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格马利翁效应看师生沟通的艺术(编辑中)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67663681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看师生沟通的艺术(编辑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看师生沟通的艺术(编辑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看师生沟通的艺术(编辑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关于师生沟通艺术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探索卜鹏翠 作者简介:卜鹏翠(1978-),女,甘肃白银人,学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甘肃 兰州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甘肃 庆阳 )摘 要: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说是这门艺术的核心。本文通过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师生沟通艺术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的润滑剂。结论部分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应该尝试把握的师生沟通的技巧,以助于积极促成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生成,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自我实现。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师生;沟通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 A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mmunication arts on the Pygmalion EffectBU Peng-cui(Dept.Edu.,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Gansu,China)Abstra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n art, and Pygmalion Effect can be said to be the core of this art. Through analytical Pygmalion Effect and its impact on the real factors of communication arts teachers Pygmalion Eff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good relations Pygmalion Effect is a lubricant. Conclusions discussed from seven aspects teachers should try to grasp th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thus contributing positively facilitate the Pygmalion Effect in Teaching Generation, a student self-realization. Keywords: Pygmalion Effect;Rosenthal;teacher-student;communication1 引言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低等动物的地方。赞赏就是给人一种积极的正向的心理暗示,暗示给人以内在的心理力量。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学校环境里影响学生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恐怕没有比师生关系这一因素更重要的了。学生与教师所建立的关系,是决定学生的学校经验是否有助于他的全面发展,或者会增加他的困难与挫折的关键。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认为: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可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和期待对学生的表现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学生可能会给予教师积极的反馈,按照教师的期望行事并最终达到成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力,特别是那些平时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要抓住机会充分地肯定他们,让他们自己找回自信。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与期待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1.1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1。这一传说的深刻寓意是:赞美和期望能产生奇迹。1.2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随机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1。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赏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是通过赞赏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赞赏和期待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赏、信任和爱而产生的效应,被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2 探索研究2.1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质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用了社会心理学中“权威”的影响力,他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赞赏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2。显然,不难解析出,心理学家的“暗示”促使教师产生的对学生强烈的赞赏和期望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质。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一个先定的期望一旦存在,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按照能够导致这种期望变成现实的方式去行为,这种行为诱发和促成了所期望事件的实现。并且,人们先定的期望越是强烈,对预先存在的观念越是笃信不疑,那么其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也就越大,自我实现效应也就越明显。2.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因素2.2.1被期望者对期望者的信任程度被期望者对期望者的信任度越高,那么期望者的“预测”结果就越好。反之,被期望者的行动或者期望效应就不会发生,期望就难以实现。这种信任度的大小是期望能否实现的主要标志。也就是对期望者的信任度越大,被期望者就会以“全力以赴”的姿态予以回应,并以最好的结果来“报答”对方,共同把这种期望推向极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证明。 2.2.2期望者对被期望者始终如一的态度这一因素是实现期望的重要保证。在罗森塔尔的实验里,八个月是期望者“预测”结果得以显现的最短期限,而名单中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追踪调查和深入研究。所以,预测者和教师应当对学生抱有始终如一的赞赏和期望的态度,以促成他们最终的成功。2.2.3双方的目的或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的确定是激发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催化剂,只有期望者确定的目标切合被期望者的发展实际,并能够激发被期望者的内在动力,才能使被期望者或学生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直至实现既定目标。 2.2.4被期望者的人格特质外在的动力是一种被动的力量,它要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内力则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只有主观能动性发挥以后,内化了的动力才会产生“裂变”。 被期望者对期望者的理解并将之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力,良好的自制力,提升其自尊、自信的人格力量,这些内在的人格因素会促使被期望者朝着期望者预设的方向去努力。3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师生沟通3.1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师生沟通艺术的核心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非凡的人,一个学生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老师和家长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地爱他、期望他、教育他。