协作发展机制。促进产业优化布局,重点建设十堰、汉中、巴中与广元、安康、商洛、陇南等地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资源共用、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产业协作发展格局。支持异地兴办工业园区,建立资源互补、基础共建、产业共有、利益共享、环保共担的机制。 第六节 产业化扶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料、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加强辅导服务和技术资金支持,提高生产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存带动贫困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逐步形成“仓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促进农村分散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 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扶贫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企业和贫闲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小城镇与村庄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人居环境。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小城镇建设。完善小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处理、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商贸流通等产业,提高城镇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支持一批交通区位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发展成为中心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形成城镇带,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模式。村庄建设。科学编制村庄规划,适度集中建设居民住房,免费为村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并提供建设指导。统筹建设村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庄功能。以乡镇所在地、交通沿线、川坝河谷区等人口聚集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中心村。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为平台,整合资源,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乡村公路建设。加大对乡村公路的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加快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实现片区内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完成“索改桥”任务。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持片区内符合条件的县开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大力推进山间平坝地区农田水利化,在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小水库、橡胶坝等山间河流、泉水的拦蓄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提高浅山区、半山区及25度以下坡耕地农田灌溉水平。改造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及渠系配套,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堰塘清淤进度,增强农业防汛抗旱能力。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依托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开展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合理安排农林牧生产用地,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治理区域内重度水土流失面积,有效控制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土地整治。在依法落实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推进闲置土地复垦复耕,对25度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移土培肥”、“土地有机质提升”和“耕地质量保护”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第三节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施“六到农家”工程。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支持重点村镇实现集中供水和配套排水,鼓励城镇区域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提高生活用电水平,满足生产用电需要。加快村内道路桥梁、田间生产和机耕道路建设。逐步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省柴节煤炉灶炕升级换代。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支持农民建设新型宜居住房,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积极探索保障农民基本住房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管理,控制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栏11 农村危房改造D级危房翻建,C级危房修缮加固,户均面积为40-60平方米。对于扶贫对象,专项扶贫资金还可给予适当补助。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继续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贫困人口搬迁补助标准。结合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引导搬迁群众向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在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和项目建设等方面优先支持安置区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商贸流通等产业,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和发展生产,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提高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优化城乡就业结构,扩大城市就业容量。鼓励返乡创业,协调推进区内外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扩大就业规模。着力提高物流、商贸、旅游、家庭服务等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力拓展第三产业就业渠道。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本地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及周边城市作为异地转移就业的重要目的地。积极推进国际劳务合作,拓宽海外就业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完善就业服务。在片区内地级市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就业服务。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就业信息联网。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健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为劳动者灵活就业、流动就业或转换工作岗位提供支持,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完善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缩小与城镇居民在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大力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培育一批劳务经纪人和派遣公司。 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乡土人才培养。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入,支持优秀乡土人才到大中专院校和发达地区接受培训。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创业兴业,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协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示范基地。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做好农村技能劳动者职业技能评价工作。制定政策支持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人员扎根农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使每户农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入农村,建立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鼓励科技服务进村到户,良种良法示范到田、技术要领培训到人。充分利用远程信息平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养与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企业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企业吸纳的劳动者开展岗前培训,加强转岗转业培训,稳定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按规定给予补贴。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移民的转移就业创业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学费。进一步完善“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政策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再给予适当补助。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专栏12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和实用人才培训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提升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发展,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合理配置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教育统筹各类教育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关心和重视特殊教育发展。优化提升高等教育,支持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专业。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招生协作计划,创新片区内外高校校际合作机制。 改善办学条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幼儿园,进一步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园条件。根据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统筹规划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学网点。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及食堂等附属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中小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改善高中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因地制宜探索推进校车服务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前和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配备,加大在岗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计划。大力培养“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片区农村执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提高贫困边远地区教师待遇,对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优先评定职称。加快边远地区教师周转房建设。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继续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鼓励大中城市以及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通过财政资助、助学贷款、社会帮扶等形式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高等教育。 专栏13 教育发展重点学前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重点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在人口集中的行政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的偏远地区设立巡回支教点,逐步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义务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按照国家基本标准配齐图书、教育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县镇学校扩容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市)办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普通高中。改扩一批普通高中学校,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加强师资能力建设,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区域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主干专业教学、实训条件。支持职校师资建设和人才引进。高等教育。加大高等院校建设整合力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支持片区内高等院校发展,加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