1976年,罗森塔尔就300多个在实验室和在课堂中进行“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做了总结分析,37是成功的。罗森塔尔实验告诉我们,“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并不是一贯地、自动地起作用。然而,“教师期望”有可能一如所期。另一些研究表明,教师有充足的理由估计学生未来测验成绩,“教师期望”使学生成绩平均提高510,而5并非无足轻重。 教师对于学生的期待,实际上是教师把个人对于学生的情感,以希望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和老师这两个人际系统周围的“人际气泡”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两个本来距离较大的系统忽然变得亲密和理解起来,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才的重任5。3.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的润滑剂 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与期望,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好坏,而师生关系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情感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关爱。而教师的关爱,既有师长的严格要求和无限关怀,又有朋友般的理解和帮助,它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作为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其天职。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无类”,就是说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如果你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学生,你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关爱你的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同通,把自己对他们的期待传达给他们,积极调控,许多的人才会在我们的身边脱颖而出。 4 掌握师生沟通的艺术,积极促成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生成良好关系是师生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心理上的评价标准通常是:相互依赖,坦诚相见,双方感觉温暖、安全、适切,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感受和看法6。人际沟通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师生沟通更是一门艺术。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所有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对学生的信任,其本质是民主和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7。因此, “同感”、“尊重”、“真诚”是有效师生沟通的重要条件。同感:即“同理心”、“感同身受”,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尤其是“后进生”的内心感受)直至达到共鸣。 尊重:尊重不单是一种态度,不单是对学生的一种看法,尊重更是一种价值,换言之是用行为表达出来的一种态度。具体表现为:信任学生;积极的关注学生;对学生以礼相待。真诚:真挚诚恳,要求教师以“真正的自我”出现,走出教师角色的限制,表里一致,正视自己的缺点,不为自己设置防线。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把握师生沟通的技巧,从而提升师生沟通的价值,积极促成学生的自我实现。4.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成功沟通的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自信;热情助人以及尊重、宽容和理解的品质。这些都是成功沟通必备的心理品质,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师生沟通是可靠、持久的。其目的是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友谊与合作,求得共同进步。师生交往双方只要适时地进行角色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就能达成真诚的理解与沟通。4.2教师要有准确的角色意识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规定了在交往中的职能及其行为规范,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捕捉准确的“角色”,既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握角色的规定性,同时又不能被角色限制,以一个“教导者”、“师者”的身份而自居,而应该适时因地制宜地进行角色变换。这是师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的前提。4.3要把握好交往的尺度距离产生美。教师在交往中应把握好交往的尺度,要懂得和学生交往疏密有度。虽然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应当赞赏和爱护学生,但“爱”是相对的,有限度的。教师既不能“偏爱”少数“优秀”学生,也不能疏远所谓的“差等生”。和学生交往过密,容易导致依赖性强的学生对教师产生“移情”,迷失自我;而长期被教师疏远的学生也会因为遭受“冷落”而放弃努力。4.4要善于倾听交往中,听更重于说。教师要学会虚心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谈话,不轻易打断学生。倾听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信息,争取时机以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4.5须努力熟记学生名如果一个并不熟悉的人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就会对他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知己感;相反如果见了几面都叫不出对方的名字,对方就会感到你不重视他,会产生一种疏远感、陌生感,增加彼此的心理隔阂。可见,教师若能熟记学生的姓名,这将非常有助于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4.6尝试恰当运用非语言交际所谓非语言交际,是通过包括身体的动作、局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声音暗示、服饰和其他装饰来表达意思的过程8。人们从经验中体会到语言交际更多地用来说明思想,非语言交际更多地用来表达感情,而且更自然、更亲近。4.7不轻易批评学生当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教师既不要否定学生的观念而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也不要为了迎合学生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可以以建议的方式提出来,以求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作为教师,要多给你的学生鼓励,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上升空间。学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师有义务帮助你的学生取得进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方法无所不在,期望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做教书育人的热心人,与学生心心相通,把自己对他们的期待传达给他们,积极调控,许多人才会从我们身边脱颖而出。 5 参考文献:1 陈敏. 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14-162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 542-575.4 Kwan V S Y, Bond M H, Singelis T M. Pancultural explanations for life satisfaction: Adding relationshiphamony to self-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3(5): 1038-1051.5 张志顺等.谈赏识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启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6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snd Personality. In : Barone D F, Hersen M, Van H et al ed. Advanced Personality, The Plenum Seriesin Social/Clinical Psychology. NewYork: Plenum Press, 1998. 311-334. 7 Tellegen A, Lykken D T, Bouchand T J et al. 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88, 54(6): 1031-1039.8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1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